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绰墩遗址存续时间为马家浜文化到马桥文化时期,前后延续了两千余年(从距今6000余年至距今4000余年),本文在梳理绰墩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遗物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从宏观上对绰墩早期先民生计形态进行分析,认为从马家浜时期到马桥时期,绰墩先民的生计形态应是以稻作农业生产为主,野生植物采集在马家浜时期占有重要地位,但到崧泽文明时期(距今5800~4900年)其地位下降,直到马桥时期重新成为绰墩先民食物资源的重要来源;狩猎野生动物在马家浜时期比重较低,到崧泽时期地位降到最低,在良渚时期地位重新上升,到马桥时期,与采集野生植物同样成为绰墩先民食物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渔猎行为在绰墩先民的生计活动中的地位一直不高,处于低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是史前海岱地区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地区,新石器时代黄河三角洲先民获取食物的方式主要有农作物种植、采集、家畜饲养、渔猎等。自后李文化至北辛文化时期,采集、渔猎经济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至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和以猪为主的家畜饲养业在生业方式中的重要地位才真正确立起来,采集、渔猎退居次要地位。这种生业模式是受史前黄河三角洲资源丰富但承载力有限的自然环境决定的,这种状况也使得史前时期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城和文字等因之产生,催生了海岱地区最早的文明。  相似文献   

3.
林蔚文 《农业考古》2002,(3):138-151
福建地区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时期,以闽江流域为主要活动区域的原始人类已经有了一些原始农业生产活动。迄今为止各地考古发现的资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开始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不过他们的生产形态相当落后,大致上还处于刀耕火种和渔猎采集并重的原始阶段。秦汉以后,随着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输入,福建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至宋元明清时期,各地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基本稳定和成熟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史前渔业生产的考古资料日渐增多。丰富的考古资料表明,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古先民即开始利用水产资源,从事渔业生产。这一生产部门是当时人们获取生活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到了新石器时代,虽然发明了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扩大了食物的来源,但由于这两个新的生产部门尚处于原始阶段,产量低下,还是满足不了人们生活之需求,因之采集、渔猎生产依然占有一定比重,尤其是渔业生产不仅没有衰退,反而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拟用考古资料讨论我国史前渔业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类在近三百万年历史的最近一万年左右,经过长期采集、渔猎生活,第一次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开创了人类社会第一个生产部门——农业。这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转折。 一、天然食物日益供不应求,农业成为人类的迫切需要 采猎时期,如果采猎所得足以糊口,原始人将会继续采猎,无需另谋生计,农业就提不上日程。但事实上,采猎发展到一定阶段,采猎所得和人类生活需求之间发生了日益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一方面来自人口的增长,一方面来自食物资源的缩减。  相似文献   

6.
李会娥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5):1038-1039
民以食为天,整个史前社会食物的获取一直是人类最主要的活动,在同大自然斗争的探索中不断开发食物资源并加工利用,从采集、渔猎的兴盛到种植业的发生,进而建立起以种植业为主、采集渔猎为附的社会经济体系,从而亦逐渐形成了以黍、粟为主食原料,以采集渔猎所获作为附食原料的饮食结构。  相似文献   

7.
张旭 《农业考古》2020,(1):7-15
本文对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两汉时期11组古代人群的龋病状况做了统计与分析,在与我国北方地区16组古代人骨材料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其生业模式与龋患的关系。龋病的罹患情况是反映人群摄入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有效指标,龋病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农业出现相关,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不同生业模式人群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摄取量的多寡决定了其龋齿发病率的高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人群龋齿发病率最高,并随着时代发展而进一步增加;以畜牧或渔猎采集经济为生的古代人群龋病发病率较低;农牧兼营的混合经济人群龋齿发病率居中,并且因农业经济所占比重的不同,其变异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8.
从人类在地球上产生以来自然界就不再是一个缓慢变化的生态系统,它的一切变化都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在旧石器时代(距今三百万年至一万二千年),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人们的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大。到农牧业出现后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开始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但由于当时人口数量较少,生产规模比较小,人们的生产活动对森林植被的破坏不大。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随着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9.
沂源扁扁洞遗址是一处新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存,通过对遗址文化层的年代测定,厘清了遗址的年代;通过对出土动物骨骼、植物遗存的分析鉴定,还原了先民的食物结构。结论如下:遗址的年代为距今9550~10120年,处于新石器文化早期;先民们以渔猎采集为生,主要渔猎对象有鹿、野猪、竹鼠、犬等哺乳动物及鸟类和鱼鳖蚌螺等水生动物,主要采集朴树、核桃和部分豆科植物的果实。  相似文献   

10.
利用KLMS分析法构建了农业生产的C-D函数和农业生产率与农业生产投入的计量模型,并以30个发达国家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发达国家农业中间投入的比重呈现出加速上升的变化趋势,反之农业最初投入的比重逐渐下降。2资本和中间投入对农业产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劳动的边际产出效应不显著。3劳均资本存量和中间投入显著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农业大国与小国之间农业生产投入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农业生产投入对农业产出和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出土图像表明上古图腾神话与先民的渔猎活动、畜牧活动有密切关系。先民在渔猎活动中广泛接触自然界的野生动物,这些野生动物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先民出于敬畏心理产生崇拜,遂以之为图腾,以求避害。畜牧活动兴起后,先民驯养的猪、牛、羊等相对温顺的动物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因此也取得了图腾地位。总体而言,人类生产生活的进步,导...  相似文献   

12.
阮正福 《农业考古》2003,(1):22-33,75
一 .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界定在进入对江西传统农业改造的分析研究之前 ,为了准确地把握现阶段江西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改造的方向 ,必须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从一般的意义上作出界定 ,概括其典型特征。从农业发展史的角度看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原始农业是人类早期以渔猎和采集获取食物的农业生产方式。据历史学家考证 ,这一生产方式大约存在了 2 0 0万年。传统农业是在原始农业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以种植谷物和养殖家畜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大约发生于公元前 80 0 0年 ,大致…  相似文献   

13.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考古学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农业的产生,是把野生植物栽培为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养为家畜,即由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转变而开始的。一般来说,农业开始出现于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但是,由于地理环境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个地区农业出现的时间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较早,有的较晚。例如,处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里岗文化以及处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早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了较发达的农业;而处于岭南的广西地区,便不是那样,那时的史前人类,还是过着以渔猎  相似文献   

14.
魏家窝铺遗址是一处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红山文化时期聚落址.2009-2010年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在植物浮选过程中获得了比较丰富的植物遗存.为了解该聚落生业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量化分析结果显示,魏家窝铺先民已经种植粟和黍等农作物,但是其经济生产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延续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采集渔猎传统,而属于农业的以粟和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种植,在当时仅是辅助性的次要的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丰收     
正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中,我们的祖先从狩猎和采集社会步入到农业社会,驯化选育动植物、生产食物以维持生计和繁衍后代。无论是在广袤肥沃的平原地带,抑或是在荒凉贫瘠的河谷山沟,先民在感恩大自然慷慨馈赠的同时,也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着山川大地的面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对农耕时代的中国人立于天地之间开拓进取、生  相似文献   

16.
对山东青岛市即墨区即墨古城改造项目三官庙遗址浮选结果鉴定分析显示,就植物性食物资源的获取模式来看,海岱龙山文化三官庙聚落先民的生业系统包括作为生产性经济的食物生产和作为攫取性经济的采集行为两大组成部分。基于食物生产的作物组合为粟、黍、小麦、大麦(青稞),在可能存在的多种作物种植体系中,粟作农业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其他植物遗存暗示了先民对其他植物资源利用的可能。本次浮选为胶东地区海岱龙山文化先民农业经济、生业模式提供了新证。  相似文献   

17.
高山族是祖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也是祖国台湾岛上的先住民。从远古以来,高山族的先民就在台湾岛上生息、劳动和繁殖着,并发明了原始的农业。根据考古发现研究,在台湾旧石器时代后期有“左镇人”和“长滨文化”的主人,他们还过着渔猎和采集的生活,后来才有原始农业的发明。一九六四年,台湾大学师生在台湾中  相似文献   

18.
集成能量投入-产出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1961-2005年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投入-产出及能效率的变化,找出影响其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能量投入以畜力、有机肥和化肥为主,农业机械能和农业劳动力能比重小;随着能量投入的增加,单位耕地面积上的能量产出在波动中增长,1970年以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能效率在波动中下降.能效率与农业劳动力能和畜力能等传统动力能的关联性强,有机肥能投入减少对能效率的下降影响较大,化肥能的大量投入对总能量产出的贡献有限.因地制宜地增加机械能、提高有机肥能比重,有助于提高能效率.  相似文献   

19.
集成能量投入一产出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1961-2005年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投入一产出及能效率的变化,找出影响其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能量投入以畜力、有机肥和化肥为主,农业机械能和农业劳动力能比重小,随着能量投入的增加,单位耕地面积上的能量产出在波动中增长,1970年以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能效率在波动中下降.能效率与农业劳动力能和畜力能等传统动力能的关联性强,有机肥能投入减少对能效率的下降影响较大,化肥能的大量投入对总能量产出的贡献有限.因地制宜地增加机械能、提高有机肥能比重,有助于提高能效率.  相似文献   

20.
通过云贵鄂渝世行贷款/欧盟赠款水土保持项目社会经济影响监评终期调查的农户数据,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对农户农业生产劳动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经果林和养殖措施实施过程中,男性偏重于投入更需耗费体力和技术性的劳动,女性偏重于参与较为轻松且技术性较低的劳动;绝大部分农户认为基础设施、沼气池和节柴灶项目措施能够减少农户农业生产的劳动量投入,而大部分农户认为养殖措施会增加农户劳动量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