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旱地套作大豆是在过去麦一玉一苕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对旱地种植模式的改进.自贡市沿滩区是在川南几个地市中推广旱地套作较早的区县之一,随着贡选一号等冬大豆的推广使用,旱地套作大豆已被农户普遍接受.但是,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对生物危害的有效防控是确保大豆产量稳定的重要措施.现就近3年我区在大豆生物危害防控方面的主要措施做一简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旱地套作大豆是在过去麦--玉--苕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自贡市沿滩区是在川南几个地市中推广旱地套作较早的区县之一,随着贡选1号等冬大豆的推广使用,旱地套作大豆已被农户普遍接受.随着生猪集中养殖的增加,麦--玉--豆和油--玉--豆种植模式的面积逐年加大.  相似文献   

3.
旱地套作磊豆是在过去麦——玉——苕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自贡市沿滩区是在川南几个地方中推广旱地套作较早的区县之一,随着贡选1号等冬大豆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多种农作物套作是近几年我国发展起来的新型旱地多熟种植模式,与传统的种植模式相比,该种植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节肥优势。目前,这种新型旱地多熟种植模式正处于摸索阶段,还未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不同种植模式下根系分泌物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更是缺少相关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盆栽根系分泌物试验,来研究大豆和甘薯的根系分泌物对玉米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便能够为玉米科学间套种植技术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荣县套作大豆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hm2以上,但种植技术落后,效益低下,单产长期在900kg/hm2左右。近年来,以四川农业厅和四川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大胆探索创新总结出了以“五改”为主要技术措施的旱地多熟种植新模式-“麦/玉/豆”。通过多年的示范和推广,目前全县旱地新种植模式“麦/玉/豆”大豆高产高效种植面积已达到1.7万hm2,大豆单产增加到1 500kg/hm2以上,种植效益增加2 000元/hm2,取得一定成效。但大豆单产和种植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现状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汉寿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状和种植效益,针对汉寿县的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探讨了大豆玉米间作和大豆玉米套作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主要包括田间配置相关核心技术,以及减量一体化施肥、化控降高防倒、绿色病虫害防控等配套技术,讨论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为汉寿县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竹 《现代农业》2008,(12):19-19
针对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逐年递增,而北方大豆主产区由于重迎茬严重已不宜再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的现状,我们分析了在南方丘区发展套作大豆的有利条件,提出了旱地新三熟种植模式“麦/玉/豆”,并简要介绍了该模式的突出优势和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了真实评价玉米套作大豆的推广价值,掌握该种植模式在推广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各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和其它农艺性状,规范套作栽培管理技术,充分发挥品种和栽培种植技术优势,文章进行了玉米套作大豆高效示范,为全市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麦//玉//豆"套作模式,在间中发展推广已经有30多年,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形成了适合不同时代的模式特点。本文要谈的该种植模式为"五0:七0"套作模式,其特点为:省工、高产、适宜于小型机械化。笔者系统介绍了该种植模式的特点,提出了套作模式中小麦、玉米、大豆高产种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旱地套作大豆是为适应新时期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需要,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引进创新形成的一种旱地新型大豆种植技术.该技术具有省工节本、培肥地力、节水抗旱、操作简便、有利于实现周年高产高效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杨晓贺 《农学学报》2014,4(7):26-28
为了明确大豆套作大蒜、毛葱对大豆蚜是否具有防控效果,通过棋盘式取样法在大豆单作田、大豆套作大蒜田和大豆套作毛葱田对大豆蚜及天敌种群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时间为大豆蚜发生始盛期至大蒜和毛葱收获后两周,每7天调查一次。结果表明,大豆套作大蒜和大豆套作毛葱2种耕作方式中,大豆蚜数量明显低于大豆单作田。说明通过利用作物的不同耕作方式防控大豆蚜是值得探索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2.
旱地"麦/玉+豇/豆+蒜"是在"麦/玉/豆"旱地新3熟复种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轮作、套作与混作于一体的,一年5熟制粮经复合型种植模式。其操作简便且经济效益高。是从事种植业的农村劳动力日趋不足现状下较优种植的模式。只要改进覆盖、蔬菜采摘与商品化处理技术,就能得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适合套作的大豆品种提供相应的生物力学性能指标,以耐阴型品种'南豆12'和不耐阴型品种'C103'为试验材料,在玉米-大豆套作和大豆单作两种种植模式下,进行了不同品种的节间惯性矩、弹性模量、抗弯刚度等力学指标的测定和相应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套作模式下,两个品种的惯性矩明显小于单作模式,而弹性模量明显大于单作模式。'C103'在单作模式下茎秆的抗弯刚度明显大于套作模式,而'南豆12'在两种种植模式下茎秆的抗弯刚度差异不大。在两种种植模式下,两个品种的弹性模量和抗弯刚度均为第一节间最大,且由低位节向高位节递减,可以作为筛选耐阴型品种的生物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在大豆绿色生产中,病虫害绿色防控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科学利用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措施能有效保护田间有益生物,最大限度地减少毒性大、残留期长的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和用量,并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大豆生产效益、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本文介绍了大豆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中绿色防控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控、种衣剂包衣处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以期为大豆生产和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洋芋/玉米窄厢套作种植,是四川省射洪县近年探索总结出来的旱地作物高产高效套作种植新模式。该模式通过冬季种植洋芋,春季在洋芋宽行套作春玉米,实现洋芋、玉米双高产,比"双三O"(1尺=33cm,下同)洋芋/玉米宽厢套作种植模式,扩大了洋芋种植播幅,实现了洋芋产量翻番,因而深受农民欢迎。其技术要点是:一、选择好适宜品种洋芋/玉米套作种植,洋芋种植在前,不会受玉米荫蔽,因此,玉米品种选择主要是看其丰产性、抗病性和适应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四川省宜宾地区糯高粱大豆套作高产栽培技术,以糯高粱宜糯红1号和5个夏大豆品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高粱、大豆产量及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套作模式下,高粱和大豆产量呈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套作模式对高粱、大豆产量和产值影响差异显著;在大豆套作高粱种植下的复合群体土地当量比,南豆12最高,为1.21。因此,结合宜宾地区的生态气候条件,综合考虑糯高粱与夏大豆的产量和经济产值,该试验得出最优配套方案为:宜糯红1号—南豆12,经济产值达21 815.04元/hm2。  相似文献   

17.
选用3个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研究了大豆种植密度对其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大豆株高、底荚高度趋于升高,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趋于下降,播种密度对荚粒数、百粒重无明显影响。套作大豆产量与种植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变化趋势。在该套作模式下,晋豆19、中黄30、晋豆23的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21.7万株/hm~2、22.3万株/hm~2、17.9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正>冬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贵州省重要的油料作物,贵州省冬油菜常年种植面积在740万亩左右,发展冬油菜生产对维护和促进贵州省粮油安全和经济发展均有重大意义。随着国家大力实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对各省大力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贵州省在旱地条件下高粱、油菜存在茬口紧张的问题,并且目前尚缺少适合在山地条件下栽培的极早熟油菜品种,利用冬闲田扩种油菜的难度较大。针对这种情况,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通过探索研究和试验示范,总结出油菜、高粱分带套作高产栽培技术模式,2022年开始推广,目前全省已累计推广10余万亩。该模式是基于旱地条件下油菜分带套作高粱的种植模式,旨在提高耕地复种指数,为旱地扩种油菜提供空间,实现油菜扩面积、提产量、增效益。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与玉米套作是贵州山区旱地的主要耕作制度,通过对套作模式的分析比较及综合效益评价,总结提出了黔西北山区马铃薯与玉米双行聚垄套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全区推广应用.实行马铃薯与玉米双行聚垄套作,既适当提高了作物的种植密度,又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马铃薯和玉米的种植效益.在生产上要重点抓好良种选择、精细整地、双行聚垄套作、科学施肥、强化中耕管理和适时收获等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纤维素合成相关糖类物质转化的角度,阐明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大豆苗期茎秆光形态建成的机理。【方法】在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套作两种种植模式下,以强耐荫大豆南豆12和弱耐荫大豆南032-4为试验材料,对叶片光合速率和茎秆总碳、纤维素、可溶性糖、蔗糖、β-1,3-葡聚糖等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与单作相比,套作大豆由于受到玉米荫蔽,苗期光合速率显著降低,但材料间对套作的反应程度不同,强耐荫大豆南豆12受套作荫蔽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在套作下表现出较强的光合能力;套作显著降低了大豆叶片和茎秆的总碳含量,但南豆12的降低幅度显著低于南032-4。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光合速率与叶片和茎秆的总碳含量、茎秆的纤维素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2,0.935,0.825,P<0.01),说明荫蔽通过影响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减少了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向茎秆中的分配,导致大豆植株茎秆纤维素含量降低;强耐荫大豆南豆12在荫蔽下的光合速率较高,光合产物积累较多,适合套作种植。在整个苗期,虽然套作大豆茎秆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低于单作,但β-1,3-葡聚糖和蔗糖含量在大豆出苗后30-51 d却表现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且在套作模式下,两个大豆糖类物质转化率差异显著;同一种植模式下,强耐荫大豆南豆12茎秆可溶性糖、蔗糖和β-1,3-葡聚糖的含量和转化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南032-4。对纤维素沉积方式分析表明,同一大豆材料,单作模式下茎秆纤维素快速累积时间和累积速率要高于套作;同一种植模式下,强耐荫大豆南豆12纤维素快速累积时间要短于南032-4,但差异较小,而累积速率要高于南032-4,最终导致南豆12的茎秆纤维素含量显著高于南032-4。【结论】套作荫蔽降低了大豆叶片的光合能力,减少了光合产物向茎秆的运输量和茎秆填充物的含量,改变了茎秆纤维素的沉积方式,使得纤维素的含量降低;而强耐荫性大豆南豆12在套作模式下能保持较高光合能力和茎秆纤维素合成能力,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