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醇对小花假泽兰茎叶进行依次提取。采用离体和活体试验法测定3种有机溶剂提取物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生长速率法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样0.09 g/ml浓度下,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抑制番茄灰霉病、苹果炭疽病、南瓜枯萎病3种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抑制率均在90%以上。组织法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样0.18 g/ml浓度下,石油醚提取物对番茄果实灰霉病的治疗效果为63.55%,乙醇提取物保护效果为71.47%。对小麦白粉病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石油醚提取物保护作用为81.26%,乙酸乙酯提取物治疗作用为62.07%。 相似文献
2.
紫茎泽兰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到目前为止,已经从紫茎泽兰这种重要的外来入侵植物中分离出100余种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的主要种类有单萜类、倍半萜类、三萜类、甾体类、黄酮类、苯丙素类及各类衍生物。紫茎泽兰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主要表现为杀虫、抑菌和对其它植物的化感作用等。简要介绍了紫茎泽兰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的进展,为深入探讨紫茎泽兰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理和新型仿生农药先导化合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为研究小花假泽兰的抑菌活性成分,采用活性跟踪法对小花假泽兰的全株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IR、1H-NMR和13C-NMR)对已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小花假泽兰中分离出4种具有抑菌活性的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去氧薇甘菊内酯、二氢薇甘菊内酯和β-谷甾醇.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其中2种化合物(去氧薇甘菊内酯和二氢薇甘菊内酯)对8种重要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这2种化合物对小麦纹枯病菌、辣椒疫霉病菌和棉花立枯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强,100mg·L-1剂量下抑制率均在90%以上;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5.61和18.24mg·L-1;对辣椒疫霉病菌的EC50分别为13.88和12.84mg·L-1;对番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10.49和34.68mg·L-1;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48.79和75.47mg·L-1.这2种化合物对农业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紫茎泽兰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已经从紫茎泽兰这种重要的外来入侵植物中分离出100余种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的主要种类有单萜类、倍半萜类、三萜类、甾体类、黄酮类、苯丙素类及各类衍生物。紫茎泽兰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主要表现为杀虫、抑菌和对其它植物的化感作用等。简要介绍了紫茎泽兰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的进展,为深入探讨紫茎泽兰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理和新型仿生农药先导化合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12.
薇甘菊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酶解去壁法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根尖细胞的染色体计数,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薇甘菊的染色体数目为2n=38,属二倍体植物.染色体基数为19,核型公式为2n=38=26m+10sm+2st, 属于不对称核型(2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As.K% =61.4%.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综述薇甘菊在国内的命名情况,总结薇甘菊在国内的主要入侵地段,分析了薇甘菊入侵生境的生态限制因子,以此来探讨和预测薇甘菊在国内的研究方向,并提出有效控制薇甘菊的生态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对薇甘菊经济价值的认识,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较大关注。文章综述了薇甘菊在农业、医药、环保等方面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综合开发和利用这种外来植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研究了4种外植体、10种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离体再生的影响,并对胚性愈伤组织中的体细胞胚发生发育过程进行了组织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所用不同浓度激素组合的培养基均能诱导薇甘菊外植体产生愈伤,培养基以MS+6BA 1 mg/L为最宜;不同种类的愈伤组织再分化结果有明显差异,生长良好的胚性愈伤组织转入分化培养基后可诱导体细胞胚的发生.薇甘菊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形式为单细胞内起源.体细胞胚起源于胚性愈伤组织的胚性细胞,胚性细胞经过一次不均等分裂产生两个细胞,即胚细胞和胚柄细胞.然后依次经过具胚柄的多细胞原胚,再经过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阶段,发育成具有子叶的成熟胚状体,然后长成为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7.
5种植物对薇甘菊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水作为溶剂对云南省薇甘菊发生地伴生的常见本地物种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和外来物种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croides)、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以及农粮作物红薯(Ipomoea batatas)地上部分进行提取,后将各提取液配制成一定质量浓度的营养液培养薇甘菊幼苗,12 d后测其对薇甘菊幼苗的生长抑制情况.结果表明,5种供试植物的水提取物均能抑制薇甘菊幼苗的生长,且彼此间存在一定的差异.5种植物化感作用的综合抑制效应总体表现为:空心莲子草>异型莎草>三叶鬼针草,水蓼和红薯对薇甘菊幼苗生长的抑制程度相似,但强度明显弱于前3种植物;不同供试植物的水提取物对薇甘菊幼苗新增质量的受抑制程度均大于茎长和根长的受抑制程度.说明入侵地许多与薇甘菊伴生的物种具有抑制薇甘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其中外来种群的抑制作用总体强于本地种群. 相似文献
18.
19.
薇甘菊染料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薇甘菊作为天然植物染料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提取法提取薇甘菊中的色素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个化合物在水提取物中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鉴定出116个峰中的59种化合物,占提取物总含量的95.34%,主要化合物为植物甾类(44.58%)、酯类(26.22%)、胺类(9.45%),另外,还含有杂环化合物(5.34%)和醚类化合物(4.87%)等。[结论]薇甘菊可以作为天然植物染料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4 种吡啶类除草剂对不同生长期薇甘菊防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对不同生长期薇甘菊具有高效安全的除草剂,以常用除草剂41%草甘膦水剂(2250~9 000g/hm2)为对照,利用24%氨氯吡啶酸水剂(1125~3 375mL/hm2)、48%三氯吡氧乙酸EC(350~6255 mL/hm2)、75豫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粒剂(134~240 g/hm2)和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750~1050 mL/hm2)4种吡啶类除草剂对苗期、生长中期、成株期薇甘菊进行防除试验。防除试验完成后,将豆角、菜心、青瓜3种作物种植在喷施过4种药剂的土壤上观察其生长发育状况,以确定有无残留药害发生。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除草剂中氨氯吡啶酸、三氯吡氧乙酸和氯氟吡氧乙酸对薇甘菊均具有良好的防效,对薇甘菊的株(盖度)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可达到90%以上。其中氨氯吡啶酸和三氯吡氧乙酸对薇甘菊苗期、生长中期的防效与草甘膦相近,对成株期薇甘菊防效稍优于草甘膦。在喷施过氨氯吡啶酸的土壤上,豆角、菜心、青瓜均出现畸形,其他处理无异常变化。氨氯吡啶酸、三氯吡氧乙酸对薇甘菊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在一定的生境中可代替草甘膦。由于氨氯吡啶酸在土壤中残留期较长,因而其应在农区慎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