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天津农业科学》2020,(1):59-62
大运河天津段沿线现代农业沿线区域缺乏整体规划引导,存在农业综合开发能力较弱、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产业新业态缺乏等问题。本文以运河天津静海段为例,对运河两岸现代农业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了在保障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基础上,运河沿线现代农业规划开发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古代运河作为重要的水利工程,在长久以来发挥着沟通南北经济的作用。到现代社会,虽然运河基本上丧失了运输的功能,但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长久以来在历史上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文化价值,成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并且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大运河的修复工作正在沿线主管地区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修复的大运河不仅可以重新发挥其航运功能,对于文化旅游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运河文化建设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提出运河文化的修复与建设对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饮食文化遗产是饮食文化历史积淀的产物,我们应在深入研究、挖掘整理的基础上,保护传承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遗产在现今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下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为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好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遗产,以富春茶点制作技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发现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运河历经千余年的演变,形成了跨越南北多个地区、连接多个水系、规模庞大的自然和人工河道融合为一体的运河系统。最初大运河由中央政府主导修建,在社会变迁中,大运河作为一条重要交通线路,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等多方面交流。如今大运河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世界文化遗产,河道本体及沿岸丰富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大运河突出的价值内涵,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本文以河南省大运河为例,初步探讨大运河的"运河文化"及其在当代和未来社会中的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5.
围绕大运河农耕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和发展的需求,针对当前大运河农耕文化表现形式单一、文化和科技融合不足、缺乏深度挖掘、数字化媒体素材资源短缺等问题,开展大运河发展、文物、典型人物、典型农耕题材4个层面挖掘整合、标准规范制定,基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研发大运河农耕文化数字展示系统,创建数字资源互动与体验系统设备,为公众了解运河农耕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文章以运河一带的农村建设为基础,以小见大,全面剖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辐射对运河周围农村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和长远的发展意义,能够带动该地区农村的发展,有利于在保持农村风貌的基础注入更多的新内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加强统筹,建设高颜值的生态长廊和高效益的经济长廊,汇聚江苏大运河新农村建设整体合力,有助于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7.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掘最早、规模最大、流经里程最长的运河,始建于春秋末期,完成于隋炀帝时期,繁盛于唐宋时期,贯通于明清时期,发展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近3200公里,是充分体现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的伟大工程。本文以沧州大运河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追溯历史、考察现状,以区域协作发展为研究视角,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利用沧州大运河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8.
枣庄人民在开凿、建设、利用大运河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并形成了带有浓郁鲁南特色的运河文化。枣庄运河文化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多元性、开放性等特点。近年来,我市在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有些地市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把运河文化研究、开发和利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提升枣庄城市的文化品位,加快枣庄文化建设的步伐,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江南运河驿站是我国运河遗产和江南古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选址特征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修复、利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在历史文献、地方志以及已有论文等资料的研究基础上,以明代江南运河沿岸驿站为研究对象,探索驿站的发展历程、职能和管理制度,并分析江南运河沿岸驿站的线性分布、具体位置及选址的影响因素和特征。研究得出,驿递制度、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历史人文均影响驿站选址;而基本遵循"六十里制一驿"的原则,位于要冲之地和高亢之处,位于城外并临近城门,注重山水形胜,傍于商市构成驿站选址的基本特征。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江南运河驿站的选址的特征与规律,完善了运河驿站研究的理论体系。这对其他相关驿站及运河遗产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是我国历史文明的象征,是我国可流动的历史遗产。大运河不仅对中国古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发挥了重大作用,现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在京杭大运河的雏形形成于元朝。基于南北经济水平的不平衡、运输对河漕的依赖以及宋金时期运河的残破,为了解决南北运输的问题,元政府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治。元朝政府修治大运河,惠及当时,泽被后世,功不可掩。大运河因南水北调增加了新的功能,现已局部投入使用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就是利用京杭大运河河道作为引水渠。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发展下,乡村振兴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方略,能够改变乡村衰落的客观事实。大运河流经区域多为乡村,运河文化的挖掘、传承、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文旅产业的发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河北段大运河沿线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如何有效利用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文创产品的转型升级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扬州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湿地保护对正在建设世界名城的扬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扬州城市湿地的消失和退化加剧,严重制约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在介绍扬州城市湿地基本情况的基础之上,分析了扬州城市湿地管理和保护面临的多重问题,提出了扬州城市湿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必须以地方立法为依托、完善湿地管理协调机制、加强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以及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大运河沿线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情况,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田野调查、专家访谈、历史研究等方法,分析安徽大运河传统体育文化概况、大运河安徽段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应加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创建大运河安徽段传统体育与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加强传统体育文化宣传力度,强化与新技术的融合;加强大运河安徽段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政策制度保障,全力推进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常州大运河保护开发的"常州经验"主要集中在开发理念、功能界定、古迹修复、沿岸路径建设、运河开发的变通思路以及对待运河两岸工业遗存态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以淮安为例.分别从城市气候与空气污染、城市水文与水污染以及运河治理与开发等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方面加以分析京杭大运河对沿线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在运河充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将其与城市生态系统有机融合,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  相似文献   

16.
遗产廊道是一种综合性的遗产保护开发理论,为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管理提供了系统指导。构建文化遗产廊道有利于沿线遗产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开发和管理,而研究构建影响因素及适宜性评价是构建文化遗产廊道的基础。运用文献研究和德尔菲法得到了影响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宜性评价的四级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最后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化遗产廊道构建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其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了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本文通过分析运河沿线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传承现状及发展困境,探讨传统工艺美术品牌塑造、产业转型、产品研发、传播渠道、传承人培养与注意力经济之间的复杂关联,旨在为提高大运河传统工艺美术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应用对策。  相似文献   

18.
台儿庄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区段,大运河悠久的历史是运河沿岸景观规划的灵魂。本文以台儿庄樱花洲运河湿地景观的设计研究为案例,提出以古运河为主体,以鲁南地区的运河文化为依托,建立运河湿地景观,形成春季烂漫樱花风景。通过对台儿庄现有的运河历史文化和湿地资源的调查研究,以湿地景观与运河文化交融为主要宗旨,确定了运河文化景观营造和湿地景观营造两大规划内容,并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为如何将历史文化与湿地景观相融合,创造独具地域特色的运河沿岸景观提出了一套明确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郑州、洛阳、西安沿线城市地缘相接、人文相亲,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但是目前沿线城市合作也存在协同水平不高、产业重构、边界壁垒限制、黄河文化协同保护不足等问题。在充分借鉴国内先发地区经验后,认为推动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应健全合作机制、发挥交通连接作用、推动产业合作、加强生态协同保护、共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农业》2021,(10)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在新的时代发展下,古代运河文化经过挖掘和保护,也形成了独具时代性的价值。在绵延一千多公里的运河长廊上,所经过的地区也以乡村为主。利用运河文化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阐述了运河山东段的发展概况,分析了运河文化元素的挖掘,提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运河文化与乡村旅游充分结合,在沿岸乡村地区建设运河文化公园、运河文创产品等运河文化元素的开发和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