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模拟鲜切果蔬的低温储藏温度、PH值环境,以及芜菁子挥发油提取物应用于鲜切果蔬保鲜的处理方式,进行芜菁子挥发油提取物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抑菌处理条件的优化研究,为芜菁子挥发油提取物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在培养温度、处理时间、培养基PH值三种因素三个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到芜菁体挥发油提取物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最佳抑菌处理条件:培养温度10℃、处理时间25min,培养基PH值5,该抑菌处理条件下芜菁子挥发油提取物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MIC为0.0056%。  相似文献   

2.
了解居民家庭冰箱冷藏猪肉的微生物变化,为居民安全冷藏食品提供参考,以购自北京市海淀区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的50份鲜猪肉为样品,采用微生物测试片法检测家庭冰箱冷藏18~24h猪肉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单增李斯特氏菌变化。结果表明:猪肉经家庭冰箱冷藏后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量均增加。冷藏前和冷藏后的平均菌落总数分别为(19.95±4.08)10~3cfu/g和(68.57±14.23)10~3cfu/g,大肠菌群数量分别为(1.34±0.14)10~2cfu/g和(6.87±1.15)10~2cfu/g,冷藏前和冷藏后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量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猪肉在家庭冰箱冷藏前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样品数分别为2份和9份,单增李斯特氏菌阳性样品数分别为1份和3份,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沙门氏菌阳性样品数分别为0和1份。家庭冰箱冷藏猪肉存在微生物污染隐患。  相似文献   

3.
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纯培养物分别与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乳酸菌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生物拮抗作用。结果表明,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作用效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同时,还研究了不同pH值条件下,两种乳酸菌发酵液以及乳酸、盐酸、乙酸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液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抑制效果受pH值影响显著。在pH8.0到pH11.0范围内,随着pH值的增加,乳酸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显著下降;乳酸、乙酸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强于无机酸(盐酸),其中,乙酸的抑制作用最强,且随其含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快速、敏感、特异的PCR快速检测方法。选取hlyA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1对引物,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中能扩增出356 bp的预期片段,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表现出极好的单增李斯特菌种特异性。纯培养的检测极限为46个细菌。用该方法对36份食品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分离鉴定方法完全相符,表明该方法可适用于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贮藏条件下盐水鸭肉中粪肠球菌R-612-Z1的生长情况,在无菌条件下对巴氏消毒后盐水鸭肉进行以下处理:将粪肠球菌R-612-Z1菌悬液喷洒至鸭肉上,真空包装0℃贮藏(M1)、托盘包装0℃贮藏(M2)、真空包装4℃贮藏(M3)、托盘包装4℃贮藏(M4)、真空包装10℃贮藏(M5)、托盘包装10℃贮藏(M6),分别设置空白对照。在10 d的贮藏过程中,各样品的pH值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10℃贮藏的样品pH值比0℃、4℃样品pH值显著降低(P<0.05)。在贮藏1 d后,各处理组的pH值均小于对照组。6组处理样品中粪肠球菌和菌落总数均在第4 d显著增加,在第10 d显著降低。M6处理组样品中粪肠球菌和菌落总数最高。各对照组粪肠球菌和菌落总数在储藏期间均呈上升趋势。通过PCR-DGGE可知,粪肠球菌在试验贮藏过程中生长良好,并且对其他菌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CR-DGGE图谱显示,处理组样品中菌落多样性比对照组低。贮藏温度对菌相的影响较大,而包装方式对菌相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10℃贮藏最适宜粪肠球菌生长,能显著降低鸭肉pH值,抑制样品中某些微生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用1%福尔马林灭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G195130min制成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3株高度特异的针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无害李斯特菌和格氏李斯特菌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LJ10A、LB5、LM11。选择其中1株LJ10A作为包被抗体和酶标抗体,建立了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该菌的单抗夹心ELISA方法。该方法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最小检出量为5×105,模拟样品能检出500cfu/kg样品,且40h内能报告结果。通过检测240份肉样和850份奶样并与常规方法平行相比较,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100%和96.9%。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mpl和plcB基因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中的分布状况,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防治及追溯提供依据。本试验以分离自生肉、熟肉制品、冷冻食品、水产品、蔬菜等6类不同来源共10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株作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技术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mpl、plcB基因的分布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有这2个基因中的一个或全部,总检出率为100%。其中,mpl基因总检出率为82.9%,plcB基因的总检出率为98.1%。食品来源不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mpl、plcB基因的检出率不同,且同一来源的菌株其mpl和plcB的检出率也不同,表明不同来源以及不同的毒力基因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中的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及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均为人兽共患病原菌,与动物源食品卫生安全密切相关。为保障肉羊源食品安全,对江苏地区部分羊场的这2种细菌进行临床监测。通过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hly基因及空肠弯曲菌gyrA基因的序列分析,选择其保守区域设计2对引物。通过对参考菌株的PCR扩增及PCR产物的序列测定,证明所建立的PCR方法可特异性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及空肠弯曲菌。采集江苏地区12个养殖场的肉羊肛拭子样品共199份,并接种含10%小牛血清的液体肉汤进行增菌培养。增菌物以煮沸法制备细菌DNA模板后,以建立的PCR方法对空肠弯曲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其中2个养殖场(2/12)存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4个养殖场(4/12)存在空肠弯曲菌感染。在被检的199份样品中,有2份(1.01%)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阳性,12份(6.03%)为空肠弯曲菌阳性。  相似文献   

9.
PCR在快速检测食品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应用PCR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设计合成了针对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溶血素编码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在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中能扩增出348bp的预期片段,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和李斯特属的绵羊李斯特菌、英诺克李斯特菌、威尔斯李斯特菌、西尔李斯特菌和格氏李斯特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用该方法检测了81份食品样品,检测结果与分离鉴定方法一致,表明本方法可用于食品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检测样品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污染率为8.6%,以禽肉类制品中的污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virR和mprF基因在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中的分布状况,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防治及追踪污染源提供依据,本试验以分离自石家庄、保定地区的生鲜肉、水产品、速冻食品等6类不同来源共189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菌株为研究对象,利用热启动PCR技术对virR和mprF基因的分布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virR基因的总检出率为92.1%,mprF基因的总检出率为96.3%,且同时含有这2个基因的概率为91.5%;食品来源不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virR、mprF基因的检出率稍有差异,且同一来源的菌株其mprF的检出率都稍高于virR,这表明不同的基因在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中的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单增李斯特氏菌生物膜的形成特性。[方法]采用24孔板法培养生物膜,分别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和光学显微镜进行生物膜的定量和定性研究,观察在不同培养时间(8、16、24、32、40、48 h)单增李斯特氏菌生物膜的形成状况。[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单增李斯特氏菌生物膜生物量逐渐增加,生物膜经历了黏附、微菌落形成、大菌落形成到成熟的全部过程。[结论]试验结果为单增李斯特氏菌生物膜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陕西杨凌辖区生猪肉、生羊肉、生鸡肉、速冻饺子和即食食品等5类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情况及其耐药性和血清型,为确保食品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采集杨陵2家超市及1家农贸市场的食品样本共计95个,其中包括生猪肉27份、生羊肉11份、生鸡肉38份、速冻饺子6份和即食食品13份,按照国标GB/T4789.30-2008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培养,用PCR方法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确证,并用多重PCR法对确证菌株进行血清型测定,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性试验。【结果】95个样本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率为13.7%(13/95),其中以即食食品分离率最高,为30.8%(4/13);其次是生鸡肉和生羊肉,分别为21.1%(8/38)和9.1%(1/11);而速冻饺子和生猪肉均未检出单增李斯特菌。超市采集样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检出率较高,为23.6%,农贸市场采集样品中未检出单增李斯特菌。不同温度贮存的样品中,4 ℃贮存样品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检出率最高,为31.6%,-18 ℃条件贮存样品的检出率为5.9%,而常温贮存样品中未检出单增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对头孢西丁、红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四环素、氯霉素、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分别为100%,11.1%,14.8%,26%,4%和3.7%,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100%敏感。单增李斯特菌分属5个血清型群体,其中17(63.0%)株为1/2b或3b型,6株(22.2%)为1/2a或3a型,1株(3.7%)为1/2c或3c型,1株(3.7%)为4b、4d或4c型,2(7.4%)株为4a或4c型。【结论】陕西杨凌辖区即食食品和生鸡肉是主要污染单增李斯特菌的食品品种,该单增李斯特菌菌株存在一定程度的多重耐药现象,主要为1/2b或3b及1/2a或3a血清型,对消费者的健康有一定的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新疆部分地区生鲜肉、奶李氏杆菌的带菌情况及掌握其在畜产品中的生态学分布.[方法]从石河子、奎屯、额敏等地区采集牛、羊、猪、禽等生鲜肉和鲜牛奶检样共680份,参考国标两步增菌法分离李氏杆菌,采用细菌生化鉴定和PCR法鉴定分离株,并通过小鼠感染试验测定致病力.[结果]从680份样品中分离获得8株李氏杆菌,带菌率为1.14;,4株为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M)带菌率为0 6;,4株LM可导致小鼠发病死亡.[结论]新疆地区新鲜肉奶中李氏杆菌的带菌率较低,但食源性LM分离株都有致病性.调查结果为该地区动物性食品安全评估及李氏杆菌的监测提供参考和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4.
电解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不同性质的电解水在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中的作用,本研究分别使用酸性、碱性和中性电解水处理生物被膜,并测定处理前后生物被膜生物量、活性、活菌数和构造的变化。结果表明,酸性电解水能够有效杀死生物被膜中的菌体,但不能有效去除生物被膜;其有效氯含量与杀菌作用呈正相关。碱性电解水能够有效去除生物被膜,其pH值直接影响去除能力。中性电解水的作用与酸性电解水相似。不锈钢表面的生物被膜用碱性、酸性和中性电解水处理10min后,活菌数从7.5lgCFU/cm2分别减少至5.3,2.3和3.2lgCFU/cm2。电解水有潜力成为生物被膜杀菌剂和去除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风干牦牛肉加工过程不同阶段样品进行品质及微生物指标检测,研究了其品质形成与微生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产品的外观特征变化明显,失重率为76%;加工过程中TBA值逐渐上升,最终产品为0.48 mg/kg;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逐渐下降,水分含量除第0 d与第5 d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后各阶段差异显著(P<0.05),风干第10 d到第15 d是风干牦牛肉加工的主要失水阶段,风干第20 d和第25 d水分活度差异显著(P<0.05);风干过程中pH变化范围较小;菌落总数在风干第5 d和第20 d变化显著(P<0.05),大肠菌群随着加工过程逐渐减少,未检出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风干过程中,水分活度的降低是菌落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且较低的水分活度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而失水速度是影响风干时间和产品酥松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多重PCR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M)的多重PCR体系的优化,建立一种能够在食品样品中应用的四重PCR。【方法】采用热裂解提取菌液和菌落DNA,以16SrRNA、inlAB、iap、hly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引物,从影响多重PCR扩增的引物浓度、退火温度进行优化。【结果】通过其它5种同属异种菌即英诺克李斯特氏菌、西尔李斯特氏菌、威尔西李斯特氏菌、绵羊李斯特氏菌、格氏李斯特氏菌及副溶血性弧菌均未扩增出特异性的片段。纯培养物的最低检测限为102CFU/mL,模拟污染的生猪肉检测限不大于0.4CFU/g。【结论】通过菌落获得DNA的多重PCR方法更好,该方法具有敏感、特异、快速及准确的优点,可用于食品中LM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7.
 电解水是一种新型机能水,为稀食盐水在电场作用下电解出的水溶液,根据电解方式及程度不同分为酸性电解水与碱性电解水。强酸性电解水具有低pH(2~3)、高氧化还原电位(900~1200mV)及一定的有效氯含量(10~160mg/L),表现出较强的杀菌能力,而且与传统的杀菌剂相比具有广谱高效、操作简单、安全无害、环境友好等优点,近年来已被作为一种新型杀菌剂广泛应用于医疗、农业、食品加工等行业的杀菌消毒。笔者介绍了强酸性电解水的特性、生产原理、杀菌机理与杀菌效果,阐述了影响强酸性电解水杀菌效果的因素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强酸性电解水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速冻鲍鱼贮藏期间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冷冻鲍肉产品的品质,使其能够达到较长的保质期和食用安全性,对比臭氧结合液氮速冻工艺与传统冷冻工艺处理的鲍肉在3个月贮藏期内的TVB-N值和菌落数变化情况,并用三选一法和Wilcoxon Test法对贮后产品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速冻组的TVB-N值和菌落数增加量明显小于缓冻组鲍鱼,而且感官品质更接近新鲜鲍肉,说明臭氧+液氮速冻工艺能保持鲍鱼良好的风味并达到较高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食源性致病菌,如何有效控制食品(尤其是即食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任务,其中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是关键因素之一.作者对单增李斯特菌的传统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进行综述,并对目前国内单增李斯特菌检测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