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之生态宜居,必须解决农村吃、住、行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乡村生态宜居存在的问题,从科学饮食、规范农村住房建设、完善乡村路网建设、科学治理大气污染、重点治理水污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设对策,以期为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之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更是把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作为重要内容加以具体化。美丽乡村作为亿万农民美好生活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归属,打造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科学有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内容。为实现这一目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2018,(12)
正近年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全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打造品质路桥。1.做法和成效(1)整治先行,洁化环境一是打好治水拆违攻坚战。大力开展以治水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继续保持"三改一拆""治危拆违""两路两侧"攻坚势头,超额完成年度工作任务。二是打好"垃圾革  相似文献   

4.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具有的必要性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人民群众没有足够重视、没有明显的乡村特色等。为使乡村振兴战略下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更好进行,提出开展宣传活动、建设特有乡村文化等路径。  相似文献   

5.
6.
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适度人口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生态适度人口是根据区域生态需求和生态承载力共同确定的,其是衡量区域生态适度人口的定量分析方法。利用生态足迹法对涪陵的生态适度人口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09年涪陵生态适度人口为38.49万人,而实际人口为103.17万人,说明涪陵存在人口超载现象,具有较大的人地矛盾,这影响涪陵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涪陵应制定一些对策来促进涪陵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应该在乡村,本文初步探讨如何建立美丽乡村,并提出具体措施。一、美丽乡村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提到农村,就会想到天是蓝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遍地鸡鸭猪牛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仅有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算不上美丽乡村,要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让生态自然造福子孙后代。生态环境是最大的也是最宝贵的资源,利用好生态资源,关键是把生态资源变成生态效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大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应该在乡村,本文初步探讨如何建立美丽乡村,并提出具体措施。一、美丽乡村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提到农村,就会想到天是蓝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遍地鸡鸭猪牛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仅有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算不上美丽乡村,要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让生态自然造福子孙后代。生态环境是最大的也是最宝贵的资源,利用好生态资源,关键是把生态资源变成生态效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大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20字”总要求,即“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生态宜居”,虽然每一要求各有侧重,涉及的领域、建设的重点、发展的规律各有差异,但五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以往研究者多着力于研究某一方面要求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本文将跳出传统研究视角,从新的研究视角出发,重点着眼研究乡风文明与生态宜居两个内在要求间的关系,首先阐述乡风文明对生态宜居的韵染作用,然后分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以乡风文明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激发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以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通过对重庆市涪陵区统计年鉴为主要数据来源的分析,对涪陵区1997-2006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且利用线性回归模型预测2007-2012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涪陵区1997-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由1997年的1.129 2 hm2/人增加到2006年1.304 8 hm2/人,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维持在0.85 hm2/人左右,同期生态赤字2005年增长到0.542 4 hm2/人.从1997-2006年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虽有小幅度波动,但总体增长趋势明显.线性回归模型显示,2012年涪陵区人均生态足迹为1.602 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01 4 hm2,人均生态赤字达到0.901 2 hm2,增长趋势明显.基于以上分析得出涪陵区现有发展模式受到挑战,提出减少生态赤字的措施.
Abstract:
Based on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model,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from 1997 to 2006 of Fuling District of Chongqing was analyzed, and the potential changes for the period 2007-2012 in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Fuling were predicted, using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increased from 1. 129 2 to 1. 304 8 hectare in Fuling during 1997-2006,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remained at the level of 0.85 hectare,and the ecological deficit reached 0. 542 4 hectare in 2005.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he ecological deficit showed a general trend of increase in the past 10 years with slight fluctuations. Th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showed that the EF and DF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during 2007-2012 and per capita EF,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per capita ecological deficit will be 1. 602 6, 0. 701 4 and 0. 901 2 hectare,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e paper offers some policy options for decreasing ED to tackle the challenges confronted by Fuling in its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部署。四川省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大力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坚决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宜居乡村建设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笔者通过深入调研所在地区"竹乡美丽庭院"实践案例,发现当前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存在如下突出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缺乏持续资金保障;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规划不够完善;部分群众的观念落后、参与性不高;从事乡村振兴的专业性人才缺乏等,进而深入剖析其原因,并就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近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将更多的幸福感以及获得感赋予乡村振兴中的广大农民的战略目标,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已经成为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中一项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应当自觉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乡村本色充分地展现出来.文章就建设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做出探究,提出若干建设措施以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4):153-154
随着农村全面改革的深入,"农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等议题不断被提上日程,国内涌现了很多建设美丽乡村的研究,大多都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调查研究,缺乏宏观的把握和分析。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农村普遍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表达了自己对于建设美好宜居新农村的愿景和建议,积极探索建设美好宜居乡村的路径选择与研究,发现美好宜居乡村的新模式和新借鉴,以期能够对我国美好宜居乡村建设提供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为我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见解。  相似文献   

14.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指明了新时代乡村的发展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沈阳市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是"十三五"时期国家的建设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保障,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五生",实现"五美";辽宁省沈阳市在2014年已经开始进行生态宜居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11年以来,云南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研究结合政府相关政策和措施,指出现阶段云南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生态理念薄弱、公共基础设施滞后、专业人才缺乏等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产业美”“生态美”“生活美”“人文美”“四美”云南乡村的建议,通过提倡绿色高效生产、构建和谐生态环境、营造和谐乡村生活、注重人文和谐发展等措施,推进云南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16.
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内涵及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以乡村振兴战略统领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 农村发展,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乡村生态 宜居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推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的举措,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 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过去的发展模式向内涵品质提升的阶段。文章主要探 讨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内涵及品质提升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乡村地区的生态宜居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利用熵权法构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效率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河南省生态宜居建设效率总体水平不高,空间上呈现豫西向豫东递减的规律,规模不经济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会导致河南省生态宜居建设效率被显著高估,其中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生态宜居建设效率反向相关,城镇化率和第三产业产值与生态宜居效率的关系则较复杂;同时,区位因素也对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存在较大影响,效率值高的地区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根据现阶段河南省生态宜居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了解当前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研究方法,发 现当前农村在自然环境、精神文明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都有自己的一套建设模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乡 村特色,主要体现在生态宜居建设的方式以及形成的地域文化;在发挥乡村特色的同时,直接和间接 地体现出了生态宜居建设给农村带来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卞纪兰  张玉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6):236-238
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近年来乡村人口流失、"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乡村发展缺乏内在动力.通过统计数据分析黑龙江省乡村人口、公共设施、环境治理概况,总结全省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瓶颈,为政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广州市炭步镇的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民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主体责任的认知.结果表明,由于政策宣传不足、农民小农意识浓厚,乡村社会治理惰性等因素,导致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责任意识缺失.因此,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正确处理政府、农民和市场三者的关系,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树立农民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主体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农民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