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5 毫秒
1.
明波食用菌种植园所在的滨海镇是中国大棚葡萄之乡,该镇及周边种植着2 600多公顷葡萄,每年修剪产生上万吨葡萄枝条。食用菌种植园将废弃的葡萄枝条剪切、研磨成枝屑,成为生产秀珍菇的基质原料,实现废物再利用。经试验,用葡萄枝屑替代棉籽壳粉末栽培秀珍菇取得了成功。2010—2012年,该种植园扩大葡萄枝屑基质栽培比例,每年利用17公顷葡萄园里的5万公斤葡萄枝栽培秀珍菇,可年节省成本8万多元。同时,还利用秀珍菇菌糠覆盖种植马铃薯,延长  相似文献   

2.
石灰是食药用菌生产的重要辅料,研究旨在对当前食用菌栽培过程中使用的石灰辅料进行质量摸底,同时研究石灰在糙皮侧耳栽培中的最适添加量,达到精准指导糙皮侧耳和其他食用菌生产的目的。采用消化石灰物相分析法,对8份不同来源石灰的Ca(OH)2、CaO、CaCO3和MgO含量进行检测。同时选用7号石灰按不同比例添加至玉米芯培养料,栽培糙皮侧耳,比较各处理下菌丝生长、培养料pH变化、出菇产量情况。结果表明:仅2号、3号、7号石灰有效成分[Ca(OH)2和CaO]比例较大,其余石灰样品的CaCO3或MgO杂质含量均较高。使用有效成分占比不低于96%的石灰样品(7号)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石灰最适添加量为2%,此时培养料拌料后可达pH 9.53,堆料24 h后降至pH 7.72,经过36 h常压灭菌后下降至pH 6.35,基质中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产量最高。研究揭示石灰质量问题可能成为影响食用菌生产的重要因素,使用质量较差的石灰不仅会增加生产成本,甚至会造成大规模减产。因此,在食用菌生产中,对石灰辅料进行成分检测也是关键。栽培糙皮侧耳时,当石灰有效成分达到96%以上时,2%的添加量即可有效提升培养料pH抑制杂菌生长,达到糙皮侧耳最适生长pH范围,获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3.
以香菇0912为材料,进行不同麸皮添加量培养料栽培试验,以筛选出最适麸皮添加量。结果表明:香菇0912采用麸皮添加量13%的配方,菌丝生长快,生长势强、菇质好、产量高、生物学效率高。  相似文献   

4.
为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副产物有机质资源,扩展食用菌栽培原料来源途径,减少木质菌材使用,促进产业发展节本增效。本试验利用副产物下脚料部分替代常规配方中的阔叶树木屑,研究不同基质配方条件下黑木耳和羊肚菌大试管菌丝(核)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两种食用菌菌丝在添加竹屑和白酒糟基质上均能正常生长,不同配方的菌丝生长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且同一种类不同菌株表现也有所不同。相对常规配方,黑木耳菌株适宜的竹屑替代量为30%~40%,白酒糟替代量为15%~20%;羊肚菌菌株则为竹屑10%和白酒糟20%。  相似文献   

5.
以11种木腐型食用菌为材料,对其在泡核桃木屑与杂木屑基质中的菌丝生长速率及5种胞外酶活性进行测定,基于隶属函数法对11种食用菌在泡核桃木屑基质中的生长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黑木耳、毛木耳在泡核桃木屑基质中生长适应性较强;玉木耳、皱木耳适应性中等;滑子菇、猴头菇、桑黄、香菇适应性较弱;黑皮鸡枞、白玉菇、蟹味菇适应性较差。初步认为泡核桃木屑可作为木耳属食用菌栽培的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6.
工厂化生产条件下猴头菌株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筛选出适合工厂化周年生产要求的猴头菇菌株,为工厂化生产提供生产用种,以11株不同来源的猴头菌株为试验材料,以菌丝生长速度、菌丝拮抗情况、工厂化生长条件下栽培周期、子实体形态、菌刺形状以及产量等为筛选指标,观察各菌株的菌丝生长特性以及工厂化生产条件下栽培出菇情况。结果表明,通过试验发现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各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菌丝拮抗情况、工厂化生长条件下的栽培周期、子实体形态、菌刺形状以及产量等指标有较大差别;其中0608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0605菌株的产量最高并且生长周期相对较短,最适用于工厂化条件下;刺长猴头的畸形率最低、子实体颜色和菇型最好但其生长周期最长。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与传统大棚式栽培对生产菌株的要求有很大差异,通过本试验的筛选0605菌株最适宜于工厂化生产;刺长猴头菌株可以作为工厂化猴头菇菌株育种的优良母本。其中0605菌株菌丝在PDA平板上的生长速度达到了0.2865 cm/天,生产周期可以控制在60天以内(采收两批子实体),产量达到了217.52 g/袋。  相似文献   

7.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8):6207-6215
本研究是以野外采集的一株野生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菌株为研究材料,对其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培养菌种。本试验通过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并对7个母种培养基配方、6个原种培养基配方和8个栽培种培养基配方菌丝生长及出菇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分子鉴定,获得的野生菌株为肺形侧耳;7个母种培养基配方中,以配方2 (马铃薯200 g,琼脂20 g,蔗糖20 g)的生长速度和菌丝密度最好;6个原种培养料中,以配方4 (棉籽壳78%,麦麸20%,蔗糖1%,石膏1%)为最佳配方;根据菌丝长势、出菇情况、产量和品质等指标,栽培种培养料中以配方1 (棉籽壳88%,麦麸10%,石灰1%,石膏1%)为最佳配方。该研究结果为野生肺形侧耳的人工驯化栽培研究和优质食用菌产品的生产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菌糠再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菌糠再利用技术问题,对不同菌糠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对菌糠替代部分木屑、棉籽壳和麦麸栽培食用菌的效果,以及施用菌糠有机肥对脐橙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菌糠可替代木屑、棉籽壳和麦麸作为培养料,栽培秀珍菇、金福菇和鲍鱼菇的生物效率分别达到64.95%、84.65%和70.49%,与CK差异不显著;施用菌糠有机肥的脐橙平均产量比CK增加5.54kg/株,达到极显著差异,并可提高脐橙的品质,改良果园土壤的结构。研究结果显示,食用菌菌糠的再利用技术对提高农业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桃木屑配方和栽培工艺对平菇生长的影响,为桃木屑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以棉籽壳和玉米芯(1:1)配方为对照,以添加55%和70%桃木屑配方结合熟料和发酵料短时高温(简称发酵料)制棒工艺,研究了平菇灰美2号种植过程中的基质理化性质、木质纤维素及相关酶活变化,以及添加桃木屑对平菇子实体农艺性状和品质的影响。以桃木屑为主料配方的培养料后期含水量损失较多,发酵料工艺培养料的pH、灰分、含氮量略高于熟料;添加桃木屑的培养料纤维素酶活和木聚糖酶活显著提高,采用发酵工艺的培养料在菌丝满袋至一潮菇期表现出较高的漆酶活性。平菇单朵重以熟料工艺大于发酵料工艺,菌盖直径以添加桃木屑的配方大于对照配方。菌盖厚度、菌柄直径、单朵纵横经在不同配方和工艺中变化不大,结合单朵重、分支数、菌盖直径等农艺指标以添加55%桃木屑熟料工艺的S-5配方表现较好;添加55%桃木屑的配方采用熟料和发酵料两种工艺均获得了较高的一、二潮菇产量,生物转化效率分别为63.1%和60.1%;添加桃木屑至70%时,采用两种工艺一、二潮菇产量都有所下降,分别下降18.7%和28.6%。两种工艺不同配方的子实体粗蛋白差异不大,含量范围为19%~21%,桃木屑配方可以明显提高子实体总氨基酸含量,添加桃木屑至70%时还可以明显提高子实体的粗脂肪含量。添加桃木屑55%的配方以熟料或发酵料短时高温工艺制作平菇菌棒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0.
出菇管理水平是食用菌种植过程中影响食用菌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定位出菇是出菇管理阶段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以猴头菇栽培因素为典型,阐述了猴头菇栽培技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四川省无花果爆发的疫霉病病原菌种类,对四川省无花果种植区的无花果疫霉病的发生进行调查,并采集发病果实。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无花果疫霉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通过形态与分子鉴定相结合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为白色;卵孢子球形;孢子囊椭圆形或卵形,顶端有乳突。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四川省无花果疫霉病病原菌与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序列同源性高达99%。根据形态学和分子鉴定,将四川省无花果疫霉病病原菌鉴定为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以肉桂作为栽培料的珍稀食用菌食药用价值,对基于肉桂木栽培料和普通栽培料的‘香魏蘑’、‘榆黄蘑’多糖分别进行提取和含量测定,采用ORAC法对食用菌多糖的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动物试验对肉桂食用菌多糖的降血糖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间以及不同栽培料生产的食用菌之间多糖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普通‘香魏蘑’和肉桂‘香魏蘑’的多糖含量分别为16.89%和14.44%,普通‘榆黄蘑’和肉桂‘榆黄蘑’的多糖含量分别为4.22%和5.95%。‘榆黄蘑’多糖的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香魏蘑’多糖,而2个品种肉桂食用菌多糖抗氧化能力均显著高于该品种普通食用菌多糖;肉桂‘香魏蘑’和肉桂‘榆黄蘑’多糖高剂量组均可显著改善小鼠的糖尿病症状,低剂量组对小鼠的糖尿病症状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各实验组疗效随着剂量的加大而增强。在相同实验浓度下,肉桂‘榆黄蘑’多糖的降血糖效果优于肉桂‘香魏蘑’多糖。由此可知,肉桂‘香魏蘑’与肉桂‘榆黄蘑’多糖含量较高,且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与降血糖功效。本实验结果可为肉桂木资源、‘香魏蘑’和‘榆黄蘑’等珍稀食用菌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松枝和松针为主要原料,研究不同袋料配方及不同栽培方式对茯苓结苓率、生物学效率和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并与传统的段木茯苓作比较,以期为茯苓袋料栽培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和依据。以前期试验获得的2组茯苓袋料栽培配方制作袋料,采用木引定位法接种茯苓菌核,以单窖茯苓的生物学效率、化学成分含量为比较指标,探讨2种袋料配方和不同栽培方式对茯苓结苓效果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配方的茯苓接种成活率均为100%,配方1的最高生物学效率较配方2高38.18%,配方1的醇溶物、总三萜、茯苓酸含量较配方2分别高1.11%、0.45%、1569.81 mg/kg,且配方2较段木茯苓分别高3.41%、0.59%、2053.98 mg/kg,2组袋料茯苓的氨基酸(除胱氨酸)种类与含量均为段木茯苓的1.000~2.500倍。单包接种的茯苓平均生物学效率和最高生物学效率分别比双包联培高6.09%、10.17%。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利用北京平谷地区的桃木屑与玉米农业废弃物混合在日光温室栽培大球盖菇的最适配方和工艺。设置了3个工艺共6个配方,综合比对理化性状、子实体性状、平均产量、生物学效率等农艺性状指标。生料工艺在农艺性状与产量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发酵料。发酵料+短时高温在产量与农艺性状等方面略优于发酵料。在生料工艺中,S-1(桃木屑、玉米芯)配方产量最高为11.97 kg/m2,其生物学效率99.75%,子实体性状优良。S-2(桃木屑、玉米秸秆)配方在菇形指数、单菇重等子实体性状方面最好,播种至出菇的时间较短,产量、生物学效率也较高。S-3(桃木屑、玉米秸秆和玉米芯)多原料混合有利于前期产量的形成,这3种配方的生料工艺栽培均适合在北京地区栽培大球盖菇。本文为推广栽培大球盖菇和消纳北京平谷地区的桃木屑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AM真菌在牡丹组培上的应用效益及机理,保存和扩繁新优杂交牡丹资源及提供解决牡丹组培中生根难、移栽成活率低等瓶颈问题的新途径,选用牡丹新优杂交系种子进行胚培养得到胚根苗无菌体系,在瓶内对胚根苗接种AM真菌获得菌根化组培苗,继而研究AM真菌对牡丹组培苗生长发育和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 表明,AM真菌能显著促进牡丹组...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筛选出耐荫性、抗寒性较强的黄精属种质,为后续黄精耐荫、抗寒育种栽培提供合适的材料和理论依据。以来自不同地区的24份多花黄精和10份黄精为材料,测定遮荫前后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和4℃低温胁迫下黄精植物叶内的可溶性糖、游离蛋白质、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2种黄精的耐荫性、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遮荫处理对多花黄精和黄精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值均无显著影响。隶属函数法分析发现,来自安徽青阳和广西宜州的多花黄精种质耐荫性最优,综合评定值为0.65。黄精的可溶性糖、游离蛋白、脯氨酸含量平均值为1.42%、2.20%、8.13%;多花黄精的可溶性糖、游离蛋白、脯氨酸含量平均值为1.03%、1.64%、6.28%,表明黄精抗寒性比多花黄精更强;其中河南灵宝寺河村地区的黄精种质抗寒性最强,云南大理地区的多花黄精抗寒性次之,综合评定值分别为0.62、0.56。可将安徽青阳、广西宜州地区的种质作为耐荫品种选育栽培的良好材料,河南灵宝寺河村、云南大理地区的种质作为抗寒品种选育栽培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7.
探究姜和大蒜粗提取液对甘蓝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了解不同浓度姜和大蒜粗提取液对甘蓝枯萎病菌的抑制效果及对菌丝形态结构的影响,以此初步获得最适合的抑制病原菌的植物粗提取液浓度。以姜和大蒜粗提取液为供试材料,测定不同浓度2种粗提取液对甘蓝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的生长情况、孢子浓度、孢子萌发率及菌丝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粗提取液均能抑制并降低尖孢镰刀菌的生长速率、孢子浓度和孢子萌发率,且大蒜粗提取液比姜粗提取液抑制效果更显著,在低浓度下对菌丝形态结构的影响也比姜粗提取液明显,大蒜粗提取液在各浓度下与对照相比均达极显著差异,且大蒜浓度为0.4 g/mL时对尖孢镰刀菌孢子萌发率抑制达100%。该试验证实大蒜对甘蓝枯萎病菌有极显著抑制作用,为使用间种或轮作大蒜进行田间防治甘蓝枯萎病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生根剂GGR-6对植物生长与抗旱性的生理作用,以2种优质草坪草-紫羊茅‘梦神’(Festuca rubra ‘Rubra’)、草地早熟禾‘优异’(Poa pratensis ‘Merit’)为供试材料,通过控水的处理方法,分别在播种后不同时期,用不同浓度的GGR-6对2种草坪草进行浇灌。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进行,紫羊茅和早熟禾的抗氧化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同时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以维持渗透平衡,叶片MDA含量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早熟禾的抗旱能力高于紫羊茅。浇灌GGR-6对2种草坪草幼苗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可以提高其抗旱能力。其中,紫羊茅于播种后1周浇灌低浓度(0.1 g/L、0.2 g/L)的GGR-6效果较好;早熟禾于播种2周后浇灌低浓度(0.1 g/L、0.2 g/L)的GGR-6,播种3周后浇灌高浓度(0.3 g/L)的GGR-6效果较好。研究结果证实GGR-6对提高植物耐旱性具有重要作用,并为利用外源物质提高植物抗逆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