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石家庄地区几种糯玉米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进一步鉴定石彩糯1号和其他新组合在国内糯玉米品种中的竞争力。[方法]通过随机区组试验对8个鲜食糯玉米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品尝品质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石彩糯1号、新组合红丝彩糯及万全种子公司选育的彩糯2号表现较好,其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适宜在石家庄地区推广应用。[结论]改良品种红丝彩糯有可能成为石彩糯1号的换代品种。  相似文献   

2.
石彩糯1号糯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在石家庄对糯玉米品种"石彩糯1号"分7个不同密度进行试验,通过对不同密度的株高、穗位、鲜果穗性状、产量、效益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若以收获鲜穗为目的,石彩糯1号适宜种植密度为4.50万~5.25万株/hm^2。该研究结果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5年在河南开封市对糯玉米品种“郑黑糯1号”分12个不同播期进行露地直播试验,通过对不同播期的鲜穗收获期、株高、鲜穗产量、鲜果穗性状及品质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郑黑糯1号”在河南地区适宜播种期为4月20日~7月9日,最早直播在4月上旬,最迟在7月中下旬。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石彩糯1号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玉米研究室选育的糯玉米新品种,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鲜穗产量为600~700千克/667平方米,2003~2004年参加国家黄淮海鲜食甜、糯玉米区试,专家评价结果为鲜食品质一级,在参试品种中居首位。石彩糯1号穗型整齐,  相似文献   

5.
石彩糯1号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玉米研究室选育的糯玉米新品种,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鲜穗产量为600~700千克/667平方米,2003~2004年参加国家黄淮海鲜食甜、糯玉米区试,专家评价结果为鲜食品质一级,在参试品种中居首位.石彩糯号穗型整齐,穗大小适中,色泽美观,无秃尖,鲜食风味好.通过近几年的速冻加工及冷冻储藏试验,表明石彩糯1号是一个既适合鲜食又更适合冷冻储藏的品种,冷冻储藏10个月风味不变.  相似文献   

6.
石彩糯1号糯玉米选育技术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彩糯1号是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自选系石糯2为母本、自选系石糯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鲜食糯玉米杂交种,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2a国家区试结果表明:石彩糯1号平均产鲜穗9228.8kg/hm2,田间生长一致,高产且品质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北京、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夏玉米区推广,矮花叶病和茎腐病高发区慎用。  相似文献   

7.
低纬高原地区鲜食糯玉米品种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低纬高原地区具有丰富的热量资源,具有种植鲜食糯玉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筛选适合低纬高原地区种植的糯玉米品种,为品种布局及糯玉米品种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当地大面积栽培品种“云糯3号”为对照,引进“瑞糯1号”“花鲜糯”等11个糯玉米品种在,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对比试验,调查各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性状、抗病性、食味品质等。[结果]“斯达糯52”的鲜穗产量为15 006.8 kg/hm2,位居第1,食味品质总评分为90分;“花鲜糯”的鲜穗产量为14 513.9 kg/hm2,位居第2,食味品质总评分为90分;“瑞黑糯1号”的鲜穗产量为14 175.6 kg/hm2,位居第3,食味品质总评分为88分;“瑞佳糯3号”的鲜穗产量为14 175.6 kg/hm2,位居第4,食味品质总评分为90分;“瑞佳糯4号”的鲜穗产量为12 750.1 kg/hm2,位居第7,食味品质总评分为91分。[结论]“斯达糯52”“花鲜糯”“瑞黑糯1号”“瑞佳糯3号”“瑞佳糯4号...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适宜在武汉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的鲜食玉米品种。[方法]引进彩甜糯6号、鲜玉糯4号、万糯2000等10个鲜食玉米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彩甜糯6号、鲜玉糯4、万糯2000、信彩甜糯1号4个品种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而且感官等级和蒸煮品质也高于其他品种。[结论]彩甜糯6号、鲜玉糯4、万糯2000、信彩甜糯1号适合在武汉及周边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苏科糯3号鲜果穗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对苏科糯3号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明确以收获鲜穗为目的的苏科糯3号在南京周边地区春季种植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玉米鲜果穗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出向下的抛物线趋势;株高、稳位高、倒伏率、空秆率、秃尖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双穗率、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单稳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在兼顾总体鲜穗产量和商品品质的基础上,苏科糯3号在南京地区春季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石彩糯1号是石家庄市农科院玉米研究室选育的糯玉米新品种,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鲜穗产量一般在600~700公斤/亩,2003~2004年参加国家黄淮海鲜食甜、糯玉米区试,专家评价结果为鲜食品质一级,在参试品种中居首。自2001年开始开展速冻保鲜加工技术研究,以常年供应市场,速冻保鲜的石彩糯1号深受消费者的特殊青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设计,设7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08~2009年在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结果]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4399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受播期和种植密度影响很小;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通过回归方程模拟计算得出,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的适宜播期为10月6~21日,相应的合理种植密度为210万~360万/h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播期对不同感温性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分别以2个弱春性(郑麦9023、04中36)和半冬性(西农979、矮抗58)小麦品种为试验对象,通过5个不同播种期(10月1日、10月7日、10月14日、10月21日、10月28日)的设置,研究播期对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播期推迟,小麦株高呈下降趋势;晚播推迟小麦的出苗期和三叶期,总生育天数缩短;不同播期中,弱春性品种的生育时期均较半冬性品种提前。弱春性品种早播或晚播均影响群体产量形成,籽粒产量下降,适期播种(10月14日)最好;半冬性品种应适时早播,播量一致的前提下以10月1日播种籽粒产量较高。[结论]该研究可为豫北地区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选择适宜播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鹤壁市开展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不同播期种植试验.[方法]将小麦分4批进行播种,对小麦不同播期(10月1、8、15、22日)出苗时间、基本苗数、主茎叶龄、分蘖期、茎蘖数、灌浆速率等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10月8~ 15日播种的小麦进入返青期后生长优势明显,有效分蘖、叶面积系数、结实小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均高于其他播期,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最高,为鹤壁市小麦最佳播种期.[结论]该研究可为鹤壁地区小麦高产栽培体系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窦超银  于秀琴  于景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441-12443
[目的]为了保障和提高半干旱区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粮食生产,增强春小麦对旱情的抵御能力。[方法]研究不同播种期对春小麦生长和耗水规律的影响,通过作物形态指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确定半干旱区春小麦适宜播种期。[结果]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春小麦生育期缩短,苗期最为明显;叶面积指数、千粒重和全生育期耗水量等均随着播种期的延迟而减小,早播产量和灌溉水利用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到6 907.5 kg/hm2和6.2 kg/m3。[结论]建议在辽西半干旱区采用适时早播种植春小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冬小麦撒播种植播期与播量对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播期、播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差异,播量对穗数的影响较大;播期对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较大;播期与播量互作的影响不显著;冬小麦长6359撒播的产量在6 723~7 261 kg/hm~2,适宜播种期为9月28日—10月3日,播量为300.0~450.0 kg/hm~2。在品种、播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中,品种间的差异显著;不同品种同期播种,中穗型品种产量为最高。[结论]在一定的播期、播量范围内,选择适宜的品种类型进行撒播,早播可适当降低播量,提高成穗率,增加产量;晚播适当增加播量,提高主茎成穗数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明确吉林省东部高寒山区种植大豆的适宜播期及适宜播深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用10个大豆品种,在吉林省敦化市官地镇对不同播期和不同播深开展研究,分析播期和播深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在吉林省东部高寒区种植大豆,4月末5月初采取3cm播深产量较高。[结论]在吉林省东部高寒山区,应选择抗寒性强品种,适宜播期为4月末5月初,控制播深3cm。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迟熟中粳新品种宁粳7号在安徽滁州地区的栽培特性和技术。[方法]以宁粳7号为材料,从不同播期试验、机插秧不同播量试验、机插秧不同密度试验、播量和密度交互试验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宁粳7号6月份播种,产量降低显著,机插秧播种量75、100 g/盘时产量较高;宁粳7号机插秧中播种量100 g/盘,配合移栽株距11 cm时产量最高。[结论]宁粳7号在安徽滁州地区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5月下旬,机插秧移栽行距固定为30 cm时,适宜播种量为100 g/盘,移栽株距11 cm。  相似文献   

18.
小麦不育系BNS在石家庄地区育性转换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10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地区自然条件下,对小麦温敏不育系BNS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其在石家庄自然生态条件下的开花习性和育性转换规律。结果表明:播期对BNS育性影响较大,随着播种期的推迟,BNS雄性育性表现为完全败育或高度不育→半不育→完全可育的育性转换规律。BNS在石家庄地区10月9日以前播种,具有稳定的不育期,在此时期制种安全可靠;在11月10日以后播种,具有稳定的可育期,并且自交结实率高,繁殖系数高。  相似文献   

19.
杨书运  严平  钱坤  江波  张鑫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433-8434
[目的]确定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精准播种期。[方法]利用气象资料,结合冬小麦高产播种要求,对安徽省沿淮地区的冬小麦精准播期的可预测性进行研究。[结果]该地区适宜播期呈推迟趋势,每10年变化率约1.75 d,气候变暖是播期推迟的根本原因;播期在年际之间存在较大波动,非规律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温度变化的规律性和后效性使冬小麦的播期具有可预报性。认为沿淮地区宜选用10月15日以后5 d滑动平均温度首次降到17℃以下作为冬小麦适宜播种指标;常规气象预报具有的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实现冬小麦精准播期的预报。[结论]该研究可为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