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茶具 ,种类繁多 ,造型优美 ,既有实用价值 ,又富艺术之美 ,所以驰名中外 ,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人们在品饮茶的过程之中 ,茶具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茶具 ,按狭义的范围 ,主要指茶杯、茶碗、茶壶、托盘等饮茶用具。芳香美味的茶叶配上质优、雅致的茶具 ,更能衬托茶叶的颜色 ,保持浓郁的茶香。通常茶具大概可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竹木茶具等。一、竹木茶具 :因其易吸收茶味 ,且不便观察汤色 ,所以较少使用。二、金属茶具 :其中较常见的是以锡为储茶器具材料 ,因为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 ,盖为筒状…  相似文献   

2.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2):131-140
一.早期的茶具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泡好茶,也必须具备一套适合的器具。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则废。”人们品茶,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环境等,还要讲究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既可以冲泡出理想的茶汤,又可增强品茶时的文化氛围。所以古人历来很重视茶具。陆羽《茶经》中的第四章“四之器”就是专门讲茶具的,只是他将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为“具”,而将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之为“器”。本文节所指的茶具就是专指煮茶、饮茶的工具,即《茶经》所称之“器”。茶具就…  相似文献   

3.
茶具概述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7,(5):100-108,126
一.茶具定义茶具就是饮茶的器具,古代也称为茶器或汤器。在古代茶具是指种茶、制茶的用具,如陆羽《茶经.二之具》中所列嬴、灶、甑、杵臼、规、承、衤詹、芘莉、、朴、焙、贯、穿、育等,《茶经.三之造》中就说制茶工序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可见上述14种都是采茶、制茶的工具。《茶经.四之器》记载的一些煮茶器具才是真正的茶具。如风炉、■、炭木过、火、钅复、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夹、熟盂、碗、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等,都是唐代煮茶的器具。又如…  相似文献   

4.
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一套茶具看唐代茶与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法门寺博物馆张高举,王竞香1987年4月,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众多珍宝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发现了秘藏1100多年的一整套唐代宫廷茶具,这套文物,既有金银器具,也有瓷器、琉璃器具,是...  相似文献   

5.
茶具又称茶器具、茶器,指在泡茶、饮茶过程中使用的器具;也可泛指完成泡饮全过程所需设备、器具及茶室用品等,前者在茶文化中又被称为主茶具,后者被称为茶道具。  相似文献   

6.
景德镇茶具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景德镇茶具初考景德镇市茶叶学会黄崇焘国际上誉我国为“瓷器之国”,瓷都景德镇“陶瓷之源,与国齐名”,英文“China”的意义是中国,又作瓷器之解释,但中国自已并不称瓷器为“China”。景德镇瓷茶具种类繁多,造型精美,装饰新颖,享誉世界,作者收集了大批...  相似文献   

7.
屏南茶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创造性地传承了许多民间茶具与茶俗。该文对屏南县本土茶具及其传承下来的茶俗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8.
隋璐 《农业考古》2019,(2):51-57
高丽青瓷是朝鲜半岛高丽王朝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制品之一。这一时期,受到中国的影响,茶文化在朝鲜半岛迅速发展,高丽青瓷茶具应运而生。本文以馆藏高丽青瓷和特展图录资料为基础,初步理清了高丽青瓷茶具的基本面貌,通过与中国瓷器的比较,考察高丽青瓷茶具中的中国文化因素和独特的本土风格。  相似文献   

9.
梁子  谢莉 《农业考古》2005,(4):107-112
唐代茶器具的研究因法门寺地官的重新开启而迈上新的台阶,唐僖宗用以供奉指形佛舍利的一套御用金银玻璃茶器基本反映了唐代宫廷茶道程序,学人们依此套文物为考古参照,对唐代茶具、茶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有益的成果不仅活跃了学术研究,更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大陆茶文化增加了浓重的科学和历史的底蕴,使其生机盎然。这些成果中有韩伟先生的《从饮茶风尚看法门寺等地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孙机《法门寺出土文物中的茶具》、廖宝秀先生(台)的《从考古出土饮器论唐代的饮茶文化》、暨远志《论唐代茶文化的阶段性》、布目潮沨先生(日)《法门寺地宫的茶器与日本茶道》、李斌城《唐人与茶》、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概略》、徐殿魁《试述唐代民间茶具》。这些成果为我们确切了解法门寺茶具和唐代茶器很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位于欧洲大陆中部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茶产业发达,其茶文化具有现代发达工业国家的特色。德国人爱饮红茶,其次是绿茶,药茶与花果茶也颇受欢迎。德国茶叶市场稳步发展,前景广阔,德国人还设计开发出实用性非常强的茶具并已进军中国市场。中德茶文化交流也在中德交往方面占有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11.
茶叶是一种很特殊的物品,它易潮,易串味,人们自古就对茶叶的储藏给予重要的认识。从早期的生煎羹饮,到唐煮宋点,再到明代散茶兴盛,茶叶的加工方式和品饮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与之对应的茶叶的储藏方式储藏器具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俄万里茶道是中俄茶叶贸易之道,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持续了近200年,为推动中俄经济贸易关系以及对我国内地的种茶业、茶叶加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它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中原地区和俄国西伯利亚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深了中华文化与俄罗斯文明的交流。这条曾繁荣一时的文化与商贸之道,虽然已在20世纪初淡出历史舞台,但它是我国中原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一条重要的交通线和融汇点。湖北青砖茶作为万里茶道上主要的贸易商品,对中俄甚至亚洲和欧洲的茶叶贸易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紫砂壶与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茶具作为饮茶品茗的器具,也同样历史久远.茶与茶具相伴相生,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借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这段话说明品茗必须做到水好,火足,具美.品茗者除讲究精茶,真水,活火,还讲究妙器,称"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  相似文献   

14.
"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明·许次纾《茶疏》),没有茶具,茶事活动就无法进行,茶艺也就因它而"缺一则废".可见茶具在品茶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文献中最早提到茶具的是西汉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其次是西晋杜育《赋》中的"器择陶简",但都语焉不详.真正对茶具给以足够重视的是陆羽,他在《茶经》中专辟一章"四之器"来详细论述煮茶的器具,可以说,是陆羽首次明确肯定茶具在茶艺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试从饮茶历史发展看法门寺出土茶具的地位浙江省杭州市虎跑文管处张子华1987年4月,位于陕西省的法门寺,从唐代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唐僖宗御用以后又供奉佛祖舍利的鎏金金银茶器具和琉璃茶盏。这套世界罕见,历史久远又十分完整、珍贵的茶具,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褒《僮约》中“荼”非茶的考证中国茶叶博物馆周文棠王褒《僮约》一文,由于其中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其”之句,在茶叶历史上曾被认为标志着西汉时代蜀地茶叶已被作为日常生活的内容和有客来饮茶的习惯,并已有一定的茶叶商品市场。有的还认为当时已有专用的茶具。...  相似文献   

17.
方成军 《农业考古》2000,(2):158-160
绚丽多姿的唐诗中,咏瓷诗的发展一脉相承,大诗人杜甫、白居易以及孟郊、皮日休、陆龟蒙、郑谷等皆有咏瓷诗篇或诗句传世。从咏瓷诗几乎都是咏吟茶具来看,唐代咏瓷诗的兴盛与唐代盛行饮茶以及对瓷茶具的需求有关。本文在唐代社会饮茶习俗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唐代诗人笔下的咏瓷诗来考察唐代的瓷茶具。       一 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首先,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与唐代社会饮茶之风盛行有关。饮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汉代王褒《僮约》已有“武阳卖茶”、“烹茶尽具”之句,表明汉代已有饮…  相似文献   

18.
余悦 《农业考古》2002,(4):11-14
中国是茶的故乡 ,也是茶艺的故乡。 2 0 0 1年 1 2月 ,《茶的世界》发行人崔锡焕先生来南昌市与我恳谈 ,希望了解中国茶艺的发展轨迹、现实状况和未来展望。这一话题 ,也是韩国和海外许多爱茶人迫切希望了解的。故借这次中韩茶文化交流会的机会 ,特撰此专文。中华民族发现和利用茶叶 ,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中国茶艺的滥觞 ,起码也有两千多年的岁月。西汉辞赋家王褒在《僮约》中就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之句 ,透露出当时家僮必须承担去集市买茶、煮茶和洗涤茶具的杂役 ,并且已有专门的饮茶器具。东晋杜育作的《赋》 ,描写了煮茶用…  相似文献   

19.
陶瓷与茶这两种文化都各自有着悠久的历史,由这两种文化衍生的产物便是陶瓷茶具。在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它推动了陶瓷茶具的发展,使唐代陶瓷茶具的造型、釉色、装饰等审美都形成强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乌龙茶为我国今日四大茶类之一,盛产于闽、台及粤东。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色种、黄棪、梅占、闽北水仙、闽北乌龙、台湾乌龙、台湾包种,以及广东凤凰单丛、凤凰水仙、饶平乌龙等均属之。远于公元1610年前后,荷人东印度公司首自澳门运往欧洲的茶叶即系武夷岩茶,1660年前后英商于厦门购运大量的乌龙茶之后,即采用厦门方言(Tay)并成T-e-a,ea读a之长音,作为西方对中国茶叶的物称。及后乌龙茶的输入欧洲,曾使英国度过“工业革命”中人们精神的劳顿,同时乌龙茶品饮的茶具、茶艺随之注入英伦上层社会,因而十八世纪初一度成为社会时行的生活象征,为诗人和戏剧家所取材,如1725年英人爱德华·扬(Edwa-rd Young)于《嘲讽》一诗中:“两瓣朱唇熏风徐来,吹冷武夷,吹暖郎怀”;另一剧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