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苎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其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昌立  李树川 《中国麻作》1996,18(1):1-6,36
通过对苎麻不同基因型和外植体类型的再生植株进行观察与鉴定,分析了经过组织培养循环所创造的苎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具有频率高、类型多的特点,而其中超亲变异的出现,证明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行苎麻品种改良是可行的,并据此提出建立苎麻生物技术育种新途径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2.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9份无性系变异体后代的性状相关和广义遗传力分析以及68份体细胞无性系R_1、R_2、R_3的株高、抽穗期变异分析表明:R_2、R_3代的性状变异水平明显低于R_1;R_2和R_3代保持R_1变异水平的无性系比例很低。通过体细胞培养容易获得微效变异,而获得大变异的频率很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R_3的多数性状遗传力较高。综合分析表明:对优良无性系变异体的选择R_2代便可开始,R_3代便已趋稳定。相对于其它手段创造的变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有一定的优越性,也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苎麻体细胞植株再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了苎麻叶愈伤、茎切段、离体叶片和下胚轴四种外植体类型的体细胞植株再生的试验结果。研究表明,影响诱导效果的因素包括基因型、外植体类型、外植体的取材部位和生理年龄、培养基组分以及培养温差等方面。基因型是不容随意改变的,但研究的结果得出一条思路:选择适当的外植体类型,注意取材部位和控制适合的生理年龄、筛选与之相适应是最佳培养程序,采取昼夜变温培养。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一定可以获得满意的诱导效果。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地植物科学工作者广泛开展了高等植物体细胞离体培养技术的基础研究,利用植物体细胞的全能性,在体细胞组织经过诱导与分化以后,成功地从体细胞组织中培育出完整的再生植株.到70年代,有许多主要农作物先后获得了体细胞再生植株.到80年代,科学工作者发现体细胞无性株及其后代会出现许多变异,其中包括产量、品质、抗病、抗虫、抗逆性、熟期、株高等有用变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苎麻叶愈伤、茎切段、离体叶片和下胚轴四种外植体类型的体细胞植株再生的试验结果。研究表明,影响诱导效果的因素包括基因型、外植体类型、外植体的取材部位和生理年龄、培养基组分以及培养温差等方面。基因型是不容随意改变的,但研究的结果得出一条思路:选择适当的外植体类型,注意取材部位和控制适合的生理年龄、筛选与之相适应的最佳培养程序,采取昼夜变温培养.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一定可以获得满意的诱导效果。将供试材料先培养成试管苗无性系,外植体直接取自试管苗,不受季节和气候的限制,不用消毒处理,是一种可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耐光氧化水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体的筛选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已知耐光氧化的中粳02428与中国91,不耐光氧化的中籼842、酶选明恢63-38、酶选明恢63-53、桂朝2号为供体亲本进行体细胞无性系的培养。从不耐光氧化亲本中可以产生耐与较耐光氧化的无性系变异体,并且突变频率较高,耐光氧化亲本的无性系后代仍然是耐光氧化的,初步观察到耐光氧化变异体具有遗传稳定性。源于中国91的变异体CX1的R5代与R6代孕穗期倒2叶光氧化级数均为Ⅰ级,源于842的变异体842后实的R2代与R3代孕穗期倒2叶光氧化级数均为Ⅱ级。  相似文献   

7.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其突变体的RAPD鉴定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普遍现象。综述了无性系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变异的原因、在育种上的应用、发展前景及其突变体的RAPD鉴定分析技术的原理与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籼稻体细胞无性系雄性不育变异及其表现(英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组织培养,于1984一1988年间,在9个品种(14次)中离体筛选到雄性不育突变件48个,其中发生在R1代的20个,R2代的28个。根据花粉败育之特点,可将这些突变体分为无花粉型及花粉败育型。发现起源于IR54的一体细胞无性系“54257”,在其R2代分离出雄性不育突变体,继之对它以各种品种进行测交,其杂种一代有的组合表现育性恢复,有的组合仍保持雄性不育。由此确证它属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该雄性不育突变体,就其恢保关系考察,初步认为其细胞质性质与野败型(WA型)类似。这是由体细胞无性变异产生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的首例报道。  相似文献   

9.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小麦株高、熟性、产量、育性、品质、抗性等育种方面的应用及应用中存在的愈伤组织再生能力下降、变异类型复杂、表型变异能否稳定遗传、遗传分析相对缺乏等问题作了全面的综述,并对其在小麦育种中应用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陈举林 《玉米科学》1994,2(1):018-020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具有变异范围较广泛,单基因或少数基因变异的情况较多,因此适合于用来对现有品种进行有限的修饰与改良,这种变异是作物改良又一新的变异来源.自60年代以来,由于细胞组织培养的迅速发展,已可获得多种植物的再生植株,其后又不断发现再生植株广泛地存在着遗传变异,即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现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已被确认为一种新的遗传变异来源,可作为植物品种改良的有效手段.我国自70年代末开始对细胞组织培养中的变异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品种改良,其后又进行了抗性突变体的筛选,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成的杂交稻汕优37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Somaclonalvariation,SV)技术培育作物新品种在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在恢复系改良中,我们利用该技术育成了371等突变恢复系,用珍汕97A和恢复系371配组而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371于1998年5月通过了浙江...  相似文献   

12.
大豆体细胞无性系(Clone)的变异与优良品系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母秋华  原亚萍 《大豆科学》1998,17(3):242-247
本研究以栽培大豆辽豆85-38γm2、九农15及半野生大豆公野交2246等10个品种为材料,通过茎节培养从辽豆85-38γm2中获得了可以继代2的体细胞无性系并再生植株。不同继低培养世代(SC1、SC2、SC2)的再生植株在株高、叶形、分枝数、百粒重等重要农艺性状上均产生了变异,通过二年的田间产量鉴定与产量比较,从SC2中筛选出4个高产、虫食率低的优良品秒。  相似文献   

13.
14.
为明确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后代材料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HMW-GS及SSR位点变异情况,对宁春4号、陇春21号和花培9355三个小麦品种的无性系R4和R5代材料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HMWGS组成及SSR位点进行检测和鉴定,并分析其变异情况。结果表明,三个小麦品种无性系后代中,编码HMW-GS的三个位点均可发生变异,不同基因型材料的无性系后代的变异频率和位点并不相同,同一基因型无性系后代的不同编码位点的变异频率也不相同;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出现超亲变异,其中大部分材料在R4代中表现出的变异性状能够稳定传递到R5代中。小麦体细胞无性系SSR位点的变异具有基因型依赖性,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的变异频率与SSR位点变异频率无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其应用于棉花育种的前提是建立高效的组织培养诱导再生植株体系.本文简要综述了棉花离体诱导植株再生研究的现状,重点讨论了棉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表现、利用方法及机理,提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粳稻体细胞无性系后代的耐冷性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利用植物体细胞培养技术,在多种农作物上获得了体细胞无性系各类性状及抗逆性变异体〔1一9〕,但尚未见到获  相似文献   

17.
18.
高粱体细胞无性变异系田间选育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粱体细胞无性系后代多品种、多代数、大群体的种植观察和鉴定分析,初步明确了高粱体细胞无性系后代变异特点,建立了高粱体细胞无性系后代的田间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粱体细胞培养中不同基因型和外植体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太渊  杨立国 《杂粮作物》1995,(6):26-28,25
高粱体细胞培养中不同基因型和外植体的反应石太渊,杨立国,张华,支萍(辽宁省农科院高粱所110161)自从Mastellet于1970年首次成功地从高粱芽原基诱导愈伤组织并再生植株以来,各种基因型和外植体已先后通过细胞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关于基因型对高...  相似文献   

20.
亚麻体细胞无性系的建立及其植株再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苑志辉  孙洪涛 《中国麻作》1997,19(1):17-18,32
以亚麻无菌苗(7-10天培养)切取的茎尖和下胚轴作为外植株,分别接种于N6、B5基础培养基,均附加IAA4mg/L、KT2mg/L和LH200mg/L,经过四个星期的离体培养,获得具备不定苗发生能力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平均达94.2%。然后把它们转移至继代培养基中进行再分化培养,培养得到绿苗及胚性愈伤组织,分化频率平均达6.3倍。切取下的绿苗植于改良后的B5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生根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