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荒漠草原不同生长年限中间锦鸡儿灌丛枝系构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分维数理论,对荒漠草原5个不同生长年限(未平茬16年、25年、37年生及平茬后1年、5年生)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灌丛的枝系构型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生态适应策略。中间锦鸡儿灌丛的冠幅、株高、基径等指标基本随生长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趋势,未平茬中间锦鸡儿灌丛的地上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老林龄(37年生)灌丛以自我更新的方式来抵制衰老的态势;平茬后1年与5年生中间锦鸡儿灌丛的枝径比(ratio of branch diameter,RBD)较未平茬16、25、37年林龄灌丛大,平茬后灌丛枝条间的承载力增大;中间锦鸡儿灌丛的总体分枝率(overall bifurcation ratio,OBR)以及低级枝的逐步分枝率(stepwise bifurcation ratio,SBR1∶2)随林龄增大而减小,平茬后1年生灌丛的OBR及SBR1∶2较未平茬3种年限林龄的灌丛大,但平茬后5年生灌丛的OBR和SBR1∶2急剧降低;未平茬灌丛的树冠分维数(crown fractal dimensions,CFD)较低,均小于1,且随林龄增大,树冠分维数降低。平茬后的灌丛CFD值大于1,尤以平茬后5年生灌丛为最大。未平茬灌丛的分枝分维数(bifurcation fractal dimensions,BFD)随林龄增大而减小,平茬后1年生灌丛BFD值大于未平茬灌丛,平茬后5年生灌丛BFD值最小。在构件水平上,16、25、37年生中间锦鸡儿灌丛出现衰退型发育的趋势。16年生中间锦鸡儿灌丛的枝系空间格局最为复杂,其占据空间的能力以及利用空间资源的潜能较高。但随着灌丛林龄的增加,中间锦鸡儿的枝系构型趋于简化,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潜能和生态适应能力下降。平茬有利于刺激灌丛空间格局的发展,使灌丛枝系构型复杂化,但平茬后生长5年的灌丛,其构型发展主要以各级分枝枝长为主,分枝数对其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改变核桃嫁接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拟通过技术手段降低苗木繁育成本。[方法]采用方块芽接方法以,分析砧木处理和剪砧时期对嫁接核桃生长状况和成本的影响。[结果]平茬的成活率高于不平茬的成活率,但可嫁接比例较不平茬的低了9个百分点,且平茬处理成本略高于不平茬处理的成本;不同剪砧时期造成的成本差异十分明显,嫁接后15 d剪砧成本是嫁接后1 d剪砧成本的5倍。[结论]砧木不平茬可令苗木管理简单方便,虽成活率有所降低,但总体成本低;嫁接后嫁接口上部砧木去除时期越早越好,嫁接后5 d内剪除同,不仅可以提高苗木质量,还会大幅降低苗木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平茬后云南松苗木的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相对生长关系,为综合分析其平茬后的补偿性生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年生云南松容器苗为试验材料,设置重度平茬(平茬高度5 cm)、中度平茬(平茬高度10 cm)和轻度平茬(平茬高度15 cm)3个平茬高度处理,以不平茬作为对照,1年后采用全株收获法测定根(主根和侧根)、茎(主干、侧枝、萌条枝)、叶(母株针叶和萌条针叶)生物量,并计算各器官的生物量占比,比较分析各处理不同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差异及平茬高度与各器官生物量间的相关性;采用异速生长方程分析各器官间生物量的相对生长关系。【结果】 云南松苗木除重度平茬的叶生物量显著(P<0.05)小于对照外,其余不同平茬高度处理间根、茎、叶、地上部分和单株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平茬高度处理间根、茎、叶生物量的再分配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随着平茬高度的降低,根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主根,茎生物量更多分配到侧枝,叶生物量更多分配到母株针叶。从生物量占比来看,处理间根质比、叶质比存在明显差异,与对照相比,重度平茬可显著提高根质比、降低叶质比(P<0.05);随着平茬高度的降低,云南松苗木根质比(16.38%~23.52%)逐渐增加,叶质比(48.12%~40.94%)逐渐减小,茎质比(33.79%~35.54%)的变化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平茬高度与主根生物量、侧枝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萌条枝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萌条针叶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即平茬高度的降低有利于主根生物量和侧枝生物量的积累,但会减少萌条枝和萌条针叶生物量。相对生长关系分析表明,重度平茬叶 单株生物量间和轻度平茬地上部分 单株生物量间为异速生长关系;其余的叶-茎、叶-根、茎-根、地上部分-根生物量等的相对生长关系均为等速生长。【结论】平茬通过影响云南松苗木器官间的相对生长关系进而影响生物量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平茬高度降低可促进生物量向根分配,减少向叶分配,而对茎生物量分配无显著影响;平茬后的云南松苗木生物量分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最优分配假说。  相似文献   

4.
北方核桃芽接技术改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改变核桃嫁接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拟通过技术手段降低苗木繁育成本。[方法]采用方块芽接方法,分析砧木处理和剪砧时期对嫁接核桃生长状况和成本的影响。[结果]平茬的成活率高于不平茬的成活率,但可嫁接比例较不平茬的低了9个百分点,且平茬处理的成本略高于不平茬处理的成本;不同剪砧时期造成的成本差异十分明显,嫁接后15 d剪砧成本是嫁接后1 d剪砧成本的5倍。[结论]砧木不平茬可令苗木管理简单方便,虽成活率有所降低,但总体成本低;嫁接后嫁接口上部砧木去除时期越早越好,嫁接后5 d内剪除,不仅可提高苗木质量,还会大幅降低苗木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改变核桃嫁接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拟通过技术手段降低苗木繁育成本。[方法]采用方块芽接方法以,分析砧木处理和剪砧时期对嫁接核桃生长状况和成本的影响。[结果]平茬的成活率高于不平茬的成活率,但可嫁接比例较不平茬的低了9个百分点,且平茬处理成本略高于不平茬处理的成本;不同剪砧时期造成的成本差异十分明显,嫁接后15 d剪砧成本是嫁接后1d剪砧成本的5倍。[结论]砧木不平茬可令苗木管理简单方便,虽成活率有所降低,但总体成本低;嫁接后嫁接口上部砧木去除时期越早越好,嫁接后5 d内剪除同,不仅可以提高苗木质量,还会大幅降低苗木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6.
为了河西地区防护林持续稳定的发展,对防护林内衰退的花棒林进行不同平茬时间和不同留茬高度的平茬试验,选取新发枝条数、株高、冠幅、新枝地径、地上生物量、生长势等6项指标评价平茬效果。结果表明:1平茬后花棒的萌芽期推迟10 d左右,但新发枝条的生长势明显好于未平茬植株,合理的留茬处理更能促进这一优势的发挥。2平茬时间和平茬高度对新枝生长状况和地上生物量积累及分配均有影响,花棒平茬一般应在冬末春初土壤结冻期进行,不同平茬高度平茬效果为10 cm>5 cm>20 cm>30 cm。  相似文献   

7.
【目的】白刺是吉兰泰盐湖区防风固沙的优良灌木,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部分出现生长退化的现象,为了保护白刺,促进其生长更新。【方法】采用对比试验,研究了平茬对白刺生长指标、生物量积累、叶绿素含量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1)白刺平茬一个生长季后,其株高、新生枝条数目、长度、径粗、新生枝上部与下部叶片宽度分别较未平茬增加了27. 42%、85. 71%、98. 81%、18. 71%、46. 12%和158. 77%。(2)白刺平茬后,枝、根、叶生物量较未平茬提高幅度在18. 96%~49. 31%之间,说明人工平茬促进了白刺生物量的积累。(3)经过对比发现,平茬白刺较未平茬白刺的土壤含水率增加幅度在8. 93%~77. 05%,说明平茬白刺具有保水性能,且迎风坡较背风坡保水性能强;另外,白刺平茬后,其根系吸收的土壤水分由深变浅。(4)经平茬措施处理后,白刺新生枝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有显著提高,且迎风坡增幅较背风坡高,迎风坡上部和下部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较背风坡高出11. 55%和8. 10%。(5)相关分析显示,采取平茬措施的第一生长季,平茬措施有效促进了白刺复壮更新。【结论】人工平茬可促进白刺更新复壮,减少白刺对水分的消耗。  相似文献   

8.
苗木质量对于营林的质量以及造林之后林木的生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栽植不同规格的苗木,即不同规格的1a生苗和1a生平茬苗,对其进行造林,研究其造林以后林木的生长状况。结果显示,使用不同规格的苗木5a以后其树木的胸径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有关林木的蓄积生长量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且使用规格较高的1a生平茬苗造林后树木生长状况较好,值得在今后的造林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不同平茬季节对云南松苗木萌蘖能力的影响,为云南松萌蘖的激素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平茬季节云南松苗木为材料,测定苗木生长指标和内源激素(IAA、GA3、ZT和ABA)含量及比值的变化,并分析内源激素含量及比值与苗高、地径、萌条数、萌条长、萌条生物量的相互关系。【结果】平茬季节对云南松苗木生长有影响,春季平茬苗高、地径、萌条长及其生物量均最大,夏季平茬苗木和萌条长势较差,秋季平茬萌条数最大。平茬季节对苗木内源激素有显著影响,平茬后60和90 d,内源激素GA3和ZT含量较高;在秋季平茬IAA、GA3、ZT、IAA/ABA、GA3/ABA、ZT/ABA和(IAA+GA3+ZT)/ABA均为最大,春季平茬ABA含量最高。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秋季平茬时苗木生长与春季和夏季明显不同;主成分分析中(IAA+GA3+ZT)/ABA、IAA/ABA、ZT/ABA和GA3/ABA对萌条数的作用较大,其中(IAA+GA3+Z...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温凉阴湿山区华亭市安口镇阳安村刺五加集中栽培区作为试验基地,采用系统分析法对2年生未平茬、4年生平茬和未平茬刺五加灌木林地枯枝落叶层持水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平茬刺五加林地枯枝落叶层储量明显高于未平茬刺五加林地,4年生平茬刺五加林地枯枝落叶量为18.65 t/hm2,是4年生未平茬刺五加的1.71倍、撂荒地的2.28倍,最大持水量为4669.29t/hm2,是4年生未平茬刺五加的1.7倍、撂荒地的2.33倍;枯枝落叶层持水量与持水时间呈显著的对数关系(R2>0.91),且持水量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迅速上升并趋于稳定;4年生未平茬与4年生平茬刺五加枯枝落叶层持水量分别是撂荒地枯枝落叶层持水量的1.27倍和2.09倍,说明平茬刺五加枯枝落叶层具有良好的持水能力,也反映出平茬对刺五加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泡桐一年生苗和平茬苗出圃造林后,当年发生丛枝病的植株,可达50—70%。在9月份苗木高生长停止期,对外观健壮的桐苗,用研制的1号药液和2号药液,注入苗干髓心内,每株注药20—25毫升,则可预防苗木及其种根发生丛枝病;注药的苗木造林后防病效果达93—100%,其种根育苗后防病效果达88—100%。因此苗木注药预防丛枝病的措施,将为今后建立无病种根和苗木基地,提供了新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2.
以1年生平茬后的云南松苗木为对象,设置3种氮肥(N)水平(0、0.4、0.8 g·株-1)和3种磷肥(P2O5)水平(0、0.8、1.6 g·株-1)各两两组合共9个处理。在施肥后90、180、270 d采用整株收获法进行生物量测定,分析不同氮磷施肥处理对平茬后云南松苗木各构件(根、茎、叶、萌条)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磷肥可以显著促进平茬后云南松苗木的生长,大多数处理的生物量积累均高于对照。在平茬后氮、磷配施明显提高了云南苗木的萌蘖能力,特别是高氮中磷处理的效果更佳。(2)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构件生物量积累逐渐增加,施氮、磷肥处理的生物量积累高于对照。(3)施肥后90、180 d时单施磷肥效果最佳,270 d时氮、磷配施最佳。(4)施肥影响着平茬后云南松苗木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各构件生物量分配比表现为地上部分高于地下部分,萌条依次高于叶、茎、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不同季节平茬对云南松生物量分配及其异速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挖掘法和称重法研究春季、夏季、秋季平茬对云南松生物量积累和分配格局的规律,并利用异速生长分析法对构件与总生物量、构件生物量间的异速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春季平茬除侧根外各构件生物量积累均显著大于夏季和秋季。春季、秋季平茬各构件生物量分配针叶和茎占比显著大于其余构件,而夏季平茬茎占比显著大于其余构件;春季和夏季平茬各构件生物量分配侧根显著小于其余构件,而秋季平茬萌条占比显著小于其余构件。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权衡规律为春季和夏季平茬,苗木维持地下与地上等速生长,秋季倾向于地上生长。不同季节平茬对苗木构件生长速率影响不同,针叶保持最大的生长速率,其次为侧根;但主根与茎、主根与针叶、萌条与针叶、萌条与主根构件生物量间的生长速率有显著差异,表明异速生长关系受平茬的季节影响显著。从萌条与各构件生物量间的生长速率可知,秋季平茬萌条生长速率最快,春季次之,夏季最慢。【结论】不同季节平茬改变了云南松生物量积累和生物量分配模式,不同季节平茬对各构件间异速生长的影响不同,但苗木构件中的针叶和侧根始终保持较大的生长速率,不受季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1年生平茬后的云南松苗木为材料,研究不同氮、磷配施对云南松苗木的萌蘖能力的影响,并筛选最佳的氮磷配施用量。【方法】以1年生云南松苗木为研究对象,采用2因素3水平3×3回归设计,研究云南松苗木平茬后土壤氮、磷配施对云南松苗木萌蘖能力的影响。【结果】云南松苗木平茬后的萌蘖数量符合Logistic增长过程并不受氮、磷肥配施的影响;施用氮、磷肥可促进云南松苗木的萌蘖能力,可影响苗木第二次萌蘖的时间和高峰,且苗木萌蘖数量配施效果较单施好;云南松苗木萌蘖数量对氮、磷配施的响应规律符合二元二次回归方程,在施氮肥0.29 g·株-1、磷肥1.02 g·株-1时,苗木的萌蘖数量达到最大;施用氮、磷肥可促进云南松苗木潜在萌条和有效萌条生长,潜在萌条单施且单施磷肥效果比配施效果好,有效萌条在0.4、0.8 g·株-1的氮磷配合施用时效果更佳。【结论】氮磷配施比单施更利于萌蘖数量的增加,高磷处理有利于潜在萌条的生长,中等浓度的氮磷配合施用更有利于有效萌条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菜用香椿的树体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用香椿的树体管理和一般林木香椿不同,它要求培养成多侧枝、多顶芽的矮化树形,才能提高产量,便于采收。通过摘心或短剪、平茬、环剥、喷化学矮化剂和断根等措施,可抑制顶芽生长,使树体矮化,促侧芽萌发,长成多头树形。其具体管理技术如下:,.摘心或短剪:摘心的起正时间、次数、间隔期应根据香椿的品种、生长情况、栽培技术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据多年生产经验,一年生播种苗、摘心矮化始于6月中下旬,每巧天摘心一次,连续3一5次,即达矮化目的。2.平茬:适合于多年生苗木的矮化。当年生苗木因生长基础差,一般不平茬,平茬后出芽慢;…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杉木不同苗木造林效果,在福建省永安国有林场进行了杉木容器苗和大田苗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容器苗木造林的成活率和一年生树高大于大田苗木造林,而2年、3年生树高小于大田苗木造林,但这些差别均较小,方差分析均没有显著差异。容器苗木造林的苗木费和造林工资两项目费用为6000元/hm^2,而大田苗木造林的苗木费和造林工资两项目费用为3500元/hm^2,容器苗木造林远高于大田苗木造林。因此杉木造林还是以大田苗木造林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平茬高度对杂交桑树苗木生长的影响,以一年生杂交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5 cm和10cm两种高度的平茬试验。结果表明:留茬5 cm的桑树叶片数、枝条数、叶片重、杆重和总鲜重高于10 cm组;叶片和枝条含水率低于10 cm组,但均无显著差异。5 cm与10 cm的平茬高度对植株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推荐杂交桑树的适宜平茬高度为5 cm。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梨枣平茬前后生长发育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选用4a生梨枣(Ziziphus jujuba Mill.)为试验材料,在梨枣平茬前后连续2a分别设置4个不同的土壤水势水平,研究梨枣平茬前后在萌芽开花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对土壤水势的响应。结果表明:在萌芽开花期,梨枣平茬前后在高水分处理下,距地面10cm处的茎直径生长量均极显著地大于其他3个处理,并且平茬后平均茎直径生长量比平茬前减少627.87μm;在相同的田间管理与修剪方式下,平茬后当年梨枣新生长的树高与冠幅半径可以达到平茬前水平,平茬后当年新生长的枣吊平均长度、枣吊数量、叶面积、花芽数量分别比平茬前减少6.5%、6.7%、0.8%、52.46%,坐果率却提高1.69倍;平茬后梨枣在萌芽开花期的土壤质量含水量较平茬前升高2.875%,总体耗水小于平茬前,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在新疆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于6—8月林木生长季用当年培养55d的俄罗斯大果沙棘扦插苗造林,造林前后定株、定叶、定时测定试验苗木的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造林后1—3d苗木的光合指标降低,第4天开始上升,栽后5d左右可以恢复到栽植前的光合水平;造林缓苗期在5d左右,造林成活率可达95%以上;苗木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在造林后均降低,第6天开始上升,第9天可达到造林前的生理水平;与造林后光合作用相比,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恢复有滞后现象。该造林技术与传统造林技术相比,林木缓苗期短,造林成活率高,可延长造林时间50~70d。该造林技术可在西北干旱地区大规模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马尾松的造林成活率和促进早期生长,使其尽快郁闭成林,减少表土流失,在肥力中等的酸性红壤上,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了不同切根苗木造林效果及水土流失状况研究,试验设7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不同切根苗木的造林成活率、幼树地下、地上生长及水土保持效果均有很大差异。其中以芽苗移栽3次切根苗木造林效果最好,造林成活率达98.5%,侧根条数和生物量最多(1年生达12条和21g),幼树生长最快(第3年抽高已达1.08m),比常规大田苗木提前1~2年郁闭,每公顷节约抚育费300元,3年生幼林减少表土流失4.95m^3/hm^2;其次是芽苗移栽2次切根苗木,大田常规苗木造林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