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稻菜模式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3种"稻—菜"不同耕作模式进行试验,采用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评价和对比分析,得出"稻—菜"模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提高的结论。在经济发达资金富裕而劳动力短缺地区,可采用处理①稻—秧草(经济绿肥)模式;在经济欠发达资金不足而劳动力富裕地区,则可应用处理②稻—菜—菜模式。  相似文献   

2.
贵州高海拔山区杂交水稻叶龄模式栽培的技术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贵州高海拔(1 660 m)冷凉山区,通过对水稻栽培措施中的栽插密度、单穴栽插基本苗数、生育前后期按不同比例施肥(控制总N量相同)进行田间试验,发现密度为27.0 万/hm^2,生育前后期施N肥比例为6∶4的栽培措施能显著提高单产,而单穴栽插基本苗数对产量贡献不显著.引进杂交水稻按叶龄模式进行大田管理的栽培技术示范,产量增幅在71.0%~214.8%之间,总结出的水稻叶龄模式栽培技术适应贵州高海拔山区.  相似文献   

3.
地膜小麦节水增产效果及主要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膜小麦节水增产效果及主要原理李守谦,兰念军(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兰州730070)小麦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0.3亿hm2,占全国粮食面积的近30%。“九五”期间,要实现粮食总产增加500亿kg的目标,除了继续抓好品种……  相似文献   

4.
通过几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生产模式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中主要病害的发生种类、流行特点及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黄瓜病害主要以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白粉病、灰霉病为主,危害最重,土传病害及生理性病害有加重趋势.同一年份不同生产模式黄瓜主要病害常规模式发病最重,无公害模式次之,有机模式发病最轻.几种病害危害程度由重到轻的顺序为:霜霉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灰霉病主要危害果实,在黄瓜结果盛期为害严重.有机模式对黄瓜主要病害控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基于江西省双季稻区10个县30个乡镇农户、合作社以及农机大市场的调查数据,通过对合作社的两种典型模式(合作模式和服务模式)的研究及合作社农户和散户的对比分析,探索合作社对江西双季稻机插推广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合作社农户的成本要低于散户,收益要高于散户,合作社的生产效果比散户的要好;合作社农户的年龄比散户的年龄要低,文化、土地规模、资金要高于散户;合作社农户的机插比例高于散户;目前江西合作社机插典型模式中比较受欢迎的模式是农机大户和种田大户合作模式及"订单式"服务模式;未来种田大户、农机大户和养殖大户是发展江西农民合作生产的主要对象,重点发展的模式是合作社提供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陆地棉'新陆中67'为材料,研究D膜栽培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棉田地温、膜下积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D膜植棉'新陆中67'生育期比C膜提前成熟5~7 d.从苗期生育进程看,D膜栽培棉株果枝数比宽膜多1.9个,具有显著性差异;开花多0.7个,成铃数多0.6个,无显著性差异.株高和果枝数二者表现为显著性差异.D膜与...  相似文献   

7.
1998年龙家水稻旱育中大苗在油菜田抛秧取得成功,有效解决了稻油两熟区不能推广抛秧的历史,从而突破了推广抛秧的技术瓶颈,2006年全镇发展到230.67hm2。多年的示范证明水稻旱育抛秧,比传统拉绳移栽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生态安全,是缓解当前农村劳动力紧张、节本增效的一项农业适用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人均耕地年年减少,粮食产量连年徘徊。遵照省政府开展百万亩“吨粮”模式栽培的部署,我所承担了杭州市富阳万亩吨粮片的试点任务,模式区总面积为331.03亩,其中模式片203.88亩,中心方54.49亩,攻关田17.41亩。土壤属青紫泥,  相似文献   

9.
梁仕红 《耕作与栽培》2010,(4):F0003-F0003,63
小麦是兴义市下午屯街道办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600hm^2左右,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氮肥施用量和小麦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日趋严重。主要病虫有小麦白粉病、锈病和麦蚜,尤以小麦白粉病、麦蚜发生面积广,危害重。  相似文献   

10.
<正>绿色水产品是指出自良好的渔业生态环境,实行从水体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并经专门机构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水产品。绿色水产品标志受到法律保护,具有高价值和高附加值,深受消费  相似文献   

11.
陇中半干旱区马铃薯集雨限灌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大田试验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集雨限灌对旱作马铃薯田蒸散量、灌水利用率、产量、产量性状及薯块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集雨限灌45 mm条件下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增加灌水量,WUE降低;苗期限灌处理的WUE和灌水利用效率(IWUE)均高于薯块膨大期;苗期限灌45 mm处理综合用水效率较高。限灌可提高旱作马铃薯产量、大薯率与中薯率,降低小薯率,苗期限灌有利于大薯率的提高,薯块膨大期限灌有利于中薯率的提高;限灌降低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可提高单株薯产量;超过45 mm随限灌量的增加,产量增加不显著,绿薯率和烂熟率显著增加。限灌能降低马铃薯薯块淀粉含量,提高薯块蛋白质含量。苗期限灌45 mm为半干旱区马铃薯最佳集雨限灌模式。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甘肃省近十年来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运用综合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以及因子分析法,分析影响其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的各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虽在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较低,增长速度缓慢,时间特征不明显;(2)受到降雨、地形等因素的限制,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空间特征较为显著,尤其是以黄河为界,河东和河西的差异比较明显。以2008年为例,集约度最高的是嘉峪关市达到了0.12,而最低的甘南州只有0.05,相差一倍多;(3)通过因子分析法,确定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主要有社会经济因素、耕作条件及自然因素三类。通过研究发现,甘肃省的耕地集约利用主要受到人口、科学技术水平、政策制度、经济发展、自然灾害的限制。相关部门应该从上述五方面着手提高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3.
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引导农户采用具有提升耕地质量的技术对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健康,促进作物高产高效和耕地健康可持续至关重要。本研究分析了耕地质量提升的影响因素,综述了包括秸秆还田技术、绿肥种植技术、深耕深松技术、有机肥施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机械化侧深施肥技术、施用土壤调理剂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对这些技术的优缺点进行归纳,总结应用措施。目前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的集成应用、农户各项技术采纳的差异性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和设备产业化应用。最后提出应完善耕地多功能的技术标准和方法制定、强化高分遥感等信息技术对耕地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健全农户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为全面反映河南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从多方面挖掘影响河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了河南省2004—2013年的耕地及与耕地有关的数据,提取16项指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综合分析河南省历年来的耕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然后利用线性回归对截至2020年的河南省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压力指数10年来变化幅度最大,升降不定,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分值10年来呈现上升趋势。河南省耕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在近10年内稳定在0.6~0.8分之间,受压力指数和状态指数影响较大,耕地资源利用态势良好。预测结果显示截止到2020年,河南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且2020年综合分值较2013年上涨了0.14,达到较高的可持续利用水准。  相似文献   

15.
藜麦因为营养全面且具有耐旱、耐寒、耐贫瘠、耐盐碱等特点而受到研发者及广大消费者的普遍关注,笔者通过综述藜麦栽培、收获、饲料化利用及产品加工等环节中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不同区域,配套适宜的栽培方法,建立藜麦高产稳产综合栽培技术,提高藜麦收获纯度,保证藜麦品质,加强藜麦秸秆饲料化利用研究,提高藜麦米综合质...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淫羊藿生态适宜性评价及种植区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笔者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利用GIS技术、模糊数学等方法,选取8个影响淫羊藿种植分布的潜在因子,构建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对甘肃省淫羊藿人工仿生种植适宜性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种植淫羊藿的面积为403.42万hm2,占甘肃省林地总面积的66.07%;主要分布在甘南州、陇南市、兰州市的榆中县兴隆山和七里河区南部的马衔山脉以及定西市岷县、漳县和渭源县部分区域,平凉市华亭县和关山、太统山、崆峒山沿线。通过适宜分区的划分,为甘肃淫羊藿野生变家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甘肃省河西走廊沙棘枝枯病的发生与为害情况,采用定点、定期观察和大面积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河西地区沙棘上发生的枝枯病进行系统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该病主要为害枝干,严重时造成枝干枯死或树体死亡。经调查,气候条件是引起该病害发生流行的主要诱因,其次是树势衰弱。通常春季气温回升早、降雨早,发病早而且严重,降雨越多,发病越严重;一般沙棘枝枯病发病适温为25℃左右,温度低于20℃和高于30℃都不利于病害的发生。新老沙棘混栽林、管理粗放、结果量大,发病严重。另外,沙棘枝枯病发生严重会造成树皮伤口多而深,为沙棘干缩病菌的侵入提供了有利途径,因此,一般沙棘枝枯病发生严重的树林干缩病发生相对也比较严重。经调查研究分析,初步确定沙棘枝枯病是沙棘树上新发生的一种枝枯病,病害的发生总体呈逐年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1960—2013年甘肃省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研究近54年来甘肃省气候变化特征,根据甘肃境内28个气象站1960—2013年温度、降水数据,利用气候趋势分析、气候突变分析及Morlet小波分析等,分析甘肃省近54年来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4年来甘肃省的年均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降水量的总体上呈微弱增加趋势。(2)甘肃省中部地区处于暖湿化过程,而南部地区处于暖干化过程,北部地区仍然处于干旱化。(3)年均温在1994年前后出现明显的突变点,年均降水量正反序列曲线均未超过95%置信度线,但正反序列曲线在置信度区间内存在1个交叉点,出现在1993—1994年之间,有可能在1993—1994年发生突变;(4)Morlet小波分析显示,甘肃省年均温存在8年左右的显著变化周期,年均降水量的周期性较差。  相似文献   

19.
红光熊蜂Bombus ignitus Smith是甘肃东南部山地植物的主要传粉昆虫之一。2007-2010年在甘肃麦积山风景区的调查结果表明:红光熊蜂在该景区的石门山、仙人崖和净土寺等地分布较多;该种熊蜂在该景区1年1代,早春3月中旬越冬蜂王开始出蛰,5月初第一批工蜂出房,随后蜂群逐渐发展壮大,雄蜂和子代蜂王的出房时间主要在7月初到8月底之间,初秋时节蜂群开始衰败,10月底天气变冷,交配过的蜂王又进入休眠状态;在该景区,红光熊蜂年采访植物涉及到17科59种,在不同季节,红光熊蜂主要访问对象有所不同;该种熊蜂人工繁育成群率较高,蜂群群势强大,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1-2016年甘肃河东地区14县(区)64个小麦条锈病春季病情指数样本资料和38个病田率资料,以冬季12~2月2、3、4~15d滑动平均气温最小值分布区间确定冬季最冷时段,采用逐步回归统计方法建立基于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和病田率的越冬气象条件统计模型。综合两种方法统计结果,得出甘肃河东地区小麦适宜越冬的温度指标为冬季最冷时段7d滑动平均气温-9~-10℃以上,同时前期降水量越多、最冷时段空气相对湿度越大,适宜的温度值越低。研究为当地准确发布中短期趋势预报,积极开展早期防治,控制病害流行程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