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通过对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有代表性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对4种治理模式:1. 三道防线模式;2. 四个生态经济带模式;3. 多元小生态系统交错配置的经济生态农业模式;4. 全方位综合防治体系模式各加以分析,总结出依据小流域的不同地形地貌选定不同的治理模式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小流域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刍议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结合实例分析了国内小流域治理综合效益评价主要定量方法的原理,适应性及其局限性。分析表明:3种方法的评价结论基本一致,加乘法比加权法有较高的灵敏度。认为应用GIS技术,从定量和定位两方面评价治理措施及其功能将成为今后治理评价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为强烈侵蚀地区,也是黄河下游河床粗泥沙主要来源区。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大;另一方面,区域内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到21世纪将建成世界级煤田。鉴于治黄和煤田开发的紧迫需要,本区迎来了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环境整治的新机遇。根据工矿交通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为试区,探讨了工矿业与农业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农林牧生产走向商品化,走向市场的综合治理模式和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建设与小流域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流域治理开发历来都把治理作为开发的基础,按大流域进行总体设计,按小流域及其内部各种地形层层进行优化布设和建设。小流域治理开发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目标相一致,并为生态农业建设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模式。提高小流域治理开发水平,可促进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征,介绍该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成就。根据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理论与实践,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28字方略”及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概念;研究了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建议退耕还林还草与沟道工程措施结合,加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的系统研究;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基础上,加强中尺度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研究和科学评估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等。  相似文献   

6.
以单家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其2014~2017年的综合治理效益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研究表明:单家店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发挥了显著的综合效益,其中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指数分别增加了71.0%、25.6%、16.8%,相对于项目实施前综合效益指数提高了39.2%;可为单家店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与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小流域系统优化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9.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的新思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是发挥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由于缺乏权威和标准化的综合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使得小流域生态工程评价结果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应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从目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具体活动和实际成效入手,论述了以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综合评价方法,旨在为小流域综合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变异系数法在小流域治理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在小流域治理效益的评价过程中,确定的评价指标权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文献[1]根据评价指标特征值之间的差异性,利用信息论中熵的概念,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我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利用该法取得的指标权重分配存在均衡化的缺陷.本文根据文献[1]的思路,尝试利用表征评价指标特征值之间差异性的另外一个参数,即变异系数,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算例表明,此方法克服了文献[1]中指标权重分配均衡化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数学评价模型 ,能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50,自引:8,他引:50  
以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的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在王东沟小流域内 ,土壤剖面中 0— 2 m的土层经过一个雨季之后 ,土壤水分得到了部分的恢复 ;2 m以下土层 ,由于没有水分补给 ,相对比较干燥。该流域内农地的土壤贮水量高于草地 ,草地高于果园地 ,林地的土壤贮水量最低。而在同一地理位置 ,土壤的水分分布又受坡度、坡向、坡位、植被类型、植被密度和生物量的影响 ,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变异特性  相似文献   

12.
陕南秦巴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窑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基础资料的收集,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筛选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层次模糊评价法对该示范区的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窖沟流域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6年、2007年、2008年的综合效益指数分别为55,65,77,生态经济系统进入初级良性循环阶段。三大效益中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效益指数分别从2006年的58,81增加到2008年的98和100。  相似文献   

13.
流域治理效益的环境经济学分析方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流域治理效益不仅包括有效实物产出价值,而且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环境资源价值。前者主要包括经济作物、林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等增加的产值;后者主要是通过流域治理可以涵养水源、保护土地资源、固碳制氧转化太阳能、防风固沙、减免山洪等自然灾害、减少泥沙淤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改善生态环境,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各项产业发展等社会环境资源价值。基于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市场价值论等经济理论,用市场价值法、恢复费用法和影子工程法等建立了流域治理效益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和生态环境价值分析计算方法,为流域治理效益的价值评估建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淤地坝是水土保持治理的主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其效益更为突出。根据王茂沟流域淤地坝坝系的调查资料.分析了王茂沟流域坝系的蓄洪拦泥、增产、生态、社会效益。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淤地坝坝系在防止沟道侵蚀、提高粮食产量、促进植被恢复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便利交通、促进农村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三个自然经济单元的资源环境特点分析,论述了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和途径:长城沿线风沙区靠牧业的系统开发致富,粮食力争自给;黄土丘陵区充分利用其土地的多宜性,走种植、养殖、经济林多头发展的道路;渭北高原应以种植业为主,致力于粮经果的深层开发。实施后陕北黄土高原将成为高效农业生态经济区域。  相似文献   

16.
陕北黄土高原森林植被的性质和当前森林培育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比和分析了前人对陕北黄土高原植被的研究成果后认为陕北黄土高原的阔叶栎林为主的森林界限截止于渭北黄土高原北部,即陇县、彬县、宜君、铜川、黄龙一线。经过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后土壤基质已经严重旱化和贫瘠化,通过重建植被土壤基质是可以逐步恢复的。植被的重建应该首选择先锋植物种类,造林后应及时进行改造,使其向接近该区天然林(植被)的方向发展,并需要建立一套可持续的森林经营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