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为探究侧深减量施缓释肥对水稻生长、氮素利用及土壤肥力等的影响,本研究以两系杂交稻品种晶两优534和三系杂交稻品种宜香优2115为供试材料,通过设置R150(一次性机械侧深施缓释肥150 kg·hm-2)、R120(一次性机械侧深减氮20%施缓释肥120 kg·hm-2)、R96N24 (基肥侧深施缓释肥96 kg·hm-2, 穗肥撒施尿素24 kg·hm-2)、N150(基肥人工撒施尿素90 kg·hm-2,穗肥撒施尿素60 kg·hm-2)、N0(不施氮肥)5种不同的氮肥施用处理,分析机械侧深减氮施肥对机插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侧深施用缓释肥显著提高了机插稻分蘖数、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对机插稻产量和氮素利用存在显著影响。侧深施缓释肥显著提高了机插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两品种均以一次性机械侧深施用常规施氮量缓释肥处理(R150)的产量最高,比2次人工撒施常规尿素处理(N150)平均增产13.05%。采用机械侧深施肥,减氮20%的“基缓追速”处理(R96N24)产量均高于与人工撒施常规施氮量处理(N150)。R96N24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产量均高于N150。综上所述,与人工撒施常规尿素相比,采用机械侧深施基肥能保证水稻整个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显著提高机插稻氮素利用率;缓释肥减量20%侧深施可保持土壤肥力和产量不减,达到减氮稳产的目的。本研究结果为机插稻优质绿色高效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湘两优900在热带稻区的高产性和适应性,在海南三亚进行4个施氮水平(0、150、225、300 kg·hm-2)和2个移栽密度(25.0×104、16.7×104 hills·hm-2)大田栽培试验,研究施氮水平和移栽密度对湘两优900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和移栽密度对湘两优900产量影响显著,产量随着施氮水平和移栽密度的提高而显著增加,以施氮量300 kg·hm-2与移栽密度16.7×104 hills·hm-2组合的产量最高(15.32 t·hm-2),其增产优势主要表现为有效穗数多,地上部干物重和叶面积指数(LAI)大,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高。施氮水平与移栽密度对氮肥吸收利用效率有影响,且施氮水平起显著作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氮肥吸收利用率最大(44.5%),增加施氮量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同时也会显著降低氮素吸收效率、氮生理效率、氮肥效率。从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综合考虑,施氮量300 kg·hm-2与移栽密度25.0×104 hills·hm-2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密肥组合。本研究结果为超级杂交稻在热带稻区(海南)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赤红壤区粉葛(Pueraria thomsonii Benth)高效栽培的合理施肥技术,采用“3414”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氮、磷、钾配施对桂中南赤红壤区粉葛的肥料效应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拟合肥料效应函数方程确定粉葛种植的最优施肥配方。结果表明,粉葛的产量及经济效益随着氮、磷、钾施肥量的增加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减量施肥(1水平)、正常施肥(2水平)和过量施肥(3水平)处理的产量分别较不施肥处理提高了59%、87%和42%,经济效益也相应增加了53%、79%和32%,而缺素处理(N0P2K2、N2P0K2、N2P2K0)结果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减量施氮(N1P2K2)处理的粉葛淀粉含量(40%)最高,减量施肥(N1P2K2、N2P1K2、N2P2K1)处理的葛根素含量平均值为1.65 mg·g-1,高于其他处理;肥料的交互效应显示,N与P存在正交互作用,而N、P与K均呈负交互作用。N1P2K2配施方案更能兼顾粉葛的产量和品质,以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为目标,对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优化,明确桂中南赤红壤区条件下粉葛产量≥35 000 kg·hm-2、经济效益≥150 000元·hm-2的施肥方案为施氮(N)量312~455 kg·hm-2, 施磷(P2O5)量397~547 kg·hm-2,施钾(K2O)量362~489 kg·hm-2。本研究结果可为赤红壤区粉葛精准、规范化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施氮和间作对蚕豆锈病发生及田间微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增鹏  董坤  朱锦惠  董艳 《核农学报》2019,33(11):2294-2302
为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和间作对蚕豆锈病发生及田间微气候的影响,探讨间作系统氮肥调控下田间微气候变化与蚕豆锈病发生的关系,以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N0(0 kg·hm-2)、N1(45 kg·hm-2)、N2(90 kg·hm-2)、N3(135 kg·hm-2)4个氮水平,调查蚕豆锈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测定蚕豆不同冠层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结果表明,无论单作还是间作,施氮对蚕豆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施氮增加了蚕豆锈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其中发病盛期,施氮(N1~N3)蚕豆锈病发病率较不施氮(N0)处理增加1.7~7个百分点,病情指数增加10.2%~143.8%,且病情指数受施氮水平的影响较发病率明显;与N0相比,施氮使蚕豆冠层温度降低0.1~1.8℃和风速降低7.2%~80.0%,冠层相对湿度增加0.2%~19.0%。与单作相比,间作蚕豆产量平均增加34.4%。发病盛期,间作蚕豆锈病发病率降低7.510.6个百分点、病情指数降低26.9%~51.0%;整个发病期,间作蚕豆的冠层温度和风速均高于单作蚕豆,相对湿度低于单作蚕豆。相关分析表明,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蚕豆锈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冠层温度、风速呈极显著负相关。总体来看,施氮水平和间作模式对蚕豆产量、冠层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均有影响,且间作的影响大于施氮水平。综上,小麦与蚕豆间作及控制氮肥用量是改善农田小气候且有效控制蚕豆锈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本研究结果为间作系统合理施用氮肥和发挥间作控病增产优势提供了指导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施氮量和密度互作对盐碱滩涂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的影响,以淮稻5号为试验材料, 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N0(0 kg·hm-2)、N210(210 kg·hm-2)、N255(255 kg·hm-2)、N300(300 kg·hm-2)、N345(345 kg·hm-2)、N390(390 kg·hm-2),2个移栽密度处理:D1(33.4 万穴·hm-2,12 cm×25 cm)、D2(27.8 万穴·hm-2,12 cm×30 cm),测定了水稻产量及品质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N300处理最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不同密度间比较,高密度处理的穗数和千粒重高于低密度处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呈相反趋势。施氮量与移栽密度组合中,以N300D1处理的产量最高,达7 978.83 kg·hm-2。施氮量的增加提高了稻米的加工品质与营养品质,同时降低了外观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移栽密度的增加提高了稻米的营养品质,但降低了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综合分析认为,施氮量300 kg·hm-2和移栽密度33.4万穴·hm-2, 是盐碱滩涂水稻获得高产优质的栽培措施。本研究结果为盐碱滩涂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氮肥用量对花生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花生氮素吸收与分配规律,以花育25号为试验材料进行土柱栽培试验,采用15N 示踪法研究氮肥用量对花生不同器官氮素同化吸收与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90 kg·hm-2(N2)时,花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量及氮素积累量基本不再显著增加。籽仁干物重在3个施氮量(N1、N2、N3) 条件下分别较不施氮增加2.61%、5.32%和1.88%,且在施氮量90 kg·hm-2(N2)时最高,为19.00 g/株。同一施氮量条件下,花生不同器官15N 积累量表现为籽仁> 叶> 茎>果壳>根;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15N 在花生各器官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N2增加了15N 在籽仁中的分配比例,降低了茎和叶片中的分配比例,促进氮素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运,提高了15N 在籽仁中的积累量,其氮肥利用率分别较N1、N3和N4提高22.77%、17.56%和28.13%。综上,本试验条件下施用90 kg·hm-2氮素(N2)可提高花生籽仁干物重,增加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一元二次方程模拟结果表明,77.19 kg·hm-2为花生产量最高的最适施氮量。本研究结果为花生氮肥利用率及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不同熟期油菜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效琴  李卓  刘永红 《核农学报》2019,33(4):798-807
为探究不同熟期油菜在施氮量和密度互作下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对籽粒贡献与产量效应,以不同熟期(早熟和晚熟)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6年在简阳进行品种、氮肥与密度三因素多水平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干物质积累、分配和对籽粒贡献的影响总体均大于施氮量。在密度和氮肥互作效应下,干物质积累量的改变量总体上表现为成熟期>花末期>盛花期>初花期>苗期,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少,其中晚熟品种对密度和施氮量的变化更为敏感;干物质分配率在花期前、花期、成熟期最大差异分别表现在叶片、茎秆、角果。在相应生育期,随着密度的增大,叶片分配率显著递减,而茎秆、角果的分配率则显著递增;干物质贡献量随着密度增大而减少,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的降幅大,随着施氮量增加晚熟品种干物质贡献量呈上升趋势,早熟品种干物质贡献量花前呈上升趋势,花后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除低氮处理外)。在低氮(120 kg·hm-2)、中氮(240 kg·hm-2)下,随着密度的增大,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氮(360 kg·hm-2)条件下,随着密度增大,产量显著递增;早熟品种的产量在中氮(240 kg·hm-2)下达到最高,平均为2 244.75 kg·hm-2;晚熟品种的产量在高氮(360 kg·hm-2)下达到最高,平均为2 472.15 kg·hm-2;早熟品种最佳密肥组合为240 kg·hm-2和30~45万株·hm-2,晚熟品种最佳密肥组合为360 kg·hm-2和30~45万株·hm-2。综上,氮肥和密度主要通过改变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贡献量来影响产量,晚熟品种更易通过调节氮肥和密度等手段实现高产量。本研究结果为不同熟期油菜氮肥及密度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周年不同施氮组合对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体系土壤氮素及产量影响规律,于2017—2018年,在伊宁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内开展大田试验,以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为研究对象,在前茬麦季设置4个施氮水平:0(N0)、104(N1)、173(N2)、242 kg·hm-2(N3);后茬大豆设置3个施氮水平:0(S0)、69(S1)、138 kg·hm-2(S2),研究周年不同施氮组合对两季作物收获后农田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含量、无机氮残留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施氮水平土壤NO3--N及NH4+-N含量均在20~4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且N3的土壤NO3--N和NH4+-N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4.65 mg·kg-1和4.26 mg·kg-1,土壤NO3--N含量平均分别较N0、N1、N2增加了92.86%、44.69%和17.03%,土壤NH4+-N平均依次增加了69.95%、26.10%和8.46%;而冬小麦施氮量越高,其土壤无机氮残留量越大,以麦季N3平均最高,为200.62 kg·hm-2。此外,前茬麦季施氮还能影响后茬大豆土壤中NO3--N、NH4+-N含量及无机氮残留量;夏大豆的土壤NO3--N和NH4+-N含量也在20~4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且N3S2的土壤NO3--N、NH4+-N含量及无机氮残留量最大,平均分别为18.61 mg·kg-1、 5.10 mg·kg-1、258.36 kg·hm-2。在麦季施氮173 kg·hm-2时(N2),冬小麦产量最高,平均为7 828.64 kg·hm-2,平均分别较N0、N1、N3增加35.45%、16.77%、6.26%;且在此基础上夏大豆当季再施氮69 kg·hm-2时(S1),夏大豆获得产量最高,平均为2 988.93 kg·hm-2,其周年总产量也达到最高平均,为10 817.5 kg·hm-2。综上所述,麦季施氮173 kg·hm-2,豆季施氮69 kg·hm-2既有利于提高麦豆周年产量,又能减少土壤氮素的残留量,可为当地一年两熟制高效施氮制度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9.
许纪元  闵炬  施卫明 《核农学报》2020,34(12):2793-2799
为明确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简称CP)在设施蔬菜上的应用效果及其增效机制,本研究采用田间微区试验,应用15N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在推荐施氮量(180 kg·hm-2)和习惯施氮量(300 kg·hm-2)下,CP对设施番茄氮素去向的影响,并进行了其增效机制的初探。结果表明,在施氮量为180和300 kg·hm-2条件下,施用CP可增加番茄产量17.3%和31.4%,肥料氮回收率分别增加8.6和9.2个百分点,氨挥发排放增加了2.47和3.65 kg·hm-2,其他损失合计减少了15.5和27.6 kg·hm-2。 添加CP促进了氮素从茎和叶向果实的转移,且减少了氮素损失,提高了氮素利用率,这可能是其增效的机制之一。施用CP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其成本,在蔬菜生产上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海河流域农田增效减负和氮素利用率的提高,通过设置不同氮磷化肥减量配施菌肥与有机肥处理,即对照(N 200 kg·hm-2,P2O5120 kg·hm-2,CK)、B1N2P2(菌肥17.5 kg·hm-2,N、P2O5均较CK减量25%)、B1ON1P1(菌肥1为7.5 kg·hm-2,有机肥为3 t·hm-2, N、P2O5均较CK减量50%)、B2N2P2(菌肥2为7.5 kg·hm-2,N、P2O5均较CK减量25%)、B2ON1P1(菌肥2为7.5 kg·hm-2,有机肥为3 t·hm-2,N、P2O5均较CK减量50%)。研究夏玉米各生育期的土壤氮素矿化特征和利用情况以及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菌肥和有机肥配施显著增加了土壤氮矿化量,在拔节期和抽雄期尤为明显,B1ON1P1的氮矿化量较B1N2P2分别高出151.29%、120.09%,B2ON1P1的氮矿化量较B2N2P2分别高出56.28%和245.04%。菌肥与中量化肥组合能促进玉米增产,菌肥1和菌肥2较对照分别增产9.01%和7.94%,B1N2P2的产量和穗粒数最高,产量达9 960.24 kg·hm-2,穗粒数较CK高出29.99%,B2N2P2的千粒重较CK高出2.28%;菌肥的施用能明显减少玉米的秃尖长度,以B2N2P2的降幅最大,较CK减少了73.29%。菌肥1能提高玉米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B1N2P2的吸氮总量明显高于B1ON1P1,这与产量构成因素是一致的。综上,化肥减量25%并配施菌肥能维持稳定的氮矿化量并提高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本研究为海河流域农田氮素科学管理和减少因过量施肥而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施氮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冬小麦不同施氮水平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后效影响,于2017-2018年在小麦季设置0、225、375和525 kg·hm-2 4个施氮处理,分别记作CK、N1、N2和N3,采用稀释平板法和MPV稀释法研究冬小麦不同施氮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季施氮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具有显著的后效作用。随着麦季施氮量的增加,复播大豆产量、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及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麦季适宜的施氮量(N1、N2)更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总数的生长繁殖,优化菌群结构,提高后茬大豆产量;而过量施氮(N3)刺激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增加,降低大豆产量,加速土壤中氮素损失,降低氮肥利用率。综合考虑冬小麦季施氮量为375 kg·hm-2时,复播大豆产量达到最高,平均为2 988.93 kg·hm-2,两年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小麦在不同地区合理的追氮量,在北京和石家庄2个试点以强筋小麦藁优2018(B1)和师栾02-1(B2)为试验材料,设置75 kg·hm-2(C1)、105 kg·hm-2(C2)、135 kg·hm-2(C3)3种追氮水平的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追氮量对不同试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5~135 kg·hm-2追氮量范围内,增加追氮量,可提高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增大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降低胞间CO2浓度(Ci)。随着开花后天数的增加,藁优2018的旗叶Pn和Gs下降速度均较师栾02-1快,且Ci升高;随着追氮量的增加,各处理叶绿素(Chl)(a+b)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开花后14 d,C2、C3处理Chl(a+b)含量相对C1分别平均增加了6.01%和13.81%。...  相似文献   

13.
修剪与施氮对板栗叶片N、P营养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修剪与施氮量对板栗树体叶片氮磷含量、氮磷比、产量、单粒重及出实率的影响,明确适宜当地板栗的修剪与施氮量的最佳组合,以13年生的板栗燕山早丰为试验对象,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修剪强度(每平方米投影面积留结果母枝17~18、14~15和11~12个,分别记为X1、X2和X3)与施氮量(施氮为0、375、750 kg·hm-2,分别记为N0、N1和N2,施磷均为164 kg·hm-2,施钾为311 kg·hm-2)的交互作用对板栗叶片氮磷含量、氮磷比、产量、单粒重及出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1(中等氮肥)和X2(中等修剪)条件下叶片氮含量、结果枝叶片氮磷比、产量、单粒重及出实率最高。X2N1、X1N2处理的叶片氮磷含量及产量均较高,且2个处理的结果枝叶片氮含量及产量差异显著;X3N0处理的产量不高,但其单粒重和出实率均较高。其中,X2N1处理的结果枝及营养枝的叶片氮含量(23.179、23.650 g·kg-1)、结果枝叶片氮磷比(13.67)、产量(3 502.80 kg·hm-2)、单粒重(8.26 g)和出实率(41.48%)均为最高。板栗树体需氮量随着修剪强度的增强(即单位面积留枝量的减少)而降低,修剪与施氮量2种措施之间具有协同性。从叶片氮磷含量及产量等指标综合考虑,X2N1处理是当地修剪与施肥的最佳组合。综上,中等修剪强度配合中等氮肥在增加叶片营养的基础上,保证了板栗的单粒重和产量。本研究为迁西地区板栗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喜军  魏廷邦  樊志龙  柴强 《核农学报》2020,34(6):1302-1310
为进一步探索河西绿洲灌区玉米在水、氮减量的条件下能否支撑较高的种植密度而获得高产,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设置传统灌水(W1)和生育期减量20%灌水(W2)2个灌水梯度,高施氮(450 kg·hm-2,N1)、减量30%施氮(300 kg·hm-2、N2)2个施氮水平和D1(7.5万株·hm-2)、D2(9.75万株·hm-2)、D3(12万株·hm-2) 3个种植密度,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采用水氮耦合组合,测定玉米生育期内光合源动态、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在生育后期W2N2玉米光合势(LAD)与W1N1无显著差异,在W2N2条件下,D2的LAD较D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粳糯性糜子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对不同供氮水平的响应,本研究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粳性糜子品种陇糜13号和糯性糜子品种陇糜14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5(N1)、90(N2)和135 kg·hm-2(N3)3个供氮水平,以不施氮为对照(CK),研究不同供氮水平下不同粳糯性糜子在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化,分析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率及氮肥表观利用效率对施氮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同粳糯性糜子的地上部各器官干重呈单峰曲线变化,在N2下,开花期和成熟期糜子的茎秆干重、叶片干重、茎鞘干重和穗干重均显著高于CK(P<0.0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同粳糯性糜子的氮肥偏生产力呈降低趋势,而氮素利用效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N2可以显著提高不同粳糯性糜子的株高、茎粗、穗长、单穗粒重、千粒重及产量,也可提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两年数据表明,N2(90 kg·hm-2)下陇糜13号的农艺性状、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均优于陇糜14号。综上,本研究条件下,甘肃省会宁地区糜子的推荐氮肥施用量为90 kg·hm-2,这对西北地区种植不同粳糯性糜子具有生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氮磷钾配施对玛咖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肥料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浩  徐瑞  施辉能  刘春兰  龙光强  田洋  范伟 《核农学报》2021,35(10):2404-2412
为探究玛咖优质高效种植的合理施肥量和施肥配方,本研究采用“3414”随机区组设计开展田间小区试验,测定玛咖植株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性状等指标,通过拟合肥料效应函数方程并结合品质性状确定氮、磷、钾施肥量。结果表明,氮磷钾的合理配施能不同程度促进玛咖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其中N2P2K2(N:P2O5:K2O=8:6:8)的玛咖地下部农艺性状、产量、玛咖烯、芥子油苷和灰分含量最高;氮、磷、钾3种元素对玛咖产量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表现为N2P2K2施肥水平有利于氮、磷、钾肥效的发挥;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得出玛咖最高理论产量为9 346.95 kg·hm-2。综合肥料三因素、产量和品质分析得出,N2P2K2的玛咖产量最高、品质最好。最高产量的氮磷钾施肥用量为N:P2O5:K2O=120.71:92.16:144.22 kg·hm-2,产量达到8 577.35 kg·hm-2;经济最佳产量的氮磷钾施肥用量为N:P2O5:K2O=120.58:91.76:143.35 kg·hm-2,产量达到8 577.29 kg·hm-2。本研究结果为指导和规范玛咖的施肥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