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水涝灾害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发生水涝灾害后的果园土壤会发生板结,土壤通透性差,致使根的呼吸能力减弱。严重的水灾会导致树体歪斜和树枝残损,根系长时间浸泡会导致果树死亡。因此,水灾后要及时对果树进行科学管理,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相似文献   

2.
郁家成  黄小燕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7):165-166,174
本文在论述沿淮地区水涝灾害频繁、灾情严重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看待和处理水患治理问题,着重对水涝灾害及其治理问题进行了辨证思考和分析,并对沿淮地区的农业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水涝灾害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发生水涝灾害后的果园土壤会发生板结,土壤通透性差,致使根的呼吸能力减弱。严重的水灾会导致树体歪斜和树枝残损,根系长时间浸泡会导致果树死亡。因此,水灾后要及时对果树进行科学管理,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科技》2015,(20):194-195
利用河南省1981—2010年30年间受到旱涝灾害影响的土地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和受灾百分比、绝收百分比相关数据,分析了河南省旱涝灾害的年际差异和分布情况,并对干旱、洪涝这2种农业气象灾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农业气象灾害发展具有周期性,干旱和洪涝周期变化的频率越来越高;河南省干旱灾害的分布主要呈现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加重的态势,虽然从整体来看降水很少,但由于其集中在小的范围和短时间内,常常会出现局部的暴雨洪水;河南省灾害的发生往往在一段时间和地区集中出现,在灾害的相对频发期,常见的几种灾害会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5.
以甘肃省灾害史料为依据,对清至民国期间旱灾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旱灾发生比较频繁并呈现波浪式递增的趋势,有些旱灾持续时间比较长;受气候变化及农作物生长期的影响,旱灾在夏季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季,秋季和冬季则相对较少,并表现出多季连旱的特征;从旱灾发生的周期来看,160年为甘肃省旱灾变化的主周期,75年为次周期;在地域空间分布上,陇中旱灾频次最高,其次是陇东,陇南和河西地区旱灾发生的频次相对较少,而甘南最少;旱灾以中灾和重灾次数最多,并常与水涝(或暴雨)、冰雹等多种灾害相继发生或交替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受灾程度。旱灾的发生与甘肃省气候变化及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甘肃省灾害史料为依据,对清至民国期间旱灾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旱灾发生比较频繁并呈现波浪式递增的趋势,有些旱灾持续时间比较长;受气候变化及农作物生长期的影响,旱灾在夏季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季,秋季和冬季则相对较少,并表现出多季连旱的特征;从旱灾发生的周期来看,160年为甘肃省旱灾变化的主周期,75年为次周期;在地域空间分布上,陇中旱灾频次最高,其次是陇东,陇南和河西地区旱灾发生的频次相对较少,而甘南最少;旱灾以中灾和重灾次数最多,并常与水涝(或暴雨)、冰雹等多种灾害相继发生或交替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受灾程度。旱灾的发生与甘肃省气候变化及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依据安庆历史时期以来的洪水灾害史料、水文站记录、水文碑刻等资料,主要考查了西汉初元五年(44BC)至2013年的洪水发生频率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安庆历史时期洪灾在隋唐温湿时期并不多发,而在明清和两宋的气候异常波动和冷暖交替时期,在册次数较多,且灾情严重。1440年以来,安庆地区为多灾期,特别是清后期(1840年)至民国,是安庆洪水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洪水发生频率为31.00次/50年,明末至清朝中期,洪水发生频率分别为19.00次/50年,元初至明朝末期,洪水发生频率为6.83次/50年;北宋中后期至元初、三国后期至东晋、西汉末年为少灾时期,洪水发生频率为2次/50年。从灾害程度来看,1440年以来,安庆发生1级洪灾有71次,2级灾害(偏涝)有154次;1440年以前,2级洪灾有3次,1级洪灾0次。  相似文献   

8.
依据安庆历史时期以来的洪水灾害史料、水文站记录、水文碑刻等资料,主要考查了西汉初元五年(44BC)至2013年的洪水发生频率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安庆历史时期洪灾在隋唐温湿时期并不多发,而在明清和两宋的气候异常波动和冷暖交替时期,在册次数较多,且灾情严重。1440年以来,安庆地区为多灾期,特别是清后期(1840年)至民国,是安庆洪水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洪水发生频率为31.00次/50年,明末至清朝中期,洪水发生频率分别为19.00次/50年,元初至明朝末期,洪水发生频率为6.83次/50年;北宋中后期至元初、三国后期至东晋、西汉末年为少灾时期,洪水发生频率为2次/50年。从灾害程度来看,1440年以来,安庆发生1级洪灾有71次,2级灾害(偏涝)有154次;1440年以前,2级洪灾有3次,1级洪灾0次。  相似文献   

9.
收集并整理了清朝(1644—1911年)辽宁地区对旱涝灾害的记载,探讨了辽宁地区旱涝灾害等级变化特征与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规律。整体上看,清朝时期辽宁地区的涝灾次数多于旱灾次数,气候相对偏湿润。清朝辽宁地区旱涝灾害具有很大的变化特征。清朝中后期整个辽宁地区旱涝灾害发生频次较高,整体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从整个辽宁地区来看,清朝时期旱灾集中分布在辽宁西部地区,而涝灾则集中在辽宁北部与西部。旱涝灾害的发生受地形、副热带高气压带移动情况、下垫面性质的变化影响较大。研究揭示了清代辽宁地区旱涝灾害的规律,为辽宁地区气候灾害的预测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四湖地区涝渍灾害形成的原因;根据涝渍地域微地貌的差异和涝渍灾害发生特点,将四湖地区的涝渍微地域分为6种主要类型;选择其中广泛分布的典型碟形洼地,根据其高程不同按水体圈、涝地圈、渍地圈、旱地圈和庭院圈分别进行了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开发,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1.
刘基 《农家顾问》2013,(6):33-33
1,种植业风险具有普遍性、区域性、季节性、持续性等特征。普遍性。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每年都有一些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例如常见的旱涝灾害,就某一地区而言,干旱或多雨,或先旱后涝、先涝后旱,或旱涝交错等情况均可能出现;在同一时间里。既可能产生大范围的干旱或雨涝,也可能在一个地区多雨成涝,  相似文献   

12.
利用辽宁1996—2005年14个地区的成灾面积资料,分析辽宁各地主要农业灾害(干旱灾害、洪涝灾害、风雹灾害、霜冻灾害和病虫害)的时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干旱灾害对辽宁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2000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1.4×105 hm2;风雹灾害1997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4.4×104 hm2;洪涝灾害1998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2.3×104 hm2;病虫害1996年和1997年发生较重,成灾面积为1.3×104 hm2;霜冻灾害1999年发生较重,成灾面积为1.7×103 hm2。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辽宁农业灾害影响最大的地区是辽西地区。按辽宁农业灾害成灾面积大小划分,依次为:辽西地区,辽中地区,辽北地区,辽南地区和辽东地区。农业灾害中以干旱灾害和风雹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为严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的分级指标。[方法]对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孕灾环境特征、涝渍致灾因子与油菜产量的关系及安徽省油菜涝渍的发生几率进行分析,并利用涝渍判别模型确定不同区域油菜涝渍灾害分级指标。[结果]油菜产量与降水量、降水日数呈负相关,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安徽省影响显著的油菜涝渍主要发生在4~5月,致灾因子是降水日数、日照时数和降水量。油菜产量形成关键期发生涝渍灾害,对减产起决定性作用。安徽省油菜发生轻度涝渍的几率为2.5年一遇,中度涝渍是4年一遇,重度涝渍是6年一遇,但不同区域有较大差异。[结论]利用涝渍判别模型确定的油菜涝渍灾害分级指标评估涝渍等级的总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太湖流域水涝灾害频仍,苏州地区尤重。明清时期区域发生多次大涝、特大涝灾情,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出现"庐舍无存""颗粒无收""死亡十之八九"及"人相食"的惨状;与此同时,水灾往往还会引发次生灾害,衍生多种灾害,形成灾害链;水灾与疫病、地质灾害、寒灾、虫灾等灾害的并发连发,对受灾群众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扰乱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阻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降水特点、地形地貌特征和水文情势变化,分析了我国南方平原地区油菜涝渍灾害形成的原因;基于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提出了该区域油菜涝渍灾害的发生机制和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自然灾害时空分布规律与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49-2008年山东省自然灾害的各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省发生频率较高、造成损失较大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霜冻、寒潮、冰雹和台风6种,且这6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从空间分布规律来看,旱灾区主要集中在鲁西—鲁西北平原和鲁中地区;洪灾区主要分布于鲁南和鲁东南内陆等地;霜冻和寒潮更多地发生在鲁北、鲁东北内陆地区和胶东半岛;雹灾区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和鲁西南地区;台风区则主要集中于胶东半岛和鲁东南沿海地区。从时间分布规律来看,山东省的旱灾以春旱为主,有的年份会出现冬—春二连旱,洪灾主要出现在夏季和秋季,霜冻灾害主要出现在冬季和早春,寒潮灾害主要出现在秋冬两季,雹灾则主要出现在晚春和初夏,台风灾害主要出现在秋季。为此针对山东省自然灾害分布特征,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等防灾减灾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水涝胁迫下涝耐受型冬瓜RW101和涝敏感型冬瓜SW15幼苗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响应差异,为获得冬瓜耐涝性指标及创制耐涝冬瓜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5叶1心期的涝耐受型冬瓜RW101和涝敏感型冬瓜SW15分别进行水涝胁迫0、24、48、72和96 h处理,对比分析其应对水涝胁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响应差异.[结果]RW101在水涝胁迫48 h后即可萌发不定根,且随水涝胁迫时间延长,不定根数量和长度明显增加;SW15在水涝胁迫72 h后才萌发不定根,且数量和长度均显著低于RW101(P<0.05,下同);除丙二醛(MDA)含量外,RW101的净光合速率(Pn)、幼苗存活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乙醇脱氢酶(ADH)活性、羟自由基去除能力、脯氨酸(Pro)及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SW15.[结论]涝耐受型冬瓜RW101和涝敏感型冬瓜SW15幼苗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指标在水涝胁迫下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冬瓜种质资源耐涝性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明沙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变化及其满足度与干旱风险度,为沙河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运用水平衡及旱涝指数方法,研究农作物生长季需水与降水的平衡关系,以及农作物生长季旱、涝特征。【结果】沙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呈弱增加趋势,倾向率为4.972 mm/10 a;水平衡呈增加趋势;旱涝指数呈增大趋势,气候湿润程度朝着湿润方向发展。播种期—苗期中旱、大旱出现频率达40.0%,成熟期中旱、重旱出现频率达62.0%;旺长期以涝为主,中涝、重涝出现频率达30.0%;农作物生长季中涝、重涝出现频率为10.0%,中旱、重旱概率为14.0%。【结论】沙河地区旱、涝灾害同时存在,旱灾存在减弱的趋势,但干旱对农业生产仍然影响较大,应加强完善灾害预警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为制定早稻生产中稻田杂草及灌浆期水涝灾害的解决对策,对义乌市2户种粮大户 6 个典型田块进行抽样考查。结果表明,上清溪村和雅治街村受稻田杂草严重或极其严重影响的田块中,水稻667 m2穗数、每穗粒数均显著下降,产量分别减产35.2%和50.8%;上清溪村的受水涝灾害的水稻因受灾时长较短,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无显著影响,但雅治街村的受水涝灾害的水稻因灌浆期受灾时长较长,结实率下降,产量比未受灾田块减产 28.4%。对此,为下茬晚稻及之后的水稻栽培提出解决对策:选择优良品种,推广省工省本的规模化栽培新技术,大力推广有机肥使用,加强病虫杂草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渭河平原旱涝灾害的演变特征及趋势,为区域防灾减灾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旱涝灾害史料,重建渭河平原2 205年(BC193-AD2012年)的旱涝灾害等级序列,通过绘制旱涝灾害等级图谱,统计不同时间段灾害的分布及持续性规律,并利用累积距平法、滑动T检验法结合小波分析法探究旱涝灾害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结果】2 205年内渭河平原共有796年发生了各类洪涝灾害,旱灾发生总频次为480年,高于涝灾的316年,且旱涝交替现象明显,但近200年旱灾的发生频率有所下降,涝灾则呈上升趋势;2 205年中连旱灾害发生总频率高于连涝灾害,但连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在近300年有增强趋势;旱涝灾害序列可划分为2个干旱期和2个洪涝期,且干旱期的最长持续时间为997年,远高于洪涝期的484年;旱涝灾害在全时间尺度上,存在24年、67~76年、92年和178~198年的显著周期。【结论】渭河平原2 205年的历史中,旱涝灾害发生频繁,且旱涝灾害序列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