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沙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理解农户对生态变化的感知与适应策略选择倾向对于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至关重要。采用参与式的农村评估法(PRA)对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的杭锦旗不同区域农户的生态环境变化感知与适应进行了调查与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与2000年相比,大部分农户认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好转了。其中,牧区受访户对生态好转的认知度低于农区;为改善生态环境,农户在生态保护政策的引导下,采取了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改变养殖模式、减少牲畜数量、抽取地下水、精耕细作等措施应对生态环境变化。除精耕细作外,牧区农户采用其他适应策略的比例均远高于农区;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感知与适应具有区域差异性和空间层次性,农户对经济机会的响应影响着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感知与适应策略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主观认知视角出发,构建农户对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的认知与决策行为的形成机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农户政策认知-行为决策逻辑路径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农户政策认知-行为响应路径的整体表现为“初步认知→主观态度→参与意愿→行为决策”,且变量间存在正向影响,主观认识上依次反映信息加工的政策认识过程。2)初步认知、主观态度与参与意愿对行为决策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不高,以认知-行为四象限解释可能存在认知与行为悖离的表现。3)囿于人的认知与行为的复杂性,一方面,客观因素中家庭特征、文化观念、代际差异以及社会经济不可避免的成为影响土地政策认知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主观上政治信任、利益偏好、乡土情怀以及从众行为或多或少对农户政策认知与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切实影响政策执行与落实。  相似文献   

3.
农户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文中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框架构建农户节约集约用水行为信息干预模型,运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4省区调查数据,探讨信息干预对农户节约集约用水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用水政策、水资源紧缺、水效标识、用水反馈等信息均对农户节约集约用水动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用水政策信息、用水反馈信息对于节约集约用水技能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用水反馈信息对节约集约用水的习惯型行为产生直接干预作用。2)节约集约用水动机对节约集约用水行为和节约集约用水技能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在水资源短缺信息对节约集约用水行为干预路径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3)节约集约用水技能对节约集约用水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在用水反馈信息、节约集约用水动机对投资型行为影响关系中分别起到完全中介和部分中介的作用。文中研究可为探索农户节约集约用水行为的干预路径和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建立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推进闲置宅基地进一步腾退和盘活,是缓解当下中国农村土地资源低效利用的重要举措。基于山东省典型试点区农户的实地调研,运用SEM模型实证分析兰陵县农户家庭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结果表明:1)资本禀赋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且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政策资本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影响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政策资本。2)功能认知在资本禀赋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影响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形成“资本禀赋-功能认知-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的影响路径。据此,宅基地退出首先需要考虑农户家庭资本禀赋及其宅基地功能认知因素,结合农户家庭差异化的宅基地功能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做到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户有序退出宅基地。  相似文献   

5.
基于农产品主产区沅江市183户农户调研数据,运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成本收益、政策认知对农户种粮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户种粮意愿受其自身和家庭禀赋特征影响,男性种粮意愿较强烈,农业为主的农户对农村土地依赖性较高,种粮意愿相应提升。2)农户种粮意愿受成本收益因素显著影响,生产资料价格高、耕地破碎、灌溉条件差,会增加生产成本,进而降低农户种粮意愿;而粮食价格高、兼种经济作物和农业技术培训能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提升农户种粮意愿。3)农户种粮意愿受政策认知因素显著影响,正面的粮食补贴政策制定评价、较高的农业保险政策执行满意度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粮食安全和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认同,均将提升农户种粮意愿。  相似文献   

6.
干旱缺水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技术采用水平是应对干旱的重要措施之一。文中依据对山东省17市333个农户的实际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从5个方面揭示了影响农户农业节水技术采用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干旱地区农户普遍认识到节水技术对稳定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但不同农户对不同类型的节水技术采用水平差异显著,51.04%的农户采用喷滴微灌技术。影响农户采用差异的关键因素是水资源短缺程度、户主文化水平、农用水价、灌溉费用及地势特征。说明在水资源短缺和土地特征的刚性约束下,农用水管理制度及农业节水技术的适用性和便利性是影响农户实际差异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中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非农就业不稳定性总体上对农户收入产生负向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在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农户收入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具体而言,非农就业不稳定性通过减少农户纯非农劳动力配置降低农户收入;就业公平感知负向调节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对劳动力资源纯非农化配置的影响;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对起步期、稳定期、抚养期和赡养期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减弱,而对负担期和空巢期农户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对东部和西部农户收入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中部地区农户收入影响不明显。为此建议,通过改善劳动力就业环境、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及加强就业信息精准传达,减少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发挥正式制度及非正式制度的积极作用,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公平感知;根据农户特征和地区产业经济水平,制定适宜的政策,引导农户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户增收。  相似文献   

8.
以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心理因素、农户特征和有机产品认证政策对农民施肥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全部农户样本中,年龄、种植类型、政策约束对农户减量施肥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于位于有机认证示范区和非有机认证示范区的农户,其减量施肥意愿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在有机认证示范区的农户样本中,随着变量年龄(35-44岁)、心理变量感知资源、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值增加一个单位,农户依据有机认证制度改变施肥行为的概率分别增加8.11%、1.35%、0.93%和0.81%。在非有机认证示范区的农户样本中,随着变量种植类型(园艺作物)、有机农业技术培训、年龄(35-44岁)、感知行为控制、态度和感知资源的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户依据有机认证制度改变施肥行为的概率分别增加16.17%、12.31%、10.03%、7.04%、5.68%和5.54%。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实施有机认证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短缺与社会适应能力评价及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调水的社会属性、引入社会资源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新思路,准确评估水资源短缺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合理政策的制定。文中立足于大系统理论,从社会水循环出发,构建覆盖取水、配水、用水、回水全过程的水资源短缺(WRS)量度指标,并从经济支持、人力资本、社会公平、政治自由、民众可承受能力、政府愿景六大决策层构建社会适应能力(SAC)指标体系。运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我国华北、西北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可得,实证区域水资源短缺和社会适应能力存在优质的耦合作用,综合评价值偏低引发初级耦合协调或濒临失调衰退,两者互为促进、共同发展或互相牵绊、恶性循环。最后提出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虚拟水战略、水权水市场和公众参与四项应对措施,以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10.
利用山东省的892个农户样本,实证分析了认知冲突及不同政策工具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认知冲突对秸秆还田技术采用行为具有消极影响;宣传、补贴和惩罚三种政策工具均对秸秆还田技术采用行为具有积极影响;政策工具在认知冲突与技术采用行为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但只有宣传和补贴政策的正向调节作用显著,惩罚政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