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亚硝酸与紫外线复合诱变、紫外线诱变、亚硝酸诱变对菌株WN-4的孢子依次进行处理,采用链霉素抗性突变株筛选和琼脂块筛选法,得到一株梧宁霉素高产菌株W11;其生物效价是出发菌株的1.27倍。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菌株发酵液中多杀霉素产量,本试验利用常温常压等离子体(ARTP)诱变、紫外(UV)诱变和抗性突变技术处理刺糖多孢菌株DS0322-3,结合高通量筛选和摇瓶发酵选育多杀霉素高产菌株。结果显示,通过ARTP诱变和UV诱变育种,筛选获得384株突变菌株,其中有9株突变菌株的效价较原始菌株增加10%以上,且1株效价较原始菌株增加20%以上,经过ARTP诱变30 s,得到的突变菌株AR1019-4效价为547.78 mg/L,较原始菌株增加了21.88%。以ARTP诱变得到的高产突变菌株AR1019-4为出发菌株,通过抗性突变筛选技术筛选获得1 152株突变株,其中13株突变菌株的效价较出发菌株增加10%以上,且2株效价较出发菌株增加15%以上,在0.5 mg/L的氯霉素平板上得到的突变菌株Chl 1215-5效价为637.12 mg/L,较出发菌株增加了16.31%;12 mg/L的庆大霉素抗性突变筛选到了突变菌株Gen 1207-8,效价为597.59 mg/L,该菌株的Spinosyn D组分由10%~15%增加至30%~35%左右,经遗传稳定性试验验证,突变菌株Chl1215-5和Gen1207-8可稳定遗传。试验结果表明ARTP诱变、紫外诱变和抗生素突变技术对选育多杀霉素高产菌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褐黄孢链霉菌(ATCC13326)为出发菌株,紫外诱变后,结合链霉素抗性筛选法选育纳他霉素高产菌株.原始菌株活化后,测定其最小链霉素抑制质量浓度为8 μg/mL.采用90% 的紫外致死剂量,照射108 mL-1 ATCC13326孢子悬液,诱变后涂布于8 μg/mL链霉素选择培养基上,筛选链霉素抗性突变株.通过形态指标初步选择5株突变株进行发酵性能测定,种子培养26 h,摇瓶发酵96 h,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303 nm下测定其吸光值,计算纳他霉素发酵产量.结果表明原始菌株纳他霉素发酵产量为1.229 g/L,诱变获得的两株高产突变株纳他霉素发酵产量分别为1.552和1.776 g/L,分别高出原始菌株26.3%、44.5%.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吸水链霉菌的高产农用抗生素菌株。[方法]从海南土壤中筛选出1株吸水链霉菌,以经过自然分离和2次紫外诱变的S6-7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光照射辅以链霉素抗性筛选后,再进行摇瓶发酵复筛。[结果]从62株随机挑选的单菌落中初筛出7株较好菌株,经斜面连续传代3次后复筛,发现5株菌株具有较好的正突变,正突变率可达8.06%,效价最高提高25.11%。[结论]将链霉素筛选法与传统紫外诱变法相结合,使菌株的产素能力有较大提高,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菌种正向突变的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5.
以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RL-1(Streptomycesvenezuelae var.qinlingensis RL-1)为出发菌株,应用链霉素抗性筛选法,将经过紫外线诱变处理后的孢子涂布于含有链霉素最小抑制浓度(10μg/mL)的培养基平板上,获得146株链霉素抗性突变株,并从中筛选到对稻瘟病菌拮抗性能为出发菌株的3.77倍、且遗传稳定性良好的高产菌株Glx-93.进一步生测试验表明,突变株Glx-93对5种病原真菌和4种病原细菌的抗菌活性比原始菌株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以自然筛选的小诺霉素产生菌XDBJ-CF为诱变选育的出发菌株,经最适照射剂量60 s的紫外诱变后,在含20μg/mL链霉素的高氏平板上培养,获得链霉素抗性突变株。突变株摇瓶初筛试验显示,高产突变株的数量大于低产突变株。从正突变株中挑选相对发酵单位130%以上的16株高产突变株进行摇瓶复筛,获得2株小诺霉素高产突变株XDBJ-CF-09-24、XDBJ-CF-09-90,其小诺霉素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37.8%和46.3%,C_(2b)组分分别较出发菌株提高10%和20%。  相似文献   

7.
将蜡状芽孢杆菌经NTG诱变和井冈霉素水剂长期驯化处理,再经摇瓶及平板循环驯化筛选,最终筛得1株对井冈霉素水剂具有较高抗性的菌株WR 12,其显著提高了对5%井冈霉素水剂的抗性。研究发现抗性菌株WR 12发酵初始pH值为6.0发酵时间48 h时,芽孢产量及其对井冈霉素水剂抗性达到较高值。实验室检测表明,蜡状芽孢杆菌WR 12与井冈霉素水剂对立枯丝核菌仍具有抗菌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氮离子注入井冈霉素产生菌诱变高产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了氮离子注入技术在井冈霉素产生菌高产菌株诱变中的应用。向井冈霉素产生菌注入能量10 keV、剂量15×1013个/cm2氮离子实施诱变,再生培养后单菌落接斜面上摇床进行效价测定,筛选高产菌株。结果获得诱变菌株9275#,其有效A组分含量较出发菌株提高33.52%,且具有高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前期研究获得了6株具有杀线虫活性的链霉菌Snea253的形态突变株,为进一步明确突变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采用杯碟法对1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测定,并进行耐药性菌株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突变株Snea253-A比原始菌株Snea253更敏感,而突变株Snea253-B、Snea253-F、Snea253-G、Snea253-H和Snea253-J均比原始菌株耐药性增强。6株突变株对巴龙霉素、阿布拉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和庆大霉素均比较敏感,但对四环素、氨苄霉素、青霉素和奇霉素比较耐受,而对潮霉素反应不一致。用链霉素做为耐药菌株的筛选剂,浓度为10μg·m L-1时,突变株Snea253-G的杀线虫活性比未处理前提高了33.9%。  相似文献   

10.
井冈霉素高产菌株的复合诱变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吸水链霉菌井冈变种(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var. jinggangensis Yen)KN-16经紫外线、60Coγ射线、亚硝酸-紫外线复合诱变处理,摇瓶发酵筛选得到一株井冈霉素A高产菌株F-101,该菌株产井冈霉素A含量较出发菌株提高了33.5%.  相似文献   

11.
原生质体诱变结合复合抗性筛选杆菌肽高产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瑶  王明兹  黄建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548-12550,12571
[目的]筛选杆菌肽的高产菌株。[方法]将原始菌株经活化后制备原生质体,采用紫外照射75s后再用终浓度为100μg/ml的NTG诱变通过硫酸链霉素+杆菌肽复合抗性平板筛选杆菌肽的高产菌株。[结果]经过7轮诱变,一共分离了1000个菌株(筛选过的所有菌株);最终获得C-67号高产菌株,其杆菌肽效价达到963.2957U/ml,相比原始菌株提高22.34%。C-67连续传代5次后,产量仍稳定,表明其遗传稳定性较高。[结论]原生质体诱变结合复合抗性筛选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微生物育种及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紫外诱变吸水链霉菌选育高产农用抗生素菌株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永春  曹仁林  彭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847-6848
[目的]为抗生素产生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小麦赤霉菌为指示菌,以从吸水链霉菌海南变种S101菌株分离到的S510菌株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后分别采用琼脂块法和二级摇瓶复筛法对其进行初筛和复筛,以选育出高产菌株,分析发酵培养基pH值和培养时间对发酵液效价的影响。[结果]当发酵培养基的pH值为5.5~6.5时,发酵液效价较高,最适pH值为6.0。发酵液的效价在72 h后可维持在较稳定的范围内,最佳发酵时间为96 h。通过连续2次紫外诱变,菌株的产抗生素能力比初始菌株提高了30.06%。将获得菌株在斜面培养基上连续传代5次后,仍有稳定的遗传性状。[结论]采用紫外诱变法选育该链霉菌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强致病菌株GD-118为供试菌株,在室内观察了井冈霉素(Jinggangmycin)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3.360 3+1.320 4x,相关系数r=0.962 6,理论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为70.2μg/mL,EC95为6 341.5μg/mL。与不加井冈霉素的空白对照相比,用井冈霉素处理后水稻纹枯病菌的菌落边缘明显凹凸不平,边缘菌丝更密集、颜色加深,并且随着井冈霉素处理浓度的增加,菌丝的干质量逐渐降低,但菌落表面菌丝的密集程度有所增加、颜色更深;空白对照的菌核呈颗粒状、褐色,散生于菌落表面,边缘较多而中间较少;用井冈霉素处理后的菌核多数为粉状、浅褐色,部分菌核会连在一起呈块状,分布在菌落外围呈明显的双环形,具不规则的凹凸型菌落边缘,并且随着井冈霉素处理浓度的增加,菌核的干质量有所增加,菌核出现时间比空白对照提前约24h。另外,随着井冈霉素处理浓度的增加,水稻纹枯病菌的菌丝细胞核平均数目和分布范围均有不正常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AmrB是药物外排系统的重要成员,探讨AmrB与嗜水气单胞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关系,对研究嗜水气单胞菌耐药机制有重要意义。将amrB基因克隆至pET-28a载体上,双酶切和测序验证得到重组质粒amrB-pET-28a。对amrB-pET-28a/BL21进行诱导表达和镍柱纯化,制备得到效价为1∶6 400的兔抗AmrB抗血清。诱导获得嗜水气单胞菌AH1卡那霉素、链霉素和庆大霉素耐药菌株,Western blotting分析AmrB在耐药菌株中的表达量。Phoretix 1D和SPSS分析表明,AmrB的表达量在卡那霉素、链霉素和庆大霉素耐药菌株中显著地高于对照菌嗜水气单胞菌AH1,分别是对照的2.16、2.65和2.13倍,提示AmrB在嗜水气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将有助于了解嗜水气单胞菌耐药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从番茄植株分离得到内生细菌18株,其中2株对番茄青枯病病原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有较强的拮抗作用,菌株QGJ–6的拮抗圈直径最大,为20.2 mm,盆栽试验中对番茄青枯病的生防效果达82.4%。逐步诱导拮抗内生细菌QGJ–6对硫酸链霉素产生抗性,通过灌根接种的方法,验证了菌株QGJ–6能在番茄的根、茎、叶中定殖。基于菌株QGJ–6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  相似文献   

16.
5种药剂对2株立枯丝核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长速率法,在室内测定了w=25%丙环唑、w=12.5%戊唑醇、w=80%乙蒜素、w=25%咪鲜胺和w=5%井冈霉素5种杀菌剂对R-HKB和R-DZC两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毒力。结果表明:丙环唑对R-HKB的毒力和戊唑醇对R-DZC的毒力均最大,其EC50值分别为0.0132mg·L-1和0.4131mg·L-1;井冈霉素对R-HKB和R-DZC的毒力均最小,其EC50值分别为714.4948mg·L-1和663.4171mg·L-1。其毒力倍数分别比丙环唑和戊唑醇小(54128.4倍和1606.0倍)。提示:丙环唑和戊唑醇对R-HKB和R-DZC两株立枯丝核菌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曹晖  王绍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359-3361
[目的]对井冈霉素原药进行提纯,并测定其含量,以用于井冈霉素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方法]选用混合溶剂对62%井冈霉素原药进行重结晶;利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对其含量进行测定,并研究了不同测定条件对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经过重结晶后的样品,其纯度提高至97.7%。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井冈霉素含量的最佳条件为:对照品为无水葡萄糖;5%苯酚溶液1.0 ml,浓硫酸用量5.0 ml,反应后静置20 min,检测波长490 nm;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为0.9939;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9.72%,RSD为0.3628%。[结论]重结晶法可以很好的完成井冈霉素的精制;硫酸?苯酚比色法用于测定井冈霉素的含量,操作简单,准确度高,可靠性强,可以在工业化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井冈霉素高产菌株原生质体诱变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吸水链霉菌井冈变种k-121-5为出发菌株制备原生质体,并对其进行紫外诱变,通过筛选得到5株较为高产的菌株,经连续传代、摇瓶发酵,井冈霉素A产率比出发菌株提高14%~26%。  相似文献   

19.
以一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 myloliquefaciens)A-4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UV)和亚硝基胍(NTG)诱变,以期筛选出高产低温淀粉酶量诱变菌株;经紫外线诱变、亚硝基胍诱变、紫外线一亚硝基胍复合诱变,所得突变菌株经淀粉酶平板水解圈初筛、再经摇瓶发酵复筛,得高产低温淀粉酶突变株UNA46,其最大产酶量62.13U/mL,是出发菌株A-4的1.96倍;将UNA4-6连续传代6次,低温淀粉酶活性仍可达到第一代的99.7%,试验表明遗传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井冈霉素的有效使用期,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5%井冈霉素水剂贮存5年(过2年有效使用期)后,对丝核菌仍然具有良好的毒力,田间试验采用7.5L·hm-2浓度喷雾,对水稻纹枯病具有5%以上防效,与保质期内10%井冈霉素水剂防效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