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2.
3.
4.
为了优化马铃薯生全粉不饱和脂肪酸的微波萃取工艺,该试验采用软件Design-Expert 8.05分析以及响应面法来优化马铃薯生全粉中不饱和脂肪酸微波萃取工艺,得出马铃薯生全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萃取模型P=0.000 10.01,R2=0.939 8,并确定马铃薯生全粉中不饱和脂肪酸最佳萃取工艺:萃取温度81℃,萃取时间11 min,萃取溶剂中丙酮占比0.802 5,料液比3.25∶1,各因素对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影响大小分别为:丙酮占比料液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实测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1.081 mg/g和拟合方程的预测值1.084 mg/g基本一致。将该优化方案应用于热风干燥温度对马铃薯生全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影响的分析中,结果表明: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亚油酸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总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增加(P0.05)。优化试验为热风干燥条件对马铃薯品质影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6.
为研究菊芋全粉替代菊粉的可行性,本试验对菊芋全粉和菊粉的凝胶指数、凝胶时间、质构特性、凝胶保水性、持油性、透光度、冻融稳定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菊芋全粉浓度达到40%时,凝胶指数为97.8%,与同浓度菊粉凝胶指数、凝胶黏性、弹性、黏聚性、咀嚼性和恢复性相比差异不显著。当菊芋全粉浓度为45%时与菊粉的凝胶时间差异不显著,此时菊芋全粉的凝胶指数为100%。菊芋全粉凝胶的持油性要优于菊粉,保水性、冻融稳定性的变化趋势与菊粉凝胶基本一致,且差异不显著,当浓度大于50%时,全粉凝胶透光性与菊粉凝胶相比差异不显著。菊芋全粉可替代菊粉作为一种新型加工原料在发酵乳制品、糕点、速冻肉制品等食品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CEO-SBA-15在马铃薯淀粉膜中的分散性以增强复合膜的物理性能,通过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制备改性的CEO-SBA-15/马铃薯淀粉膜,以等离子体处理时间,马铃薯淀粉、甘油、CEO-SBA-15用量为考察因素,对复合膜的性能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对其进行微观结构表征,以及对复合膜进行物理、透气以及光学试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使CEO-SBA-15较均匀地分散在马铃薯淀粉膜中,且适合等离子体合成复合膜的最佳因素配比为等离子体处理马铃薯淀粉溶液时间6 min,马铃薯淀粉用量5 g/100 mL、甘油用量1.5 g/100 mL、CEO-SBA-15用量0.5 g/100 mL。X-射线衍射光谱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证实等离子体处理淀粉改性使CEO-SBA-15与马铃薯淀粉分子间形成较强的氢键;紫外光谱分析表明等离子体处理的复合膜具有较好的抗紫外光作用以及较好的透光率。此外,等离子体合成的复合膜包装物理性能得到增强,其透氧率、透水率、溶胀度较未改性处理的复合膜分别降低了4.32g/(m2•h)、4.48 g/(m2•h)、79.15%,拉伸强度提高了2.9 MPa,可较好地保护食品内容物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以及机械损伤。 相似文献
8.
不同马铃薯品种的不同加工产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和消费大国,2015年初,国家农业部因势而谋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对提升马铃薯重要地位和推进马铃薯加工进步具有积极作用。系统研究马铃薯原料性状与制品品质间关系,对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和升级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试验采用最大-最小归一化处理方法将马铃薯油炸薯片、油炸薯条及雪花全粉各个品质指标转化为一维的综合评价指标,分别与44个马铃薯原料品种的特征指标进行拟合并建立回归模型,建立的马铃薯油炸薯片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决定系数R2=0.802,调整后决定系数R2=0.776,随机误差估计值σ=0.101;马铃薯油炸薯条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决定系数R2=0.731,调整后R2=0.704,随机误差估计值σ=0.141;马铃薯雪花全粉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决定系数R2=0.705,调整后R2=0.682,随机误差估计值σ=0.170;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将44个品种按加工用途划分为最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3类,得出最适宜加工油炸薯片的15个品种,最适宜加工油炸薯条和雪花全粉各10个品种。结果表明,3个综合品质评价模型拟合度较高,误差较小,模型效果可靠,可用于实际马铃薯加工制品品质评价;K-means聚类结果与实际应用情况相符,可为筛选加工专用品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热风干燥条件对马铃薯全粉糊化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改善马铃薯脱水制品的干燥工艺,该文以薄层干燥试验为基础,研究了不同热风温度(40、50、60、70、80、90℃)、风速(0.5、1.0、1.5、2.5、3.5 m/s)和切丁长度(2.5、5、10、15 mm)对马铃薯全粉的糊化特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马铃薯全粉的微观结构和糊化特性进行分析,并测定了其吸水性。研究表明,糊化焓值可以表征马铃薯全粉的糊化水平,焓值越高,糊化水平越低;糊化起始温度的范围为62.31~64.96℃,终止温度的范围为70.16~74.19℃,比纯淀粉制品糊化温度高;高于糊化温度进行干燥时,淀粉不会完全糊化;0.5~2.5 m/s风速干燥的样品糊化焓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3.5 m/s干燥的样品焓值显著小于其他风速干燥样品;马铃薯全粉焓值随切丁长度增大而显著减小(P0.05);不糊化样品吸水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吸水性随糊化程度的增强而显著增强;热风干燥条件为温度70℃,风速1.0 m/s和切丁长度10 mm时,马铃薯全粉的糊化程度较低。研究可为热风干燥制备未糊化的马铃薯全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超声波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斜发沸石的制备及其对水体中六六六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声波对天然斜发沸石进行进行有机改性,提高了天然沸石对有机污染物六六六的吸附能力,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对改性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超声波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有机改性天然斜发沸石的最优实验条件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浓度为55.1 mmol/L,沸石400℃培烧2 h,50℃超声波处理时间10 min.在此条件下改性的天然斜发沸石在水中加入2 g/L,对水中六六六的去除率达74.1%. 相似文献
11.
紫薯全粉添加量对甘薯淀粉物化特性及粉条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粉条中添加紫薯全粉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对于改善居民膳食营养、丰富淀粉制品种类具有重要意义。采用AOAC相关方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差式热量扫描、膨胀势、溶解度、回生速率等评估紫薯全粉添加量(0%、5%、8%、10%、12%、15%)对甘薯淀粉物化特性的影响,并对紫薯粉条的质构及烹煮性质等进行了测定。随着紫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甘薯淀粉膨胀势、溶解度、回生特性和a*值显著提高,凝胶强度、黏度和亮度显著降低,热特性发生显著改变。甘薯粉条的亮度、质构性质、烹煮性质都随紫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紫薯全粉添加量对甘薯淀粉物化特性及粉条性质影响显著,且在紫薯全粉添加量为12%时甘薯粉条品质较好。本研究为甘薯营养粉条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工艺马铃薯粉物化特性及氨基酸组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马铃薯渣粉、以马铃薯渣为原料的马铃薯复配粉与马铃薯全粉、马铃薯冻干粉以及高筋小麦粉成分和性质的差异,本研究对其基本成分、物化及感官特性、氨基酸组成进行比较,并以FAO/WHO氨基酸模式为评价标准,采用模糊识别法、氨基酸比值系数评分法、氨基酸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和营养指数多种方法对各样品蛋白的营养价值进行全面评价及对比。结果表明,在样品吸水性方面,马铃薯全粉马铃薯渣粉马铃薯复配粉马铃薯冻干粉高筋小麦粉;氨基酸比值系数最高为马铃薯复配粉(100.00),其次是马铃薯全粉(81.00)和马铃薯薯渣粉(72.25),马铃薯冻干粉和高筋小麦粉最低(68.89);必需氨基酸指数和生物价最高为马铃薯复配粉和马铃薯渣粉,其次为马铃薯冻干粉和马铃薯全粉,高筋小麦粉最低;营养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高筋小麦粉、马铃薯全粉、马铃薯冻干粉、马铃薯渣粉及马铃薯复配粉。马铃薯复配粉的成本低,吸水性、加工性能等优于马铃薯全粉,但营养指数暴露出马铃薯复配粉蛋白含量较低的缺陷,后续的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向马铃薯复配粉中添加营养价值较高且与马铃薯蛋白氨基酸组成互补的蛋白质,弥补马铃薯复配粉蛋白含量较低的缺陷,这为解决薯渣利用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不同干燥方法对栗粉的理化性质与功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毛板红板栗品种为原料,研究了4种不同干燥方法加工所得栗粉的理化与功能特性,结果表明自然干燥与热风干燥加工成的栗粉在理化和功能特性上差异较小,但自然干燥粉比热风干燥粉具有更好的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微波干燥粉比热风干燥有较多的淀粉发生糊化,表现在具有较低的峰粘度、崩解值和回复值,其吸水能力较热风干燥粉大,但起泡能力、泡沫稳定性和复水成泥后的一些质地特征值较热风干燥粉低。高温蒸后热风干燥粉的理化与功能特性与微波干燥粉类似,但有较高的崩解值和较低的回复值。从色泽来看,自然干燥和热风干燥粉比微波干燥和高温蒸后热风干燥的要白,而且有光泽。 相似文献
15.
Sayed Zia Mohammadi Tahereh Rohani Leila Bahadori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2017,48(11):1359-1368
In the present work,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MIONPs) coated with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and modified with 1-(2-pyridylazo)-2-naphthol (PAN) as a new nanoparticle were prepared and used as an adsorbent for the extraction and preconcentration of copper ions. After adsorption, copper ions were desorbed with nitric acid (HNO3), followed by determination with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FAAS). The extraction conditions0. were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 The linear range 3.0–500.0 ng mL?1 and the detection limit of 0.6 ng mL?1 were obtained.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 of the method for seven replicate determinations of 0.1 µg mL?1 of Cu(II) was 2.2%. The method was appli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u(II) in different water samples with good trueness. The accuracy was also evaluated through analyses of a 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 (CRM TMDW-500).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组成与理化性质的差异,本研究以15个不同品种中薯系列马铃薯为原料提取淀粉,并对其组成和理化性质进行了检测及相关性分析。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颗粒的粒径分布范围广,颗粒形貌存在差异,小颗粒多为卵圆形,大颗粒多为椭圆形、拉长形以及不规则形。不同马铃薯淀粉的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其溶解度、膨润力范围分别为25.92%~28.74%,4.90~6.26 g·g-1;糊化初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终止温度(Tc)、糊化焓值(ΔH)范围分别为61.44~65.55℃、64.49~68.69℃、67.87~72.54℃、7.21~13.49 J·g-1;峰值黏度、衰减值、回生值范围分别为2 499.3~3 220.4、514.0~2 218.4、401.0~884.1 BU。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中磷含量与峰谷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溶解度呈显著负相关;平均粒径D[4,3]与短程有序参数1 045/1 022 cm-1 和1 022/995 cm-1均呈显著正相关;To与峰值黏度呈显著负相关;糊化温度与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峰谷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均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中薯系列马铃薯淀粉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胶体磨湿法粉碎工艺制备得到细粒魔芋精粉,在该细粒魔芋精粉中添加10%(w/w)黄原胶制备得到复合胶。对该复合胶及细粒魔芋精粉水溶胶的流变特性以及两者在冰淇淋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粒度魔芋精粉比较,细粒魔芋精粉的溶胀速度快,溶胶粘度低;相同浓度与测定条件下,复合溶胶的粘度数倍高于细粒魔芋精粉溶胶的粘度,切稀现象也比同粘度魔芋溶胶更为明显;以参考用量为0.25%的复合胶作为稳定剂应用于冰淇淋中时,也同样使冰淇淋浆料粘度显著提高,并导致其产生明显的切稀现象,相应冰淇淋制品的粘稠感明显低于以 相似文献
18.
为了获得标准化的红薯干辐照灭菌工艺,本试验以γ射线与电子束为不同辐射源,就不同辐照剂量和剂量率对红薯干主要成分、外观品质和贮藏特性的影响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经γ射线≥4 kGy剂量辐照,36℃恒温培养10 d或常温贮存90 d两种方式处理的红薯干;经γ射线≥6 kGy剂量辐照,36℃恒温培养30 d或常温贮存360 d两种方式处理的红薯干,均未检测出微生物。γ射线辐照处理后,红薯干的可溶性固形物、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感官指标均未发生显著变化。相同剂量下,剂量率越高对红薯干的外观影响越大。电子束剂量率高,辐照处理后的红薯干外观呈黄白色,发生了显著变化。红薯干货架期90 d的辐照灭菌最低有效剂量为4 kGy。本研究结果为红薯干辐照加工工艺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覆盖栽培对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酶活性及化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覆盖栽培下冬作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变化的规律和增产机理,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与传统土壤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覆盖栽培[黑地膜覆盖(BFM)、稻草覆盖(RSM)和常规栽培(CK)]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酶活性、化学性状、马铃薯生长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RSM和CK相比,BFM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Chao1指数、生长前期变形菌门和生长后期的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芽单胞菌属及整个生育期鞘氨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同时显著提高了整个生育期酸性磷酸酶活性、速效钾含量(除成熟期与RSM差异不显著)。苗期,BFM的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含量分别比RSM显著提高了28.45%、29.62%,比CK显著提高了13.29%、16.62%;块茎膨大期,BFM的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RSM显著提高了18.71%、17.44%,比CK显著提高了158.32%、45.54%;BFM大薯率、产量分别比CK显著提高了20.15%、17.90%。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与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pH值呈正相关关系。综上,不同栽培模式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与酶活性相互影响,共同维持土壤质量;黑地膜覆盖能明显改善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和养分有效性,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最终提高马铃薯产量。本研究为有效指导广西冬作马铃薯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