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花生网斑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网斑病综合防治技术迟玉成,张景欣(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莱西266601)(莱西市职教中心)花生网斑病(phomaarachidicola)是我国花生上新发生的一种主要叶部病害,可导致花生中后期大量落叶,一般年份减少20%左右,重的年份可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2.
茎基腐病是河北省安国市掌叶半夏(Pinellia pedatisecta)生产中为害较严重的多发性病害,对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和防治药剂的筛选。通过形态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将安国掌叶半夏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选用5种常用化学杀菌剂、2种生物杀菌剂和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抗生素粗提物对Py. aphanidermatum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5%精甲霜灵ES、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抗生素粗提物、40%氟硅唑EC、99%恶霉灵TC对瓜果腐霉菌丝的生长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12.81、41.74、54.16和56.90μg/mL;而1×10 11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WP、1×10 6孢子/g寡雄腐霉菌WP、3%甲霜·恶霉灵AS和50%烯酰吗啉WP对该病菌的抑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湛江地区柑橘溃疡病的病原类型并筛选出高效的防治药剂。以柠檬病叶为材料,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后,通过抑菌圈法测定了5种常用药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典型菌株zlm1908在NA培养基上菌落呈蜡黄色,圆形,全缘,有光泽,微隆起,黏稠,回接健康柠檬叶片后能产生明显的溃疡病斑,结合生理生化反应特点和特异性引物扩增序列分析确定菌株zlm1908为柑橘黄单胞柑橘亚种(Xanthomonas citri subsp.citri,Xcc)。5种药剂对菌株zlm1908的EC50值分别为18.45 g/L、14.99 g/L、5.28 g/L、14.60 g/L和32.81 g/L。从EC50的大小可以看出5种杀菌剂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中生菌素,碱式硫酸铜和氢氧化铜,氯溴异氰尿酸抑制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4.
5.
由Pyrenoph Orateres f.teres引起的网斑病是全世界大麦生产的一种毁灭性叶病害。鉴定抗性种质和研究其遗传性是非常重要的。采用1个六棱大麦品种‘Chevron’作亲本来构建1个加倍单倍体(DH)群体,该群体用于绘制赤霉丝疫病(FHB)抗性的分子图谱。研究发现这个六棱大麦品种‘Chevron’也抗网斑病。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对地下害虫金针虫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组合,采用浸渍法测定了各复配组合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的联合毒力,通过共毒因子法筛选出共毒因子大于20复配组合,然后进一步细化配比,利用共毒系数法筛选出共毒系数大于120的最佳复配组合。其中具有增效作用的配比有28组。氯虫苯甲酰胺与毒死蜱、氟虫腈、硫双威、噻虫胺、联苯菊酯、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按2:1、3:1、15:8、15:2、3:4、1:2、3:11的比例进行复配时效果最显著,共毒系数分别为178.41、185.44、208.10、155.16、149.55、138.98、309.22。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噻虫嗪按11:2的比例进行复配时效果最显著,共毒系数为198.45。联苯菊酯与硫双威、噻虫胺按1:2、1:5的比例进行复配时效果最显著,共毒系数分别为215.69、337.94.  相似文献   

7.
辣椒细菌性果实条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抑菌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辣椒细菌性果实条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对病原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旨在为田间病害规律研究和病害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病原菌在不同温度、pH、NaCl浓度下的生长速率.采用滤纸片抑菌圈法对病原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试验.结果 表明,辣椒细菌性果实条斑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 7.0,病原菌的耐盐性为1...  相似文献   

8.
以自然携带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citrulli,Ac)的瓜类种子和人工接种Ac菌的西瓜种子为材料,研究和比较了新型复配型种子处理剂JY-W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iral Fruit Blotch,BFB)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JY-W处理4个自然带菌瓜类品种的商品种子后,幼苗均没有发生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而对照的发病率在0.1%~0.7%之间,防治效果为100%;选用4种杀菌剂处理人工接种Ac菌的西瓜商品种子干种子后,幼苗BFB发病率在0~0.25%之间,其中JY-W处理种子后幼苗没有发生BFB,对照的发病率为6.5%,防治效果为100%;JY-W对人工接种Ac菌的西瓜湿种子处理后,幼苗BFB的发病率为0.6%,而对照的发病率为11.2%,相对防治效果为94.6%.JY-W处理种子后,对幼苗BFB的防治效果与其它常用药剂相当,由于其操作简便、节约用水,是一种适合农户采收种子后安全使用的种子处理剂.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甘蔗镰刀菌(Fusarium sacchari)的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防治甘蔗梢腐病的药剂,本研究测定了温度、pH、碳源、氮源和光照对甘蔗镰刀菌菌丝生长速率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的毒力作用并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甘蔗镰刀菌的菌丝在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差异不明显,最适宜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温度均为28℃,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3℃;最适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pH均为8。在供试碳源和氮源中,最适合甘蔗镰刀菌菌丝生长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酵母粉;最适合分生孢子萌发的碳源和氮源则分别为蔗糖和硝酸钠。在室内毒力测定的8种供试杀菌剂中,50%咪鲜胺锰盐、25%氰烯菌酯和50%多菌灵对甘蔗梢腐病菌具有强的毒力,其EC50依次为0.083、0.271和0.380 mg/L;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25%氰烯菌酯1 200倍液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中生菌素、70%恶霉灵和20%粉锈宁等药剂的800倍液均梢腐病能较好地控制病害的发展,防治效果均为96.00%,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潜力。本研究为进一步防控甘蔗梢腐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菌和玉米茎基腐菌的室内毒力。针对高效药剂,以孙云沛法评价各配比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己唑醇和咯菌腈对小麦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最高,EC50值分别为0.094 mg/L和0.312 mg/L;咪鲜胺和己唑醇对玉米茎基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最高,EC50值分别为0.088 mg/L和0.593 mg/L。己唑醇和咯菌腈按照不同比例复配对小麦纹枯病菌没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咪鲜胺和己唑醇按照1:5、1:2和1:1比例复配对玉米茎基腐病菌均表现出明显的增效效果,其中1:5配比的共毒系数为212.2,增效作用最为显著,生产上可考虑用于上述病害防治。  相似文献   

11.
试验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花生褐斑病病菌,研究了病菌的培养特性,采用离体叶片接种和整株接种鉴定法对分离病菌的致病性进行了检测,并对感病植株的叶片进行病菌再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适宜温度为15 ̄30℃,最适为25℃,低于5℃或高于40℃病菌停止生长和产孢;近紫外照射能显著提高病菌的产孢量。两种接种方法均能使叶片和植株感病,由接种感病叶片再分离的病菌符合花生褐斑病的病原特点。因此,本研究获得了致病力强的花生褐斑病致病菌。  相似文献   

12.
美人蕉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抑菌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美人蕉叶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筛选最适常用药剂,为美人蕉叶斑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引起美人蕉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并对其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45℃,碳源和氮源分别以蔗糖和硝酸钠为佳,在pH为3~10的范围内均能生长,生长最适pH为7,光照条件和通气状况对菌丝生长没有明显影响。在供试的5种药剂中,10%苯醚甲环唑效果最好,在推荐的使用浓度下相对抑菌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3.
刘振兴  周桂梅  陈健  赵晖 《作物杂志》2018,34(6):154-87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1 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WP、3亿CFU/g哈茨木霉菌WP、2亿CFU/g宁盾一号EW、0.3%丁子香酚SL、1%蛇床子素EW、10%多抗霉素WP等6种生物农药对绿豆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参试的生物农药对绿豆叶斑病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防治效果分别为72.58%、63.27%、77.53%、58.64%、72.60%和62.37%,彼此间差异显著,但防治效果均显著低于化学农药430g/L戊唑醇SC的防治效果(85.22%);2亿CFU/g宁盾一号EW是防治绿豆叶斑病较理想的生物农药;喷施农药防治绿豆叶斑病对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获得稳定抗细菌性斑点病种质和挖掘有效抗病基因,本研究以野生型大豆ZYD00006与‘绥农14’构建的全基因组回交导入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高压喷雾法接种丁香假单胞杆菌Psgneau001进行细菌性斑点病抗病性鉴定。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进行细菌性斑点病QTL定位,并针对定位区间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和相关抗病基因的筛选和预测。结果表明:QTL分析共检测到6个位点与抗病相关(qbsd-D1a-1,qbsd-A1-1,qbsd-C2-1,qbsd-A2-1,qbsd-D2-1,qbsd-D2-2);分别位于1号(LG D1a)、5号(LG A1)、6号(LG C2)、8号(LG A2)、17号(LG D2)染色体上。经基因注释和筛选共获得41个候选基因,它们多与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受体蛋白(LRR protein)相关。本研究通过QTL初定位明确了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相关区间,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复合高效配方药剂对甘蔗褐条病防控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防控甘蔗褐条病的复合高效配方药剂及精准施药技术,选用多菌灵、苯菌灵、百菌清、嘧菌脂、吡唑醚菌脂、苯甲嘧菌酯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 g+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00 g+磷酸二氢钾2400 g+农用增效助剂300 mL)/hm2、(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 g+75...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探讨杨梅褐斑病发生流行规律与监测防控技术,笔者在浙江黄岩等杨梅主产区,采用系统监测与试验推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杨梅褐斑病在浙江杨梅主产区周年均有发生,全年出现3 个明显发病高峰期,以杨梅春梢、夏梢和秋梢萌发侵染发病重,为病害防控关键时期。初步探明了杨梅褐斑病的发病流行规律,以及栽培品种、田间管理、气候条件与病害发生的关系,制定了杨梅褐斑病的预测预报方法,确立了调查项目与方法,提出了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方法。药剂试验结果表明,33.5%喹啉铜悬浮剂1000倍、1500倍和2000倍液对杨梅褐斑病的相对防效分别为78.83%、76.79%和74.05%,在杨梅果实内残留消解的半衰期为3.6~13.6 天,使用安全,已在杨梅上取得农业部农药登记证,可大面积应用生产。研究提出了病害防治策略和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控制病害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17.
研究旨在找出烟草角斑病在丹东地区的发病成因和发生规律,为指导地区角斑病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13—2015年连续3年采用隔绝侵染,分期暴露法进行田间试验,结合年度间的气候因素来研究烟草角斑病的发生规律和最佳防治时间。结果表明,6月中旬到8月末是烟草角斑病的高发期,每年7—8月中旬最少会出现2次侵染高峰,侵染高峰时期年度间的侵染差异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在满足连续雨日3天以上或空气湿度达到80%以上条件的基础上,出现持续28℃以上高温2~4天,极易导致田间角斑病出现侵染高峰。角斑病的控制重在预防,应根据该病发生流行规律、气候变化情况预测其发病流行的趋势,提前做好防病的准备。特别是出现暴风雨、雨日多、雨量大、湿度大后的暴晴天气,应作为重点防控时期。  相似文献   

18.
以花生、绿豆为主要原料,研究了花生绿豆复合罐头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花生的最佳预煮条件为:在85℃的水中预煮5 min,料水质量比为1∶3.5;绿豆的最佳预煮条件为:95℃的水中预煮7 min,料水质量比为1∶4;调味料的最佳配方为:食盐2.0%,香料1.0%,蔗糖1.5%;排气条件为:90℃水中恒温6 min,杀菌条件为100℃水中杀菌9 min。制得的花生绿豆复合罐头汤汁呈均匀褐色,花生为淡红色,绿豆为翠绿色,皆颗粒完整无破损,且香嫩可口,香味柔和协调。  相似文献   

19.
化学药剂对玉米郑单958粗缩病的防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化学药剂拌种和喷雾防治玉米粗缩病的效果,降低粗缩病发病率,从而减少玉米产量损失,以玉米郑单958为材料,于2013-2014年在玉米粗缩病发生较普遍的济宁市,以新一代生物源抗病毒药剂毒氟磷混合杀虫剂吡蚜酮为试验药剂,设拌种结合喷雾、单独喷雾两种处理方式,分别在3叶期、5叶期、7叶期进行3次喷雾,研究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毒氟磷WP和65%吡蚜酮WP拌种结合苗期喷雾不同处理对出苗率影响较小,其中,以拌种加苗后3叶期、5叶期和7叶期喷雾3次处理在玉米苗期和吐丝期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治效果分别达71.4%~78.6%和36.5%~40.0%,两年产量分别较空白对照增产23.9%和32.9%。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甜菜褐斑病病防治问题,2009—2016年,对黑龙江省10个地区166个甜菜品种,采取田间调查发病率的方法进行分类研究。将地区分为轻病区、中病区和重病区3类;将品种的抗性水平分为高抗、抗病、中抗、中感、感病、高感6个级别:甜菜褐斑病病情指数(DI)≤15的地区为轻病区,15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