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用不同杂交方法,以3个茄了栽培品种“七叶茄”、“安长茄”及“徐紫茄”作亲本,与野生种“野茄”、“喀西茄”进行种间杂交,结果仅获得野茄/安长茄种间杂种。  相似文献   

2.
非洲红茄与栽培茄种间杂种及其回交后代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植物学性状、育性和枯萎病抗性基因的CAPS标记检测等3个方面对非洲红茄(SA)与栽培茄(紫圆茄自交系DB和紫长茄自交系EP22)种间杂种及其回交后代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种间杂种的植物学性状大多表现为偏向于非洲红茄,育性很低,得到少量的自交和回交种子;用栽培茄作父本连续回交两代后,后代的果实性状得到明显改善,育性...  相似文献   

3.
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鉴定作物杂种真实性及茄子种间杂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16份茄子杂交材料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参考茄子基因组,以SSR分子标记技术为鉴定手段,鉴别茄子杂交材料真伪。结果发现2对SSR引物(emg01J09和emh21J12)可用于试验材料杂交种真实性检测,与田间鉴定结果一致。研究表明,SSR分子标记可应用于栽培茄与野生茄杂种鉴定,可及时排除假杂种,减少后期试验工作量,准确验证杂交结果。该技术对杂种后续研究及茄子品种改良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索芝麻不同种之间的杂交亲和性,分析其杂种的生物学特征,为芝麻野生种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芝麻栽培种豫芝11号(S. indicum,2n=26)和S. latifolium(2n=32)、S. calycinum(2n=32)、S. angustifolium(2n=32)、S. radiatum(2n=64)等4个野生种为亲本材料,采用双列杂交方法,通过田间人工授粉配置不同种间组合;结合胚拯救方法获得种间杂种F1。根据杂交结蒴率比较组合杂交亲和性;在盛花期和成熟期观察杂种植物学性状特征,利用Alexander染色法进行花粉粒育性鉴定。通过根尖细胞染色体涂片明确杂种染色体数目及特征。选用自主筛选的胡麻属特异多态性SSR引物,分析种间杂种分子标记差异。【结果】 配置了5个芝麻种间的20个正、反交组合,共授粉2 091朵花,获得杂交蒴果370个。发现以染色体数目多的种为母本更易获得远缘杂交蒴果。5个芝麻种之间杂交亲和性的变化范围为1.18%(S. radiatum×S. calycinum)—63.33%(S. calycinum×S. angustifolium)。共有9个杂交组合获得杂种F1种子,F1植株的花粉败育率为35.21%—100.00%,其中,S. calycinumS. angustifolium杂交组合F1的可育株比例最高,为87.68%。杂种F1在株高、株型等性状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栽培种与各野生种的正反交杂种F1在叶型、花型和花色表现出双亲的局部特征。栽培种芝麻(n=13)与具有n=16染色体组型的3个野生种的杂交亲和性依次为S. angustifolium>S. calycinum>S. latifolium;野生种S. radiatum(n=32)与n=16染色体组的3个野生种的亲和性依次为S. calycinum>S. angustifolium>S. latifolium。在5个种中,野生种S. calycinumS. angustifolium的亲缘关系相对最近。获得的部分杂种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观察显示,杂种的染色体数目与理论值一致。利用3对多态性SSR引物对F1植株的分子鉴定结果显示,真杂种比例为99.66%。杂种染色体核型和特异SSR标记结果显示出胡麻属不同种的遗传特征差异。【结论】 胡麻属5个种之间的杂交亲和性差异显著,种间杂交后代杂种优势明显;S. calycinumS. angustifolium的亲缘关系相对最近,可用于芝麻优异种质创制和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其他种间杂交存在着生殖隔离障碍,可采用胚拯救、分子标记利用等手段加强芝麻野生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解释甜瓜属植物种间杂交特性。[方法]以150个薄皮甜瓜品种为母本,分别与甜瓜野生近缘种角瓜(Cucumismetuliferus)和西印度瓜(Cucumisanguria)进行种间杂交。[结果]以编号V2和V129的薄皮甜瓜与角瓜和西印度瓜杂交后能够坐果,但与角瓜杂交后种子败育,而与西印度瓜杂交后仅在果实底部有少量可育种子。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西印度瓜×V129杂交后代分析表明,1对引物(E14/M2)扩增出少量父本(西印度瓜)特征带,表明西印度瓜与V129已经在DNA分子水平上发生了交换。[结论]该研究为深入揭示该属植物中间杂交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8.
观察了7个抗茄子主要病虫害的近缘种质,并与栽培茄进行了初步的种间杂交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近缘种在南京地区均能健壮生长并开花结果,但部分植物学性状特别是果实性状多为劣质性状。茄子与其近缘种质间存在着严重的种间杂交障碍,基因型和正反交差异是影响杂交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通过选用不同的基因型进行正反交共获得种间杂种12个,为近缘种中优良基因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普通大麦(Hordeum vulgare L.2n=4x=28)与球茎大麦(H.bulbosum L.2n=4x=28)的种同杂交试验结果如下:无论是以普通大麦为母本,还是以球茎大麦为母本。在F_1杂种中都出现了三种类型植株,即似普通大麦的双单倍体,中间类型的混倍体和似球茎大麦的四倍体杂种。 F_1杂种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大多数为14~28条。在减数分裂期,双单倍体植株中所有球茎大麦染色体都已消失;混倍体和四倍体杂种植株在减数分裂期的染色体行为则表明普通大麦与球茎大麦染色体之间有高度的亲和性。因此,把有用的球茎大麦基因导入普通大麦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百合属植物的种间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百合属 (Lilium )植物属于百合科 (Lili aceae) ,全世界约有 1 30种 ,我国有 40多种[1 ,2 ] 。百合栽培的历史悠久 ,自古西方人就把百合作为圣洁的象征。百合作为切花已有 2 0 0 0年以上的历史。百合属植物资源之丰富 ,栽培历史之悠久 ,栽培区域之广泛 ,切花装饰之精美与艺术内涵之丰富 ,使其早已成为花卉中的佼佼者。百合属植物的种间杂交早在 2 0世纪 2 0~ 30年代国外就有研究。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亦开始了百合的种间杂交育种工作 ,并利用远缘杂交获得了百合种间杂种。目前 ,世界上百合花卉的品种已达 1 0 0 0种以…  相似文献   

11.
甘蔗种间杂交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亚热带地区采用光周期处理诱导热带种果蔗开花 ,并与野生蔗割手密及斑茅蔗进行种间杂交。获得并入选的杂种后代 98/ 2 5、98/ 2 6- 1、98/ 2 6- 2经叶片酯酶同工酶和综合农艺性状分析 ,初步认定是杂交种 ;而且各具有可利用的优良性状 :98/ 2 5生物产量特高可作为高生物产量品种利用 ,98/ 2 6- 1、98/ 2 6- 2趋向于母本栽培型 ,特别是 98/ 2 6- 1田间锤度已接近母本 ,又兼具父本的有利基因 ,可作为优良新本。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观察茄子远缘杂交后代Solanumaethiopicum×S.melongenaF1和其双亲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发现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出现单价体、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等现象,这种减数分裂后期染色体分配不均衡是造成花粉粒败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杂种系的百合品种进行远缘杂交培育杂种。杂种采用Anchored random prime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RP-PCR)鉴定,首次报道了利用ARP-PCR技术早期鉴定百合杂种。即利用已经在百合染色体上锚定的引物,扩增亲本和杂种的DNA,鉴定杂种。实验结果表明:ARP-PCR技术中锚定引物的长度是15 bp,退火温度54℃,只扩增出材料的主带型,可重复性高,可靠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一套快速、准确、高效的茄子杂交种纯度鉴定方法,为其制种过程中除伪存真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挑选已公布的48对SSR引物对2个茄子杂交种15-16和1-7的亲本进行多态性标记筛选,选取有效引物对茄子杂交种进行纯度鉴定,并结合田间植株纯度鉴定,验证SSR分子标记纯度鉴定的有效性.[结果]在48对SSR引物中,有12对引物在杂交种15-16亲本材料中存在多态性,其多态性引物带型呈互补带型的有8对(SM14、SM15、SM17、SM20、SM29、SM30、SM34和SM45);有5对引物在杂交种1-7亲本材料中存在多态性,其多态性引物带型呈互补带型的有4对(SM15、SM20、SM24和SM29).分别选取2对呈互补带型的SSR引物进行杂交种纯度鉴定,结果显示杂交种15-16和1-7的纯度分别为99%和100%,与田间种植鉴定结果一致.[结论]采用SSR分子标记检测茄子杂交种纯度具有准确、高效的特点,可为茄子杂交制种过程中真假杂种鉴定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美洲南瓜与印度南瓜远缘杂交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南瓜属2个主要栽培种美洲南瓜和印度南瓜共12个品种的多代自交材料进行远缘杂交,选配了正反交组合共72个,研究其正反交的亲和性差异,不同材料间的亲和性差异以及杂种后代的表现。结果表明:美洲南瓜与印度南瓜进行种间杂交,美洲南瓜只适合作母本、印度南瓜只适合作父本;其正反交的亲和性不同,表现在坐果率、有胚果实率以及有胚率等方面的差异;远缘杂种的不育性、不稔性与杂交亲和性有关;并讨论分析了用印度南瓜改良美洲南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栽培亚麻×野生亚麻种间杂交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亚麻种间杂交不易亲和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有效的克服措施,本试验以栽培亚麻和野生亚麻为材料,采用单次授粉、重复授粉和重复授粉+生长调节剂3种杂交技术,通过胚珠整体染色与透明法,结合微分干涉衬显微镜观察,对栽培亚麻×野生亚麻杂交授粉后胚乳及胚的发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单次授粉多数胚囊内未形成正常的胚乳及胚,重复授粉和重复授粉+生长调节剂处理后胚囊内可形成胚乳及胚,但发育进程比对照(栽培亚麻自交)较为滞后。用生长调节剂处理子房,能刺激子房膨大,延缓子房脱落,有利于形成杂交种子。由此可见,重复授粉+生长调节剂处理是克服亚麻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该文对冷杉属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 .2 0世纪 5 0— 6 0年代 ,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冷杉属种间杂交试验 ,并获得了一些杂种 ,同时也发现了冷杉属内不同树种间杂交的亲和性有差异 :同派树种间杂交亲和性高 ;派间树种杂交亲和性低 ,有的甚至无亲和性 .研究表明 :在冷杉属树种的系统进化过程中 ,地理隔离比遗传隔离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细胞学研究发现 ,杂种胚阶段胚或胚珠的败育是冷杉种间杂交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作者对我国开展这项研究提出了几点看法 :①应大力开展我国冷杉树种间 ,以及与国外冷杉树种间的杂交研究 ;②杂交时必须考虑种的系统关系学并以派内杂交为主导方向 ;③对我国冷杉属树种进行开花结实习性研究 ;④开展我国冷杉属树种的系统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⑤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知识 ,克服常规杂交中的困难 .  相似文献   

18.
卷丹与亚洲百合种间杂交花粉管生长的荧光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荧光显微镜对卷丹与亚洲百合品种"多安娜"(Pollyanna)、"精粹"(Elite)、"布鲁拉诺"(Brunello)种间正反交共6个组合授粉后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卷丹作母本的杂交组合授粉后4 h花粉均已萌发,8~24 h花粉管快速生长,48~72 h花粉管到达子房。卷丹作父本的杂交组合授粉后24~96 h内观察到花粉管横向生长、回折缠绕、末端膨大等异常现象,花粉管生长过程中花粉管、花柱道细胞、胚珠中的胚囊出现胼胝质,120 h内很少有花粉管穿过整个花柱到达子房。不同杂交组合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荧光观察结果与田间调查杂交结实率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玫瑰与月季种间杂交障碍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玫瑰(Rosa rugosa)与月季(Rosa hybrid)种间杂交障碍原因,为提高观赏玫瑰育种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牟平野生玫瑰(MP)、‘唐红’玫瑰,以及月季品种‘塞尔维亚’和‘红帽子’为试材,统计分析种间杂交(MPב塞尔维亚’、MPב红帽子’)和品种间杂交(MPב唐红’)的田间坐果率、每果种子数、种子纵径、有胚率、萌发率和成苗率;采用荧光显微法观察花粉管在花柱中的生长状况;利用常规石蜡切片观察受精及胚胎发育状况。【结果】(1)MPב塞尔维亚’种间杂交坐果率和每果种子数均显著低于品种间杂交,MPב红帽子’种间杂交则未结籽。(2)MPב塞尔维亚’种间杂交种子大小不一,76.67%的小种子纵径仅(0.24±0.07)cm,无胚、胚乳,不萌发;23.33%的大种子纵径达(0.61±0.05)cm,有胚、胚乳,萌发率和成苗率显著低于品种间杂交。(3)授粉后2 h,种间杂交花粉和品种间杂交花粉均已在柱头上大量萌发,但种间杂交花粉管顶端却大量沉积胼胝质;授粉后20-24 h,品种间杂交花粉管进入子房,但全部MPב红帽子’花粉管和多数MPב塞尔维亚’花粉管却于花柱1/2处停止生长;品种间杂交花柱通道细胞及间隙中无明显胼胝质沉积,但种间杂交花柱通道细胞及间隙中却大量沉积胼胝质。(4)少量MPב塞尔维亚’花粉管能够进入子房,并完成受精。但79.42%的杂种胚在授粉15 d左右的心形胚阶段败育,20.58%的杂种胚仍能继续发育。【结论】(1)MPב红帽子’为受精前障碍,MPב塞尔维亚’为受精前后双重障碍;(2)受精前障碍主要由花粉管在花柱1/2处停止生长而导致,可能与花粉管顶端和花柱通道细胞及间隙中大量沉积的胼胝质有关;(3)受精后障碍主要由杂种胚在心形胚阶段败育而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