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提高马铃薯的利用率,丰富虾片品种,该文对马铃薯全粉虾片的加工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工马铃薯全粉虾片的最佳工艺参数是:马铃薯淀粉与马铃薯全粉两者质量比为65∶35,粉团含水率为40%,老化时间16 h,50℃下干燥4.5 h,坯料含水率9%左右;油炸温度190~200℃。按此最佳工艺参数,加工过程中成型、蒸煮容易,所得产品马铃薯风味浓郁、口感细腻、膨胀度为362%。  相似文献   

2.
采用不同的干燥工艺,以干后马铃薯全粉的感官品质和颗粒的变形为指标,对马铃薯全粉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风温、干燥方法对马铃薯全粉品质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保证马铃薯全粉品质的最佳风温为95 ℃;对撞流干燥所得的产品品质比气流干燥、烘箱干燥、滚筒干燥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马铃薯全粉理化特性的品种间差异,本研究以14种马铃薯全粉为材料,测定了马铃薯全粉的粘度特性、质构特性、糊化特性和回生特性等理化特性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表明,4个中薯系列品种的淀粉含量较高,均高于70%.不同品种马铃薯全粉的理化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威芋5号(PT10)、中薯3号(PT3...  相似文献   

4.
为了优化马铃薯生全粉不饱和脂肪酸的微波萃取工艺,该试验采用软件Design-Expert 8.05分析以及响应面法来优化马铃薯生全粉中不饱和脂肪酸微波萃取工艺,得出马铃薯生全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萃取模型P=0.000 10.01,R2=0.939 8,并确定马铃薯生全粉中不饱和脂肪酸最佳萃取工艺:萃取温度81℃,萃取时间11 min,萃取溶剂中丙酮占比0.802 5,料液比3.25∶1,各因素对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影响大小分别为:丙酮占比料液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实测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1.081 mg/g和拟合方程的预测值1.084 mg/g基本一致。将该优化方案应用于热风干燥温度对马铃薯生全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影响的分析中,结果表明: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亚油酸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总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增加(P0.05)。优化试验为热风干燥条件对马铃薯品质影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甘薯全粉加工及其挤压膨化食品特性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制备高品质甘薯全粉的简便方法,及以甘薯全粉为主要原料,通过挤压膨化技术生产甘薯营养食品的可能性,并对挤压膨化过程中营养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经挤压膨化后,原料中淀粉、蛋白质含量略有下降,总糖含量上升,吸水性,水溶性指数增大,色泽略有加深,并有浓郁的特征香味产生。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菊芋全粉替代菊粉的可行性,本试验对菊芋全粉和菊粉的凝胶指数、凝胶时间、质构特性、凝胶保水性、持油性、透光度、冻融稳定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菊芋全粉浓度达到40%时,凝胶指数为97.8%,与同浓度菊粉凝胶指数、凝胶黏性、弹性、黏聚性、咀嚼性和恢复性相比差异不显著。当菊芋全粉浓度为45%时与菊粉的凝胶时间差异不显著,此时菊芋全粉的凝胶指数为100%。菊芋全粉凝胶的持油性要优于菊粉,保水性、冻融稳定性的变化趋势与菊粉凝胶基本一致,且差异不显著,当浓度大于50%时,全粉凝胶透光性与菊粉凝胶相比差异不显著。菊芋全粉可替代菊粉作为一种新型加工原料在发酵乳制品、糕点、速冻肉制品等食品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CEO-SBA-15在马铃薯淀粉膜中的分散性以增强复合膜的物理性能,通过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制备改性的CEO-SBA-15/马铃薯淀粉膜,以等离子体处理时间,马铃薯淀粉、甘油、CEO-SBA-15用量为考察因素,对复合膜的性能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对其进行微观结构表征,以及对复合膜进行物理、透气以及光学试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使CEO-SBA-15较均匀地分散在马铃薯淀粉膜中,且适合等离子体合成复合膜的最佳因素配比为等离子体处理马铃薯淀粉溶液时间6 min,马铃薯淀粉用量5 g/100 mL、甘油用量1.5 g/100 mL、CEO-SBA-15用量0.5 g/100 mL。X-射线衍射光谱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证实等离子体处理淀粉改性使CEO-SBA-15与马铃薯淀粉分子间形成较强的氢键;紫外光谱分析表明等离子体处理的复合膜具有较好的抗紫外光作用以及较好的透光率。此外,等离子体合成的复合膜包装物理性能得到增强,其透氧率、透水率、溶胀度较未改性处理的复合膜分别降低了4.32g/(m2•h)、4.48 g/(m2•h)、79.15%,拉伸强度提高了2.9 MPa,可较好地保护食品内容物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以及机械损伤。  相似文献   

8.
不同马铃薯品种的不同加工产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和消费大国,2015年初,国家农业部因势而谋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对提升马铃薯重要地位和推进马铃薯加工进步具有积极作用。系统研究马铃薯原料性状与制品品质间关系,对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和升级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试验采用最大-最小归一化处理方法将马铃薯油炸薯片、油炸薯条及雪花全粉各个品质指标转化为一维的综合评价指标,分别与44个马铃薯原料品种的特征指标进行拟合并建立回归模型,建立的马铃薯油炸薯片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决定系数R2=0.802,调整后决定系数R2=0.776,随机误差估计值σ=0.101;马铃薯油炸薯条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决定系数R2=0.731,调整后R2=0.704,随机误差估计值σ=0.141;马铃薯雪花全粉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决定系数R2=0.705,调整后R2=0.682,随机误差估计值σ=0.170;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将44个品种按加工用途划分为最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3类,得出最适宜加工油炸薯片的15个品种,最适宜加工油炸薯条和雪花全粉各10个品种。结果表明,3个综合品质评价模型拟合度较高,误差较小,模型效果可靠,可用于实际马铃薯加工制品品质评价;K-means聚类结果与实际应用情况相符,可为筛选加工专用品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热风干燥条件对马铃薯全粉糊化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改善马铃薯脱水制品的干燥工艺,该文以薄层干燥试验为基础,研究了不同热风温度(40、50、60、70、80、90℃)、风速(0.5、1.0、1.5、2.5、3.5 m/s)和切丁长度(2.5、5、10、15 mm)对马铃薯全粉的糊化特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马铃薯全粉的微观结构和糊化特性进行分析,并测定了其吸水性。研究表明,糊化焓值可以表征马铃薯全粉的糊化水平,焓值越高,糊化水平越低;糊化起始温度的范围为62.31~64.96℃,终止温度的范围为70.16~74.19℃,比纯淀粉制品糊化温度高;高于糊化温度进行干燥时,淀粉不会完全糊化;0.5~2.5 m/s风速干燥的样品糊化焓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3.5 m/s干燥的样品焓值显著小于其他风速干燥样品;马铃薯全粉焓值随切丁长度增大而显著减小(P0.05);不糊化样品吸水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吸水性随糊化程度的增强而显著增强;热风干燥条件为温度70℃,风速1.0 m/s和切丁长度10 mm时,马铃薯全粉的糊化程度较低。研究可为热风干燥制备未糊化的马铃薯全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许敏  章钢娅 《土壤》2009,41(1):133-138
利用超声波对天然斜发沸石进行进行有机改性,提高了天然沸石对有机污染物六六六的吸附能力,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对改性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超声波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有机改性天然斜发沸石的最优实验条件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浓度为55.1 mmol/L,沸石400℃培烧2 h,50℃超声波处理时间10 min.在此条件下改性的天然斜发沸石在水中加入2 g/L,对水中六六六的去除率达74.1%.  相似文献   

11.
紫薯全粉添加量对甘薯淀粉物化特性及粉条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粉条中添加紫薯全粉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对于改善居民膳食营养、丰富淀粉制品种类具有重要意义。采用AOAC相关方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差式热量扫描、膨胀势、溶解度、回生速率等评估紫薯全粉添加量(0%、5%、8%、10%、12%、15%)对甘薯淀粉物化特性的影响,并对紫薯粉条的质构及烹煮性质等进行了测定。随着紫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甘薯淀粉膨胀势、溶解度、回生特性和a*值显著提高,凝胶强度、黏度和亮度显著降低,热特性发生显著改变。甘薯粉条的亮度、质构性质、烹煮性质都随紫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紫薯全粉添加量对甘薯淀粉物化特性及粉条性质影响显著,且在紫薯全粉添加量为12%时甘薯粉条品质较好。本研究为甘薯营养粉条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13.
不同工艺马铃薯粉物化特性及氨基酸组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马铃薯渣粉、以马铃薯渣为原料的马铃薯复配粉与马铃薯全粉、马铃薯冻干粉以及高筋小麦粉成分和性质的差异,本研究对其基本成分、物化及感官特性、氨基酸组成进行比较,并以FAO/WHO氨基酸模式为评价标准,采用模糊识别法、氨基酸比值系数评分法、氨基酸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和营养指数多种方法对各样品蛋白的营养价值进行全面评价及对比。结果表明,在样品吸水性方面,马铃薯全粉马铃薯渣粉马铃薯复配粉马铃薯冻干粉高筋小麦粉;氨基酸比值系数最高为马铃薯复配粉(100.00),其次是马铃薯全粉(81.00)和马铃薯薯渣粉(72.25),马铃薯冻干粉和高筋小麦粉最低(68.89);必需氨基酸指数和生物价最高为马铃薯复配粉和马铃薯渣粉,其次为马铃薯冻干粉和马铃薯全粉,高筋小麦粉最低;营养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高筋小麦粉、马铃薯全粉、马铃薯冻干粉、马铃薯渣粉及马铃薯复配粉。马铃薯复配粉的成本低,吸水性、加工性能等优于马铃薯全粉,但营养指数暴露出马铃薯复配粉蛋白含量较低的缺陷,后续的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向马铃薯复配粉中添加营养价值较高且与马铃薯蛋白氨基酸组成互补的蛋白质,弥补马铃薯复配粉蛋白含量较低的缺陷,这为解决薯渣利用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PEG与SNP对低温下马铃薯试管苗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研究了在4℃低温胁迫下,5%聚乙二醇PEG-6000和0.10mmol/LSNP分别处理,5%PEG-6000与0.10mmol/LSNP同时处理对陇薯3号马铃薯试管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对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低温下,PEG-6000和0.10mmol/LSNP都可以胁迫试管苗,导致其酶活性、MDA、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都有所上升,其中0.10mmol/LSNP可以显著提高上述各项生理指标,并在和5%PEG-6000共同处理时缓解PEG造成的渗透胁迫。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旱作马铃薯光合参数与光合产物积累运移特性的影响,探究产量参数与光合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确定适合西北半干旱区马铃薯生产的施氮量,为该地区马铃薯绿色、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于2019—2020年在宁夏海原县开展试验,以‘青薯9号’为供试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设置 0 kg/hm2 (N0)、75 kg/hm2 (N1)、150 kg/hm2 (N2)和 225 kg/hm2 (N3)共4个施氮量处理,分析不同施氮量下马铃薯光合特性、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马铃薯花后45天,N2处理马铃薯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较N0处理分别提升了29.91%、31.56%、44.57%和44.82%,较N3处理分别增加了6.55%、2.20%、15.16%和13.39%。N2处理增加了马铃薯光合势(LAD)、群体生长速率(CGR)和净同化率(NAR),其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Vmax)和达到Vmax时的生长量(Wmax)较N0处理分别提高了22.37%和15.41%,较N3处理分别增加了7.95%和12.79%。4个施氮量处理中,N2处理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均达到最大值,对产量与施氮量进行二次方程拟合,得到2019年经济最佳施氮量为188 kg/hm2,2020年为163 kg/hm2。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马铃薯产量与PnCiGsTrLAILADCGR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光合参数与Vmax、Wmax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干物质积累活跃期(D)和达到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的时间(Tmax)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对马铃薯产量、产量性能指标和光合参数做主成分分析发现,两年各处理综合得分均表现为N2>N3>N1>N0。结论合理施氮显著提升了马铃薯的群体光合参数和生长速率,增加了光合产物积累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进而促进产量形成。在干旱区将施氮量控制在150 kg/hm2,有利于马铃薯产量性能参数及光合参数维持在适宜范围,改善光合产物积累和运移,进而为马铃薯产量形成奠定基础。可将施氮量为150 kg/hm2 作为西北半干旱区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推荐施氮量。  相似文献   

17.
甘薯全粉加工中无硫复合护色工艺优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优化甘薯全粉无硫复合护色工艺,该文通过考察柠檬酸、柠檬酸亚锡二钠、植酸、亚硫酸氢钠和抗坏血酸5种护色剂对甘薯全粉色泽的影响,优选出柠檬酸和抗坏血酸作为甘薯全粉加工合适的护色剂;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柠檬酸-抗坏血酸无硫复合护色剂的最佳护色工艺为:将10 mm厚的甘薯切片在质量分数为0.3%的柠檬酸和0.1%抗坏血酸的复合护色液中护色处理30 min,可使制得的甘薯全粉亮度值L*达90.58,多酚氧化酶的抑制率达88.13%.研究发现柠檬酸的添加能显著提高抗坏血酸的热稳定性;酶促褐变产物紫外-可见光谱扫描显示,加入复合护色剂后410 nm处吸收峰明显减弱,表明复合护色剂能有效抑制酶促褐变反应的发生;圆二色谱研究表明多酚氧化酶经复合护色剂处理后,酶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减少,而β-折叠结构增多,酶蛋白的分子构象被改变,从而降低多酚氧化酶活力.该文为甘薯全粉加工中的无硫复合护色工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了解超声场中食品组分结构的变化,采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研究了超声场中马铃薯淀粉颗粒形貌和结晶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超声场中马铃薯淀粉颗粒形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超声波作用时间的延长,淀粉颗粒表面出现的蜂窝状凹陷,小孔的数量增加,部分淀粉颗粒变形甚至消失:偏光十字和X-射线衍射显示马铃薯淀粉的结晶结构没有变化,超声场主要作用在马铃薯淀粉的非结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