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  相似文献   

2.
预测苗木趋势 占得发展先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的生态保护政策不断实施,各级政府创建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的呼声不断高涨。他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绿色家园”为目标,使全社会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意识不断提高,我国生态建设和城市绿化进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大规模的生态林建设,还是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都需要大量的种苗、花木等植物材料做物质保障。近10年来,我国的苗木生产历经了上下波动,其间也出现过苗木积压、苗木价格下降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以构建和谐企业为支撑.而构建和谐企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为保证,从而保障科学发展,实现企业和谐.  相似文献   

4.
2006年10月8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开幕。会议的一个主要议程,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大潮中,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探索,致力于繁荣社会,共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战略任务;但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新  相似文献   

6.
加强发展豫南“高产优质水稻“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斌  李杰 《种业导刊》2006,(10):32-3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豫南稻区高产优质水稻的生产,使良种推广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是提高水稻单产,加快品种更新步伐,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坚持立足国内粮食自给的方针,加强粮食生产技术服务,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努力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大致平衡,全面体现了国家对粮食问题的高度关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高产优质水稻”产业发展,对促进豫南稻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和久远…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大描绘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对花卉业提出了巨大需求,拓展了发展空间,我国花卉业迎来了美好发展前景,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推动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思想武装、理念指引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8.
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其基础在于基层农业技术体系的推广,这一手段对于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切实做好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任务,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力量。在政府工作方面,要呼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资金投入,建设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跟上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脚步。分析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农村社会工作角度看农村个体和谐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个体和谐建设是和谐农村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起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农村个体和谐建设中还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农村社会工作从“优势视角”出发,强调助人自助、增权的价值理念,在解决农民问题,促进个体和谐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于2006年10月8日在北京召开了十六届六中全会。会议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会议审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会议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布置。会议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是我国一项强有力的政策,其投资量之大、涉及面之广、群众参与程度之高,是其他很多政策都无法比拟的。这项政策不仅是一项生态建设工程,更是关系到农民利益甚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工程。从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着手,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希望能为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顺利圆满完成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生萍 《种子科技》2020,(6):74-74,77
对林业资源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一些林业造林方法,旨在以此引起相关部门对林业资源管理和利用的重视,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3.
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廷府 《种子科技》2020,(6):116-117
从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讨论我国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通过有效手段处理好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希望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4.
林少坚 《种子科技》2021,(7):115-116
当前经济社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林业资源管理对社会生态产生的作用愈加明显。要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充分做好,就要进一步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加强现有林业资源保护,并通过先进的林业造林方法,提高林业造林面积,扩大林业资源多样性,才能实现林业资源持续健康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生态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对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造林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志荣  周虹波 《种子科技》2009,27(12):10-12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是农业丰收的重要载体.种子行政执法是法律法规赋予农业行政部门的神圣职责,加强种子行政执法既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既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要站在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点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把种子执法工作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威宁马铃薯深加工6大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不仅是贵州省威宁县广大人民生活的主要食粮,也是畜牧业的主要饲料,马铃薯产业更是当地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农民增收、解决温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关系着全县农民的利益,影响着全县乃至周边地区运输业、包装业、肥料企业、饮食业、马铃薯加工企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威宁县在发展马铃薯产业的过程中,突显出六大优势。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持续推进以及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园林绿化已成为城市规划与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弱化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园林绿化植物种植是根据不同地理位置、土壤特质以及植物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植物种植,不仅可以有效调整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系统,绿化城市环境,还能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加清新的空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当前园林绿化植物种植技术虽然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科学管理意识、专项资金支撑、人员综合能力以及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导致园林绿化植物种植技术管理依旧存在部分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园林绿化植物种植技术管理的重要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园林绿化植物种植技术管理的应用路径,以立足新形势背景,全面提高园林绿化植物种植技术管理效能,推动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园林绿化工程是城市基础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在现代化城市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相比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单调、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园林植物具有生命体征,以其丰富的色彩和生命赋予城市活力,进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居住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互利共赢。本文从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以及植物养护三个阶段入手,系统探讨如何在“设计工程一体化”模式下,通过对园林工程中绿化种植技术的分析研究,来打造高品质园林景观工程。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介绍湖南省沅江市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与进展,分析了依靠现代装备技术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中国目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笔者分析了中国目前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和可行性,提出了构建中国农村和谐社会需要改变执政观念,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作保障;需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作支撑;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来助推,同时提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效益农业;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后顾之忧;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弱化转移农村矛盾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