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7个绵羊品种mtDNA D-loop区序列的系统发育与起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中国绵羊的起源、进化及遗传多样性,对新疆、内蒙古、西藏、云南、宁夏、山东等地区7个地方绵羊品种和1个外来品种共59个体的线粒体D-loop全序列进行了测序分析。7个地方绵羊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Hd)和核苷酸多样度(π)分别平均为0.9960和0.0306,表明我国地方绵羊品种的控制区遗传变异丰富。系统发育和网络进化分析均将中国绵羊分为3个明显的支系,揭示中国绵羊存在3个独立的母系起源;并发现欧洲摩佛仑羊与支系B聚在一起,表明摩佛仑羊与中国绵羊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对mtDNA D-loop的3个支系进行核苷酸不配对分布曲线分析和Fu’s中性检验,结果显示3个支系的分布曲线均呈单峰形,且中性检验差异显著,表明绵羊3个支系可能曾经历群体扩张。 相似文献
2.
甘肃地方绵羊品种微卫星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省6个地方绵羊品种(240只个体)15个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的研究,结果共发现了179个等位基因。其中在藏羊中发现的等位基因数最多(136个),兰州大尾羊最少(94个)。多态信息含量、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的数据表明:在研究的6个绵羊品种中藏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而兰州大尾羊和岷县黑裘皮羊的遗传多样性较低。DA遗传距离和D s遗传距离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均表明:兰州大尾羊、蒙古羊和滩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预示这3个品种可能具有相同的原始祖先。而甘肃高山细毛羊与其他5个甘肃地方品种的遗传距离较远,另为一类。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我国小型鹅种的系统进化,运用DNA测序技术测定了我国13个小型鹅种群体mtDNA D-loop区521 bp序列。结果显示这13个小型鹅种D-loop区的A、G、C、T含量分别为32.2%,15.0%,29.0%,23.8%。平均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2153和0.00046。13个家鹅种间变异大于种内变异,且均未出现群体扩张现象。群体聚类和系统进化树表明,伊犁鹅来源于灰雁(Anser anser),其余12个鹅种来源于鸿雁(Ansercygnoides)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甘肃地方绵羊品种mtDNA D-环序列遗传多样性与起源,利用设计的1对引物对绵羊mtDNA D-环序列进行PCR扩增和纯化测序.对序列数据进行单倍型、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关系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20只绵羊mtDNA D-环序列(部分)表现出2种长度变异,其中3个序列长度为573 bp,117个序列长度为648 bp.对117个长度为648 bp的序列进行分析,发现77个单倍型.单倍型比例、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度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在蒙古羊都较高,而在兰州大尾羊和岷县黑裘皮羊都较低.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关系分析均将77个单倍型明显的分为3个分支.研究认为:含有4个重复单元(75 bp)是甘肃地方绵羊品种mtDNA D-环的序列特征,在甘肃6个地方绵羊品种中,蒙占羊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兰州大尾羊和岷县黑裘皮羊遗传多样性最低.系统发育和网络关系分析认为甘肃6个地方绵羊品种有3个母系起源.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我国小型鹅种的系统进化,运用DNA测序技术测定了我国13个小型鹅种群体mtDNA D-loop区521 bp序列。结果显示这13个小型鹅种D-loop区的A、G、C、T含量分别为32.2%,15.0%,29.0%,23.8%。平均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2153和0.00046。13个家鹅种间变异大于种内变异,且均未出现群体扩张现象。群体聚类和系统进化树表明,伊犁鹅来源于灰雁(Anser anser),其余12个鹅种来源于鸿雁(Ansercygnoides) 相似文献
6.
利用10个微卫星座位对4个肉用绵羊品种进行遗传检测,计算出了各品种的平均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及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0个微卫星座位上共检测到了107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在5~13个之间。各基因座位多态信息含量为0.498 5~0.890 4,均表现出了高度多态性。各基因座位杂合度较高,为0.563 0~0.899 5,说明肉用绵羊品种有着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个肉用绵羊品种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萨福克羊和陶赛特羊先聚在一起,他们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345 25,然后与夏洛来羊聚在一起,最后与中国美利奴羊聚在一起,中国美利奴羊与夏洛来羊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516 39。研究结果对我国肉用绵羊资源的评估、保存和预测杂种优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牦牛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测定及其在牛亚科中分类地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普通牛线粒体DNA序列设计引物,获得了九龙牦牛线粒体D-loop区全序列,并以羊亚科绵羊属绵羊作为外类群利用D-loop区序列对牛亚科代表性物种(牦牛、野牦牛、普通牛、瘤牛、美洲野牛、欧洲野牛和亚洲水牛)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牦牛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全长893 bp,与普通牛源序列的同源性为87.4%,其中有17个碱基的缺失;在牛亚科内,牦牛、野牦牛与美洲野牛(美洲野牛属)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最小,为6.2%~6.8%,而与牛属中普通牛、瘤牛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较大,为10.0%~11.3%;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牦牛、野牦牛首先与美洲野牛聚为一类,说明牦牛、野牦牛与美洲野牛属间的遗传相似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牛属间的遗传相似性较低、亲缘关系较远;结合古生物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的证据,支持将牦牛、野牦牛划分为牛亚科中一个独立属即牦牛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绵羊线粒体存在3种类型(单倍型A、B和C),单倍型B主要出现在欧洲绵羊群体;尽管考古证据支持西亚肥沃新月区是绵羊的起源地,但因为欧洲摩弗伦羊携带B型线粒体,所以说明摩弗伦羊是在欧洲独立驯化的。为进一步调查事实的真相,我们采集了48个品种共406个绵羊样品,分析了线粒体DNA(mtDNA)高变区的序列变异。采样地点覆盖了北欧、巴尔干半岛至西伯利亚南部的阿尔泰山之间的广大区域,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样本来自于近东地区绵羊起源地附近,还有一些更远的北部地区的绵羊品种。高加索地区绵羊存在4种线粒体型(A、B、C和D),中亚绵羊存在3种线粒体型(A、B和C),欧洲东部边缘地区(包括黑海北部以及西部、乌拉尔山脉地区)绵羊存在2种线粒体型(A和B)。仅有1个样品检测到单倍型D,其它3个单倍型都检测到群体扩张现象。其中,单倍型A(高加索以及中亚地区最常见类群)最先扩张,单倍型C最后扩张,高加索地区的A、B 2种单倍型几乎同时扩张。东欧地区的B单倍型大约在3000年前开始扩张(晚于B单倍型扩张的最早年限),表明欧洲不是绵羊的独立驯化地。绵羊线粒体类型的分布状态和其他的研究成果都支持近东地区是绵羊的起源地。单倍型C及D可能是野生近缘种基因渗入的结果,但是需要扩大样品来源以揭示这2个单倍型的起源地。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绵羊从近东通过俄罗斯进入北欧。 相似文献
9.
10.
本研究测定了中国家鹅15个品种、欧洲鹅2个品种共44个个体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1143 bp),与Genbank库中白额雁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合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各序列同义替换速率(dS)和非同义替换速率(dN)分别为0.0787和0.0011,dS与dN值间的差异极显著(Z=4.713,P<0.01),dS<0.5,可使用dS值来构建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树,构建的最大简约树与邻接树拓扑结构一致,支持中国家鹅的双起源学说,即除伊犁鹅外的其它中国鹅品种起源于鸿雁,伊犁鹅和欧洲的郎德鹅、莱茵鹅起源于灰雁. 相似文献
11.
4个绵羊品种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差异和系统进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测定了小尾寒羊、大尾寒羊、洼地绵羊、滩羊和鲁北白山羊5个品种羊415bp线粒体DNA细胞色素6基因片段,其中44个位点检出变异。分析其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并以鲁北白山羊为外群,用UPGMA和NJ法构建了一系列分子系统树,得到相同的拓扑结构,在分子水平从母系遗传的角度澄清4个绵羊品种的起源分化关系。结果显示:在4个绵羊品种之间,洼地绵羊与滩羊关系最近与小尾寒羊亲缘关系最远。绵羊品种内的平均差异为0.85%,线粒体DNA多态性相对贫乏,推测4个品种绵羊具有共同的母系祖先。 相似文献
12.
13.
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从分子水平对云南5个地方绵羊品种(腾冲绵羊(TC)、昭通绵羊(ZS)、迪庆绵羊(DQ)、宁蒗黑绵羊(NL)、乌骨绵羊(WG))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平均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等对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及群体间、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各品种内杂合度较低,在0.2894~0.3349之间,说明各群体内遗传变异较小;PIC值均大于0.5,呈现高度多态,说明5个绵羊品种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5个绵羊品种之间的基因流分析结果发现,除与乌骨绵羊之间的基因交流较小外,其他4个绵羊品种之间的基因交流都较大。应用UPGMA法进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乌骨绵羊同其余品种亲缘关系较远,最近的是迪庆绵羊和宁蒗黑绵羊。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主要地方绵羊品种mtDNA细胞色素b基因PCR-RFLP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PCR-RFLP方法,对我国9个地方绵羊品种和3个引人品种共计120个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cyt b)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种限制性内切酶在所研究的个体中共检测到22个酶切位点,15种限制性态型,其中StuⅠ、EcoRⅠ和MboⅡ表现出多态,15种限制性态型归结为4种基因单倍型,即单倍型Ⅰ、单倍型Ⅱ、单倍型Ⅲ和单倍型Ⅳ。单倍型Ⅰ为受试绵羊品种的基本单倍型。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遗传多态度为0.0142%,说明我国地方绵羊品种线粒体DNA多态度贫乏。 相似文献
15.
16.
为解析中国地方绵羊品种产羔数差异形成的遗传学机制,以5个不同繁殖力的中国地方绵羊品种(湖羊、藏羊、蒙古羊、阿勒泰羊和多浪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FecB基因的多态性,比较不同繁殖力群体间FecB的分布情况,并与其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湖羊群体中存在BB、B+、++三种基因型,藏羊、蒙古羊及阿勒泰羊群体中仅存在B+和++两种基因型,多浪羊群体中仅存在++基因型。湖羊、藏羊、蒙古羊、阿勒泰羊及多浪羊群体中BB、B+及++基因型频率依次是0.69、0.28、0.03,0.00、0.13、0.88,0.00、0.08、0.92,0.00、0.08、0.92和0.00、0.00、1.00;B等位基因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湖羊>藏羊>蒙古羊=阿勒泰羊>多浪羊。湖羊、藏羊、蒙古羊和阿勒泰羊中该位点He和PIC分别为0.29、0.25,0.12、0.11,0.08、0.07和0.08、0.07,且在以上4个品种中BB和B+基因型个体产羔数比++基因型个体高(P<0.01),BB基因型个体和B+基因型个体之间无差异(P>0.05)。由此可推断,FecB或许是决定绵羊产羔数的主效基因,亦或是与其存在密切相关的标记基因,可助力绵羊产羔数性状MAS技术和为多胎绵羊新品种(系)培育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17.
利用5个微卫星标记在山西省主要8个绵羊品种中的多态性研究,预测进口肉用绵羊品种与地方绵羊品种的杂种优势,为山西省肉用绵羊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8个绵羊品种在5个微卫星位点上平均等位基因数在6.0-8.6个之间,平均有效等位基因在3.81-5.68个之间,平均基因杂合度在0.6711-0.7896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0.6152-0.7462之间,品种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1390。说明选择5个微卫星座位均为高度多态位点,可用于8个绵羊品种遗传多样性评估;8个绵羊品种在5个微卫星座位上都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且总群体86.1%遗传变异发生在品种内。根据标准遗传距离和Nei's遗传距离,若用本地绵羊、广灵大尾羊做母本,父本选择顺序依次为特克赛尔羊、杜泊羊、萨福克羊、道赛特羊;若用小尾寒羊做母本,父本选择顺序为特克赛尔羊、萨福克羊、杜泊羊、道赛特羊。若用乌珠穆沁羊做母本,父本选择顺序为特克赛尔羊、萨福克羊、道赛特羊、杜泊羊。进口肉用绵羊品种与地方绵羊品种最理想杂交组合为:特克赛尔羊与本地绵羊、广灵大尾羊、小尾寒羊;较差杂交组合为:道赛特羊与小尾寒羊、乌珠穆沁羊,杜泊羊与乌珠穆沁羊。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南地区5个地方绵羊群体mtDNA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采用PCR—SSCP技术及mtDNA D-loop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云南昭通绵羊、腾冲绵羊、宁蒗绵羊及西藏的多玛绵羊、江孜绵羊5个地方绵羊群体共232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PCR-SSCP分析显示,在西藏的多玛绵羊和江孜绵羊中均检测到线粒体编码区的Cytb和ND2基因的3种单倍型A、B和C,且在西藏的多玛绵羊、江孜绵羊中C单倍型比例高于B型;而在云南的昭通绵羊、腾冲绵羊和宁蒗绵羊中只检测到单倍型A和B。根据不同的单倍型从5个群体中筛选出39个样品进行mtDNAD-loop区克隆测序,经过系统进化分析揭示西藏绵羊存在A、B、C3种mtDNA单倍型;而云南绵羊只存在A、B2种mtDNA单倍型。以上基于PCR-SSCP和D-loop区序列的分析结果一致提示西藏绵羊有3个母系来源,云南绵羊有2个母系来源。基于mtDNAD-loop序列的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西藏多玛绵羊和江孜绵羊的单倍型多样度(Hd)、核苷酸多样度(Pi)及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均高于云南3个地方绵羊品种,提示西藏绵羊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云南绵羊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变异,为种质资源评价、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数据。利用5个微卫星标记分析4个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等位基因组成及频率进行群体遗传统计分析;基于品种间标准遗传距离(Ds)和Nei氏遗传距离,分别构建UPGMA系统发生树。4个地方绵羊品种共检测到70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等位基因数(Na)在10~18之间;4个地方绵羊品种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81~5.68个,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152~0.7373,平均遗传杂合度(H)为0.6711~0.7820;4个地方绵羊品种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0847,标准遗传距离(Ds)和Nei氏遗传距离晋中绵羊与乌珠穆沁羊为最大(0.5775、0.6126),小尾寒羊与乌珠穆沁羊为最小(0.1542、0.1955),首先小尾寒羊与乌珠穆沁羊聚为一类,晋中绵羊与广灵大尾羊聚为另一类,然后两类聚在一起形成一大类。结果表明,4个地方绵羊品种遗传变异大、多样性丰富;品种间遗传分化小,但小尾寒羊和乌珠穆沁羊与晋中绵羊和广灵大尾羊间已有明显分化。选择的5个微卫星座位均为高度多态位点,可作为有效遗传标记用于绵羊品种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各地方绵羊品种分子聚类关系与其形成史、分化及地理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