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马铃薯品种资源淀粉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目前我国保存的608份马铃薯品种(系)采用比重法测定淀粉含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初步明确了我国及国外马铃薯品种(系)淀粉含量水平和不同来源品种(系)淀粉含量的差异,并筛选出淀粉含量超过18%的资源45份。  相似文献   

2.
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产量及淀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紫花白、内薯3号、坝薯1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生物有机肥、锰肥、锌肥作底肥在马铃薯上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马铃薯品种、底肥种类对马铃薯产量和淀粉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肥料种类对马铃薯产量、淀粉含量的影响程度均为:生物有机肥>锰肥>锌肥>对照。  相似文献   

3.
多效唑对马铃薯产量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铃薯生长中期以不同浓度的多效唑溶液进行叶面喷施,研究多效唑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喷施多效唑能矮化植株,抑制地上茎秆生长,使植株叶色浓绿,增强光合作用,增加营养积累,促进薯块膨大,从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淀粉含量,其中以喷施600 kg/hm2浓度为400 mg/L的15%多效唑溶液的...  相似文献   

4.
影响马铃薯淀粉提取率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工业化马铃薯淀粉生产中,提高淀粉提取率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淀粉提取率,是相关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十分关注的问题。以下结合马铃薯淀粉工业化生产过程、生产方法和工艺参数,对影响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分析。1.马铃薯淀粉提取率马铃薯淀粉提取率表示加工一定量的马铃薯块茎所能提取的淀粉量占块茎所含淀粉总量的百分比。对于马铃薯商品淀粉:式中:q—淀粉提取率,%;w0—负载试验得全部商品淀粉质量,kg;e0—商品淀粉含水率,%;w—负载试验时间内加工原料量,kg;z—原料含…  相似文献   

5.
1982 ̄1990年的系统研究表明,选择淀粉含量在16.5%以上的马铃薯普通栽培种和新型栽培种杂交,可以筛选出淀粉含量达20%以上的高淀粉品种,通过对4种600多组相关数据的测定,证实了从实生苗当代就进行高淀粉单株筛选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纬度环境对马铃薯淀粉含量及淀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8个马铃薯品种分别种植在不同纬度的生态区,收获后分析纬度生态因子对淀粉含量和淀粉粘度指标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含量变化总趋势为东北和西北地区较高、华北地区较低.在40°06'N~48°04'N范围内淀粉含量随纬度升高逐渐增加.在同纬度地区,淀粉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淀粉粘度随纬度变化趋势与淀粉含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我国马铃薯淀粉加工是马铃薯加工利用最重 要的方式。新疆马铃薯种植适宜地域都在边境的冷 凉地区,虽然陇海铁路线与216、217、218、312、314、 315公路线交织,交通方便,但离内地加工企业甚 远,运距长。深秋加工时间短,需防冻贮存,这虽成 为我区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但利用优质高淀 粉品种生产,将成为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 益的措施之一。为配合兵团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新 疆天合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兵团发改委及兵团 农业局的工作部署,筛选了目前国内淀粉含量较高 的适合淀粉加工的专用型马铃薯品种(系),在新疆 兵团选择具有四大马铃薯产区生态环境代表性的 团场布点试验,以验证引试高淀粉马铃薯品种(系) 在新疆各产区推广的可行性,并筛选最佳品种供当 地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克新系列马铃薯品种淀粉性状测定得出,克新20号淀粉开始糊化的温度最高为73.8℃,克新4号最低为67.3℃。其中8个品种黏度值在3500cp以上,远远大于其他作物淀粉平均黏度值.测试得出克新20号黏度无最大值.这与其他品种淀粉性状完全不同。9个品种淀粉中位径平均为62.7um,8个品种支链淀粉含量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淀粉特性及其利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马铃薯淀粉具有优良的特性和独特的用途,其平均粒径大、粒径大小分布范围广;糊化温度低、膨胀容易;糊化时吸水、保水力大;糊浆最高粘度及透明度高,在加工面食类、水畜产制品、小糕点、颗粒粉、变性淀粉等制品上利用,具有独特的效果。马铃薯淀粉分子结构中结合有磷酸基,磷含量高低对马铃薯淀粉的性质有重要影响,不同磷含量的马铃薯淀粉在利用上有所区别。遗传改良是获得不同磷含量加工原料的有效手段,栽培技术及其他管理措施可以调节原料品种的磷含量。对不同粒径淀粉进行分级时,大粒淀粉可以更好地表现出马铃薯淀粉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云南第一个淀粉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云薯2号,经过五年攻关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育成。日前,此品种顺利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相似文献   

11.
几个玉米新杂交种的丰产性与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点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几个玉米新杂交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表明:陇单016、陇单012明显优于对照杂交种沈单16(对照1)和豫玉22(对照2),其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小区折合产量分别为13766kg/hm^2和13311kg/hm^2,比对照1分别增产16.4%、12.5%,比对照2分别增产17.7%、13.9%,陇单016比对照1和对照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陇单012比对照1和对照2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玉米套作对马铃薯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马铃薯品种中薯5号(早熟, 株型直立)和米拉(中晚熟, 株型扩散)单作为对照, 在大田条件下, 调查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中2个品种光合指标的变化、块茎形成期至块茎增长期不同叶位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 分析光合指标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整个生育期马铃薯叶绿素含量(Chl a+Chl b)套作高于单作, 叶面积指数(LAI)、比叶重(SLW)和叶绿素a/b值(Chl a/b)套作低于单作。从块茎形成期至块茎增长期, 群体光合有效辐射(PAR)、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限制值(Ls)呈下降趋势, 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Tr)呈上升趋势。PAR、Pn、Gs、Tr均随叶位的降低显著下降, 套作下降幅度低于单作。套作中、下层叶片Pn的下降受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限制。套作降低了马铃薯上层叶Pn, 提高了中、下层叶Pn。套作中薯5号的Chl a+Chl b生育前期高于米拉, 生育后期低于米拉, SLW则相反; LAI和Chl a/b整个生育期高于米拉。套作中薯5号上层叶PAR高于米拉, 中、下层叶PAR低于米拉; 套作中薯5号上层叶Pn与米拉相近, 中、下层叶Pn高于米拉; 各层叶WUE、Ls高于米拉, Gs、Ci、Tr低于米拉。总之, 套作改变了马铃薯的光合特性, 并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块茎产量; 套作恶化了中薯5号/玉米复合群体的光环境, 改善了米拉/玉米复合群体的光环境, 米拉/玉米套作体系土地当量比(1.40)大于中薯5号/玉米体系(1.24), 显示了较强的套作优势, 宜在生产中优先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淀粉形成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露地平作(A1)、露地单垄单行(A2)、露地单垄双行(A3)、半膜单垄双行(A4)和全膜单垄双行(A5)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淀粉形成酶活性、淀粉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积累后期A5处理的总淀粉含量较A1、A2、A3和A4处理分别提高34.5%、26.1%、18.5%和12.7%。淀粉积累过程中,淀粉形成酶ADPG-PPase、UDPG-PPase、SSS、SBE和GBSS活性对马铃薯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总淀粉的积累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与马铃薯块茎总淀粉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91、0.264、0.514、0.629和0.130。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产量有明显影响;A5处理产量最高,A4处理次之,分别较A1处理增产83.8%和62.9%。在宁夏半干旱区,全膜单垄双行种植模式在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淀粉形成酶活性提高和增产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应用GGE双标图分析甘蔗品种(系)的产量和品质性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GGE双标图分析7个甘蔗参试品种在7个试点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 云蔗05-51(YZ05-51)为单茎产量高且稳定性强的品种, 福农39(FN39)和柳城03-1137(LC03-1137)的单茎产量较高, 但稳定性较差; 福农38 (FN38)、粤甘35 (YG35)和新台糖22 (ROC22)有效茎数较高, 但稳定性较差; 福农39 (FN39)和云蔗05-51 (YZ05-51)为蔗茎产量较高且稳定性强的品种, 福农38 (FN38)和柳城03-1137 (LC03-1137)蔗茎产量高, 但稳定性较差; 福农39 (FN39)和赣南02-70 (GN02-70)为甘蔗蔗糖分较高且稳定性强的品种, 云蔗05-51 (YZ05-51)和福农38 (FN38)甘蔗蔗糖分较高, 但稳定性较差; 福农39 (FN39)为产糖量较高且稳定性较强的品种, 福农38(FN38)、云蔗05-51 (YZ05-51)和柳城03-1137 (LC03-1137)的产糖量较高、但稳定性较差。云南瑞丽和云南临沧2个试点单茎产量的代表性和区分力较强; 云南保山和广西来宾2个试点有效茎数的代表性和区分力较强; 广西崇左和云南临沧2个试点蔗茎产量的区分力较强; 广西百色和柳州2个试点甘蔗蔗糖分的区分力较强; 广西百色和云南临沧2个试点产糖量的区分力较强。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新品种试验与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种子总站组织安排了坝57、坝58、鄂马铃薯5号等8个马铃薯新品种在福州、泉州等7个点进行三重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品种与地点互作也存在极显著差异。坝58、闽薯1号、中薯3号、坝薯8号等品种产量、农艺性状等表现突出,可进一步加大试验力度。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丰产稳产、适应性强的高粱新品种,促进辽西地区高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19-2020年采用随机不完全区组设计(alpha-格子设计),通过R语言GGE双标图分析了30个高粱品种的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方差分析表明,年份、基因型、基因型与年份互作对高粱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产量变异的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比例分别为32.1%、41.3%和11.3%,基因型效应对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异贡献率最大,株高和穗长指标遗传力较大。GGE双标图分析表明,辽杂19号、平试13和济粱2丰产稳产性较好;辽杂19号和平试13在株高、产量、穗重和穗粒重方面综合性状表现较好;辽杂19号距离“理想品种”最近,其次为平试13。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高粱籽粒产量与株高、穗重、穗粒重和穗粒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从参试品种看,辽西半干旱地区高秆品种比矮秆品种更具产量优势。在朝阳地区,辽杂19号、平试13和济粱2具有较高的产量和稳定性。在特定生态区域,基因型是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以自主选育的5个工业大麻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对纤维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分析参试品种(系)纤维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及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工业大麻品种(系)的单株纤维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差异显著;单株原茎重与单株纤维产量呈极显著相关,茎粗、单株干茎重、全麻率与单株纤维产量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的大小依次为单株原茎重(0.962)>全麻率(0.943)>茎粗(0.917)>单株干茎重(0.912)>株高(0.808)>干茎制成率(0.725);单株纤维产量与单株原茎重、单株干茎重、全麻率、株高、干茎制成率的回归方程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单株纤维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的是单株原茎重,其次是全麻率,而株高、单株干茎重、干茎制成率其对单株纤维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单株原茎重和全麻率的间接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施肥对马铃薯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施肥与马铃薯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和产量的关系,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定位施肥条件下,研究了有机肥+氮磷钾(MNPK)、有机肥(M)、氮磷钾(NPK)、氮磷(NP)、氮钾(NK)、磷钾(PK)、不施肥对照(CK)对马铃薯田土壤水分含量时空变化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施肥量为腐熟羊厩肥22 500kg/hm 2、N 150kg/hm 2、P2O575kg/hm 2、K2O 270kg/hm 2。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各土层土壤含水量随着马铃薯生育期的推进均呈现波动变化;生育期土壤剖面含水量呈现“?”形变化趋势,20~40cm土层为最大蓄水层和耗水层。NPK、MNPK、M处理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NK、NP、PK和CK,说明施用有机肥或氮磷钾化肥配施均能提高土壤持水性能。两年平均产量以M处理最高,其次是NPK处理,再次是MNPK处理;商品薯率也以NPK、M和MNPK处理较高;单株结薯数以M、PK、MNPK、NPK处理较高,NK和CK处理较低。研究结果表明,缺乏磷、钾较缺乏氮素对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结薯数的影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态环境马铃薯维生素C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凤军  张永成  田丰 《种子》2006,25(12):24-27
对马铃薯参试品种在西北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维生素C含量变化进行方差分析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试点间、品种间以及试点和品种的互作间都存在着极显著差异,6个品种平均维生素C含量为15.04mg/100g,陇薯3号最高,为18.68mg/100g,90-2-10最低。为12.23mg/100g;7个地点平均维生素C含量为15.04mg/100g,青海西宁最高,为16.75mg/100g,青海海南最低,为12.93mg/100g。中薯36这个品种的回归系数〈1,是稳定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