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为了解新疆各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新疆农业整体竞争力,本研究以新疆除克拉玛依市以外的13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和效益产出4个方面构建新疆农业绿色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泰尔指数计算并分析了新疆2010—2020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各区域发展差异。结果表明:新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生态保护发展较为落后,阻碍了新疆农业绿色发展的稳定性;新疆从南、北、东疆的发展差异看,北疆整体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优于南疆,东疆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处于两者之间;在考察期内,新疆南、北、东疆之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距较小,但有扩大的风险;在各区域内部,南疆各地州(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最大,其次是北疆,东疆内部的差异最小。基于此提出以生态保护为总抓手,推动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的利益补偿机制,驱动农户采用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加快推进和完善农地流转机制,提升农业生产规模;立足自身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  相似文献   

2.
张宇  赵姚阳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1):67-73+105
基于Landsat TM卫星遥感解译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景观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2000—2018年农村居民点扩张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农村居民点扩张的驱动因子和驱动模式。结果表明,(1)江苏省农村居民点规模不断扩大,扩张速率呈波动下降趋势,2000—2005年扩张速率最快,为0.71%,2015—2018年扩张速率最低,为0.38%。(2)从农村居民点转移情况来看,2000—2018年共有2 853.76 km2其他类型土地转为农村居民点,其中87.9%来自耕地;农村居民点转出1 769.00 km2,其中66.5%转为城镇工矿用地,29.1%转为耕地。(3)从扩张程度看,2000—2018年农村居民点的扩张程度表现为苏北>苏南>苏中。其中扩张面积最大的是盐城、苏州、南通,均超过100 km2,最小的是徐州,扩张面积为18.21 km2。(4)从空间分布格局看,农村居民点核密度呈现出"多核心"的分布特征,空间分异显著;农村居民点斑块...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析新时期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利用2005—2014年的宏观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在评价各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分析其时空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不同区域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水平最高,中部地区则相对较低。2)我国的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相较于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3)东部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受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影响较大,其他区域则更容易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的影响。因此,我国应实行差异化的调控政策来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水平。优化发达地区的产业布局,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步伐。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我国数字农业发展水平,探析时空分布上的特征,并对驱动因素进行识别,以期为实现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15—2021年中国31省(区、市)面板数据,从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数字农业发展转型、数字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数字化水平4个维度出发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分析我国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时空特征以及驱动因素的识别。【结果】(1)数字农业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在考察期内,整体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且空间上呈现出“东高、中次、西低”的区域分布格局,区域“马太效应”明显。(2)从区域差异来看,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从时空特征来看,我国数字农业发展重心整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移动的特征,整体发展离散性小,空间分布上较为集聚。(4)驱动因素识别上,技术研发创新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对数字农业发展产生显著影响,且影响力度高于其他因素。【结论】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领跑型省份与落后型省份的联合发展、多方主体融入与农民数字素养的联合培育、数字基础设施资源与技术的联合下行,助力推动我...  相似文献   

5.
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采用SBM-Global-Super模型对中国2000-2017年地级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v收敛和β收敛方法考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和收敛性.结果表明:1)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表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均属于领先型,其他...  相似文献   

6.
客观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河北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异质性,对推进河北省绿色、生态、高质量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河北省11市面源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分析河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变异系数法分析河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河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水平评价值稳步提升,生态保护水平评价值基本处于停滞。(2)除保定外,其他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值整体呈增长趋势,各地区增长差异较大。(3)冀北、冀中和冀南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较高,评价值空间异质明显。2011年冀北和冀中区处于领先地位,2014年开始逐步向南转移,2020年冀南区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评价值稳步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处于领先地位。(4)河北省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D∈[0.4,0.5],处于濒临失调状态。耦合协调度变异系波动式下降。提出因地施策、促进各地区农业绿色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2010—2019年黑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相关统计数据,从生态环境、经济效益、资源利用角度出发,构建黑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对黑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对黑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影响较大,资源利用居中,经济效益较小;2010—2019年黑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呈波动上升趋势,而经济效益呈稳步上升趋势。对此提出黑龙江省应在充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测度中国2008—2020年省级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KDE)、Moran’s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除东北区域2014年后出现负增长外,其他三大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均持续上升,但不同省域与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区域发展最好、中部区域发展最快、西部区域发展相对较慢;各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集聚模式以“高—低”或“低—高”为主;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上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但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内部差异逐年增大,且东部区域内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非均衡程度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9.
为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11—2020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因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简称港澳台地区)数据缺失,故选择全国及31个省(市、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并以相对贴近度和阻碍度作为研判标准,分析影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相关因素,以期为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采用熵权TOPSIS模型、阻碍度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0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在时序上持续改善,水平综合评分涨幅较大,相比2011年,2020年水平综合评分涨幅达679.35%;一级指标综合评分波动幅度存在差异性,其中质量高效评分涨幅最大;2011—2020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较大的省际差异性,31个省(市、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水平改善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北京、上海等地水平较高,河南、贵州等地水平较低;农业绿色发展一级指标相对贴近度整体提高,生态保育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优化程度最大;一级指标阻碍度均有所下降,资源节约是阻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改善的主要因素。2011—2020年全国及31个省(市、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处于增长阶段,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构建了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多目标函数法对2016—2020年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从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和2016—2020年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总体呈现单调递增趋势;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值来看,由东到西呈现逐渐递减的态势,表现为东北地区(0.461 8)>东部地区(0.460 6)>中部地区(0.433 5)>西部地区(0.398 3),区域间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且差异显著。(2)从分维度发展水平来看,区域内部差异显著,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动力水平最高,东北地区农业经济结构优化水平最高、农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最低,表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维度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来看,农业经济高质量水平空间差异较大,资源禀赋较好的黑龙江、江苏、福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好,资源禀赋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六盘山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差。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经...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状态及其成因,基于2006—2020年省域数据,利用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地理探测器考察了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城乡发展协调度持续增长且内部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区域间差异构成全域内部差异最主要来源,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随时间推移均具有缩小趋势;各地区城乡发展协调度的离散程度均趋于下降但存在不同分化态势;城乡发展协调度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升级、市场化程度、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规制强度等因素相关,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大于单个因素的影响力并存在时变特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因地因业制宜优化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构建城乡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乡村生态环境规划是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农业农村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受制于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发展的弊端,已成为限制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本文通过解构当前乡村环境规划过程中系统统筹所需兼顾的各环节要素,明确当前政策制度的发展导向及目标,深刻理解乡村环境规划的基本内涵,提出包括农业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乡村环境规划理论体系,针对绿色发展背景下乡村环境规划目标,分析发现当前实践中存在乡村环境规划衔接不够、科技创新支撑力度不足以及对新发展理念认识不充分等问题,最后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及管理途径,为更好地建设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目标提供理论与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地区的短板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建设内容,探究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因素,可为科学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以四川省为例,系统梳理了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政策,并基于统计年鉴和政府公报数据,运用ArcGIS及地理探测器等工具,探究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时空演化特征以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9年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逐渐向好,评价分数由0.260上升到0.917,各市(州)间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变化由社会经济子环境单一驱动转变为社会经济与居住支持环境协同驱动;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生活污水处理率、乡(镇)拥有卫生院数量、乡(镇)拥有文化站数量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主导因素。未来,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加强公共资源投入及公共服务建设,尤其应注重偏远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  相似文献   

14.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下,实施气候智能型农业(Climate-Smart Agriculture,简称CSA)的理念与方法有助于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本研究以中国九大农业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平衡发展指数模型、障碍度模型,对中国各农业区的气候智能型农业发展指数(CSA-DI)、气候智能型农业平衡发展指数(CSA-BDI)、气候智能型农业发展障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10—2021年,大部分农业区的CSA-DI和CSA-BDI均呈现提升趋势,其中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东北平原区、黄淮海平原区、云贵高原区表现尤为显著。尽管重点产区在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原则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适应性与减缓农业碳排放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的空间。部分农业区则面临对资源禀赋过于依赖、经济发展与农业发展难以协同等问题。根据评价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匹配模块化发展方案、划定资源保护红线、进行CSA技术归纳与应用、推动“农林牧融合”综合试点等。这些建议旨在促进各地区气候智能型农业的发展,实现成果共享与责任共担。  相似文献   

15.
构建农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6年我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分析、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我国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中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大体都可以划分为2000—2011年的持续增长阶段和2012—2016年的基本稳定阶段,并呈现出由东向西明显递降的特征;2)2000—2016年区域间差异是驱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在2007年以后区域内差异逐渐扩大,并于2015年开始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3)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格局在2000—2008年变化较为复杂,而在2008—2016年基本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4)经济增长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因素,其作用要明显大于工业化和降水量,而城镇化和复种指数则对区域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而且农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和外溢,能够产生跨区域的极化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现状及其形成机理,综合运用生产函数、GIS、泰尔指数等方法对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总体仍然偏低,高效率省份上升幅度较小,低效率省份增长幅度较大。2)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区域差异明显,效率高值省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和西部部分省份,而低效率省份则集中分布于华北平原地区,呈现由中部向南和向北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3)由泰尔指数分析可知,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区域差异呈总体缩小态势,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影响较大。4)人均GDP对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大,而中、东部地区则更易受到劳动力素质的影响,农业科研投资和农作物受灾面积分别对东北和西部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最为强烈,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由东部向西部增强。  相似文献   

17.
以长株潭地区县级行政区域为例,摒弃局限于乡村内部变量的常规研究思路,在构建乡村重构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GWR)等方法研究乡村重构时空格局及其城镇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6年间,长株潭地区乡村重构度在研究期内县均增长7.55个百分点,呈现"两头窄,中间宽"的梭形分异发展结构;2)乡村重构度和城镇四项驱动因子均具有高水平类聚现象,乡村重构发展与受城镇驱动作用均存在较强的地域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3)研究区北部发达地区乡村重构格局受城镇化、生活水平驱动作用较强,南部远离城市核心地区受投资建设水平和市场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新时期,长株潭地区不同乡村格局的重构要基于城镇驱动力的差异程度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措施,特别是对于落后地区的乡村重构要更加重视乡村资源潜力和城镇发展实力的统筹推进。  相似文献   

18.
山区农村实行绿色发展有其理论基础和实践必然性。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绿色发展,山区农村必须认识到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和困境,即在山区农村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和人才不足以及教育落后,人口质量低等问题。为此,山区农村必须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必须为提供绿色发展的人才以及培育绿色生活方式而发展教育,必须因地制宜的发展山区农村的特色生态产业,必须通过宣传发挥山区农民绿色发展自主性。  相似文献   

19.
城乡融合视域下农村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国家重要战略部署,农村绿色发展已成为基本原则和必然要求,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共同福祉。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以农村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基于新型城乡关系,从本质、过程和结果表现三个层面系统阐释农村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明确农村绿色发展的目标和理论依据,构建农村绿色发展路径设计框架。研究表明,农村绿色发展主要围绕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农业绿色发展、城乡关系协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土情结重塑的统一与升华展开;满足延续性、经济性、适宜性、协调性和可及性的基本要求;以农村四分空间和一对关系为基本路径,其中生态保育是根基、绿色生产是着力点、美好生活是落脚点、文化重塑是凝聚力、城乡融合是外推力。因此,为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提出摸清农村资源数量和质量的空间分布、做好农村空间布局的过程管控,合理管控城镇化进程对农村空间的直接和间接挤压;形成以政府行政管理为代表的他治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以乡土文化为纽带共同推进乡村治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客观地评估农村生态价值,探索生态价值向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转化路径,推动将"绿色"真正转化为发展动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