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进行了旱地胡麻全膜微垄栽培条件下最佳种植垄宽研究。结果表明,带幅110 cm,每带起2个底宽20 cm、高10 cm和1个底宽40 cm、高10 cm的集雨垄面,在3个集雨垄面之间形成3个底宽10 cm的种植带,用宽120 cm的地膜覆盖,种植带两侧穴播胡麻时胡麻主要性状表现最好,折合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达2 863.6 kg/hm~2,较露地穴播增产1 886.3 kg/hm~2,增产率193.01%。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特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我国花生栽培技术落后以及生产水平较为低下的问题,采用麦后平播、起垄种植、起垄覆膜以及起垄液态膜四种种植技术,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特性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腹膜种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花生的主茎高、侧枝长、结果枝数等农艺性状以及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单株生产力以及荚果产量等产量性状,其产量达到了6343.32kg/hm~2,比麦后平播技术增加了19.20%。  相似文献   

3.
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秸秆不还田)和秸秆还田常规种植(不覆膜)作为2个处理,研究地膜覆盖与露地秸秆还田在不同处理间对马铃薯物候期、经济性状、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马铃薯物候期影响不明显;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比秸秆还田常规种植在株高、株粒数、大薯率分别高出3~5 cm、1个和4%~12%;在不同试验点,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比秸秆还田常规种植增产2 109.0、3 117.0、3 148.5 kg/hm2;不同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2018在武威市凉州区中坝镇进行了玉米不同种植模式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沟播密植、平作开沟、全膜垄作垄播产量最高,折合产量分别为13 373.55 kg/hm~2、12 701.25 kg/hm~2、12 573.75 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应进一步示范、推广;单方水效益依然是全膜垄作沟播密植、全膜垄作垄播、平作开沟最高,较对照全膜平作1.9元/m~3提高5%~21%。  相似文献   

5.
在临夏州高寒阴湿区田间试验观察比较了不同种植模式的春油菜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以起垄覆膜膜侧沟播模式产量最高,为4 292.3 kg/hm2,较平作沟播模式增产38.63%;农艺性状均较平作沟播模式表现好,经济性状除千粒重较对照稍低外,单株角果数和角粒数均为最多。此种植模式可在临夏州高寒阴湿区重点推广。  相似文献   

6.
在通渭县平襄镇进行了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长效肥料试验,结果表明:在利用秸秆还田配套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技术种植玉米的基础上,施用缓控释肥和高于当地习惯配方肥均比当地习惯施肥增产,分别增产277.05 kg/hm~2、93 kg/hm~2,但增产效果不显著。通过对生育期过程观察发现,缓控释肥在玉米整个生育阶段供肥相对均衡,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轻了玉米生育后期的脱肥现象。  相似文献   

7.
在降雨量450 mm的宁南山区,进行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马铃薯栽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条件下,种植密度以6.00万株/hm2为宜,产量达到28 863.6 kg/hm2,纯效益达21 883.5元/hm2,较3.75万株/hm2处理增产9 136.3 kg/hm2,增产46.3%。  相似文献   

8.
在庄浪县旱地梯田进行了马铃薯不同覆盖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全膜通用模式和全膜双垄侧播模式能显著改善马铃薯株高、茎粗、单株产量、平均单薯重量等经济性状,提高了产量,其中,黑色全膜双垄侧播模式和黑色全膜通用模式产量最高,同为37 801.95 kg/hm~2,较对照露地平播增产7 200.45 kg/hm~2,增幅23.53%,可示范推广。白色全膜通用模式和白色全膜双垄侧播模式,产量分别为37 201 kg/hm~2和36 601 kg/hm~2,较对照露地平播增产21.57%和19.61%,可继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干旱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以定薯3号为试材,设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和露地播种5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覆盖栽培马铃薯生育期均较露地种植生育期长,说明覆盖栽培可以适当延长作物生育期,增产增效;覆盖栽培马铃薯0~30 cm耕层含水量均较露地种植高,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保水保墒效果最好(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3.01%、11.71%、10.53%,较露地种植分别高2.49%、2.66%、3.45%)。在马铃薯生长前期,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土壤含水量高于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半膜双垄侧播和全膜双垄侧播;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出苗率、株高、茎粗和主茎个数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马铃薯单株结薯数为7.0~10.7个,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覆盖处理马铃薯单株薯块重和大中薯率均显著高于露地种植,各覆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下,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马铃薯产量最高(为39 444.0 kg/hm2,比对照高6 639.0 kg/hm2,增产率为20.2%),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次之(为38 395.5 kg/hm2,比对照高5 590.5 kg/hm2,增产率为17.0%)。说明马铃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和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2种栽培模式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区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册亨县杂交玉米的最佳种植方式,开展玉米双垄面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双垄面全膜覆盖沟播区产量最高,为8 717.17 kg/hm2,常规地膜覆盖穴播区产量次之,为7 825.25 kg/hm2,拉绳穴播区产量最低,为6 522.22 kg/hm2;双垄面全膜覆盖沟播和常规地膜覆盖穴播方式增产明显,可见其可在册亨县玉米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本试验用定薯3号原种作为种薯材料,设5个处理,分别为:(1)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2)半膜双垄侧播;(3)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4)全膜双垄侧播;(5)露地播种(CK),通过对不同栽培模式下马铃薯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研究,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马铃薯生育期比对照生育期都长,说明地膜覆盖可以保留土壤水分,适当延长作物生育期,增产增效。不同栽培模式下种植马铃薯,土壤0 cm~30cm 耕层含水量均比露地种植土壤含水量高。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分别测定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保水保墒效果最好,土壤耕层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3.01%、11.71% 、10.53%,比对照不覆膜种植(CK)分别高2.49%、2.66%、3.45%;在生长前期,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双垄侧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半膜双垄侧播和全膜双垄侧播的土壤含水量。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出苗率、株高、茎粗和主茎个数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马铃薯单株个数为7.0个-10.7个,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覆膜处理马铃薯单株重和大中薯率普遍高于露地种植,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和对照间差异显著。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种植产量最高,为2629.6 kg/667m2,亩产比对照高442.6kg,增产率为20.2%;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种植产量第二,为2559.7kg/667m2,亩产比对照高372.7kg,增产率为17.0%;对照产量最低,为2187.0kg/667m2。马铃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和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这两种栽培模式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性状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比较4种不同黑色地膜覆盖方式种植,研究不同覆膜方式的集雨保墒效果及对马铃薯生物性状、产量的影响,旨在探索适宜旱作区马铃薯对天然降雨的有效利用途径。结果表明,4种处理以全膜双垄垄侧栽培为最好,保墒增温效果高于其他处理,产量为39 121kg/hm2,单株结薯数为8.5个、单株薯重0.75 kg、大薯率为61.33%,较对照露地种植增产7 394 kg/hm2,增产率为23.31%,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薯率分别增加1.4个、0.14 kg、15.4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贵立德  王小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061-16062,16066
[目的]系统研究干旱半干旱区秸秆还田的有效利用方式。[方法]在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马家岔村进行秸秆还田定位试验,探讨秸秆还田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土壤肥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有助于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增加0.12 g/kg,全氮增加0.03 g/kg,碱解氮增加2.2 mg/kg,有效磷增加2.01 mg/kg,速效钾增加2.1 mg/kg。以秸秆还田+秋季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腐熟剂保水保墒效果和产量为最好,土壤耕层平均含水量分别为8.85%、8.91%、9.36%,9.14%,比秋季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分别高0.12%、0.4%、0.13%、0.72%。产量是26 333.82 kg/hm2,比秋季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增产2 790.14 kg,增产率为11.85%。[结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秸秆还田+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腐熟剂处理为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4.
安定区马铃薯不同保水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采用不同保水剂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相结合的试验方式,以秸秆不还田+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为对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保水剂1的处理表现最好,株粒数、株粒重、大薯率分别是7. 2个、0. 73kg、64. 4%,较秸秆不还田+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CK)处理分别增加1. 6个、0. 17kg、21. 5%;对土壤0~60cm耕层含水量与其它有明显差异;产量是41565kg/hm2,比处理1增产9653kg,增产率为30. 2%。因此,应继续开展相关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对4种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集雨效果、保水效果及经济性状的多点试验结果表明,覆膜沟穴播、膜侧沟播、施水沟播3种集雨沟播种植方式均明显优于露地对照,可在不同区域进行大面积推广;以覆膜沟穴播种植春小麦的平均产量最高,为2692.6kg/hm^2,较露地对照平均增产51.0%,而膜侧沟播种植和施水沟播种植的平均产量分别较露地对照增产38.0%和20.8%。  相似文献   

16.
半干旱区玉米全膜双垄一体化播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全膜双垄沟播生产过程中,通过农机与农艺结合,推广应用全膜双垄一体化播种技术,研究该技术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一体化播种技术的玉米垄形规范,播种深浅一致,出苗整齐;且集雨效果好,各生育期0~100 cm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玉米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有所提高。玉米产量最高达9 545.45 kg/hm2,较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增收3 305.45元/hm2、较全膜双垄沟播顶凌覆膜增收4 658.25元/hm2,且该技术减少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作业工序,便于实现规模化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在灌溉区沟垄集雨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设置田间试验。试验设置沟垄集雨种植(R)和传统平作(F)2种种植方式,每种种植方式下设置0 m3/hm~2(N)、400m3/hm~2(L)、1 200m3/hm~2(M)和2 000m3/hm~2(H)4种灌水量。结果表明:同一灌溉量下沟垄集雨种植0~10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在小麦生长前期较平作高,同时沟垄集雨种植模式0~100cm土层的平均含水量在拔节期、开花期较平作种植高,其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墒作用。各处理的总耗水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表现为RHFHRMFMRLFLRNFN。沟垄集雨种植能促进小麦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在小麦全生育季不灌溉、灌溉量为400、1 200和2 000m~3/hm~2的情况下,沟垄集雨种植处理产量分别较平作相同灌溉量处理高41.52%、70.00%、27.54%和14.35%。同时在8个处理中RM、RL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因此,通过发挥沟垄集雨种植蓄水保墒以及改善水分分配的作用能够在灌溉农区小麦生产上达到节水增产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甘肃会宁旱作条件下,开展了谷子半膜覆盖微垄膜侧沟播、全膜平铺穴播、全膜双垄集雨沟灌、全膜双垄旧膜穴播、露地条播5个处理的田间试验,观测了各处理对谷子生物经济性状、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两年旧膜覆盖穴播谷子效益最佳,产量6947.0 kg/hm2,纯收益高达11145元/hm2,产投比10.12。  相似文献   

19.
为卓椒八号在道真县的推广种植施肥提供依据,设置田间试验比较商品有机肥6 000kg/hm~2+复混肥750kg/hm~2(处理1)、商品有机肥7 500kg/hm~2+复混肥1 125kg/hm~2+硼肥15kg/hm~2(处理2)、商品有机肥9 000kg/hm~2+复混肥1 500kg/hm~2+硼肥22.5kg/hm~2(处理3)3个施肥处理对卓椒八号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施肥处理辣椒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均以处理3最优,其中,株高为85.6cm,株幅为98cm×78cm,茎粗为2.4cm,门椒高度为28.4cm,分枝数为124个,果长为19.2cm,果径为1.4cm,单株果数为117个,单果重为10.5g,产量达30 264kg/hm~2,极显著高于处理1和处理2。卓椒八号以施用商品有机肥9 000kg/hm~2+15%复混肥1 500kg/hm~2+硼肥22.5kg/hm~2处理的植株长势最好,产量最高,建议生产上以此次试验结果为基础,结合辣椒种植地的实际肥力情况调整不同肥料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20.
植物源有机肥在当归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定西市试验观察了植物源有机肥及不同施肥方法对当归主要农艺性状、抗病性、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将2 250 kg/hm~2油菜籽蒸熟,发酵、活化、拌土后均匀施于种沟内。当归综合性状最好,总体农艺综合性状趋于优化,麻口病发病率为0,鲜根产量为8 200.0 kg/hm~2,较不施肥处理增产2 466.7 kg/hm~2,增产率43.0%。建议在类似试验区条件下,当归优先选择该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