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配套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国家对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查阅工程监理报告、监测报告、现场抽样调查以及与监测部门、当地水利部门座谈等途径,对该工程水土保持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治理面积1 547.9hm2,项目区平均扰动土地治理率为99.60%,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94.0hm2,平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8.90%,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09~1.28,拦渣率为99.68%。生态环境和土地生产力恢复方面,植被恢复系数达到95.90%,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95%以上,植被盖度明显增加,公路建设中实现了物种多样性,植被的自然恢复达到预期的目标。公众满意程度好。  相似文献   

2.
马非  王孝忠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9):63-65,131
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固海扩灌区划分为5个责任分区,运用水蚀径流场和风蚀小区等方法对该区进行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固海扩灌区累计营造水土保持林草总面积为409.5 hm2,林草成活率达87%以上,区域小气候得到了明显改善;扬沙日数减少至5.9 d,沙暴日数减少至0.5 d,相对湿度提高到47.2%,年蒸发量降低到1 835 mm,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37 862.90 hm2;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治均达到了2级以上防治目标,扰动土地整治率为98.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0%,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45,拦渣率为95%,林草植被恢复率为98%,林草覆盖率为15.09%。  相似文献   

3.
高圭 《宁夏农林科技》2011,52(6):53-55,57
通过对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分析研究,综合评价了该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效果。在优化监测方法的同时就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方法体系的选择做了探讨,并对项目监测结果做出了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扰动土地治理率达到98.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8.0%,水土流失控制比达到1.24,植被恢复系数达93.7%,植被覆盖率达到10.7%;扰动后土壤侵蚀强度每年达9 600 t/km 2;土地整治减沙率达19.57%,工程护坡减沙率达50%,造林减沙率达65.22%,人工种草减沙率达71.52%;研究得出红寺堡灌区起沙风速为4.0 m/s。并对项目区的今后发展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合理利用坡耕地,防止种植过程中产生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在松华坝水源区迤者小流域设置标准径流小区,布设以控制水土流失为目的等高反坡阶试验,探讨等高反坡阶土壤氮含量年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氮素流失量与地表径流量和泥沙产量显著相关,设置等高反坡阶对地表径流量的削减率9.68%~36.84%,平均削减率23.54%,对土壤侵蚀量的削减率40.98%~71.68%,平均削减率56.62%;雨季后对比发现,布设等高反坡阶的土壤全氮含量较对照高53.97%;对照地土壤水解氮含量消减率42%,等高反坡阶地土壤水解氮含量消减率25%,两者差异显著。说明设置等高反坡阶能有效减少氮素流失,保持土壤氮素含量,并减少坡耕地地表径流导致的土壤流失。  相似文献   

5.
在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选择坡改梯经济林、冲沟内生态林和沟头坡面生态林3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分别设置标准观测小区,在雨季观测这3种模式与其对照的水土流失、土壤入渗率和0~100cm的土壤剖面水分动态。结果表明,生态林和经济林植被恢复模式,较其对照(未种植任何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分别在30%和60%以上,显示出极显著的控制水土流失的效应。植被恢复还极显著增加了土壤的入渗率(可增加100%~200%)。在雨季,生态林和经济林植被恢复模式,较其对照分别显著增加了土壤含水量30%和100%以上,说明植被恢复在雨季不会导致土壤旱化,因为植被恢复减少了地表水和土壤细颗粒的流失,同时还增加了降水的入渗,这2个作用都使土壤整个剖面水分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6.
南岭  郭芬芬  王小丹  刘刚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5168-5171,5225
在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选择坡改梯经济林、冲沟内生态林和沟头坡面生态林3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分别设置标准观测小区,在雨季观测这3种模式与其对照(未种植任何植被)的水土流失、土壤入渗率和0~100 cm内的土壤剖面水分动态。结果表明,生态林和经济林植被恢复模式较其对照分别减少了水土流失30%和60%以上,显示出极显著的控制水土流失的效应。植被恢复还极显著增加了土壤的入渗率(可增加100%~200%)。在雨季,生态林和经济林植被恢复模式,较其对照分别显著增加了土壤含水量30%和100%以上,说明植被恢复在雨季不会导致土壤旱化,因为植被恢复减少了地表水和土壤细颗粒的流失,同时还增加了降水的入渗,这2个作用都使土壤整个剖面水分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后治理效果。  方法  以山东省蒙阴县张家村小流域为例,以水土保持基础图斑和效果图斑为单元,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无人机、移动终端等技术,通过调查测定和野外复核,对比分析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实施前后土地利用、林草植被覆盖、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土流失状况变化。  结果  ①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后图斑变化数量共339个,变化面积870.60 hm2,变化方向主要为坡耕地/旱梯田转变为果园,其次为坡耕地变转为旱梯田;②基础年林草覆盖率31.13%,评估年林草覆盖率为45.69%,覆盖度均以中高覆盖(60%~75%)为主,林草覆盖提高率为14.56%;③水土保持措施保存率中,蓄水池保存率最高,为100.00%;谷坊最低,仅为55.56%,其余水土保持措施保存率均在80.00%以上;④评估年较基础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00.39 hm2,水土流失面积消减率23.21%,水土流失治理度为76.78%。  结论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实施,明显改善了蒙阴县张家村小流域的生态环境,重点体现为水土流失减少,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图5表5参11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铁岭县水土流失数据为依据,调查了水土流失侵蚀面积、范围及侵蚀程序,提出了水土流失保护对策,以期为其它流域水土流失恢复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伟  陈陵康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576-9577
根据民和地区黄土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选择3个控制因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特征、水系网络,应用MAPGIS进行分析。得出:第四系水土流失是控制性水土流失;坡度在30~39°的区间发生水土流失的风险性最大;水系网络与水土流失关系密切,在其缓冲区内部水土流失总数占总水土流失数目的69.5%。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水土流失治理的战略抉择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黄土丘陵山区占山西全省土地面积的80%,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9%。山西省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黄河流经山西的大北干流河段,占黄河干流长度的11.9%,而该区向黄河输入泥沙量达2.9亿t,约占全省入黄泥沙量的80.6%,占黄河总泥沙量的18.12%,是水土异常强烈流失区,侵蚀模数达到10000~15000t/km2。把山西西部沿黄丘陵山区作为水土治理特区重点治理,对改善山西和黄河生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总结半个世纪以来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只有由治水为主,转向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治山治土,综合治理,遵循地带性适树、适草原则,森林覆盖率达到30%,植被覆盖率达到60%,区域水土流失控制在1000~1500t/km2,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11.
对金安桥水电站工程每年径流泥沙、施工区不同部位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治理状况、河道含沙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以覆土绿化坡面的产流量和侵蚀量作对照,未覆土绿化坡面、有林地坡面、弃耕梯台地坡面的保水率分别为35.14%、56.14%和79.35%,保土率分别为61.43%、77.12%和84.79%;2006—2011年弃渣场侵蚀量分别为6725.1、4946.8、3677.9、2522.8、1651.7t和1047.3t,石料场侵蚀量分别为1010.0、1093.0、955.1、921.2、635.1t和407.7t,施工公路侵蚀量分别为12250.1、5316.3、2885.1、2089.7、1161.1t和756.6t,枢纽建筑物侵蚀量分别为1184.8、844.0、1132.9、691.1、79.5t和47.4t;水土流失治理情况方面,到2011年,工程区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4.86%,土壤侵蚀模数由2006年的2288.26 t/(km2·a)降低到2011年的429.17t/(km2·a),土壤流失控制比由2006年的4.58降低到2011年的0.86;植被覆盖率由2006年的1.95%提高到2011年的22.13%;2006—2011年河道泥沙年平均含量分别为0.980、0.740、3.091、1.185、0.170kg/m3和0.086kg/m3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与水土流失耦合关系,运用RS和GIS技术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以辽东山区新宾县为研究对象,建立定量表征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与水土流失间耦合关系的指标体系,探讨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与水土流失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10年新宾县水土流失总面积为7.385×104hm2,主要以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为主,中度侵蚀以上的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9.6%。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有关,农村居民点越密集,则反映人们活动强度越大,从而对水土流失产生影响越强烈。距离农村居民点1000m范围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强度侵蚀以上等级水土流失比例较高,93.57%的强度侵蚀、93.95%的极强侵蚀和95.02%的剧烈侵蚀分布在该范围内。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居民点分布特征和水土流失之间的耦合关系可知,斑块密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为正向性的,随着斑块密度的不断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有所降低,斑块个数、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维度、聚集度和居民点规模等6个指标因子对水土流失面积的影响为负向性的,指标值的上升会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在微度和轻度侵蚀区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74286.96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0.31%;农村居民点面积为630.27hm2,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11.00%。居民点的聚集度、斑块密度和平均斑块面积较低,导致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对该地区的植被和土壤产生影响强度虽然很低,但范围却扩大很多,从而增加了水土流失的面积。  相似文献   

13.
以典型岩溶区贵州安顺市为研究对象,以ASTER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参照叶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曳中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级划分标准,研究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安顺市水土流失与石漠化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非水土流失区及水土流失等级较低的区域石漠化发生率和石漠化严重程度明显高于水土流失区及高等级水土流失区。非岩溶区水土流失发生率大于岩溶区16.9个百分点,非石漠化区与石漠化区的水土流失发生率分别为39.4%和36.8%,低等级石漠化区水土流失发生率大于高等级水土流失区27.4个百分点,安顺市非岩溶区、非石漠化区及石漠化等级较弱的区域水土流失发生率更高,等级也更强。  相似文献   

14.
王瑛 《贵州农业科学》2020,48(8):163-166
为提高福建省长汀县水土保持的进一步治理效能提供参考,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对其1995-2018年水土流失率及三次产业产值占比进行显著性检验,并利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分析其2019-2022年三次产业产值占比。结果表明:1995-2018年,长汀县水土流失率下降15.59%,产业发展处于从"一二三"向"二三一"的过渡阶段;水土流失率与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呈显著正相关,与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呈显著负相关;预测2022年长汀县将实现由"一二三"产业结构向"二三一"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的差距逐渐缩小。长汀县在发展经济时,可优先发展第二产业,其次为第三产业,调整第一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岔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中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为重点治理区,为从根本上解决这里的水土流失,改变当地贫困面貌,开展大规模梯田建设,提高粮食产量,才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区域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空间分析平台,利用增强型专题绘图仪(ETM)遥感图像和地理空间数据库,定量分析了浙江省富阳市不同水土流失程度下的地理特征(坡度、坡向、高程、土地利用方式等),揭示了研究区域土壤侵蚀与地理环境背景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水土流失的地理环境分异明显,94.57%的水土流失发生在500 m以下高度带;85.33%的水土流失集中在15° ~ 35°的坡度上;57.23%的水土流失发生在南坡;49.40%的水土流失分布于黄泥土;76.85%的强度及其以上程度水土流失发生在园地;58.35%的水土流失发生在低山丘陵区。图1表7参22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小湾电站布设侵蚀钉、样方定点观测等方法,对厂坝绿化区、施工场地区、存(弃)渣场区、厂内道路区、土石料场区进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研究大型电站建设区内不同部位的水土流失的分异情况,对比分析了项目建设区原生地表、监测前、监测过程中以及水保防治措施实施后的水土流失变化。结果表明:堆渣类扰动是项目建设区各土壤扰动类型水土流失的主要破坏源,其水土流失破坏率高达48%;监测期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量有逐年减小的趋势;存(弃)渣场年水土流失量最大,占年内土壤流失量的72.30%~83.30%;水土防治措施实施后,项目建设区比原生地表的年水土流失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各项目的土壤侵蚀已由本地的轻度为主变为微度,且各分区的土壤侵蚀强度非常接近容许值500 t/(km2·a)。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介绍了渭源县水土流失的现状,分析了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水土流失的危害,并提出了控制水土流失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根据“清—嘉”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地貌、土地及植被破坏情况 ,弃土、弃石、占地面积、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等情况 ,分析了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预测了可能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量。八年原地面水土流失量 4 0 .34万吨 ,经过建设扰动后八年的水土流失量为 71 .76万吨 ,新增水土流失量为 31 .4 2万吨。可以看出 ,在河西地区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遏制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的发生 ,搞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 ,控制新增水土流失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新疆两河口水电站为新建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永久占地,造成植被和地表受到破坏引发水土流失.本文结合工程组成情况和项目区水土流失情况,对9个防治区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临时措施进行水土保持防治;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工程区水土流失防治指标均达到并超过了各项水土流失预期的治理目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