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杉木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树种之一,应用组织培养方法加速繁殖杉木优株及优质苗后代,是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自1979年3月开始调配了各种不同的培养基进行比较试验,至5月诱导出一批具有完整根茎的植株。接着,进行  相似文献   

2.
杉木优良无性系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开展杉木优良无性系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开展了杉木外植体清毒、无菌材料增殖试验、无菌材料生根试验、瓶苗移栽等方面的研究,繁殖了一批苗木。试验结果表明,杉木不同无性系在同一培养基上增殖表现差异显著;杉木优良无性系I不定芽增殖比较好的配方是0.5MS+6BA0.2mg/L+NAA0.2mg/L,生根诱导较好的配方是GGR60.4mg/L+根太阳1.2mg/L;无性系D比较好的生根诱导配方是IBA0.4mg/L+根太阳1.4mg/L。  相似文献   

3.
我所于1979年8月开始进行杉木离体组织再生植株的试验研究,至11月25日已陆续培养出一批杉木试管苗.现将结果初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取1—2年生的杉木苗,去叶,流水冲洗后用滤纸吸干.接种前先用75%酒精处理1—2秒钟,再放入0.1%氯化汞中消毒8—10分钟,用无菌水冲洗4—5次.在无菌条件下将嫩茎切成0.5—1.0厘米大小的切段,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基采用MS、1/2MS为基本培养基.分化培养基蔗糖含量为3%,生根培养基蔗糖含量为1%,琼脂均为0.8%.所有培养基PH均调至5.8,并经1.1公斤/厘米~2热压消毒15分钟.  相似文献   

4.
我们设想,杉木针叶扦插若能成苗,对杉木良种繁育有一定意义.我所在1976年春季进行了针叶扦插试验,取得了一些结果,但未见成苗.在这个基础上,我在同年秋季继续进行了试验,获得了一批针叶扦插苗.现将结果初步报导如下:1976年9月13日,从本所杉木种子园  相似文献   

5.
以18a生种子园采集的杉木花粉为试验对象,在花粉发芽试验中,培养基按不同的蔗糖浓度和pH值进行了9种处理,接种24~36h以后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培养基不同,花粉的发芽率高低也不一样,杉木的花粉发芽最佳培养基是蔗糖浓度为20%、pH为5.5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灭菌程序对杉木外植体污染的效果和不同培养基对杉木不定芽的诱导,寻求最佳灭菌程序和诱导培养基,为杉木组培快繁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以采穗圃当年生杉木穗条为试材,进行不同的灭菌试验处理;以MS、1/2MS、GD、WPM、DCR、N6等6种针叶树常用培养基,并且用NAA、6-BA筛选杉木不定芽诱导培养基,统计不定芽的情况。结果表明最适合的灭菌程序是穗条清水冲洗3小时后,用吐温无菌水清洗1分钟,然后用70%乙醇浸泡10秒钟,接着用0.1%的HgCl2浸4.5分钟,最后再用无菌水洗5遍;最佳杉木诱导培养基是1/2MS+6-BA(0.1~0.5mg/L)+NAA(0.1~0.3mg/L)。该研究为杉木组织培养中选择合适的灭菌程序和诱导培养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繁育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杉木优良无性系的组培繁育试验,筛选出一组广谱、高效的培养基和组培苗最佳移栽期及移栽后的培育管理方法;营造了组培苗与实生苗及各种源无性系不同繁殖方式的对比试验林,进一步研究其造林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组培苗造林在树高、地径等性状上均高于实生苗及常规无性繁殖苗。  相似文献   

8.
杉木短穗扦插苗与实生苗生长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培育杉木速生丰产林,用杉木优质短穗扦插苗与实生苗进行更新造林试验。通过3、9和15a期的观测,结果表明,杉木优质短穗扦插苗表现为林相整齐、速生丰产的特点。平均胸径、立木材积比实生苗高,均超过极显著的水平。说明采用杉木优质短穗扦插苗造林是解决杉木连栽产量低,保持杉木速生丰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杉木促进开花结实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通过对 1、2、3年生杉木苗施用赤霉素 100 ppm、细胞分裂素、北林激素 10倍水稀释、北林激素20倍水稀释等不同药品的处理,以及与对照的比较,发现以上药品对1年生杉木处理无效果,没有开花现象;对2、3年生杉木苗,北林激素20倍水稀释后对提前雄花开花结实时间效果很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以20年生杉木优良无性系根部萌条获得的无菌组培苗作为试验材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杉木组培体系进行优化,并开展了指数施肥对组培苗轻基质容器苗生长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为DCR+6-BA0.4 mg·L-1+NAA0.02 mg.L-1,其增殖倍数达到4.19,每瓶平均总芽数高达31个,去除顶芽接种方式较之带顶芽,其增殖倍数、有效芽所占百分比分别提高了21.7% ~ 45.5%和31.7% ~ 39.2%;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4DCR+NAA0.8 mg.L-1,生根率达76.4%,平均生根条数为6.67;不同生根方式对移栽成活率皆无明显差异,均达到90%以上;指数施肥对苗高和高径比影响差异显著,N150为最优.  相似文献   

11.
2015年在福建省宁化国有林场,采用1年生南方红豆杉营养袋苗开展杉木人工林林下不同坡位、坡向、杉木保留株数套种南方红豆杉试验,对套种3 a后的南方红豆杉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经多次间伐后的杉木人工林林下套种红豆杉,红豆杉幼林生长良好,其中以阴坡、下坡地块或小班生长较好,不同坡位、坡向间树高生长差异显著,树高生长阴坡比阳坡增加17.1%,下坡比上坡增加了16.6%~19.4%;30年生杉木保留密度在900株·hm-2内比较适合南方红豆杉生长。说明杉木人工林林下套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张运根 《绿色科技》2021,(7):50-51,54
为探究不同品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轻型基质容器苗生长表现,以杉木扦插无性系容器苗、杉木第3代种子园实生容器苗和红心杉种子园实生容器苗为研究对象,以红心杉种子园实生容器苗为对照(CK),于2020年12月测定了各品种苗木生长量、生物量和测算苗木质量指数QI值,分析了不同品种杉木容器苗生长表现差异,结果表明:杉木扦插无性系容器苗相对对照(CK)的苗高、地径和总生物量相比分别增长了3.8%、16.6%和70.6%;杉木第3代种子园实生容器苗相对对照(CK)的苗高、地径和总生物量相比分别增长了15.1%、16.1%和27.5%,杉木扦插无性系容器苗QI值最大,其次为杉木第3代种子园实生容器苗,最小为对照(CK),综合分析杉木扦插无性系容器苗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3.
通过5个不同来源的杉木苗在广南坝美的栽培试验表明,外来的福建三代种子园种子苗和组培苗生长均不如当地的马关种子园种子苗,这可能与滇东南处于杉木栽培区的边缘地带,中心区的种源不适应这一地区的立地环境有关,因此在滇东南种植杉木宜选用当地马关种子园种子苗。  相似文献   

14.
杉木传统的育苗方法是播种育苗。为探索培育杉木壮苗新途径。我们进行了温床育芽移栽育苗试验。结果表明,育芽移栽的杉木苗质量显著优于大田播种苗,可在杉木育苗作业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杉木温床育芽移栽育苗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传统的育苗方法是播种育苗。为探索培育杉木壮苗新途径,我们进行了温床育芽移栽育苗试验。结果表明,育芽移栽的杉木苗质量显著优于大田播种苗,可在杉木育苗作业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对杉木不同来源的插穗进行扦插育苗试验表明,初选无性系采穗圃母树根际萌条最好,家系苗次之,2年生幼林萌条较差,一般林分采伐迹地萌条最差;家系苗不同入选率建立采穗圃,培育的扦插苗生长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对林业苗圃地连作、轮作条件下土壤磷组分进行了3a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等施肥情况下,连作培育杉木苗、酸枣苗、厚朴苗以及杉木与酸枣、厚朴轮作土壤全磷基本不变,而杉木连作土壤有效磷降幅最大.连作土壤中土壤无机磷组分O-P、Al-P、Fe-P略有增加,轮作土壤略有降低.连作土壤有机磷组分略有降低,轮作土壤略有增加.由于施用了有机肥,杉木与烟草、水稻、萝卜轮作土壤有机磷组分增幅较大,O-P、Al-P、Fe-P组分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8.
杉木种子育苗和扦插育苗生长与成本核算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杉木种子育苗和扦插育苗生长与成本核算试验表明:不同育苗方法、不同插穗来源和寄插苗木不同覆盖物对生长有显著差异。成本核算显示:扦插苗成本大大超过播种苗。  相似文献   

19.
以文冠果腋芽茎段为外植体,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采用不同激素组合对其进行离体培养试验,结果表明:6-BA1.0·mg·L-1+NAA0.5·mg·L-1的激素组合适宜诱导腋芽和分化苗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基以1/2MS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IBA,经30天生根培养,分化苗基部未见生根,生根培养试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不同施氮水平对杉木苗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杉木苗的苗高、地径、根长、生物量、分枝数、分枝总长、根蘖数等生长指标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施N量均以150kg/hm~2时最高,但当施N量≥225kg/hm~2时又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