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应日本煎茶道卖茶真流家元正木义完先生的邀请,我们五人(赵大炎、姚月明、陈道仁、游永生、郑良)组成一个团赴日参加国际无我茶会。于11月9日上午11时35分从上海乘飞机,下午2时45分(东京时间)到达日本东京。接着从东京乘新干线火车,到达京都报到。10日无我茶会正式开始,历时6天,15日结束。16日12时40分从日本大阪乘飞机回国,当日下午的3时到达上海虹桥机场。参加这次国际无我茶会的有中国13人(武夷山市5  相似文献   

2.
孙晓艳 《农业考古》2001,(2):308-315
(一 )代序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和精髓 ,是日本民族文化中最辉煌的一章。日本茶道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抹茶道 ,二是煎茶道。它们都是在中国茶文化影响下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对于前者 ,因为历史较长 ,声势浩大 ,几乎无人不晓 ;而作为后者的煎茶道则鲜为人知。这恐怕是由于煎茶道在形成过程的初期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利因素的压制所致。本文在进入正文之前 ,拟对中日两国茶文化交流史作一简述。中国茶文化交流史的回顾 回顾 12 0 0年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 ,可以勾画出以下的脉络 : 中 国    日 本唐 (6 18~ 90 7)煎茶法…  相似文献   

3.
日本文久三年(1863)烟岚社的《青湾茶会图录》,作为稀见古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该刊本分天、地、人三卷的根源在于"三才"理论,记载补正了卖茶翁柴山元昭的生平,其中的茶会七席深受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影响,器物注释中的俗语在语言研究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煎茶”一词,一般来说,现在基本上只保留在日本的煎茶道用语中。所以,大多数人会以为煎茶只存在于日本。其实不然,我们中国人日常冲泡的茶也同样可称之为“煎茶”。并且,早在唐代,中国已出现“煎茶”之词。但是,往往同样的名词,有时可指称多种不同的事物。而有时,不同的名词又可指称同一桩事物。这就涉及到名实相符,或者说名实求符的问题。鉴于中国现在虽有煎茶之实,却无煎茶之称的状况。并且存在对“煎茶”一词的理解和解释、使用的混乱不清的问题。本文即以日本的煎茶概念为煎茶的认辨模式,旨在认同、辨析中国的煎茶,纯清煎茶的根本含义,从而进一步考证煎茶的内容、形式、大致面貌及其渊源流派。  相似文献   

5.
“茶会”古时亦名“茶宴”、“汤社”,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东晋时期,后随饮茶文化的传播而盛行.茶会是一种社会文化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功能性.本文以历史为脉络,分析了唐、宋、明、清以及现代等不同历史阶段的茶会活动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6.
隐元茶趣事     
隐元茶趣事浙江省湖州市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寇丹陆羽在湖州生活时间最长,《茶经》又完成于湖州,作为日本文化总代表的日本茶道界,对湖州和陆羽的敬仰是很明确的。可是在日本煎茶道的研究著作中,提到福建和隐元这个人,远比湖州和陆羽多。因为日本把煎茶饮法称为隐元茶。...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2000年10月29日,石家庄茶艺界在河北省文化广场举办了“河北省会第二届金秋茶会”。以茶会友、以茶传情,弘扬中华茶文化。由石家庄市各茶艺馆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省城茶会至今是第二次,已成为石家庄市乃至省外具有影响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的节目。此次金秋茶会开幕式以河北省心连心艺术团演出为主,在文化广场主台表演了歌舞、相声、魔术,最后由魔术变幻出“祝河北省会第二届金秋茶会圆满成功”字样的大型条幅。台下广场两侧则由各茶艺馆进行茶道演示和维明路小学的少儿茶艺表演,向广大市民进行茶文化宣传和敬茶、献茶活…  相似文献   

8.
我们日本煎茶道清泉幽茗流家元一同衷心的祝贺第六届国际茶道联合大会的开幕。和郑相九会长、郑南伊校长、韩国茶道协会会员以茶交流都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到如今继续和韩国。中国的茶人交流茶文化,在二十世纪末期聚在一起,我感受很深。各国茶文化练磨后表演的国际茶道每回都有新变化,以丰富的技巧铭记在我们的心里。被多样化价值观所摇晃的现时代里与传统文化共存并不容易,但这才可以表现综合艺术,内涵精神性和历史性的煎茶道……将要到来的千年继承发扬茶道,负有新时代文化的责任。新千年——对世纪到来之际,希望以大家共同力量一起…  相似文献   

9.
基于文化禀赋对茶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旨在探究具有文化特征功能性农业的可转型路径与发展模式.依据现代社会消费需求特点与经济化差异性,可将现有茶文化资源分为文化遗产、文化古迹、文化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资源可通过茶文化旅游、茶品销售、茶文化表演、茶创意产品、茶衍生产品、茶馆茶会所和茶会活动等七大模式实现其经济化.  相似文献   

10.
李思义 《世界农业》1998,(10):26-27
日本人把日常生活饮用的茶分为两类,一是对鲜叶或蒸或炒,使茶叶中的氧化酶钝化作用后,制造的不发酵茶(绿茶),二是使氧化酶作用后制造的发酵茶。日本现时生产的茶多是绿茶,约占煎茶的80%。茶—不发酵茶(绿茶)—蒸制—煎茶(普通煎茶、浓煎茶)玉露末茶粗茶玉绿...  相似文献   

11.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美丽的古城邯郸迎来了"河北省第九届金秋茶会".这是河北省茶文化界和茶业界的一次盛会,也是邯郸建设文化强市的一件盛事.本次金秋茶会由河北省茶文化学会、邯郸市社科联主办,由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茶产业专家委员会、中国禅茶网等单位协办,由邯郸市金杭茶业有限公司、邯郸金杭茶楼独家承办.  相似文献   

12.
香港茶道文化漫笔江苏人民出版社凯亚香港的鸟儿茶会中国茶道,历来有着俗茶道和雅茶道之别,各各有其迥异的文化风景,香港茶道亦然也。而就香港的俗茶道来说,其引人瞩目的文化风景之一,便是鸟儿茶会。记得早先我在北京,还有此后在扬州和苏州的一些日子,都曾见过那些...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0月20日下午,在陆羽故居青塘别业,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青塘茶会》。定名《青塘茶会》,点明了一个“茶”字,它以茶会友,以诚待人,群策群力,共商茶事。  相似文献   

14.
曹建南 《农业考古》2021,(2):241-245
18世纪中叶,名为"急烧"的闽南侧把砂铫传入日本,受到煎茶家的追捧,并发展为生活饮茶常用的煮茶器。19世纪中后期,随着散茶瀹饮法的普及,急烧由煮茶器向煮水器转化,"急烧"之名亦逐渐被"保富良"等日本俗称取代;然后,随着金属材质煮水器的普及,急烧便退出了日本饮茶生活的舞台,只有煎茶道至今还使用古雅的急烧煮水。  相似文献   

15.
从茶史文献可知,我国清代叶隽撰写了茶书《煎茶诀》,但该书在我国失传,朱自振教授等近在日本发现由日人编辑、删改后出版的“明治本”和“宽政重刻宝历本”两个版本,分别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和大阪中央图书馆。本文介绍《煎茶诀》的这两个版本,旨在为国内茶叶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一、“明治本”《煎茶诀》现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附(一):王治本序,明治十二年小田诚一郎训点本全文:藏茶初得茶,要极干脆。若不干脆,须一焙之,然后用壶佳者贮之。小有疏漏,致损气味,当慎保护。其焙法:用扌卷张纸散布茶叶,远火焙之,令渐干。其壶如尝为…  相似文献   

16.
中唐诗人刘言史,与李贺、孟郊同时,曾受到唐宋元学者很高评价。刘言史的咏茶诗数量虽少,但是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因素。刘言史现存诗作中有两首咏茶诗,分别是《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和《立秋日》。《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诗涉及了饮茶的空间选择、取火、汲水、爨风、拾薪、汤色、饮器等物态层面的呈现,也同时体现了委曲之静、正味之真、涤尽昏渴、醒趣之游等情态层面的意味,堪称文化元素丰富、情真意远的唐代上乘咏茶诗作。  相似文献   

17.
南昌市又一家茶艺馆——“伊甸园茶艺馆”最近开业。该茶艺馆位于南昌市中山路185号万寿宫商城一楼,是由南昌伊甸园茶庄总经理徐冠军先生所创办,是目前江西装修最为豪华的高档茶艺馆。馆内分为中国茶室和日本茶室两部分。中国茶室以盖碗茶和功夫茶为主。日本茶室以日本的茶道流派之一的煎茶道为主,聘请两位由日本归来的经中国茶文化专家指导的茶艺小姐,为客人表演日本茶道。小姐身穿和服,跪坐在榻榻米上为客人沏茶、端茶,并以日语迎送,别具异国情趣,令人耳目一新。因此开业以来即宾客满座,应接不  相似文献   

18.
国际无我茶会的意境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吴志强无我茶会自一九八九年由蔡荣章先生创立以来,第五届国际无我茶会于10月27日在武夷山举行,我有幸参加这届无我茶会,领略了无我茶会的乐趣。首先自备茶具、茶叶、热水到参加集合的历程,这一路下来就会让人心情愉快,卸下...  相似文献   

19.
李萍 《农业考古》2023,(2):111-117
中华茶道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它的定型受到了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强烈影响。这样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禅宗借助茶会、茶事活动的仪轨等使自身趋于中国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因佛教义理的导入而得到教益提升,不仅有了明确的形式化表达,也有了独特的精神内涵,脱离了茶叶的物质性,发展为茶道。中华茶道为中国茶人寻求身心协调、安放生命意义提供了可资信赖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第六届国际无我茶会记(台湾)蔡荣章本届国际无我茶会在台湾召开,从筹划时就朝四大重点努力,活动结束,这四大重点也成了本次茶会的特色。1.千人无我大茶会:第一届在台北办时是六十人,第二届在福建武夷山举办时是一百人,第三届在日本京都举办时是二百五十人,第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