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文重点阐述了金衢地区主要稻作模式,以常规的单季稻、早--晚双季稻种植模式作对照,对早稻--鲜食大豆,单季稻--马铃薯轮作新种植模式进行投入成本和产品收入的比较分析,客观地评价了不同模式的种植经济效益,指出了不同种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规模经营主体组织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市场对中熟晚籼优质杂交稻组合的需求,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广西智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扬籼7A与扬恢713配组,育成中熟晚籼优质杂交稻组合扬籼优713。该组合于2017年、2018年参加广西桂中桂北稻作区晚稻中迟熟组区域试验,2a平均产量7.85t/hm~2,比对照天优华占增产4.29%。2018年分别参加广西桂中桂北稻作区的早稻及晚稻生产试验,以及桂南稻作区早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8.07t/hm~2、8.33t/hm~2和8.34t/hm~2,分别比对照天优华占增产3.40%、6.61%和4.01%。该组合稻米品质达农业农村部部颁三等米标准,于2019年6月通过广西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稻2019082号),可在桂北、桂中和桂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3.
和丰香雅丝是广西中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南宁市利中惠农作物研究所以和鑫5号为母本、泰丰丝苗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感温籼型优质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丰产性好、米质优、综合抗性强、易栽培等特点。于2021年6月通过广西审定,适宜在桂南和桂中及气候相似的华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桂北稻作区作早稻种植。  相似文献   

4.
正水稻是我国农业种植生产中的重要作物,我国主要种植水稻的地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带,分别是华南湿热双季稻作带、华中湿润单双季稻作带、华北半湿润单季稻作带、东北半湿润早熟单季稻作带、西北干燥单季稻作带和西南高原湿润单季稻作带;我国水稻种植方法主要有水直播、旱直播和水移栽,目前旱移栽的稻种在我国较少,东南亚一带较多,从这些稻作带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可知,水稻的直播和移栽不可能在我国得到统一,必须根据种植水稻地区  相似文献   

5.
基于1980~2018年江西省水稻生产数据,采用H-P滤波模型以及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RLI)模型,对江西省水稻生产波动与内部结构贡献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8年,江西省水稻生产具有较为明显的年季波动特征,呈现波动增长态势,且波幅属于弱幅型。从内部结构贡献因素分解角度,生产力效应是周期内江西省水稻增减变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播种面积效应、种植结构效应;细分到早、中、晚稻,从生产力效应来看,晚稻单产变化是影响水稻增产变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早稻、中稻;从种植结构效应来看,早、晚稻种植比例缩减变化具有明显的减产效果,而中稻种植比例增长起到了较为有利的支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晚稻种植比例缩减所带来的减产,但也表明江西省存在显著的"双改单"现象。  相似文献   

6.
稻瘿蚊为害水稻主要以幼虫侵入生长点,使其不能发育,造成水稻中期基部膨大,愈后叶鞘成管状伸出形成“标葱”。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双季早稻面积进一步减少,单季稻、再生稻面积不断扩大,早、中、晚混栽及晚稻育秧方式多样化,为稻瘿蚊的发生为害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和大量桥梁田,便于  相似文献   

7.
通过试验示范表明,在平原稻作区种植早稻中嘉早17,表现高产、优质、抗倒、抗病。总结了中嘉早17的产量及特征特性表现,并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中嘉早17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不同稻作制度下水稻生产碳排放效率的演化趋势与异同,利用碳排放核算和DEA-SBM模型的方法,对2002—2014年我国水稻主产省份的碳排放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相比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传统的DEA-CCR模型存在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高估问题;2)在研究期间内,尽管我国大部分种植水稻的省和直辖市未达到帕累托有效,但其碳排放效率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3)进一步地,将水稻划分为早、中、晚三季水稻并分别计算其碳排放效率值。结果显示,种植单季稻(中稻)的碳排放效率明显要高于种植双季稻(早稻和晚稻),这也表明稻作制度影响水稻生产的碳排放效率。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改善水稻生产碳排放效率的策略建议,从而为实现农业低碳循环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特优582在广西不同生态区的生产适应性进行分析,探讨其作为“双超”模式品种在广西的适应性,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0~2011年在广西6个不同生态点观察分析特优582作早、晚稻种植的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表现.[结果]特优582在广西可作早、晚稻种植,生育期适中,在115~138 d之间,适应性较广;由南至北,其生育期相对延长,在桂北因早稻生育期较长及晚稻生育期温度较低而影响其作晚稻种植;早稻产量高于晚稻,最高产量可达10.57t/ha,主要是其结实率高、单位面积颖花量大.[结论]特优582在桂北稻作区宜作早稻或一季稻种植,桂南稻作区可作早、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10.
<正>二、华南稻区(一)特优7571:可在桂南稻作区作早稻、其他稻作区作中稻种植。注意稻瘟病等病虫害的防治。(二)天优998: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三)粤晶丝苗2号:适宜广东省各地早、晚稻种植,以及海南全省作早稻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稻生产的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目的】绘制中国南北稻区不同稻作制度下的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重心变动图,分析成因,找出影响现阶段中国水稻总产稳定的关键因素。【方法】利用重心拟合模型对水稻生产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敏感性分析方法找出该变动背景下影响中国水稻总产稳定的关键因素。【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除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水稻播种面积重心和产量重心向东南和东部发生偏移以外,总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1979-2009年北方稻重心由华北快速移动到了东北松辽盆地。中稻和一季晚稻重心移动方向为先东北后东南与南方稻作制度“双改单”变化顺序由北向南相吻合。早稻和双季晚稻重心移动方向都为西南。南方稻区单季稻比例明显上升,“双改单”现象明显,这是导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结合敏感性分析得出播种面积已成为目前最有可能造成中国水稻总产量大幅下滑的关键因素。【结论】市场机制的调控和技术进步是目前影响中国水稻时空变动的两个主要因素。在继续坚持以市场为指导的前提下,依据国情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重点对面积呈下滑趋势的早稻和双季晚稻进行调控,同时兼顾水稻总面积,防止其出现较大波动,努力提高水稻单产,是确保现阶段中国水稻总产稳中有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湖南不同季别稻作系统的生态能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湖南稻作系统以一季稻和双季稻种植制度为主。论文通过评价稻作技术的调整对不同季别水稻种植效率的影响,期望为水稻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通过相关统计年鉴资料获取2002—2016年湖南早稻、中稻和晚稻生态系统环境资源、经济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原始数据,采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对三季稻作系统的动态发展状况及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再将其能值投入产出效率与传统经济利润率指标进行比较。【结果】2002—2016年湖南稻田生态系统中投入的自然资源能值相对稳定,投入能值大部分依赖购买能值并趋向增加;能值投入结构调整为机械人工+畜力化肥农药或种子燃料有机肥,农业机械化逐渐代替了以人工、畜力为主的生产方式。系统每千公顷种植面积的购买能值投入中不可更新工业能值投入呈明显增长趋势,其中机械作业能值投入贡献率最高,化肥投入为中稻早、晚稻且长年居高不下,农药投入为中、晚稻早稻且趋向增加;可更新有机能值投入密度则趋向减少,其中人工能值虽显著下降,其贡献率仍最高,种子投入为早稻晚稻中稻且早、晚稻趋向增加,畜力能值投入转变为中稻早、晚稻且趋向不断减少,有机肥投入能值不断减少;购买能值投入从2012年起转变为中稻早稻晚稻系统。系统单位种植面积的能值产出、生态和经济平均利润率均为中稻晚稻早稻;早稻种植面积始终低于晚稻。系统能值指标变化趋势为:能值投入率方面晚稻早稻、中稻;能值产出率方面中稻晚稻早稻;系统对环境的压力较小,但环境负载率指标增长较快且晚稻早、中稻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已大幅下降至2,2008年以后中稻早、晚稻系统。【结论】湖南稻作系统生产方式日益现代化,系统富有活力但发展潜力日益下降。稻作经营仍属于粗放型方式,致使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大量投入,造成短期内系统环境压力增大、生态和经济利润率不断下滑,不利于系统长期可持续发展。虽然湖南中稻生态系统的环境负载率、可持续发展指数、平均利润率仍优于早、晚稻系统,但由于系统投入了较多的人工、畜力、化肥和农药能值且其机械能值效率较低,致使其能值产出率、生态和经济利润率降幅较大并与晚稻系统基本持平,其竞争优势日益缩小。早稻系统种子能值投入较高且能值产出密度和利润率较低,晚稻系统购买能值投入产出综合效益较高。湖南稻作农业现代化的地域不均衡发展矛盾依然突出。无论哪个水稻季别,以市场价值作为评价依据的成本-收益分析法,低估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真实价值。政府需针对早、中、晚稻制定激励政策,以保障稻农的利益和实现稻作永续经营。  相似文献   

13.
浙糯3号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育成的抗病优质早熟中粳糯稻,2003年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表现米质优,熟期早,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可以在全省各地作单季稻或作连作晚稻种植,也可以在衢州、金华、温州、丽水等气温较高的部分地区作早稻栽种.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市场对中熟晚籼优质杂交稻组合的需求,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广西智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扬籼7A与扬恢713配组,育成中熟晚籼优质杂交稻组合扬籼优713。该组合于2017、2018年参加广西水稻桂中晚造中熟组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7.85 t/hm2,比对照天优华占增产4.29%。2018年分别参加广西桂中及桂北早晚稻、桂南早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8.07 t/hm2、8.33 t/hm2和8.34 t/hm2,分别比对照天优华占增产3.40 %、6.61 %和4.01 %。该组合稻米品质达到农业农村部部颁三等米标准,于2019年6月通过广西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稻2019082号),可在桂北、桂中和桂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15.
第一部分160个主导品种 1 水稻(30个) 1.1长江流域 (1)Y两优1号: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以及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2)新两优6号: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3)中浙优1号:适宜于在长江流域作单季稻种植. (4)五优308:适宜中北稻作区和粤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国家审定:适宜广西区中北部、广东省北部、福建省中北部、江西省中南部、湖南省中南部、浙江省南部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双季早稻生产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特别是早季生产尤其突出,早稻播种面积占早季生产面积比例直线下降,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就早稻生产本身来看,也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贵阳地区温光条件对早、中、晚熟水稻品种的叶龄和生育期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感温性以晚稻为最强,早稻次之,中稻较弱。感光性以晚稻最强,对中稻和早稻的影响不大。初步了解了贵阳地区温度和光照与叶龄、生育期之间的关系。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不同类型水稻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所需要的有效积温及日照时数,为贵阳不同生态稻作区水稻品种布局和叶龄指数高产栽培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近几年对湖南省主要优质稻基地县优质稻生产及种植模式的调查与分析,归纳了4种配套模式及栽培要点:(1)中熟早籼优质稻配中熟晚籼优质稻模式;(2)早熟早籼配迟熟中高档优质稻模式;(3)中熟早籼优质稻作早稻种植后晚稻作倒种春种植模式;(4)经济作物配中高档优质稻品种作一季晚稻与单季稻种植模式.前两种模式适合湖南省优质稻基地县及商品粮基地县作双季稻种植;后两种模式各地可根据市场要求和品种特性因地制宜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9.
早熟优质中粳稻扬粳687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扬粳687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水稻育种室以盐粳187为母本,香粳111为父本杂交选育面民,2000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1998-2000年在江淮和丘陵地区试种示范,表现熟期早,米质优、适应性广,熟相佳等特点,既可作麦茬单季稻种植,在沿江地区又可作瓜后稻,豆后稻,玉米后季稻利用,由于扬粳687熟期短,用水少,易脱粒,较同类品种具有更广的适应性,特别适宜在丘陵、缺水、缺机少电及新辟粳稻区种植,以稳定和发展粳稻种植面积,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0.
杂交籼稻新组合丰优香占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丰优香占是江苏省里下河农科所选育的优质早熟杂交籼稻新组合。表现产量高.且单、双季稻兼用;抗性好,米质优且有浓郁香味,籽粒大而匀称,深受试种者的欢迎.适宜我省和邻省地区作单季稻和连作晚稻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