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个城市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和引以为荣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文化对城市的景观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选取锡林浩特市为研究对象,在总结蒙古族文化元素的分类和寓意的基础上,分析了蒙古族文化元素在城市景观中的表现和作用。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了锡林浩特市无论在建筑,广场还是其它城市景观中都大量地融入了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极具民族特色,成为了城市的名牌。但在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其对传统建筑的维护方面都存在有一定的问题与不足。所以针对所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陶德臣 《农业考古》2022,(5):231-236
南京茶文化历史悠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风习在南京兴起,以茶代酒、以茶待客、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以茶为祭、以茶为赐等礼仪不断出现,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渐趋重要。唐宋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兴盛繁荣时期,唐代中期,以栖霞山为中心,南京地区出现了早期的茶园、茶馆、山茶种植。明清时期,南京城市茶馆遍布大街小巷,茶叶种植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3.
历史时期南方水蜜桃发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时期的《临安志》首次记载了"水蜜桃"这个品种;随后萧山、台州先后出现"水蜜桃"的记载,证实南宋时浙江地区已有水蜜桃大量种植。及至元代,水蜜桃传播至镇江,首次称"桃中佳品"。明代时水蜜桃先后传至福建、苏州、上海等地,其中上海"露香园水蜜桃"名冠一时。清代时上海水蜜桃产地几经变迁,但名气依然最盛,清末时向周边苏州、南通、平湖、奉化等地传播,此外,还传至日本、美国、英国,成为世界水蜜桃品种群的重要亲本。民国时期,水蜜桃产区进一步扩大。建国以后,水蜜桃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多个著名产区,其中奉化水蜜桃和阳山水蜜桃成为南方水蜜桃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新疆巴州地区蒙古族苯硫脲(PTC)尝味能力的检测及分析情况。受检总人数744人,其中男性335人,女性409人。检测方法为阈值法。结果表明744人中味盲人数为75人,味盲率为10.08%,平均阈值为1.55±0.74。尝味人数为669人,尝味率为89.92%,平均阈值为9.67±2.41。其中男性味盲39人,味盲率11.64%,平均阈值为1.41±1.06。女性味盲36人,味盲率8.80%,平均阈值为1.69±0.74。群体基因频率 t=0.3175,T=0.6825,另外还认为巴州地区的蒙古族在遗传方面具有其民族独立性。  相似文献   

5.
雷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836-3839
新疆作为我国多种自然灾害群生的典型地区,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造就了绿洲灌溉农业与畜牧业并存的生产方式,通过与当地严酷的自然灾害斗争不断改进农业技术,发展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农业生产体系。通过分析历史时期发生的自然灾害与农业的关系,简要探索新疆农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内蒙古通辽市白村为个案,主要从农牧变迁的视角对科尔沁蒙古族乡村地区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困难的问题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在科尔沁蒙古族乡村社会由半农半牧向纯农耕文明的转变过程中,由于特殊的社会文化传统和生计模式,从而形成独特的技术需求,造成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困难.因此,在一个灌溉历史并不长的蒙古族聚居地区,需要寻找到现代农业技术与本土知识体系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7.
张恒 《农业考古》2016,(4):200-204
历史时期反季节栽培技术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当代设施农业的发展和管理。它发端于西汉,经过东汉魏晋时期的生产实践,到唐宋时期,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表现在一是唐代设置专门的机构温泉汤监管理反季节蔬菜的种植;二是北宋时期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花卉培育。元明清时期,反季节栽培技术进一步成熟,表现在元代利用马粪发酵生热栽培韭菜等菜蔬,明清出现以地下火室为典型的初级温室来种植瓜蔬花卉。  相似文献   

8.
<正>在2013年的"第六届长三角奶业大会暨第四届南方奶业论坛"的开幕仪式上,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兼副会长谷继承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谷秘书长总体介绍了中国奶业的当前形势,他认为,目前是中国奶业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近年来,在奶牛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乳品的质量安全也有明显地提高,并且奶源基地(特  相似文献   

9.
利用内蒙古包头市7个牧区生态移民安置区的移民调查数据,采用生态移民认知和统计描述等方法实证分析牧区生态移民非农生计策略选择及困境问题。研究表明:生态移民以从事临时性无手艺打工为主要非农生计策略,而女性以及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的生态移民选择失业的比重比较高;生态移民非农生计策略选择重点依赖于自己;在非农生计策略选择中往往会遇到工资少、缺技术、打工机会、知识缺乏、资金短缺、社会关系缺乏、语言沟通困难、缺乏带头人以及缺乏企业等困难。笔者认为,为提高生态移民在非自愿迁移背景下非农生计策略的转型能力,应该建立移民非农就业机构,根据生态移民性别、教育程度以及劳动能力,采取适合的产业选择、二三产业就业培训、安置区内外转移相结合方式以及当地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延长等措施,实现生计转型背景下的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内市场对奶产品的巨大需求是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过清理整顿,我国奶业已经走向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转变的速度加快,现代奶业的格局初步形成。奶业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乳品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正一、大豆产业发展历史大豆原产于中国,中华民族食用大豆的历史悠久。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但是在60年代中期,中国大豆生产开始出现下滑。1964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为1000万hm2,此后,我国的大豆种植面积一直没有突破这个数据。自1991年以来,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一直在700万~960万hm2,单产基本在1.7 t左右,从而造成总产量低水平波动。相对于美洲大豆的快速增长,中国大豆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12.
在蒙古,传统游牧畜牧业完好地保存着并向前发展,但面临自然、价格、政策和技术等多重风险。本文利用蒙古统计年鉴数据,对牧户类型、贫困水平、畜群规模、载畜量等展开分析。西部和杭爱区域的各省牲畜数量明显占有主要地位,多数牧户愿意保持传统经营方式并增加牲畜头数来提高收入,不愿意发展集约化畜牧业,如何改善草地利用情况和种植饲料等方面,牧户还没有意识和行动。旧公社在社会保障中拥有独特的功能而随着该体制的瓦解,其对社会和畜牧业部门提供的服务随之消失,即社区层面管理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上游段胡杨林历史演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现场调查的方法,对塔里木河上游段沙雅县1989年和2009年2期卫星影像进行遥感解译,从面积、空间格局、林分质量等角度,分析了沙雅县胡杨林20年的演变情况,查找了演变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胡杨林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康晨曦 《农业考古》2022,(5):211-215
四川蒙山出产的蒙顶茶在唐代中期成为贡茶,闻名一时。宋王庠《雅州蒙顶茶记》认为其在唐肃宗乾元罢贡之后渐趋衰落,实际上蒙顶茶反在乾元罢贡之后走入大众生活,渐在唐后期成为名贵一时之天下第一茶。伴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发展,东南茶品相继崛起,其富有创新且得到官府大力支持,使得东南茶名声超越了蒙顶茶,蒙顶茶遂衰落为土人珍之的地方茶品。  相似文献   

15.
摘 要:为了对宋元时期农学著作有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查阅大量文史资料和农史著作,总结出宋元时期农学著作全面发展的特点是数量空前增加,内容种类广泛。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宋元农学著作全面发展的社会原因,是国家农业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农学著作的产生和传播,读书人官场的失利使私人农学著作发展迅速,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学著作的繁荣,对外交流与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农学著作的丰富多样。最后,进一步阐明对宋元时期农学著作的研究的意义,吸取传统农业的精华,对现代农业科学和科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何平 《农村实用技术》2007,(12):F0002-F0002
随着中央支农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我国"三农"发展步入历史最好时期:农业连年丰收,农民连年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17.
韭菜作为中国的本土蔬菜,自先秦以来一直是我国人民餐桌上最基本的菜品之一,并在相关礼仪和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北魏贾思勰撰《齐民要术》,从选种、播种、治畦与肥水管理、收割方法等多个方面,阐释了韭菜栽培技术。这些内容一方面是先秦秦汉以来韭菜栽培实践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该技术传承和发展的大框架。韭菜的栽培技术自唐代中晚期以来有了明显的发展,即唐末《四时纂要》中出现了能够节省土地种子并提高生产效益的移栽技术;元代农书则分别记载了育苗移栽与分根移栽;明清时期,该技术在南北方均获得广泛的应用。宋元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韭菜的软化栽培技术,通过地窖软化和覆土粪软化培育出味道更为鲜美的韭黄和韭芽。这一技术创新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冬春季节市场蔬菜供应,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人的收入。韭菜栽培技术在历史时期既获得稳定的传承,同时也有可喜的发展和创新,这或许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传统农业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秦始皇削平六国,建立了中国统一的地主阶级政权。统一的秦王朝(公元前221年)的建立,在历史上揭开了封建地主经济体系的序幕。这一时期的林业经济思想,虽有不少新鲜的东西,但在原则上,却很少超出先秦诸子所涉及的范围,只是在本时期内所接触的各种经济理论问题和具体的经济决策上,提出了许多较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具体而又深刻的见解。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简单的范畴在历史上总是先于具体的范畴而存在的,这是封建地主经济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在这一时期里,林业经济思想由先秦时期的萌芽状态逐渐朝着具体的经济决策和经济措施方向发展,这一时期,林业经济思想较为突出的特点是: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期,江西地区在统一的中央政权下开始形成完备的郡县制地方行政体系,江西地区在此阶段正式步入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轨道。在中原先进的科技文化强烈辐射下,江西的农业生产力提升迅速,生产工具、农耕技术有很大的改进,农垦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业经济远较先秦时期繁荣。至东汉末期,江西与北方中原地区的经济差距日渐缩小,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相似文献   

20.
羊楼洞茶业起于唐,盛于宋,清末民初达到鼎盛,之后逐步衰落。茶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为茶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全面饮茶之风的兴起,茶叶市场需求逐渐旺盛,加之宗教的影响,羊楼洞茶业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茶区扩大、名茶发展、茶政变迁、贸易兴起、出口扩张5个方面;但是随着政局动荡、外茶冲击、自身墨守陈规以及竞争上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逐渐走向衰落,主要表现在茶号衰落、茶园面积和贸易量下滑2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