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三元复合驱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三元复合驱开发具有历史短、阶段性强、注采能力降幅大等特点。影响三元复合驱开发效果的有地质和开发2大类因素。以A油田B区块一类油层强碱三元复合驱示范区为例,在开发过程中,以储层精细解剖和潜力评价为基础,不断摸索开发规律,实施井组分类调整,形成了“以静定调”(纵向上深化认识单元间接触连通关系;平面上深化认识废弃河道连通关系;油层内深化认识夹层展布特征)、“以动定调”(保证调整措施的及时性、目的性、有效性和准确性)的跟踪调整方法。该方法可以在一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工业化推广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某水驱区块目前属于水驱开发后期高含水阶段,存在含水上升快、控水效果蒡、“三高”井组逐渐增多、注水压力不均衡等问题。分析了该区块注采状况及存在均主要问题(油层非均质性较严重、试验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注采优势通道),基于“通过封堵高渗透层,提高注入水的波致系数·进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这一浅调剖原理,确定了浅调剖选井选层原则,并严格按照确定∞浅调剖选井选层朦则优选了调剖井。实际应用比表明,优选油井高含水、高沉没度.水井非均质性较严重、不能靠细分缓解层间矛昏的井组以及厚注薄采、高渗透注水突进的油层进行浅调剖,可以有效改善开发效果,缓解层内、层间矛盾,提高油层动用水平。  相似文献   

3.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难度大,开采成本高,是目前三次采油技术在油田开发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技术上对聚驱后小井距高浓度聚驱的适用性进行研究,认为井网加密是聚驱后取得较好开发效果的前提,合理的流度控制与注采平衡是聚驱后取得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利用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这两项经济评价指标对聚驱后小井距高浓度聚驱在经济上的可行性进行评价研究。研究表明:聚驱后小井距高浓度聚驱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经济效益上均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作为聚驱后油田开发上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在三元复合驱I块单采葡T1~2油层开发调整过程中,根据该区块注三元后的受效特征,研究在三元复合驱过程中的方案调整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跟踪调整。措施调整结果表明,利用三元复合驱分类治理图进行产液结构调整,改善了试验区采出井供液状况;提液措施的方式和时机不同,措施效果不同,应抓住受效有利时机,抢上增产措施;利用微幅构造特点,优化方案调整,提高复合驱开发效果。该研究成果对于提高该区块油层动用程度,高效挖掘剩余油潜力,确保三元复合驱开发取得最佳效益具有重暖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长期注水开发后的原油物性变差、剩余油分布零散、水驱采收率低(小于20%)等问题,对水驱后转热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实际油藏参数为基础,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普通稠油油藏水驱后转热采的概念模型,并分析了不同的转驱时机、转驱压力和注汽干度对最终采收率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低含水期、低压力条件下转驱,采收率提高的幅度较大;较高的注汽干度可以提高蒸汽带在油层剖面上的扩展体积,从而提高采收率。此外,还针对转驱后如何避免水驱优势通道的影响、如何有效降低油藏压力、注汽过程中如何保证注汽干度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从而为普通稠油油藏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于注水开发的非均质砂岩油田,只有搞清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和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挖潜措施,提高油田开发水平。针对喇萨杏油田非均质严重、开发时间长、含水率高的特点,首先在检查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影响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形式的两大主要因素;其次以精细地质研究和渗流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井间非均质性的注采关系定量评价方法;最后将注采关系与剩余油评价结果相结合,发展了特高含水期的10类剩余油潜力类型和4种调整潜力的快速评价方法。提出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人为影响少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水驱砂岩油田的剩余油潜力类型及挖潜措施的研究。S 开发区 B1区块的评价表明,特高含水期以零散的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为主,挖潜措施主要是堵水和压裂,现场实施取得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7.
孤岛油田经历了细分层系、加密井网、强化提掖、低品位储量动用、扩大聚合物驱和稠油热采及后续水驱等开发阶段。随着油田的深度开发,造成储层物性发生显著变化,非均质增强,造成注水井测试成功率和测试层段合格率较低。结合孤岛的地质、工艺特点,开展了利用提高注水井层测试段合格率的系列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高18块开发目的层为古近系沙河街组莲花油层Ⅰ~Ⅴ砂层组,为一受岩性-构造双重控制的块状砂岩底水油藏。常规注水水窜严重,吞吐注汽压力高、干度低、效果差,达不到标定采收率。在深入开展油藏地质、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根据储层平面分区、纵向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制定了"主体部位重构注采井网+调驱、边部压裂改造+高压注汽"的分区二次开发思路,现场试验效果明显,预计日产油可达230t,最终采收率达22.4%,可提高采收率7.3%。  相似文献   

9.
雷64区块是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北段的巨厚块状边底水稀油油藏,该区块南邻陈家洼陷,西邻雷11井区。对于注水开发,如何注好水,实现油田的稳油控水成为关键。对雷64区块注水开发效果进行了分析:油井注水后受效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受沉积相、注采井段高度差等因素影响,同时内部夹层对纵向上的注水效果起一定的遮挡作用,不同注入倍数下的驱油效率并不与注入倍数成正比,需要在考虑经济因素的条件下选取合理的注入倍数进行注水,并总结出适合该类油田注水开发的措施,为实现复杂断块油田稳油控水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针对敖南油田低产低效井及高含水井多、措施增油难度大、注水压力上升快及欠注井多等矛盾,提出了减少低效无效循环,合理进行产液结构及注水结构调整的方法及原则,并对注采结构优化及产液结构调整过程中水驱挖潜方法的应用及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合理进行注呆结构优化、有效实施增产增注措施及科学引进控水增油新技术是提高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佟颖 《长江大学学报》2008,5(4):167-169
针对孤东油田七区中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挖潜难度增加的情况,应用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注采井网调整的可行性以及调整方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孤东油田七区中后续水驱阶段通过水井抽稀、油井局部加密的方式进行井网调整,可提高采收率1.68%,有效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从扶余油田东区油藏参数、原油粘度、高温相渗、驱油效率及波及系数等方面论证了扶余油田水驱转注蒸汽开发的可行性,同时在优化注蒸汽技术参数研究基础上,在扶余油田东九区开展了先导试验,取得了比较好的试验效果,为注水开发油田转变开发方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论述了注聚前、注聚中和注聚后的不同阶段的驱替效果,将调剖技术与聚合物驱技术结合,能够显著改善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调剖剂的成胶性、注入性、处理量、与地层和流体的配伍性等因素,是影响调剖效果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渤海油田厚油层水驱转聚合物驱(以下简称"聚驱")开发效果,开展了聚驱波及规律研究,力图定量获得聚驱提高厚油层波及效率的幅度。以渤海A油田为基础建立了油藏模型以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了转聚驱的时机、注入聚合物段塞大小、渗透率变异系数和储层有效厚度等因素对海上油田厚油层聚驱波及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注聚后波及系数(与水驱相比)明显提高,聚驱的波及系数比水驱的高0.2~0.3;2注聚段塞越大,波及系数越高,但从0.3PV以后增加注入聚合物段塞的大小对提高聚驱波及系数贡献幅度减小,建议经济合理的注聚段塞为0.3~0.4PV;3在含水率较低时进行转聚驱能够很快地、明显地提高波及系数,表明早期注聚较好;4随着渗透率变异系数的增大,水驱的波及系数降低。当变异系数较大时,聚驱可以提高波及系数;5储层有效厚度大,波及系数略低。厚度增大水驱和聚驱的波及系数都降低,但聚驱提高波及系数的效果明显好于水驱。研究建议早期注聚(含水率40%左右开始),注聚段塞以0.3~0.4PV为宜,可选择非均质性严重、预计水驱效果差的油层优先注聚。  相似文献   

15.
储气库注采过程中气水过渡带上两相交互驱替的渗流特征,直接影响其注采能力和库容量,有必要开展多周期的注采气水相渗变化实验,研究气水过渡带上多周期气水交互驱替的气水运移规律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多周期气水互驱后,气相相对渗透率升高,水相相对渗透率降低,导致气体指进更加严重,水的残余量增大;随着注采周期的增加,气水相渗在两相区的残余气饱和度增加,加之残余水饱和度本身仍占大部分,造成储气库库容量和运行气量的损失;在多周期气水互驱过程后,束缚水对气相的渗透率影响不大,残余气对水相渗透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基于陵76井区的生产资料,通过分油砂体法计算和注采对应关系来确定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利用水驱特征曲线及吸水厚度统计分析来评价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然后利用采收率经验公式计算最终采收率,并研究含水上升规律、注入水利用率。研究表明,陵76区块为中低渗油藏,目前已经处于中高含水期,但剩余可采储量比较丰富,开发比较稳定,水驱效果较好,只需维持稳定生产。研究构成的开发效果评价体系对注水油田开发效果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效果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萨北开发区北二西东块二类油层井层系组合方式为萨Ⅱ组。与相邻区块开采层系不统一,导致衔接区域注采关系不完善,并且二类油层萨Ⅲ组未组合进行三次采油开发,区块整体缺少一套上返层系,接替潜力小。为便于油田开发整体调整,最大限度挖掘剩余潜力,依据油层发育特点,根据层系组合原则开展二类油层层系优化,按照先下后上的次序,分萨Ⅱ10-16+萨Ⅲ和萨Ⅱ1-9两段进行调整。调整后萨Ⅱ10-16+萨Ⅲ层系组合与萨北开发区二类油层井整体组合方式一致,且能有效动用萨Ⅲ组储量,组合层系厚度适中,隔层分布稳定。借鉴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认识,结合数值模拟成果,优化三元复合驱注入参数,预计调整后,增加可采储量159.15×104 t。  相似文献   

18.
地层原油黏度超过300mPa·s进行注常温水成功开发的稠油油藏鲜有报道.准噶尔盆地昌吉油田吉7井区中深层稠油油藏突破技术瓶颈成功实现常温水驱,已建成52万吨产能,预测最终采收率可达30.0%.从原油自乳化能力和稳定性及乳化液流体特性入手,通过室内试验深入分析了吉7井区原油的自乳化机理,结果表明,吉7井区稠油与水在地层条件下易自乳化,乳化液呈亚微米稳定结构,形成的W/O乳化液呈高黏度特征.该认识突破了原油只有添加乳化剂才能乳化的常规认识,揭示了特定稠油遇水自乳化规律.为了进一步研究乳化液微观驱油效率,开展了吉7井区水驱油室内试验.乳化液体现出良好的流度控制能力,水驱前缘乳化原油高黏度带形成"水-乳化液-油"三段式驱替条带,起到了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在吉008试验区稠油常温注水开发成功的基础上,对吉7井区其他稠油油藏进一步开展了推广应用.每个区块均表现出注水见效后递减率小,预测采收率高等特点,突破了注水开发传统原油黏度界限,为同类油藏注常温水开发的可能性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9.
Q区块属于低温高含蜡油藏,地层温度下原油黏度650mPa?s。针对 Q区块油藏特点,开展了不同参数下的热水驱、蒸汽驱一维物模试验。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参数下的驱油效率变化规律,优化出最佳注采参数。试验结果表明:Q区块原油对温度敏感性强,适合热采开发,热水驱的最佳注水温度为60℃,注水速度为40m3/d,在该条件下,最终驱油效率可达60.9%;蒸汽驱的最佳温度为200℃,注汽速度为70m3/d,蒸汽干度大于0.4,驱油效率可达70%。考虑到技术经济性,Q区块开展60℃热水驱。  相似文献   

20.
为了改善哈得4东河砂岩注水区开发效果,特展开了3个井组的深部调驱矿场试验。室内进行了吸水膨胀性能测试、耐温耐盐性能评价及封堵性试验,结果表明,颗粒类调驱体系具有较好的耐温抗盐性能,具有较好的封堵性能。矿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注水井注水压力升高,实测吸水指数可下降33%。截止到2017年11月30日,试验区3个井组累计增油1.65×10~4t,效果显著。深部调驱技术在试验区的成功应用,对整个东河砂岩油藏开发方式的转变和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