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校企合作条件下高职院校实施教学改革的意义出发,分析和研究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相应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提出了一定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为我国高职院校更好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的建设水平应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分析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建立适应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激发企业参与农业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类专业的扶持力度等加强农业专业建设的一系列举措,以期提高涉农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达到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高职涉农专业的发展困境,指出高职涉农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阐述了高职涉农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意义,并从各部门共同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建设科研服务平台、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工作等方面提出高职涉农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与运行方式,以期为高职涉农专业构建校企合作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代学徒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专门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本文着力于研究高职院校的酒店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创新型模式,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高职院校酒店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创新的可行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相关建议入手,对该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刘媛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8):276-278
涉农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力量.涉农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也将极大地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但目前来看校企合作之间紧密联系的机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中存在科研和市场脱节、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结合涉农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以实现校企之间的互惠共赢.  相似文献   

6.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本文从院校、企业、政府三个角度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最后对模式选择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满足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全面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论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提出了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陈会丽 《北京农业》2013,(6):218-219
农业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素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农业高职人才的培养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是提升农业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途径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创新校企合作师资培养体制机制;校企共建"双师素质"结构教学团队;校企共同实施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共管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及实验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等方面,最终达到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职院校、大兴安岭林业企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文章通过研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背景及意义,提出以扎兰屯职业学院林业工程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形式为例,为林业技术专业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打下了理论基础。对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为当前高职院校百万扩招学生入学后的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安徽农业科学》2019,(6):275-278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校企合作订单班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一种,可以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介绍了普通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弊端;根据近几年来校企合作订单班的实践和经验,介绍了校企合作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优势,分析了现阶段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提高高职涉农专业服务能力为立足点,讨论通过做实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等内涵建设,提高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引领当地农民快速致富,提高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为涉农专业依靠自身优势和特点引领新农村建设探索道路.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江苏省公办涉农高职院校理事会建设的现状,认为江苏省涉农高职院校理事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了与政行企社的联系,提升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形成了产教融合的校企长效合作机制。针对完善推进江苏省公办涉农高职院校理事会建设提出相关建议,主张尽快按照大学章程推进设定理事会落地实施,从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的高度探索理事会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专业针对性更强。但是,当前的高职类院校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教学机制不够完善、教学模式落后、教学基地匮乏、实践性不强等。因此,在高职类院校实行“校企合作”特别是在进行“校企合作”这种模式之后,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本文基于高职财经类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探寻校企双主体共育的策略,为高职财经类专业“校企共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利用优势资源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成功尝试了专业系 企业群、专业系 自创经济实体、专业系 技术服务平台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提供了有效的教育资源和研究视角。文章通过厘清校企合作与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之间的关系,探索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的核心要素:凸显校企合作的实践性;发挥校企合作的主体性;运用校企合作的评价性。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的具体路径为:引入企业先进文化,构建高职学生职业品质培养体系;校企共建德育社会化实践机制,使德育社会化培养活动常态化;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采取双师共育、联通企业的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模式,建立德育社会化教师队伍;创新校企合作德育工作方法,发挥学生德育社会化主体性,激发道德成长动力;建立"校企生"三方互助与监督机制,制定校企合作育人运行章程,全方位推进学生道德顺利社会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校企合作将成为园林院校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此,在阐述高职院校园林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主要的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王勤明 《河南农业》2020,(3):7-9,14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和教学特色,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也是建设"双高计划"的基本原则."双高计划"对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要求,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目标与要求,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特区",借助企业化运行模式,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收入分配、混合所有制等方面深化改革,不断深化校企合,激发办学活力,提升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8.
张百川  张义勇  常月梅  李艳萍  张丽娟  吴昊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680-13681,13684
随着高考生源趋于逐年萎缩和园林专业招生竞争愈演愈烈,高职园林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通过对华东、西北、华北、东北7所不同水平的高职院校园林专业2007~2011年的招生状况和校企合作状况进行调查,同时对北京、河北10家园林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研究了高职园林专业校企合作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总结了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基本方略,以期为高职园林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提升高职涉农专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目前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存在着传统农科办学思维,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涉农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全面植入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方式手段比较落后单一等突出问题。要提高高职涉农专业核心竞争力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融入"三创"、对接"三链"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搭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校内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采取融入"三创"的"三段六步提升"的职业技能培养方式,实行"三层对接式"的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分层施教方式;实施多途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四化"考核评价方式为导向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20.
刘媛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0):258-260
农村环境污染是建成美丽乡村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农村健康发展的阻力.通过分析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提出涉农高职院校要服务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该在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中突出涉农特色,并加强农村生态文化的宣传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