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棱豆的特征特性及春早熟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1特征特性 1.1品种来源及类型 新陆早10号由新疆石河子棉花研究所于1986年以自育优良组合“黑山棉×02Ⅱ”为母本,中381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多年南繁加代,定向培育选择而育成的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特早熟陆地棉新品种,1999年12月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命名为新陆早10号。  相似文献   

3.
4.
新陆早9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陆早9号(原代号97-145)是新疆兵团农七师农科所于1989年以自育品系系5为母本,引进美国长绒、高强品种贝尔斯诺为父本杂交,再用F1为母本,中棉所17号为父本进行复合杂交,经多年南繁北育定向选育而成。1998~1999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北疆特早熟棉区第七轮棉花品种区域化试验,1999年参加生产试验,综合表现优良;1999年12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新陆早9号。  相似文献   

5.
T优5570是三系晚籼型杂交稻新组合,2003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被福建省确定为全省重点示范品种,2004年已成为各地作为替代特优组合的主推品种。  相似文献   

6.
张家卫 《种子》2007,26(7):98-98
中优63系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不育系中9 A与福建三明市农科所育成的恢复系明恢63组配而成,属三系迟熟杂交水稻。2004年5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通过贵州省黔东南州、铜仁地区引种种植。该品种高产稳产、穗大粒多、适应性广、米质优,田间表现抗性好。  相似文献   

7.
单峰 《中国种业》2003,(9):41-41
早佳梨是枣庄市果树科研人员在1999年果树资源调查中发现的农家栽培的极早熟西洋梨品种,主要分布于枣庄市西集镇一带。该品种树势中等,结果早,丰产性强,栽后3年株产可达5kg左右,果实短纺锤形,单果重112g,最大果重176g,果面黄绿色,向阳面着鲜红色,外观艳丽。肉质酥脆无渣,汁液丰富,鲜果可含溶性固形物11%,品质上等。枣庄地区果实6月20日成熟,在浙江绍兴地区试栽,6月初即可成熟。此时其它品种梨尚未面市,故在市场上一枝独秀,价高俏销,极具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1合理密植早果丰产园一般采用株行距2m×3m为宜,667m2栽111株。栽植时间以秋季落叶…  相似文献   

8.
朱建方  沈公约 《种子科技》2000,18(2):121-121
嘉早 935是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育成的中熟早籼新品种 ,1999年 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是浙江省重点发展的优质早籼品种 ,1999年推广面积已达 2万 hm2 。该品种熟期适中 ,大穗大粒 ,优质高产 ,抗性较好。嘉早 935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突破了早稻生产长期以来“高而不优 ,优而不高”的格局 ,走上了早稻生产优质高产的道路。1 产量表现1997年至 1998年参加浙江省区试 ,平均单产分别为 4 82 .4 kg/ 6 6 7m2 和 4 59.6 kg/ 6 6 7m2 ,比对照嘉育 2 93增产 5.87%和 1.97%。2 特征特性2 .1 生育期适中。嘉 935为中熟偏迟早籼品种 …  相似文献   

9.
永优21是贵州省铜仁地区种子管理站与重庆吨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利用自育的三系不育系永ⅠA与恢复系DLR1配组而成的中籼迟熟杂交稻新组合.2009年经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经品试、区试、生产试验、表现高产、优质的特点,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中优169”系铜仁鑫天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用自育恢复系“铜恢2号”与不育系“中九A”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07年9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稻(2007)001号],品种品质优(国标2级)、产量高、耐寒性强,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现根据多点试验示范结果,将品种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铁粳11号是铁岭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在2011年和2014年分别通过辽宁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适口性均优良,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并且突出表现广适、高产,目前已是辽宁中熟地区的主栽品种。本文对铁粳11号的特征特性进行了介绍,并从育苗、插秧、收获等方面提出了配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Y两优1号水稻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优质水稻品种Y两优1号的特征特性,并提出了适时播种,种子施肥、科学管水等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成功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处于世界前列.从全国水稻产业的发展趋势看,水稻生产是向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方向发展.因此,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新品种,研究和应用先进的实用技术,特别是现有成熟的,能有效确保品种在生产中高效生产的配套技术,乃是水稻育种和栽培当前和今后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4.
铁粳10号是以超产1号为母本,以辽粳135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在后代中通过系谱选择法选育而成的早熟、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生育期148 d,在辽宁省属中早熟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灌浆速率快,结实率高,米质优,稻瘟病抗性为MR,抗寒性好。2年辽宁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 979.3 kg/hm~2,比对照沈农315增产4.2%,适宜在辽宁省东部及北部中早熟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张永鑫  李道品  郑伟  周吉忠  陈海星 《种子》2012,31(8):105-106
温718系温州市农科院作物所利用中选181与偏粳品系H 1564杂交,以高产,圆粒型作为主要选择目标,经多年定向筛选育成的常规早籼中熟新品种。该品种生长繁茂、分蘖强、成穗率高、谷粒较圆、株型较好、后期青秆黄熟、丰产性好、抗性表现好、难落粒、耐肥抗倒性强。2012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
赣早籼51由江西农业大学采用以杂交育种为基础,结合辐射诱变,进行生理特性改良的技术路线选育而成。该品种高抗稻瘟病、灌浆期耐热性强、产量高,是食用优质型早籼稻新品种。2002年2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赣早籼51”。1 选育经过1991年选配中8644作母本与中优早3号杂交;1992年种植F1,混收种子采用60 Co γ30KR辐射;F2 起采用衍生系统法选育;1996年定型。1997~1998年2年品比试验中,性状优良、群体稳定。1999年参加江西省早籼稻联合区域试验预试,品系定为“农大295”。1  相似文献   

17.
新丰2号系河南省丰源种子有限公司1995年利用豫粳六号作母本,新丰9402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新品种。2003-2006年先后参加河南省夏粳稻品种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7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审定编号: 豫审稻2007003。2006年申请新品种保护,保护公告号CNA003196E。  相似文献   

18.
刘驰  秦钢  张月雄  马增凤  韦敏益  李振经  岑贞陆  颜群  黄大辉 《种子》2020,(2):131-133,F0003
桂野丰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感温型常规优质常规稻新品种。该品种粒型长,株型集散适中、剑叶直、分蘖力强、耐寒性较强、茎杆粗壮、抗倒力强、穗长适中、穗大粒多、着粒密、熟期转色好、有特殊的玉兰香味。米质达部颁2级,平均单产442.3~465.6 kg·hm^-2。2017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广西桂北、桂中和桂南作早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19.
耐寒高铁优质香稻中广香1号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广香1号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广东东莞市凤冲水稻科研站联合育成感温型优质、高铁常规优质香稻新品种,2010年5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经多年多点示范种植,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抗性较好、米质优、富含铁营养物质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高温逼熟等级对早稻品质与产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为了解不同高温逼熟等级对早稻品质和产量影响的差异,探讨现有高温逼熟指标划分的科学性,丰富高温逼熟指标的应用依据,提高水稻高温逼熟预警服务产品的内涵,按照典型高温逼熟的不同等级,采用人工气候箱控制及大田对照进行早稻高温逼熟试验,同步开展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垩白度等品质要素及千粒重、灌浆速度、结实率、籽粒/茎秆等产量要素观测,并结合历史高温逼熟对产量特征的影响作为补充分析。结果表明,高温逼熟造成稻谷粗脂肪含量下降,稻米垩白度随高温逼熟等级升高而上升。且高温逼熟处理比未经高温逼熟对照的粗纤维、粗蛋白含量要高。受高温逼熟愈重灌浆高峰愈集中,当发生重度高温逼熟时成熟期明显提前。高温逼熟造成早稻千粒重、结实率、籽粒/茎秆等重要产量因素下降。高温逼熟愈重对稻米外观、食味、商业价值的影响加大,同时灌浆高峰集中而灌浆持续性较差,茎秆营养向籽粒输送转化不充分,最终产量性状差;目前高温逼熟等级指标的划分与试验结果一致;在实际服务中,应依据高温逼熟灾害级别,选择相对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