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耕地细碎化是中国实现农业大规模管理和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为基础,利用景观格局软件获取耕地斑块面积指数(PAI)、斑块形状指数(PSI)和斑块密度指数(PDI) 3个指标值来衡量耕地细碎化程度,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顺县耕地细碎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斑块面积指数(PAI)和斑块形状指数(PSI)、斑块密度指数(PDI)具有相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即东—西—中部呈现依次下降的趋势;(2)耕地细碎化呈现空间集聚性,且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中,以L-L型为主且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的县城周围;(3)人均耕地面积对斑块面积指数(PAI)和斑块密度指数(PDI)有较显著的影响,呈正向作用,坡度和宅化率对其形成负向作用;劳动力比例和人均耕地面积对形状指数有负向作用。该研究可以为提高区域耕地利用率进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耕地酸化治理是提升耕地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广东省为例,系统分析广东省耕地土壤酸化现状、时空演变特征及治理状况,采用实地调研、层次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得出广东省耕地酸化治理存在标准支撑不足、治理模式单一、政策衔接不够、管护资金不足等困境,总结提出基于标准化建设、模式探索、政策激励和公众参与的耕地土壤酸化治理路径,并提出了加快制定标准规范、开展模式探索、强化政策衔接、建立后期管护长效机制等相关建议,旨在为耕地酸化治理助推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0—2009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结合气候、植被、地形和土壤4个自然因子,利用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延安地区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0—2009年研究区NPP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延安地区NPP的空间分布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3)降水、植被类型、高程和气温为延安地区NPP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驱动因子,任意2种自然因子交互作用的贡献率均高于单因子。研究区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和气候波动变化是导致NPP年际增加的主要原因,NPP空间分异受多种自然因子的交互影响。开展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胡一  王晶  李刚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27):94-100
以地处渭北旱塬东部的陕西省合阳县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为对象,研究县域内新增耕地土壤养分状况,为指导新增耕地后期管理提供参考。通过对合阳县12个乡镇新增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物元模型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合阳县新增耕地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有机质平均含量8.66 g/kg,全氮1.30 g/kg,有效磷18.66 mg/kg,速效钾151.21 mg/kg。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全氮、有效磷含量适中,速效钾较丰富。养分评价等级显示Ⅳ级贫乏等级土壤占83.4%,肥力提升空间较大。建议结合当地经济水平和施肥习惯,优先考虑使用有机肥,适量增加化肥施用量。在种植方式上,可采用种植1年豆科作物和2年小麦的粮豆3年轮作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客观揭示青崖寨自然保护区村级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为保护区村域科学管护提供参考案例,本文以保护区实验区内的大会庄村为例,在Agisoft PhotoScan Professional和Fragstats软件支持下,基于三维电子沙盘,通过参与式访谈的方法,研究村民视角下记忆中的1995、2006、2016年大会庄村历史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通过对大会庄村3个时期景观类型面积的计算,在1995—2016年期间林地、建筑用地、水域景观类型分别增加8.00、1.79、1.95 hm2;耕地、草地、未利用地景观类型分别减少9.81、0.37、1.56 hm2。(2)在景观水平上,大会庄村景观连接度下降,但整体内部结构连接紧密,破碎化程度逐渐降低,单一性降低,景观多样性得到恢复。(3)驱动因素中自然因素并不是影响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唯一条件,社会经济水平和政策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证明基于三维电子沙盘的参与式访谈对村域历史景观格局的复原有指导作用,可有效解决与村民直接沟通中存在的障碍。  相似文献   

6.
综合分析重庆市奉节县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为优化西南区县域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大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四期(2000、2005、2010和2015年)土地利用基础数据,从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和地学信息图谱等方面出发,揭示区域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依据主成分分析模型和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并基于奉节县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探究研究区土地利用驱动机制。研究期内,研究区土地空间格局呈现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体,同时交错分布其它土地类型的特点。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土地面积分别减少 78.84 km2、3.73 km2、2.54 km2,而林地、水域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分别增加23.36 km2、46.67 km2、9.03 km2。受三峡移民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由整体无序向局部有序的方向发展。研究期的前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和耕地之间,林地→耕地和草地的面积总和分别为849.38 km2和425.17 km2;2010—2015年间林地和居民工矿用地新增面积分别为9.93 km2和7.09 km2。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影响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探究区域城镇化的驱动机制,城镇化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发展因素和农业因素是影响奉节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研究旨在探究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的时空特征以及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以吉林省中部玉米带的10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对1990、2000、2010、2019年4个时期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空间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吉林省中部玉米带在1990—2019年间建设用地扩张了772.97 km2,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差异明显;(2)不同时间段内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张强度聚类主要为极高值聚集区,以长春市为主,建设用地扩张模型为外延型;(3)1990—2019年间研究区耕地净流失达793.19 km2,年损失率为1.01%,减少的耕地65.27%转变为建设用地,主要为城区外缘的耕地;(4)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的时间驱动力主要为政策因素,空间上经济区位和地理区位是主要约束因素。该研究分析了吉林省中部玉米带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的时空特征,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气侯变暖显著改变了内蒙古地区的热量资源,了解该地区的热量资源变化可为作物生产及空间布局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本文基于1959—2018年50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平均气温,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探讨了内蒙古地区≥0℃和≥10℃初终日、持续天数以及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内蒙古地区≥0℃和≥10℃平均初日分别为3月29日和5月5日,≥0℃和≥10℃初日呈提前趋势。≥0℃和≥10℃平均终日分别为10月28日和9月24日。(2)初日提前和终日推迟显著增加了内蒙古地区的积温和持续天数,积温和持续天数在空间分布上相似,东西部差异较大,其中≥0℃积温在1874~4433℃之间,≥10℃积温在1360~4024℃之间,≥0℃持续天数在168~246天之间,≥10℃持续天数在89~180天之间。≥0℃和≥10℃积温和持续天数呈增加趋势。(3)≥0℃和≥10℃初日与经纬度呈正相关关系,终日、积温和持续天数与经纬度成负相关关系。(4)初终日、持续天数以及积温突变日期主要集中在1991—1996年之间。  相似文献   

9.
采用青浦国家气象站1968—2018年气象资料,选取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青浦区蓝莓花期、果期和成熟期不同等级旱涝发生频率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青浦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6.2℃,气温上升明显,降水量存在明显的波动变化。蓝莓不同生育期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仅在果期有减少趋势,其余生育期均增加。(2)青浦区旱涝的年际变化明显。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总体较为湿润,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相对偏旱。不同季节的旱涝变化也呈现出阶段性特点,20世纪70年代各季有一定的干湿交替状态;20世纪80年代,春冬仍呈干湿交替,夏秋总体较为湿润;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春夏秋由湿润化向干旱化转变,冬季则由干旱化向湿润化发展;20世纪10年代,夏秋冬三季呈湿润化趋势,春季多干湿交替。(3)蓝莓3个主要生育期花期、果期和成熟期发生的干旱频率分别为27.5%、25.5%和21.6%,湿润频率分别为29.4%、27.5%和27.5%。研究认为,青浦区蓝莓花期和果期有干旱化发展趋势,成熟期则向湿润化发展,整体上湿润发生频率多于干旱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10.
植被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入了解植被覆盖的变化与驱动力因素,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以阿克苏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2019年长时间序列的MODIS数据的NDVI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利用线性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2种方法对植被和气候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9年阿克苏地区植被覆盖总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且在生长季的夏季最为明显,研究区在空间上呈现出以绿洲为主向周围扩散的格局,研究区生长季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关系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并在空间上与温度具有显著相关性但同降水相关性不明显。人类的生产生活对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湖北省耕地资源安全状况,从耕地的数量、质量以及耕地生态3个方面构建了耕地安全演化评价体系,应用信息熵模型评价了湖北省2001-2007年耕地安全系统的演化状况。结果表明:湖北省的耕地系统从2001年的0.12088,变为2007年的-0.22354,其中耕地的数量、质量及生态分别从2001年的0.10358、-0.00286、0.02015变为2007年的-0.22273、-0.00078、-0.00002。说明湖北省耕地安全向着有序的方向发展,且有序度不断增强。但仍存在不稳定因素,主要为人均耕地减少、城市快速扩张、生态环境恶化等。因此,应加大耕地整理力度,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度,同时运用经济、法律、政策手段提高耕地质量,改进耕地生态。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乡村土地流转的镇域差异,丰富对土地流转尺度效应的认知,选取重庆市现代农业与统筹城乡示范窗口江津区为样区,基于2007—2012年24个乡镇的农经统计面板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从镇域尺度视角研究乡村耕地流转形式、流转去向和流转规模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从区位状况、经济水平、资源禀赋、农业政策和市场5个方面剖析驱动镇域水平耕地流转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镇域水平耕地流转形式均以出租和转包为主,呈现多样化;土地流转去向中,农户是耕地最主要流入方,其次是企业,专业合作社最少;镇域水平耕地流转年际差异显著,变化趋势以“先增后减再增型”和“增加型”为主,呈现多元化;镇域水平耕地流转规模属随机分布,空间自相关程度逐年减弱,且空间关联类型格局随年际变化总体表现出不稳定性;镇域水平上,农业劳动力数和养殖业商品化率对耕地流转规模影响最大,流转率随农业劳动力数减少而增加,而随养殖业商品化率提高而增加。此外,固定资产、劳均耕地和农转非率对耕地流转规模也有正向促进作用。最后立足镇域特色,以不同层次发展需求为导向,提出促进土地顺畅流转的施政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分析旨在理清耕地利用管理项目在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情况,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申请耕地利用管理方面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供借鉴与参考。基于1999—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关于耕地利用管理项目的官方数据,采用数量分析、分类统计、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耕地利用项目的年度情况、项目类型、立项学部、立项单位和研究方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8年的20年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耕地利用管理立项数量和金额呈增长趋势;项目的类型主要是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研队伍壮大,项目立项单位范围广泛,但项目多数集中在科研实力较强的机构;立项学部与研究方向分别以地球科学部和土壤学为主,又趋于多元化,在对传统主流方向深度探索的同时,扩大了研究主题,创新了研究思路,把握了研究新热点。研究得出耕地利用管理的基金项目研究内容日趋丰富,研究体系逐渐系统化,但研究的深度和实时性需要加强,耕地保护、耕地可持续利用和耕地评价是近年的热点,相关研究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4.
长沙市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好地利用与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长沙市1998-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长沙市近12年来耕地资源变化的时空特点,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沙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长沙市耕地数量变化的3大驱动力,其中经济发展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通过研究发现,12年来长沙市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度锐减,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且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国家、区域、省域、市县不同尺度总结归纳中国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的现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进行驱动力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方法以定性定量结合为主;驱动力模型的建立多基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国家及区域研究成果较少,省域、市县等小尺度研究成果较多;存在成果分布不均、数据不统一、小尺度研究方法单一、驱动因子选择主观性强以及不同尺度研究成果借鉴性差等问题。研究结果可为在不同尺度中选择耕地变化驱动力及未来耕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反映河南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从多方面挖掘影响河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了河南省2004—2013年的耕地及与耕地有关的数据,提取16项指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综合分析河南省历年来的耕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然后利用线性回归对截至2020年的河南省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压力指数10年来变化幅度最大,升降不定,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分值10年来呈现上升趋势。河南省耕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在近10年内稳定在0.6~0.8分之间,受压力指数和状态指数影响较大,耕地资源利用态势良好。预测结果显示截止到2020年,河南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且2020年综合分值较2013年上涨了0.14,达到较高的可持续利用水准。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江苏省耕地资源的安全状况,以便为有效地进行耕地利用、保护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采用江苏省1971—2009年修正后的耕地数据,使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对江苏省及其地市耕地压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在20世纪的后2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耕地压力指数呈逐年减小的总趋势;进入21世纪后,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对耕地的大量占用,以及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降低,使得耕地粮食综合生产力下降,耕地压力逐渐增大,继而政府进行的宏观调控,又使全省平均耕地压力有所缓解。然而,全省13个地市耕地压力程度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中南京、无锡、苏州和常州耕地承受巨大压力;徐州、镇江和南通耕地压力初现;其余6个地市无耕地压力。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压力研究表明,缓解耕地压力的途径一是提高耕地粮食综合生产力,二是防止耕地的继续流失。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农地流转引起耕地的用途发生变化。本文以重庆市忠县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结合实际调研资料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流转耕地的用途变化的数量特点、空间差异以及耕地流转率对耕地用途变化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农地流转率与耕地用途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93。流转耕地的用途变化趋势主要是耕地变为建设用地、耕地变为园地等其他农地、种粮田变为非种粮田,流转耕地总的用途变化率达69.13%。初步了解土地利用比较效益是推动流转耕地用途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农业CGE模型的耕地政策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通过构建农业一般均衡模型(CGE),本研究分析了耕地面积减少条件下的粮食安全问题。模拟结果显示,粮食耕地面积减少将导致土地租金、物价指数、GDP价格指数、投资价格指数、出口价格指数增长,导致投资、资本和实质GDP减少,直接影响就业、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家庭可支配收入,家庭消费和政府消费缩减。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关税收入减少,净出口对GDP贡献减少,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变坏。因此,在保障粮食安全政策中,必须坚决维护1.2亿hm2耕地红线不动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桐庐县耕地质量评价及其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倪中应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4):188-192
为了解桐庐县耕地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资料,开展了桐庐县耕地综合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全县31002.3 hm2耕地中,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0.0%、89.5%和0.5%,以二等地为主。耕地障碍因素主要有:(1)立地条件较差,地貌以丘陵为主,灌溉能力相对较弱;(2)土壤酸化明显,pH<5.5的土壤占40.30%;(3)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主要土壤养分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存在养分的不平衡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桐庐县耕地质量提升中需要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增加有机肥料投入,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促进耕地土壤养分平衡,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