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各病区筛选出的19个代表菌株在我国,日本和IRRI的三套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应用系统聚类法能有效地划分出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力极强,强,中强,中弱,弱和极弱6群。该法无需人为制定一个抗感标准,能额观反映病菌的致病类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广西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分布和分化,为生产上该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稻白叶枯病菌中国鉴别寄主(金刚30、特特普、南粳15、爪哇14、IR26)对2013年从广西南宁、东兴、防城港、钦州、岑溪等地水稻病区分离得到的29株水稻白叶枯病菌进行致病型初步鉴定,同时采用部分近等基因系对5株南宁分离菌株致病性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29株菌株在5个鉴别寄主上均出现感病反应,均为SSSSS模式,为强致病菌;5株南宁分离菌株能使目前抗谱最广的水稻材料CBB23感病。【结论】广西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出现极大分化,需加强对该病害的防控及水稻抗病材料的筛选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3.
使用12个分别持有不同抗病基因(Xa1,Xa2,Xa3,Xa4,Xa5,Xa7,Xa8,Xa10,Xa11,Xa13,Xa14和Xa21)的近等基因系水稻白叶枯病鉴别品种及3个对照品种(IR24,Toyonishiki和Sigadagabo),鉴别了从云南省收集的138个菌株。结果根据致病谱可以将这些菌株分成A-J共10组。A组菌株仅对Toyonishiki和Sigadagabo两个对照品种致病,J组菌株则能对9个鉴别品种和3个对照品种致病。对不同海拔采集的菌株进行致病力分析的结果表明,从大理、武定等较高海拔粳稻种植区采集的菌株致病力较弱,在鉴别品种上病斑的平均长度不到50mm;而元江、景洪、潞西等低海拔杂交稻种植区采集的菌株致病力较强,在鉴别品种上的病斑平均长度超过100mm。从高海拔稻区到低海拔稻区,病菌致病力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综述了分子植物病理学科组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基因的研究结果和进展,介绍了病菌致病基因研究中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报道了病菌毒性基因、无毒基因和受寄主诱导基因的特征和功能,阐述了致病基因对致病性、致病生化因子可能的调控关系,讨论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5.
全国各病区筛选出的19个代表菌株在我国、日本和IRRI的三套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应用系统聚类法能有效地划分出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力为极强、强、中强、中弱、弱和极弱6群。该法无需人为制定一个抗感标准,能客观反映病菌的致病类群. 相似文献
6.
水稻白叶枯病菌菌落类型及致病力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83~1988年间从182个菲律宾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和97个中国菌株中获得2万多个单菌落,根据菌落特征(形态,大小,色泽)及在鉴别品种上致病性测定的结果,供试菌株可区分为野生型,突变型和中间型三个类型,野生型代表菌株的原始致病力;突变型不但在菌落特征上有别于野生型,且致病力接近于无毒菌;中间型菌落的特征和致病力均不稳定,多糖体的产生量与病菌菌株的菌落特征及致病力间无明显的规律性可循,突变型菌落的出现频率与致病力有一定关系,但因菌而异,采用低温和冰冻真空干燥保存法、减少移植次数、延长移植间隔时期、选用适宜的培养基有减少突变型菌落而延缓致病力下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1997、1998年分别对安徽省28个县市的主栽稻区分得的30个菌株,在安徽农业大学农场(无病区)进行田间成株期测试,用全国统一的IR-26、Tetep、Java-14、南粳-15、金刚-30 5个鉴别品种,于孕穗期剑叶剪叶接种测定。结果表明,安徽水稻白叶枯病菌,除肥东菌株(Xo-01)与怀远菌株(Xo-71)属Ⅲ型外,多数菌株属Ⅱ型,而皖南和沿江稻区菌株致病力弱,多属0- Ⅰ型。 相似文献
8.
反复通过寄主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和生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致病力强弱不同的四株水稻白叶枯病菌反复接种在两个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上,测定比较了反复接种12代后的菌种和原始冻干菌株的致病力与若干生化性状。致病力弱的菌株经反复接种后致病能力增强,致病力强的菌株经反复接种后,致病力逐渐减弱;病菌的胞外粘多糖量和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与致病力的变异相一致,但菌的生长速度和胞外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异无明显规律。本文还讨论了寄主抗性的遗传背景对病菌变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水稻条斑病菌和白叶枯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的敲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xocA、wxocB、wxocD、wxocE和wzt是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oc)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合成基因,avrXa3是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的一个无毒基因。利用pBCSK(-)和pKNG101两个质粒的复制起点不被水稻黄单胞菌识别的特点,把wxocA、wxoeD、wxocE和wzt的中心区域克隆在pBCSK(-)上,获得突变转化单元pBCSK::ΔwxocA、pBCSK::hwxocD、pBCSK::AwxocE和pBCSK::Δwzt。把wxocB和avrXa3基因的旁侧序列和一个氯霉素抗性基因cm构建在pKNG101上,获得突变转化单元pKNG101::ΔwxocB和pKNG101::Δavr。以电转化方式把这些LPS合成基因突变转化单元DNA转入Xooc菌株RS105,把无毒基因突变转化单元转入Xoo菌株PXO99,通过同源重组分别获得了RS105中5个如相应基因突变体MwxocA、MwxocB、MwxocD、MwxocE、Mwzt和一个无毒基因的突变体PX099Δavr。SDS-PAGE分析发现,lps突变体的O抗原或核心寡糖的合成被破坏。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基因wxocB、woxocE和wzt与致病性有关,前两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菌完全失去毒性,而后一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菌部分丧失毒性。与PX099相比无毒基因突变体PX099Δavr改变了原有的毒性表型,在IRBB50(Xa4/xa5)和Asominori(Xa17)上由较感转变为较抗表型。因此,本试验证明,以pBCSK(-)和pKNG101为载体敲除水稻条斑病菌和白叶枯病菌致病相关基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了解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Xoo)中 的MutL/MutS系统是否参与DNA修复以及是否调控病原菌的致病力,构建了mutL突变体,比较了野生型与mutL突变体的突变率差异,野生型、mutL突变体及其互补菌株侵染水稻的能力。结果显示,mutL突变导致Xoo在H2O2胁迫下的突变率显著升高,mutL突变导致Xoo致病力下降,表明DNA错配修复蛋白MutL参与Xoo的DNA修复并正调控Xoo致病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稻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PXO99A菌株中PXO_03420基因被注释为编码具有多个LRR的III型效应物基因hpaF,本研究旨在明确hpaF基因的功能,为完善Xoo III型效应物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同源双交换构建hpaF基因的缺失突变体,并通过表型分析、致病性试验和遗传互补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结果和结论】本研究发现,hpaF基因突变后对水稻日本晴品种的致病力降低了51.81%,减弱了细菌在非寄主植物蓖麻上的过敏反应.而带有hpaF全基因片段的pLAFR3能够恢复hpaF突变体的致病表型,结果表明hpaF基因与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以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Xcc)转录调节因子VrhR,VrhA和VrhB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敲除和致病性分析确定它们在Xcc与宿主互作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VrhR只含有HTH(helix-turn-helix)结构域;在基因组上vrhR位于其他2个lysR类转录调节因子(vrhA和vrhB)之间,但转录方向相反。vrhR突变会提高Xcc的致病能力,但vrhA和vrhB突变对病原菌的致病能力没有影响。同时, vrhR,vrhA和vrhB突变均不影响细菌的运动性及胞外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YU Teng-qiong LIANG Bin YE Chang-rong XU Fu-rong TANG Cui-feng MAO Xiao-qiang DAI Lu-yuan 《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2006,5(4):299-306
The pathogenicity of 36 isolates of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in the Yunnan Plateau, China, was evaluated. It was evaluated on 29 rice varieties including a set of seven varieties to identify pathogenicity, i.e., Haonuoyang, TN1, Kogyoku, Zhenzhu'ai, IR26, Nanjing 33, and Kinmaze, which may be considered as a set of differential varieties for Xoo races from Yunnan japonica rice. The efficiency of the seven varieties was further confirmed. The results showed reversible and specific interactions between isolates and varieties. The isolates were classified into nine pathotypes from pathotyp Ⅰ to Ⅸ according to their pathogenic reactions on the seven rice varieties. The pathotype V was the epidemic, whereas pathogen Ⅶ was the most pathogenic. Most japonica varieties grown in the Yunnan Plateau were susceptible to Xoo. The rice lines IRBB21 (Xa-21), Zhachanglong (Xa-22,, Xa- 24,), and IR1545-339 (xa-5), which were resistant to all the isolates tested, can be used as donors of resistant genes for bacterial blight in japonica rice breeding in the Yunnan Plateau. 相似文献
15.
柑橘溃疡病菌免疫荧光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不同浓度的柑橘溃疡病菌SOB培养液,利用载玻片进行固定、封闭、抗体结合、免疫荧光标记及荧光强度检测,以探讨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在柑橘溃疡病菌快速检测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30℃下用BSA封闭2h,30℃下抗体结合1 h,荧光抗体浓度为4μg/mL,室温放置40 m in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清楚看到绿色的柑橘溃疡病菌体。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测过程仅需4 h,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极强,检测灵敏度可达103cfu/mL。 相似文献
16.
在历年测定的基础上,选择了从国内各地收集的28个水稻条斑病菌株,用针刺法接种在一套有鉴别力的水稻品种上,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差异显著,条斑病菌株与水稻品种间的互作反应大多表现弱互作模式,部分菌株与品种间存在强互作关系,根据供试菌株在鉴别品种IRBB5、IRBB7、IRBB3、IRBB21和JG30上致病力的差异,可区分成5种反应模式,分别为RRRRS、RRRSS、RRSSS、RSSRS、RSSS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来自广东和江西两省柑橘溃疡病菌菌株之间的分子水平差异.【方法】使用ERIC引物,通过REP-PCR技术,对来自我国广东和江西省12个市(县)12个柑橘品种的71个柑橘溃疡病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根据DNA指纹特征,并用NTSYS软件聚类分析.【结果和结论】71个菌株在相似值为0.64时,可以分为A、B两簇,其中来自江西赣州6个市县的所有溃疡病菌株全部聚在A簇,而来自广东有50%的菌株聚在B簇.取相似值为0.88时,A、B簇又各自分为6个遗传组.广东和江西两省柑橘溃疡病菌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理来源和不同柑橘品种之间的溃疡病细菌多样性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8004基因组中3个标注为3-酮脂酰ACP合成酶的基因Xcfab F1、Xcfab F2和Xcfab B在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将这3个基因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 BAD24M,然后转化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的fab B和fab F温敏型突变株CY242和CY244,同时利用体外无细胞抽提物酶学分析Fab F1、Fab F2和Fab B蛋白活性.【结果和结论】Xcfab F1和Xcfab B基因分别能遗传互补大肠埃希菌fab F和fab B突变,而Xcfab F2基因则不能互补大肠埃希菌fab F或fab B突变.体外无细胞抽提物酶学分析表明Fab F1和Fab B都能完成辛脂酰-ACP的延伸,但Fab F2则不能完成该酶促反应.Xcfab B基因编码3-酮脂酰ACP合成酶I,Xcfab F1基因编码3-酮脂酰ACP合成酶II,而fab F2基因不参与中长链脂肪酸的合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福建省水稻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为稻瘟病菌的抗药性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从福建将乐、沙县、宁化、建阳、南靖、上杭6个地区采集分离的116株稻瘟病菌为试验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分析供试菌株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及其相关性,建立供试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图,确定其敏感基线。【结果】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稻瘟病菌菌株的EC50分别为0.001 2~0.012 8,0.209 8~0.632 3,0.196 8~2.273 0和0.217 6~0.616 1 μg/mL,EC50平均值分别为0.004 7,0.361 9,0.812 4和0.427 9 μg/mL,表明福建省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最敏感,其次为戊唑醇、多菌灵和丙环唑。不同地区稻瘟病菌菌株对同一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同一地区稻瘟病菌菌株对同一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敏感性频率分布的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福建省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均为连续性单峰曲线,且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分别将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菌株的EC50平均值(0.004 7,0.361 9,0.812 4和0.427 9 μg/mL)作为其敏感基线,用于田间菌株的抗药性监测。供试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与戊唑醇、丙环唑、多菌灵的敏感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4种杀菌剂对福建稻瘟病菌的敏感性依次为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多菌灵>丙环唑;吡唑醚菌酯可作为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杀菌剂,并与戊唑醇、多菌灵和丙环唑轮换或混合使用,避免或延缓稻瘟病菌对其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