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海南省琼海市某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运行新建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示范工程,结合入户调查村民的社会经济状况,研究了海南省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特征,并探讨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处理的可行性。结果发现,以实际居住人口计的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率约为0.227 kg.capita^-1d^-1;其物理组分以易腐垃圾为主,占总量的40.4%±6.3%;惰性垃圾占总量的30.8%±6.2%;有毒有害生活垃圾量极少,占总量的0.1%。示范运行结果表明,以混合收集,人工分拣,可堆肥垃圾就地堆肥、惰性垃圾集中处置为特征的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处理技术,减量率达到50%左右,无害化率达到100%,堆肥产品质量符合现行标准要求,具有技术可行性。示范工程的运行成本为304.5元.t^-1,其中,收集239元.t^-1,分拣和堆肥65.5元.t^-1。按户籍人口计,年人均18.7元,仅为村民年纯收入的0.4%;示范工程运行得到村民的支持与欢迎,村民对垃圾收集处理付费支付意愿高达95%,表明实行村民付费解决长期运行费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以杭州富阳市里山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场工程为例,采用序批式干态水解-液态产沼工艺对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处理进行了应用研究。该工艺稳定运行后的最佳运行周期为60 d,运行成本为24元·t-1,处理产物具有较好的肥效。通过工程实例,证明了该工艺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等特点,为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林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模式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低慢速热解技术将生物质在绝氧或低氧环境中加热分解,生产生物炭、热解油和不可冷凝气体产物,是农林废弃物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该文基于生物质热解炭气联产技术,构建了农林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应用模式,秸秆炭用于还田,木质炭成型后用于供暖,热解气用于居民炊事和热水,热解油回用燃烧为系统加热,木醋液稀释后用作杀虫剂。前南峪热解联产示范工程年运行5 500~6 000 h的条件下,可处理各类农林废弃物2 500 t,生产生物炭700 t(其中秸秆炭约150 t、木质炭550 t),生产热解气20余万m~3,木质型炭和热解气可满足全村386户居民冬季取暖和全年炊事热水用能需求,秸秆炭与人畜粪便复混,全部用于还田。原料收购采用生物炭兑换方式,本村居民5 t农林废弃物原料兑换1t炭基肥或木质型炭,热解气以0.9元/m~3的价格出售给本村农民,工程运行可持续、可复制,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项目可实现农林废弃物的高值利用,改善农村用能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成本逼近法、收益法、剩余法等土地估价方法,开展农村宅基地价格评价研究,目的是提出适宜的农村宅基地价格评估方法,通过科学评估宅基地价格,显化其资产价值、保护农民财产权益和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结果表明:(1)禹城市辛店镇村庄宅基地价格范围为157~294元m~(-2),平均价格为201元m~(-2),其中镇驻地村为294元m~(-2),其他村为200元m~(-2);(2)采用自然断点法将宅基地价格划分为4级,一、二级村主要以镇驻地为中心沿交通干道分布,三、四级村多分布于乡村腹地或镇边界偏远地区。该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状况,交易实例和交易意愿结合,综合多种方法评估宅基地价格可行。  相似文献   

5.
垃圾处理技术及其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垃圾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三方面。美国、日本、德国、荷兰及奥地利等国家每年投入资源有 5 0 %~ 75 %将在 1a内以废物的形式重新返回到大自然。据内贸部统计 ,我国年垃圾造成的资源损失达 2 5 0~30 0万元。分析垃圾的产生过程、垃圾露天堆放、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等基本技术的优缺点 ,提出源头减量 ,分类回收 ,综合处理是最好的垃圾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与物理特性分析及处理建议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中国农村生活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为给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促进"新农村"的建设,该文基于对西部6省18县59村580户农户的现场调研和全国25个省(市)128篇文献调研的数理统计,对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的来源、产生率、产生量、组分、容重、可压缩性等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率介于0.034~3.000 kg/(人·d)之间,中位值为0.521 kg/(人·d),2014年产生量达到1.48亿t,具有来源广泛且分散、产率低、产量高、增长迅速、区域差异显著等特点。生活垃圾主要组分包括厨余类、灰土类、橡塑类和纸类,其湿基质量累计百分比达到了83.61%,区域差异显著;与城市生活垃圾组分相比,具有低厨余和金属、高灰土含量的特点,并逐渐趋于城市化。生活垃圾的容重介于40~650 kg/m~3之间,平均值为263 kg/m~3,可压缩性较好。根据生活垃圾特性,在实施"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管理模式的农村,建议采用压缩式中转站和垃圾车进行收运;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逐步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将厨余和灰土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后就地消纳。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难题,研究了一种生活垃圾末端全自动全组分分类处置技术,通过生物酶液化方法能将生活垃圾中的有机成分首先分解、分离,再通过湿式自动分选系统,将混合生活垃圾中的金属、塑料、废纸、竹木、纺织物等全部有效分离,经清洗后可直接循环再利用,实现资源化率90%以上。应用该技术实际建成运营一年的垃圾处理厂的数据显示,处理1 t垃圾平均可得到有机肥65 kg、纸浆105 kg、塑料124 kg、垃圾衍生燃料133 kg、砂石135 kg、沼气55kg和金属11kg;需要成本约180元,产值约325元,投资成本较焚烧节约近40%,污水经处理后各项污染因子去除率平均达到88.76%,供系统循环使用。证明该技术能提高垃圾处置效率,经济效益可观,环境友好,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洛阳是我国工业重地,长期受大气污染困扰。利用2014年1月—2016年12月的PM_(10),NO_2和SO_2监测数据,分析了洛阳市不同大气污染物的日均值变化、月均值变化、年均值以及各污染物浓度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洛阳市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PM_(10),2014—2016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19.4±64.5)μg/m~3,(124.4±68.1)μg/m~3和(129.0±91.2)μg/m~3,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NO_2次之,而SO_2并未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14—2016年,三种污染物浓度的月变化趋势相同,呈现U型变化;PM_(10),NO_2及SO_2三种污染物冬季浓度最大,夏季浓度最低;PM_(10)和NO_2年均污染浓度有增加趋势,SO_2年均污染浓度逐年下降。各种气象要素与大气污染物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风速、气压、气温、水汽压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平均相对湿度的影响相对较弱。大气污染物浓度受到了各种气象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9.
湘北红壤低山丘陵区典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径流泥沙效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探明径流小区尺度下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径流泥沙效应,对于大尺度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标准径流小区自然降雨试验探究了湘北红壤低山丘陵地带3种典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S1模式:坡改梯+经果林,S2模式:等高沟垄+农作物,S3模式:平整撂荒坡面+草本)径流泥沙效应。结果表明:3种治理模式在次降雨诱导下平均径流量为S3(1.84m~3)S1(1.03m~3)S2(0.78m~3),平均泥沙流失量为S3(1.191t/hm~2)S1(0.411t/hm~2)S2(0.311t/hm~2);3种治理模式在A、B、C雨型诱导下(K-均值聚类)累积径流量均为S3(33.19,15.25,14.13 m~3)S1(19.40,9.06,6.48 m~3)S2(16.60,5.89,4.15m~3),累积泥沙流失量也表现出了相同规律,即S3(14.474,10.863,15.153t/hm~2S1(7.521,2.695,3.766t/hm~2)S2(6.149,1.685,2.741t/hm~2);不同治理模式泥沙流失对径流响应特征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r0),相关系数(r)分别为0.853,0.920,0.677,其中,S1、S2和S3模式泥沙流失量与径流量线性回归斜率(k)分别为0.356,0.420,0.493,表明S3模式泥沙流失对径流的响应最明显,S2模式次之,S1模式泥沙流失对径流响应程度较小。因此,3种典型模式在控制水土流失方面具有明显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海河流域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负荷量估算及环境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建立了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人体粪尿输出系数模型,从省级行政区和水资源三级区2个层面分别估算了海河流域农村生活各类污染物负荷量及比例。2007年,海河流域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负荷总量TN322×104t·a-1,TP62×104t·a-1,COD210×104t·a-1。其中,生活污水污染物负荷量TN3×104t·a-1,TP0.36×104t·a-1,COD30×104t·a-1;人体粪尿污染物负荷量TN278×104t·a-1,TP48×104t·a-1,COD180×104t·a-1;生活垃圾污染物负荷量TN41×104t·a-1,TP14×104t·a-1。从各省来看,在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负荷总量中,河北省所占比例最大,为57.69%,这是由河北省农村人口数量最多决定的。从水资源三级区来看,在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负荷总量中,徒骇马颊河平原所占比例最大,为15.54%;其次是黑龙港及运东平原,占11.57%。在非汛期,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微乎其微;在汛期,特别是发生强降雨时,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对水体污染构成一定的威胁,尤其以生活垃圾的环境风险最大,这是由目前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堆放方式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生物质能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农业生物质能技术是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既能够解决农业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减少因焚烧或无序堆放排放温室气体,又能够替代化石能源减排CO2、提升土壤固碳能力,未来在"双碳"背景下发展潜力很大。该研究基于LCA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8种不同生物质能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核算农业生物质能转化与利用过程消耗能源的排放、抵扣化石能源减排、副产物土壤碳汇3个方面,并基于秸秆和畜禽粪污两大类农业废弃物资源禀赋及能源化利用潜力,预测3种不同情景下,农业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的潜力,以及减排温室气体的贡献。结果表明,从减排因子看,热解炭气联产和规模化沼气/生物天然气技术的温室气体减排贡献最大。其次为成型燃料、捆烧供暖、生物质发电、炭化和燃料乙醇等技术,而户用沼气的减排贡献相对较小,8种不同生物质能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分别为-3.47、-3.20、-2.57、-2.63、-2.58、-2.48、-2.42 t/t(单位为标准CO2当量/标准煤当量);基于现有政策及规划情景、技术水平提升情景、能源需求结构变化情景等3种不同情景下,评价农业生物质能对温室气体减排贡献潜力。结果显示,2030年农业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潜力为6 490×104~7 664×104 t,温室气体减排贡献为1.97×108~2.34×108 t;2060年替代化石能源潜力为9 073×104~10 763×104 t,温室气体减排贡献为2.79×108~3.36×108 t。该研究为实现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掌握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农业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及还田情况,探明作物养分供需关系的动态变化,该研究以北京郊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统计年鉴和文献资料,估算2010—2019年京郊秸秆、尾菜、林果枝条、畜禽粪污和厨余垃圾资源总量和还田量,根据作物需求和有机养分当季释放率,量化养分供给与需求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京郊有机废弃物及其养分量10 a间持续下降,2010年分别为1.30×107、2.18×105 t,至2019年分别下降了62.3%和71.8%。有机废弃物资源空间分布呈动态变化,2010年大兴区有机废弃物资源最多,2019年平谷有机废弃物资源最多。京郊乡村有机废弃物还田利用重点分布在东南部,各区有机废弃物还田养分量10a间持续降低,2019年较2010年减少53.5%~86.6%。在50%化肥配施条件下,有机废弃物有效养分供给与作物需求的匹配程度呈交错变化趋势,2010—2015年昌平、房山等区的废弃物养分过剩情况加剧,而2019年怀柔、密云等地出现养分亏缺;从养分类型看,门头沟氮、钾养分超载最严重,昌平区磷量过载严重。建议养分过剩区应结合...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目前广东省农村垃圾的处理现状,采用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33个县(市、区)中的256个行政村为调查对象,每村随机选取10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农村垃圾中来源于生活性垃圾占60.13%,来源于生产性垃圾占39.87%;生产性垃圾中主要是种植业垃圾和工业垃圾,各占32.87%和29.73%。各地区农村垃圾产量差异较大,在调查区县中,人均垃圾总产生量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东莞和中山的村庄,最少的是揭阳和梅州的村庄。从全省来看,农村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随意处置,占37.89%,其次是由乡(镇)派车外运统一进行处理,占25.78%,在珠三角和粤北的韶关则主要是由乡(镇)派车外运统一处理。以农户为单位产生的垃圾来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91.58%农户的垃圾主要来源于生活废弃物,8.16%农户垃圾的主要来源是养殖业废弃物。农户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最高的是东莞0.82kg.d-1,其次是广州0.75kg.d-1,最低的是茂名和清远,均为0.31kg.d-1;38.86%的农户的家庭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是随意堆放,57.76%的农户生活垃圾是收集堆放的,收集堆放方式中有31.64%是填埋处理,19.06%是焚烧处理,7.06%是生物处理。为了实现各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农村垃圾应该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因地制宜地组合选用垃圾处理处置技术。  相似文献   

14.
自然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及其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是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自然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构建了自然村生产生活循环技术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建立评价方法。以河北邢台市山区某村为例,针对其生产生活废弃物产生特点,构建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该村农业废弃物以果木剪枝、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人畜粪尿等为主,通过构建以果木剪枝热解+炭基有机肥还田为纽带的循环利用模式,辅以污水处理利用技术,实现了废弃物能源化和就地肥料化利用。通过对该自然村循环利用模式进行实地评价验证,结果表明该自然村生产生活循环技术模式评分结果为优。该文为中国村镇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模式选择、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玉米秸秆草谷比及其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针对玉米秸秆资源量及时空区域分布不清等问题,该研究分析9个典型省的玉米秸秆草谷比差异性,并基于草谷比实测值,评价近10a中国玉米秸秆资源量的时空变化情况,预测玉米秸秆的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草谷比实测值为(0.84±0.23),不同地区、不同品种草谷比差异显著,随着年份变化,玉米品种和种植方式在不断变化,草谷比逐年变小,从2009年1.2减小到2018年的0.84,估算2018年全国玉米秸秆理论资源量为2.16×108 t,比2009年仅增加3.9%。玉米秸秆东北和华北地区资源量最高,占50%以上,与2009年相比,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资源量有所增加,华东、华中、西南、华南略有下降;单位面积玉米秸秆可收集资源量4.51 t/ha,比2009年增加23%,东北地区最高,其次华北、华东和西北地区,然后是华中和西南地区,华南地区最低。预测2025年玉米秸秆的理论资源量为(2.53±0.58)×108 t,可收集资源量为(1.86±0.51)×108 t。研究为全国各个地区的秸秆合理规划利用提供基本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6.
鉴于当前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日益突出,且云贵高原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随机选择了该地区9个自然村,通过访问式问卷调查、现场采样、实验室测试等方法,对当地农村生活垃圾的特性、群众对生活垃圾的认知以及参与管理的意愿进行了调研,以期为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与处理处置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研究表明:云贵高原农村地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60g·人-1·d-1;主要组分有厨余类、灰土类、橡胶类、纸类和木竹类;垃圾容重、含水率、灰分、可燃物和热值分别为106kg·m-3、39.16%、19.48%、41.37%和7615kJ·kg-1。此外,云贵高原农村地区群众对生活垃圾的污染性认知主要来自于直观感受,对可回收生活垃圾的认知直接受当地废品回收商的影响,对有毒有害生活垃圾的认知不足;群众对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支付意愿较好,参与生活垃圾保洁和管理工作的意愿较强,该地区已基本具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与处理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东江系广东及香港的饮用水源地,其源区包括江西省赣州市的寻乌、安远和定南3县。本研究在东江源区选取了3个典型村庄,调查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及物理特性。调查发现:东江源区农村生活垃圾主要以厨余类垃圾为主,可达60%以上;其次是灰土类垃圾,可达12%以上,其他组分一般在10%以下。县级村人均垃圾产生量一般在0.2~0.47 kg·d-1,平均0.36 kg·d-1;镇级村人均垃圾产生量在0.18~0.35 kg·d-1,平均0.29kg·d-1;普通村人均垃圾产生量在0.07~0.33kg·d-1,平均0.17kg·d-1。混合生活垃圾含水率与厨余类垃圾所占的比例呈显著线性相关(R2=0.626,P=0.019)。混合垃圾平均热值在2 329 kJ·kg-1,不适合直接进行焚烧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大港片区某固体废物处理厂为研究对象,对地下水污染情况进行模拟研究,为同类建设项目及企业的地下水污染预测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系统分析该固体废物处理厂野外水位和水质观测数据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资料,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构建了地下水水流和溶质运移模型。[结果]对厂区污水处理站防渗破损后特征污染物CODMn和氨氮运移情况以及地表硬化污染控制措施对污染物的阻隔效果进行预测评价,数值模拟预测污染物的影响范围、超标范围和最大运移距离。预测时间20a后,污染物影响范围最大,运移距离最远,且CODMn影响范围较氨氮大,运移距离较远;地表硬化后,20a后污染羽未超出评价范围。[结论]污染物主要沿水流方向迁移,对水环境的影响随时间逐渐增大,污染物浓度随着迁移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不同污染物在地下水含水层中的溶质运移范围和迁移距离不同。地表硬化措施能有效控制污染物扩散。  相似文献   

19.
生物质热解多联产在北方农村清洁供暖中的适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2,他引:1  
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该文在总结中国北方农村地区采暖现状的基础上,阐释了清洁采暖的现实问题和基本需求。归纳梳理了生物质热解多联产的技术特征和主要多联产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生物质热解多联产技术为核心,适合中国北方农村地区清洁供暖的技术路径与应用模式,对各模式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影响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生物质热解多联产适用于北方地区农村清洁供暖,尤其适合优先示范推广以自然村或新型农村社区为单位的小型集中或分散供暖,200户左右的自然村供暖项目初投资一般不超过300万元,投资回收期为4~5 a。该研究为破解北方地区农村清洁取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