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毛白杨人工林的生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植密度和经营管理水平。对造林密度和集约栽培研究已很广泛,但不同密度毛白杨人工林郁闭前其生长量(胸径、树高和冠幅等)是否有差异,目前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2.
<正> 为了掌握培育毛白杨大苗的密度问题,今年春季,对我场4年生毛白杨大苗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提出在我场立地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下适宜的饱和密度。一、材料和方法在我场东门外路南和北门外路北的立地条件(砂壤土肥力中等)大体相同的4年生留根毛白杨苗圃地中,选小样地进行调查。共选样地25块,每块样地面积为40平方米。进行每木检尺,测其胸径、树高、冠幅与株数。在圃地选择不同密度的样地分别布设样点,并按不同密度分组统计观测数据。样地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黄土高原毛白杨人工林的碳汇能力,以45a生的老龄毛白杨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块林地和2块临近荒地生态系统不同层次有机碳密度的调查得出,45a的毛白杨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为16.775kg.m-2,与荒地对比总有机碳密度增加了113.75%,平均每年增长2.53%,林地各层次有机碳密度大小依次为土壤层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分别占总有机碳密度的70.63%、27.11%、2.07%、0.14%和0.05%,表明土壤层与乔木层为林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主要来源。说明在毛白杨人工林造林后期有显著的碳增汇效应。  相似文献   

4.
<正> 山东省冠县毛白杨林场,位于鲁西平原黄河故道。为经营好现有人工林,这个场强烈要求按不同立地类型划分小班,並采取相应经营措施,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並相应研究抚育间伐、林粮间作、责任制等有关问题。为此,委托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进行以上有关技术研  相似文献   

5.
<正> 我场是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场,1960年以后新造的杉木人工林,占全场经营山林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大部份已郁闭成林,有的已达到大径材、中径材的标准。近几年来,按林分生  相似文献   

6.
<正>在森林抚育间伐技术中,如何准确的决定间伐抚育强度,确定每亩保留株数(密度)这一技术指标,是我场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此今春对我场油松人工林胸径与冠幅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理论经营密度表,并进行了间伐试验,待今后观测效果加以更正,进一步提出合理经营密度表。  相似文献   

7.
海滨林场建场以来营造的大面积青杨派杨树人工林,因沙地瘠薄、病虫为害而生长严重不良。但利用这些杨树伐根改接毛白杨却长势旺盛,17a生林分平均胸径已达20cm,树高已达20m以上。利用此技术,海滨林场已改接毛白杨林达130余公顷。  相似文献   

8.
为促使人工林优质丰产,人工调整林木密度是一项重要措施。实践证明片面强调高密度和小密度作为丰产措施,都是不能获得最大经济收益的。而科学的林分经营密度在科研上还正在研究中。本文主要是结合我场抚育间伐工作,对油松人工林经营密度管理表的编制和应用作初步探讨。现介绍如下:请指正。  相似文献   

9.
杨树是我省西部平原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为了解决杨树人工林经营密度问题,本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5~11年生的杨树人工林胸径、冠幅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杨树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表。为杨树人工林的抚育间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塞罕坝是个大型人工林林场,是我省落叶松人工林生产基地。目前大面积人工用材林均已郁闭,林场的任务由造林为主转入了全面经营为主。近年来,林业科技人员对林场各种经营措施做了很多调查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笔者试图通过对落叶松人工林营养面积的研究,探讨林分保留密度的问题,以便为其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指导生产。 林木营养面积是人工林尤其是人工用材林经营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木材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在用材林经营中,若能根据林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江苏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分布情况,利用2010年江苏省森林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分析了江苏杨树人工林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碳储量、碳密度与区域社会经济状况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江苏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区域差异大;国民生产总值与碳储量间的相关关系说明,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增长,人工林碳汇能力迅速下降,经济发达地区对于人工林碳汇贡献很低;各地区林业生产总值与碳密度间的相关关系说明,林业生产总值较低和较高的地区杨树人工林碳密度都偏低。建议通过建立完善的区域及行业间生态补偿机制和更科学的森林经营措施保障杨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8年生马占相思人工林生长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营薪炭林的造林密度以1.0m×1.5m或1.5m×1.5m为宜,轮伐期为4年;经营用材林的造林密度则以2m×2m或2m×3m为佳,轮伐期为7~8年。与大叶相思比,经营用材林马占相思的经济效益比大叶相思高近2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雷林1号桉作为短轮伐期人工林经营的适宜密度,1984年在海南省东部滨海丘陵台地区采用1.0m×1.0m、1.0m×1.5m、1.0m×2.0m和1.5m×1.5m等4种密度进行试验研究。经9年观测,结果表明:前两种密度经营适于短轮伐期薪材林,首采年龄为4~5年;若经营短轮伐期用材林,宜采用1.5m×1.5m或1.0m×2.0m的密度,植后8年左右采收。雷林1号桉(Eucalyptus leizhou No.1)是雷州林业局在生产中选育成功的天然杂交种,已在华南平原台地和低山丘陵地区大面积发展,造林面积已达20余万hm~2。作为用材林经营已有成套经营技术,然而作为短轮伐期人工林(薪材林、木片或浆粕林等)经营,则缺乏经验和技术。为此,1984年在海南省滨海台地区开展了不同密度的造林试验。经9年观测研究,结果分薪材林和用材林两部分论述。  相似文献   

14.
造林密度是人工林的一个重要技术关键环节。国内外有关杨树造林密度的研究资料较多,但就我国特有杨树毛白杨造林密度的研究尚无定论。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虽就这一树种的造林密度设置定位试验,但因时间短,都未取得较完整的资料。本项研究于1963年设置,并坚持了系统观察,1979年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将17  相似文献   

15.
以徐州市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50年生侧柏人工林不同经营密度与林分生长之间的关系规律。根据调查数据,绘制了不同密度侧柏林的径阶分布曲线;建立了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与密度的相关数学模型;并选出适合徐州石灰岩山地侧柏林生长的最优模型,为徐州市侧柏人工林的密度管理和林分生产力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树木苗圃本是生产苗木的场地,随着营林科学的发展,苗圃的用途不断扩大,用苗床上的苗木模拟人工林,用苗木换床移植模拟造林过程,在解决造林与森林经营活动中的若干技术疑难,已显出引人注意的效果。用树木苗圃作森林经营活动的模拟试验场,可用较少的资金,在短期内解决造林、森林经营活动中某些关键性问题。一、对人工林密度管理的模拟人工林密度管理的实质,就是按林分适宜密度变化规律,及时地进行密度调整,其  相似文献   

17.
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不同密度管理培育大径材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68年生的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密度管理(间伐)对林分生长及大径材出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调整密度能有效促进红松人工林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的生长,缩短大径木的培育年限。但间伐强度过大林分株数减少,降低了林分活立木总蓄积量及大径材出材量,中度间伐红松人工林的大径材出材量最大(243.79 m3·hm-2),其次是强度间伐和弱度间伐,但均高于对照。综合考虑,红松人工林大径材培育以中度间伐效果最佳,68年生适宜保留密度为310株·hm-2。  相似文献   

18.
以洛南县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陕西省洛南县油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密度,为以后采用合适的抚育作业与经营措施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在洛南县油松人工林分布区域布设的标准地资料,用Origin软件对油松胸径与冠幅进行回归关系的拟合;在此基础上,运用半峰宽表达式推算林分不同径阶的理论密度和适宜经营密度,得出洛南县油松人工林冠幅与胸径关系的最优回归模型为:C_D=-0.50669+0.79871×D~(0.62976),R~2为0.987 38,均方残差为0.017 78;编制出合理经营密度表,得出研究区内油松人工林的密度经营度合理经营区间为(0.52,0.94);最后根据所计算出的数据,编制出适合洛南县油松人工林的经营密度表,可为当地的抚育营林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经营密度对杉木人工林中优势木生长的影响效果,以洪雅国有林场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方法,测定分析了不同经营密度的杉木人工林中优势木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密度调控能够影响优势木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过程;林分经营密度越大,树高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最大值越小,树高数量成熟时间越早;林分经营密度越小,胸径平均生长量越大,胸径数量成熟龄越晚;林分经营密度越大,优势木材积总生长量越小,材积平均生长量减小,材积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越晚,材积的数量成熟年龄越晚。低经营密度(500株·hm~(-2))有利于培育杉木大径材,而中高经营密度(500株·hm~(-2))利于培育中小径材。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落叶松人工林在不同时期的经营密度,依据不同立地指数,编制了不同林龄阶段落叶松人工林经营密度表。其应用简单,只要查出落叶松人工林不同立地指数,不同林龄阶段,即可确定该林分的经营密度。该表的编制为林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