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选育高产谷胱甘肽的酵母菌株。[方法]通过紫外线进行诱变处理,运用推理育种技术获得抗乙硫氨酸突变株。[结果]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高产GSH的菌株HSJB1,其摇瓶发酵生物量为3.87 g/L,GSH产量为91.87 mg/L。依据菌株的细胞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其为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通过紫外线对出发菌株HSJB1进行诱变处理,获得一株抗乙硫氨酸突变株YBS77,该突变株经摇瓶发酵,生物量达7.60 g/L,GSH产量为211.96 mg/L。[结论]通过选育获得的突变株生物量比出发菌株提高了96.38%,GSH产量提高了130.72%,表明该育种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
木霉菌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高产木霉菌素菌株,提高木霉菌素产量。[方法]以从枸骨中分离到的产木霉菌素的内生真菌———哈茨木霉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线二次复合诱变处理,将筛选出的突变菌株连续转接5代,测定其遗传稳定性。[结果]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哈茨木霉的致死率增大,选取致死率为88.1%的紫外线照射45 s作为最适处理剂量进行诱变育种。经过2次诱变的菌株的产孢时间提前,长出的菌落更为致密。经过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1株高产突变株UV-5-3,其产抗生素的水平最高,为164.75μg/m l,比初次诱变筛选获得的突变株UV-3-1提高了56.77%,是出发菌株的2.3倍。传代试验表明,突变株UV-5-3的高产性能遗传特性稳定。[结论]利用紫外线二次复合诱变处理哈茨木霉可以获得高产木霉菌素菌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并验证TiCl3法筛选L-苹果酸高产突变株的可行性。[方法]将34株米根霉诱变株及出发株(CK)分别接种到含葡萄糖的发酵培养基中发酵96 h,发酵液经稀释后加入TiCl3,根据沉淀发生情况,筛选L-苹果酸高产突变株。[结果]当发酵液稀释40倍时,有4株诱变株发酵液产生沉淀,而出发株发酵液未产生沉淀。据此筛选出4株发生显著正突变的诱变株,其L-苹果酸产量约为16~20g/L。其发酵液经HPLC测定分析,表明4株突变株发酵液中L-苹果酸的产量为15.88~18.26 g/L,而出发株L-苹果酸产量为11.76 g/L,突变株L-苹果酸产量增幅达35%~55%。[结论]TiCl3法可有效应用于L-苹果酸高产突变株的筛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具有产普鲁兰多糖能力的茁芽短梗霉(A ureobacidium pullulans)菌种,为普鲁兰行业提供菌种资源.[方法]从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草地上采集9份土壤样品,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结合对菌落和菌株形态特征观察及18S rDNA序列对比分析筛选茁芽短杆霉野生菌株.发酵培养测定菌株的普鲁兰产量和颜色,并运用红外光谱(FT-IR)法分析普鲁兰多糖的分子结构.[结果]从9份土样中分离得到5株菌株,其中只有菌株AP23具有酵母、菌丝体等多态性,该菌株的18S rDNA序列与已知序列DQ242509(A.pullulans)、DQ278883(A.pullulans)的同源性均达100%,可确定为茁芽短梗霉.发酵培养测定菌株AP23的普鲁兰产量为6.72 g/L,糖转化率达22.4%.FT-IR分析表明茁芽短梗霉多糖是由α-糖苷键连接的D-吡喃葡萄糖残基组成的普鲁兰.[结论]茁芽短梗霉AP23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可作为诱变高产普鲁兰多糖的出发菌株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壳低聚糖高产菌诱变选育的方法。[方法]以壳低聚糖产生菌蓝色犁头霉ZH08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和亚硝酸诱变处理,以对硝基乙酰苯胺为指示剂,利用双层平板颜色反应法,挑取菌落黄色比较深的脱乙酰酶高活性突变株,再经摇瓶发酵复筛,以获得壳低聚糖产量较高的菌株。[结果]通过对出发菌株ZH08进行理化诱变,获得突变株共7株(XH01~07),经过反复传代和筛选,这几株突变株的壳低聚糖含量均高于出发菌株,其中XH05菌株的壳低聚糖含量最高,其产量稳定在1.07 g/L,比出发菌株提高72.6%。[结论]利用对硝基乙酰苯胺作为筛选具较高甲壳素脱乙酰酶酶活的跟踪试剂,用于筛选壳低聚糖高产菌株,是一种快速、有效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酸性普鲁兰酶产生菌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及诱变育种进行研究。[方法]对盐球菌(Halococcus sp.)Z1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原生质体进行紫外诱变选育普鲁兰酶高产菌株。[结果]菌体经培养14 h后,在36℃、2.8 mg/ml溶菌酶作用下酶解1.5 h,其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分别为87.4%和19.4%。采用紫外线对原生质体进行诱变,筛选得到9株普鲁兰酶活性比出发菌株高的突变株,其中D9-08的酶活达6.37 U/ml,比诱变前提高了0.96倍,经10次传代遗传性稳定。[结论]利用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手段进行酸性普鲁兰酶产生菌的育种是一条可行并具有较好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复合诱变选育丙酮丁醇梭菌发酵玉米秸秆水解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忠娣  潘丽军  杨培周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778-14781,14796
[目的]提高丙酮丁醇梭菌CICC8012产丁醇能力。[方法]采用紫外线和甲基磺酸乙酯(EMS)复合诱变选育丙酮丁醇梭菌CICC8012。[结果]紫外辐照120 s,5%EMS处理60 m in条件下,筛选得到1株遗传稳定性良好的高产突变株M-31,其在葡萄糖培养基中总溶剂产量10.39 g/L,丁醇产量6.55 g/L,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16.48%和20.62%。对M-31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工艺组合:初始水解糖浓度为80 g/L,(NH4)2SO43 g/L,KH2PO40.6 g/L,MgSO4.7H2O 0.4 g/L,FeSO4.7H2O 15 mg/L,并选择亚硫酸盐法对秸秆水解液进行脱毒,丁醇和总溶剂产量分别达到5.19和8.27 g/L,较优化前分别提高了55.39%和55.74%。[结论]得到的高产突变株较出发菌株丁醇产量更高、更适合于生物质发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N+离子注入诱变选育桑黄菌株,提高桑黄菌的产量。[方法]通过对N+离子注入诱变后桑黄孢子的存活率以及突变率的研究确定离子注入的最适剂量,诱变后用拮抗试验结合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验证菌株发生突变,之后分别以菌丝形态、菌丝生长速度、液体发酵菌丝体生物量以及液体发酵胞外多糖产量为参数进行变异菌株的筛选。[结果]确定了离子注入诱变桑黄适宜参数:注入剂量2.00×1016ions/cm2,注入能量20 KeV。得到1株高产桑黄菌株PI 126,其生物量和多糖产量分别为23.7和7.6 g/L,比出发菌株相应产量显著提高。经平板传代,10代后变异菌株的遗传性状较稳定,无明显回复突变。[结论]低能离子束注入技术用于桑黄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热凝胶多糖产量和凝胶特性。[方法]采用紫外线和亚硝基胍对土壤杆菌714进行诱变;通过平板-摇瓶筛选方法,得到2株高产菌。[结果]突变菌株0.6-45和0.5-50的热凝胶多糖粗提得率分别为26.5和26.4 g/L,分别是出发菌株粗提得率(3.8 g/L)的7.0和6.9倍,热凝胶多糖精提得率分别为19.4和18.0 g/L。凝胶特性分析表明,突变菌株热凝胶多糖凝胶的破裂强度、破裂位移、弹性、内聚性、恢复性较好,均高于市售样品,而凝胶强度、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低于市售样品。GPC测定菌株0.6-45和菌株0.5-50产热凝胶多糖的MW分别为1.57×10~6和1.27×10~6Da。[结论]复合诱变提高了热凝胶多糖的产量并改善了多糖的凝胶特性。  相似文献   

10.
刘焕民  葛向阳  张伟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3918-13919,13922
[目的]筛选L-缬氨酸高产菌株并研究其发酵条件。[方法]以黄色短杆菌(Brebvibacterium flavum)突变株ZGH6128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UV)、硫酸二乙酯(DES)和亚硝基胍(NTG)3种诱变剂进行诱变处理,通过摇瓶培养筛选出L-缬氨酸高产突变菌株。[结果]经过UV、DES和NTG 3种诱变剂处理菌株ZGH6128,逐步获得菌株JVHK597,并具有Leu营养缺陷、Ile营养缺陷、Met营养缺陷、α-AB抗性、2-TA抗性5种遗传标记。在未优化的条件下,菌株JVHK597摇瓶发酵72 h的产酸量达41.2 g/L。8次传代试验结果表明,菌株JVHK597的产酸能力稳定,经鉴定,菌株JVHK597的基因型为(Leu-,Ile-,Met-,α-ABr,2-TAr),遗传标记具有稳定性。发酵培养基中硫酸镁(MgSO4.7H2O)和磷酸二氢钾的含量分别为0.6和1.4 g/L时,最有利于菌株生产L-缬氨酸。[结论]试验筛选出了L-缬氨酸高产菌株JVHK597,并为其发酵培养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推理选育,获得高产的阿维菌素工业生产菌种。[方法]以Biok Av-023为出发菌株,首先采用常规紫外诱变筛选出正突变菌株,再通过添加L-异亮氨酸诱导推理选育方法选育高产阿维菌素生产菌株。[结果]经紫外诱变和L-Ile定向筛选表明,L-Ile筛选浓度以0.5%最佳,经复筛后获得的高产突变菌株AV60s-32最高效价可达4 520 IU/ml,与出发菌株相比提高了23.4%。[结论]采用紫外诱变和L-Ile推理选育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提高阿维菌素菌种发酵效价。  相似文献   

12.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选择有效的方法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种。[方法]利用黑曲霉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和亚硝酸复合诱变,选育出酶活力高的突变株进行培养并测定其酶活。[结果]在单因子诱变中,紫外线效果明显优于亚硝酸,致死率70%~80%的诱变剂量比较理想。复合诱变比单因子诱变效果好,产酶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菌落生长速度也加快,在多次传代试验中,菌株的性状也比较稳定。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15 W,照射距离30 cm左右,照射时间8 min)和亚硝酸(0.1 mol/L的NaNO3处理5 min)的复合诱变,复筛得到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纤维素酶活力提高了61.10%,滤纸酶活力提高了64.01%。[结论]通过紫外线和亚硝酸复合诱变能选育出有较高纤维素酶活力的菌株。  相似文献   

13.
刘志友  姚玉飞  杜逸群  张建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5037-5039,5094
[目的]筛选出产酒能力高、发酵速度快的番茄酿酒酵母突变株。[方法]以从番茄表面分离筛选的产酒酵母HBF-2为出发菌株,分别利用紫外线(UV)和亚硝基胍(NTG)进行诱变,通过测定吸光度和致死率绘制出发菌株的生长曲线与致死曲线,根据诱变后菌落形态特征对菌种初筛,根据发酵酒的酒精度、残糖和总酸检测对菌种进行复筛,并对目的菌株进行遗传稳定性试验。[结果]研究表明,出发菌株HBF-2生长周期为24 h,培养10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利用20 W紫外灯,在照射距离为40 cm条件下,照射时间为90 s,筛选出产酒能力比HBF-2提高了18.2%的突变株UV-8;UV-8连续传代5次,番茄发酵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结论]研究可为番茄酒的酵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吸水链霉菌的高产农用抗生素菌株。[方法]从海南土壤中筛选出1株吸水链霉菌,以经过自然分离和2次紫外诱变的S6-7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光照射辅以链霉素抗性筛选后,再进行摇瓶发酵复筛。[结果]从62株随机挑选的单菌落中初筛出7株较好菌株,经斜面连续传代3次后复筛,发现5株菌株具有较好的正突变,正突变率可达8.06%,效价最高提高25.11%。[结论]将链霉素筛选法与传统紫外诱变法相结合,使菌株的产素能力有较大提高,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菌种正向突变的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15.
多杀菌素产生菌株航天育种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多杀菌素诱变育种的有效途径。[方法]对多杀菌素经"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后的菌株进行稀释涂布分离并对分离后的菌株进行筛选和发酵测定,计算多杀菌素总效价。[结果]搭载后的刺糖多孢菌SP1,经大量筛选得到2株高产且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菌株HY463和HY466,多杀菌素总效价分别达到147.51μg/ml和95.33μg/ml,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SP1提高288%和151%。对搭载后的菌株进行稀释涂布分离发现,菌落形态各异,有草帽状、中间凹状、放射线状和宝塔状,并且以草帽状的菌落居多,且不同形态的突变菌株发酵水平也参差不齐。[结论]与UV6、0Co等其他诱变方法相比,空间搭载诱变更能使刺糖多孢菌的产素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是选育多杀菌素高产菌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产纤维素酶的黑曲霉菌种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纤维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菌落直径较大的黑霉菌株W1作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线诱变,检测诱变菌株在不同发酵时间的纤维素酶活力。[结果]黑曲霉W1经紫外线诱变10 min达到92%致死率。在试验检测的108 h范围内,随着培养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延长,出发菌株W1菌株和从中筛选出的高产纤维素酶菌株NW1的酶活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NW1在28℃100r/min培养84 h后酶活最高达到1.515 U/ml,W1培养84 h酶活达到0.958 U/ml,较出发菌株W1提高了1.58倍。之后2者的酶活都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稍有降低。利用0.1%刚果红染液初步检测诱变10 min的黑曲霉分泌纤维素酶情况,结果发现诱变菌株NW1分泌纤维素酶能力最强。[结论]黑曲霉诱变菌株具有较强的分泌纤维素酶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