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苏打碱化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了典型苏打碱化土壤剖面,分析了200cm深度内阳离子交换量CEC以及交换性Ca、Mg、Na、K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规律。对各交换性阳离子之间、交换性阳离子与土壤可溶性阴阳离子以及交换性阳离子与土壤碱化度(ESP)、钠吸附比(SAR)、pH和总碱度等碱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土样CEC全剖面均呈高水平,交换性Na与各碱化参数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20~100cm土层是交换性Na的集中分布层,该层既是苏打盐渍土研究的重点,也是土壤改良需要着重考虑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重庆紫色土养分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模糊(Fuzzy)综合评判法对重庆市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发育的4种紫色土进行土壤的养分等级评价。结果表明:重庆主要类型紫色土土壤整体养分等级为中等水平,其中属于中等偏上的占22.6%,中等水平占58.5%,中等偏下水平的占18.9%。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N、有效Mn含量较低;全P、有效P、速效K、有效Zn、CEC含量适宜;全K、缓效K、有效Cu含量丰富;有效B严重缺乏。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是有效N、有机质、全N、有效P、速效K,且各主要养分元素对土壤肥力的贡献率为有效N>有机质>全N>有效P>速效K。  相似文献   

3.
探明黄河滩区土壤营养状况,以期为黄河滩区经济林的适种性及合理的施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以河南原阳县滩区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中大量速效养分氮磷钾,中微量元素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硫、有效锌、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锰、有效硼,及pH、有机质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含量,分析其土壤质地类型及土壤养分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河滩区土壤质地类型可以分为砂土、壤砂土、砂壤土、壤土、粉壤土和粉土6种;土壤平均pH 8.43,属碱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大量速效养分氮磷钾含量整体上较缺乏;除有效硼外,其他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均较为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大多数营养元素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镁、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锰、有效硼、CEC与pH均呈负相关关系,交换性钙、有效硫、有效锌与其他营养成分间相关性较低。黄河滩区(河南段)非常适宜种植经济林,在栽培管理中,应注重增施有机肥,合理搭配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比例;同时通过叶面喷施方式适量补充硼肥,从而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太湖典型地区宜兴市大浦镇湖滨公路以东50 hm2蔬菜地为研究对象,网格法(50 m×50 m)采集表层(0~20 cm)土壤156个,研究了土壤主要肥力参数(N、P、K)空间变异特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全P、全N、NH4+-N、速效P和速效K有明显的空间变异结构, 且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空间相关性,其含量具有一定的渐变分布规律。研究区域土壤速效P普遍盈余,土壤N、K丰缺并存。Kriging插值法绘制了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为最终实施氮磷养分的分区管理和养分重点控制区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养分特征及碳(C)、氮(N)、磷(P)、钾(K)的生态化学计量比,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养分指标进行研究,分析水田、旱地、草地、林地土壤养分在表层(0~20 cm)的分布情况及差异性。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钾及速效钾含量相对较为丰富,而土壤全磷含量普遍缺乏,两者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全氮与全磷呈正显著性相关(P<0.05),与有效磷呈负显著性相关(P<0.05),土壤有机质与全氮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全磷与全钾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C:N值以水田最高,土壤C:K值、C:P值和N:K值均表现为草地最高,N:P值以林地最大,P:K值以旱地最高。根据土壤养分库综合指数推断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整体土壤养分水平,表现为水田>草地>旱地>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充分体现了土壤养分含量和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可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试验设置玉米秸秆还田3、6 次,每次还田量7500、15000 kg/hm2,通过比较玉米秸秆是否还田、连续、间断还田以及不同还田量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理化特性差异,考察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的效果。结果表明:(1)与不还田对照比较,秸秆还田的土壤有机质、有效N、有效P和速效K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容重呈下降趋势,其中有效N和速效K含量上升趋势特别明显;(2)连续6 年还田的土壤有机质、有效N、有效P 和速效K 含量分别比间断还田平均提高38.26%、18.73%、51.73%和18.74%,容重平均降低3.87%,采用秸秆连续还田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改善土壤物理特性的效果比隔年还田更佳;(3)较大还田量(15000 kg/hm2)的土壤有机质、有效N、有效P、速效K 含量和总孔隙度分别比较小还田量(7500 kg/hm2)提高18.25%、37.40%、35.45%、19.65%和8.44%,容重降低76.11%,增加秸秆还田数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提高与物理特性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摘要 在“夏玉米→花生-冬小麦”的两年三熟制的种植周期内,采用定点不同时期取土化验的方法来研究沙地土壤的的供肥特点;运用最小养分率的原理来研究三种作物产量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结果表明,在冀东沙地,土壤中速效N、速效P含量的变化趋势呈一个“波谷”形状,而速效K含量的变化趋势呈一个完整的“波形”;沙地土壤中N和K是三种作物产量的共同的限制因子,根据这两个结论,提出合理有效地施肥技术措施:夏玉米要N、K肥并重,P肥可以不施;花生要增施K肥,稳施N肥,兼顾P肥;冬小麦要三者兼顾,以N、K肥为重点,从而减少因盲目施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贵州省主要茶叶产地(贵定县,都匀市和湄潭县)为研究对象,探究贵州省不同茶园土壤养分含量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贵州茶园产地为酸性土壤,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贵定县、都匀市和湄潭县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全P和有效P平均含量均为一级,贵定县、都匀市和湄潭县土壤速效K平均含量为二级,全K含量偏低,为五级或六级。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彼此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且大部分为正相关。总体上,贵州不同茶园产地(贵定县、都匀市和湄潭县)土壤肥力较好,全K含量偏低。在茶园管理过程中应当注意施用钾肥。  相似文献   

9.
福建稻区连续3年稻秆还田腐熟的培肥增产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连续稻秆还田腐熟对稻田土壤的培肥增产效应,采用定点监测的方法,在福建6个典型县(市)布置定位试验3年。结果表明,与基础土壤相比,连续3年稻秆还田腐熟,各试验区土壤有机质提升11.3%,容重下降12.9%,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分别增加17.3%、12.6%、12.7%、21.6%、37.7%、5.2%和10.1%,pH变化不明显;比常规施肥(CK),后季作物平均增产7.1%,增产效应为马铃薯(8.8%)>莴苣(7.2%)>水稻(6.8%)>烟叶(5.5%)。稻秆还田腐熟不仅培肥地力,而且促进增产稳产。  相似文献   

10.
香蕉茎秆堆肥化处理腐熟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以香蕉茎秆和鸡粪为主要填料进行好氧堆肥,研究了香蕉茎秆堆肥化过程中几种与腐熟度有关的物质含量和参数的变化情况及堆肥腐熟度评价理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C/N比、阳离子交换量(CEC)、CEC/TOC可以作为香蕉茎秆和鸡粪堆肥化处理腐熟度评价的化学指标,而pH值和水溶性有机碳(WSC)不能作为腐熟度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长沙县基于土壤养分状况的水稻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南省是中国重要的双季稻产区,土壤状况直接影响到水稻的生产与区域布局,通过对长沙县主要类型水稻土基本养分状况调查分析,为配方施肥提供依据;将耕地依据水稻种植适宜性进行分类,为长沙县水稻生产区域布局提供技术支持。对长沙县主要的50余种类型稻田土壤进行取样分析其基本理化性状。结果表明,全县水田土壤pH平均含量为5.34;有机质含量平均31.53 g/kg。碱解氮含量平均151.64 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为21.84 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为84.01 mg/kg,缓效钾平均含量为198.89 mg/kg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对全县土壤水稻适宜性进行分析,全县高度适宜、适宜、基本适宜的稻田面积分别占水田面积的55.46%、21.25%、19.49%,不适宜仅为3.79%,说明长沙县的土壤状况较适合水稻的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盐碱土壤中氮肥的利用率,降低硝化作用,减少氮素营养的流失,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试验处理设置为:不施肥为对照、常规施肥、常规施肥+NAM(长效复合肥添加剂)、常规施肥80%+NAM,研究了不同处理盐渍土壤养分离子及玉米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比较,常规施肥+NAM处理可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  相似文献   

13.
安徽主要土壤酸碱性及其酸缓冲性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为了解安徽省土壤酸碱性分布状况和影响因素、以及未来酸雨可能给土壤带来的酸化影响,选取采集了安徽省不同地理区域4种主要土壤的0~20 cm表层样品,通过收集资料、室内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土壤酸碱性和酸缓冲容量的大小、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主要土壤pH值和酸缓冲容量均呈现由北向南依次递减趋势;pH值大小顺序为: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红壤,土壤酸碱性与年均降水量、交换性铝、交换性酸和水解性总酸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7010~0.9039**);土壤酸缓冲容量大小顺序为:潮土(87.6 mmol/kg)>砂姜黑土(36.4 mmol/kg)>水稻土(29.2 mmol/kg)>红壤(23.0 mmol/kg),土壤酸缓冲容量与土壤pH值、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盐基饱和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7631~0.9494**);由此可见安徽几种主要土壤的酸碱性存在很大差异,土壤基本性质和环境条件强烈影响着土壤酸碱性和对酸的缓冲性能,由此也必然影响着土壤受酸雨影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查明岩溶农业区不同土地利用下磷素在垂直和平面上的分布情况,分析岩溶农业区土壤中磷素的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集了凯掌水库周边草地、河滨带、水田及旱地等典型土地利用下的9个土壤剖面共计56个样品,分别测定各个土壤剖面的含水率、pH、有机质、交换性酸、全磷、有效磷、各无机磷形态等。结果表明:研究区全磷、有效磷含量分别在420.73~1669.53 mg/kg和2.50~64.14 mg/kg之间,土壤磷活化系数在0.34%~5.96%之间。农业用地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均超过15 mg/kg,需减少磷肥的施用以避免浪费,同时坝后农业区旱地表层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64.14 mg/kg)中的磷存在向下淋溶进入地下水的风险。水田、旱地剖面土壤无机磷形态以Fe-P、Al-P为主,草地、河滨带剖面无机磷形态以Fe-P和O-P为主。土壤pH与有效磷、Fe-P和Al-P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全磷、有效磷、Al-P、Fe-P显著正相关。本研究阐明了岩溶农业区磷素及其形态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为磷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依据。研究区农业用地土壤磷素含量普遍高于非农业用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磷素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旭军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3):256-260
为了明确土壤调理剂在改良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及增加作物产量方面的作用,确定土壤调理剂产品的最佳施用量,便于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广,笔者研究了土壤调理剂对设施菜田(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土壤性状及农作物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土壤调理剂对提高设施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番茄产量作用明显,土壤调理剂施用量与土壤田间持水量、阳离子交换量及番茄产量的关系分别可以用方程y=-8×10- 5x2+0.0329x+27.34(R2=0.958),y=-0.0004x2+0.0639x+16.39(R2=0.9344)和y=-0.0041x2++0.5155x+77.725(R2=0.9877)拟合。土壤调理剂施用量60~75 L/hm2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番茄产量最优。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用量的土壤调理剂对低磷红壤改良及小白菜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调理剂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数量、pH、全磷、有机质及阳离子交换量,以200%和100%土壤调理剂效果最好,显著高于化肥和不施磷肥处理;200%土壤调理剂处理的小白菜地上部与地下部干重分别为化肥处理的83.3%和81.3%,是不施磷的4.48倍和2.8倍;50%土壤调理剂处理的水溶性糖含量与还原糖分别比不施磷肥增加77.92%和57.94%;50%土壤调理剂处理小白菜地上部磷含量最高0.4%,比不施磷肥提高42.86%,磷素利用率26.7%。说明磷基土壤调理剂可部分替代磷肥,且土壤调理剂用量越高,对低磷红壤的改良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7.
土壤理化特性是土壤综合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诊断土壤质量优劣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参考。以山东省鲁中、鲁东山区35块典型赤松人工林样地为对象,取样测定了13个土壤指标,研究了林地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并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了赤松林地的土壤综合肥力。结果表明:山东省赤松人工林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氮和有效钾含量整体上均处于中等水平,而有效磷含量较低;土壤pH均为酸性,电导率(EC)普遍很低,变幅为19.6~115.6 μS/cm,阳离子交换量(CEC)也整体较低;供试样地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处于“适中”等级的分别占74.54%和65.71%;所有样点的土层厚度均处于适中水平;土壤粘粒含量的平均值仅为9.35%,均处于“较低”或“很低”水平,导致粉粘比相对较高。不同样地间的土壤综合肥力存在较大差异,以烟台市昆嵛区和淄博市沂源县的赤松林土壤综合肥力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县区;鲁中山地赤松林的土壤肥力指数要高于鲁东丘陵区。林分密度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之间表现出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石嘴山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中微量元素铜的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以石嘴山地区土壤及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小麦和水稻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农作物根系土壤中总Cu、有效Cu及作物Cu的含量。通过线性回归法分析了作物Cu吸收量与土壤中总Cu、有效Cu、pH、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有效Fe、碱解N、有效P、有效K、有效B、有效Se及有效Mo等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石嘴山地区土壤介于pH 7.97~9.09之间,对应的玉米、小麦和水稻田块土壤酸碱度中位值在pH 8.47~8.53之间,为弱碱性或碱性土壤。研究区域的土壤总Cu含量介于11.70~30.40 mg/kg之间,对应的玉米、小麦和水稻田块土壤总Cu含量中位值在20.95~25.32 mg/kg之间,平均值在21.12~24.65 mg/kg之间,与全国土壤总Cu平均含量24 mg/kg相当。有效Cu含量介于0.74~7.51 mg/kg之间,对应的玉米、小麦和水稻田块土壤有效Cu含量中位值在1.65~2.99 mg/kg之间。研究区域的玉米、小麦和水稻田块土壤有效态Cu占总Cu比例介于6.32%~48.10%之间,总Cu及有效态Cu总量均不高,但有效态Cu占比相对较高。玉米、小麦和水稻等作物的Cu含量分别介于1.20~3.24、4.11~11.70、14.80~53.21 mg/kg之间,Cu含量中位值分别为1.66、5.95、27.80 mg/kg。作物Cu富集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水稻>小麦>玉米,其中水稻对Cu的富集能力远高于小麦和玉米。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土壤有效Cu含量与土壤总Cu含量显著相关,玉米吸收Cu含量与土壤总Cu含量显著相关,水稻吸收Cu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相关,而包含土壤pH、CEC、有效Fe、碱解N、有效P、有效K、有效B、有效Se及有效Mo等在内的环境因素,均与玉米、小麦和水稻对Cu的吸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石嘴山地区水稻产品属于富含微量元素Cu的优质稻米,大力开发富Cu水稻,可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营养充足的富Cu食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