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坤 《农业考古》2006,5(5):205-209
茶叶的对外贸易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清朝时期,茶叶仍居对外贸易商品的大宗,同时由于市场需求的迫切,还使得不同历史时期的茶叶贸易有了鲜明的以货易货的特征。以货易货是历史上不同货币地区对外贸易中所采用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在边疆地区较为普及,如西北边疆的茶马贸易,在买卖城同俄国互市,在喀什噶尔同浩罕、布哈拉互市;在桂、滇边境同越南、缅甸互市,在福建同琉球互市等。(1)在朝贡体系下,清政府对朝贡国的回赠,也类似于“易货”。这种惯例在清朝前期的中英贸易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同时,由于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保守认识,每每在管理文件中强调要使用以货易货的方式,这是茶叶易货贸易存在的另一个基础。值得关注的是,茶叶作为一种重要出口物资,在道光时期白银外流加剧、鸦片入口严重的情况下,一度被朝野上下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夷”手段而提出来,强调茶叶的以货易货或者只能用白银购买,以达到遏制白银外流的目的。鸦片战争后,新开辟的通商口岸上海一度出现了中英商人之间鸦片换丝茶的以货易货贸易。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些现象,以求揭开茶叶在中英贸易中所不为人知的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茶叶发展的历史上,1886年是一个分界点,此前,作为世界上栽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中国茶叶一直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占据着垄断地位.以1610年荷兰人直接从中国运茶回欧洲销售为标记,茶叶最早是被视为东方神奇的仙草而被西方接受的,茶叶作为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先是在皇室贵族中作为时尚饮品而被推广,1650年前后,英国普通人一年的生活费用大约5英镑,而一镑茶叶就价值10英镑,1886年,中国茶叶的出口量为13.4万吨,几乎占据了全球茶叶贸易总量的80%以上的绝对份额.  相似文献   

3.
艾伦·麦克法兰是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在学术上有很高的建树。《绿色黄金》是艾伦.麦克法兰与其母亲艾瑞丝.麦克法兰合著的以茶研究为主题的作品。在该书中,作者对东亚的茶研究有深入的论述,重点考察了茶在东亚的起源与发展、茶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与作用、中国与西方的茶叶贸易等等。该书从新的角度探讨了茶与中国历史发展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肯定了中国茶叶对英国工业革命做出的重大贡献,丰富了人们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曾在中英茶叶贸易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英国对华走私鸦片以吸取中国白银,导致清廷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为挽救财政危局,士绅提出"以茶制夷"之策。但英国依靠中英《南京条约》的庇护,并在其印锡殖民地试种茶叶反制其策,导致该策流产,华茶失去了垄断地位,日渐衰退。为振兴华茶,士绅继而提出效法印锡茶叶产销方法,实施"茶业改良"。中国士绅"以茶制夷"向"茶业改良"观念的嬗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士绅的世界观在变动的世局下被迫从"天朝上国的自我封闭"走向"注目世界而日渐趋新"的近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5.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茶利,加强了对茶叶市场的管理,制定了许多与茶叶生产加工、贸易销售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配合各种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打击茶叶走私、制售假茶的行为,为整个宋代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后世的茶政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英双方开展茶叶贸易的中前期,英国东印度公司不仅要通过一系列收购制度,确保贩运茶叶在数量上可以满足本国、欧洲及新大陆的消费需求,还要确保茶叶的品质和等级的稳定、标准和统一。为此,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与行商进行茶叶贸易时,在博弈和交涉过程中,逐渐探索建立了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质量控制制度。具体而言,在交易前签订合约,确定收购茶叶等级;在茶叶运抵广州后,专职茶师(评审员)检验茶样,确定最终的收购价格;而在茶叶运抵英国后,如果发现废茶,则运回中国,由行商或茶商赔偿损失。十三行贸易时期,这三项制度能够较好地确保英国东印度公司收购茶叶的质量和标准。这些质量控制制度为跨国贸易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实践经验,促进了中西质量检验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茶叶在近代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世界进入统一的全球市场过程中,茶叶同咖啡、可可等其他上瘾性饮品一样,为西方各国竞相推崇。尤其是茶叶,成为世界第一大饮料,在英国,茶叶消费量巨大,需要大量从中国进口。茶叶源自中国,中国一直以茶叶作为对外贸易的利器,但市场的变化剥夺了中国在茶叶市场上的优势地位。英国人盗取中国的茶种和技术,利用近代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扭转了其在茶叶贸易中的被动地位,进而削减中国的茶叶市场份额,并且利用印、锡茶叶抢占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科技》2011,(4):20-21
没有人能否认历史上的中国在茶叶上的地位,作为茶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晚清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种茶、制茶的国家。然而,从1840年英国一位皇家植物园的主管从中国带走了2万株茶苗和1.7万粒茶籽,并在英属殖民地印度开始大量种植茶叶开始,中国茶叶垄断王国的地位遭到了挑战,并一度开始没落,直到2008年,当中国以茶园种植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与设计一种新型茶叶压扁机,改变我国现有扁形茶制茶机工作效率低、不能保证茶叶质量等问题。[方法]采用先进原则及类比设计方法,借鉴传统的用加压板模仿手工制茶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茶叶压扁机。[结果]该茶叶压扁机提高了扁形茶的制茶作业生产率和作业质量,以机械制茶代替人工制茶,大幅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扁形茶的制茶品质。[结论]该机综合性能优,可靠性高,适应性强,调节方便,可以满足茶叶压扁这一工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榷茶是宋代对茶叶生产、营销进行控制的重要手段。榷茶制下的茶价反映了官府、茶农、茶商的种种利益关系。通过研究榷茶制下的茶叶市场价格,发现榷茶制形成的茶价也很复杂,不同地区、不同茶类、不同等级的茶叶价格不一样,即使是相同茶类、相同等级的茶叶,其价格也有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章丽 《古今农业》2014,(3):78-83
饮茶风气在唐朝开始遍及大江南北,贩卖茶叶的利润大涨,于是茶叶生产贸易也在唐朝逐渐兴盛,唐政府开始对茶叶贸易进行干涉,从税茶到专卖制度,再到榷茶,从中获得了大量的茶叶利润与财政收入,同时对少数民族进行政治控制。不可避免,茶农以及贩茶商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躲避赋税,经常进行茶叶走私贸易,进行私茶贩卖,与政府的茶税作斗争。然而,茶法愈严,茶叶走私贸易愈多,茶商的抗争也就愈加激烈。本文梳理了唐五代时期政府的茶法,同时探究了这一时期茶叶贸易中的走私问题。  相似文献   

12.
英国是个茶叶消费大国.曾几何时,英国人喝的茶100%来自中国,但是现在中国茶叶的市场份额仅余4%.本文以解析英国茶叶市场格局变化为重点,研究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的走势,从而探讨对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3.
茶叶是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160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普遍饮茶,也有60个国家种茶。世界各地所饮之茶,所种之茶,以及品茶技术、制茶方法等,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茶业在中国产生后,首先伴随中国文化向亚洲传播,初始阶段是伴生性传播;向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中亚、西亚传播。16世纪起,中西贸易活跃,海上丝路的兴起,作为主要的贸易商品茶向俄罗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瑞典等欧洲国家传播。嗣后,通过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茶叶种植加工等技术被传播到欧美的殖民区,经过上千年传播,茶叶最终成为真正的世界性饮料。  相似文献   

14.
在大正年代,日本开始使用制茶机制茶。大正年代的影山荣一进行了制茶机系列化研究,这就是制茶机自动化研究的开始。由于机械制茶的揉茶点仍象人们的“手臂”,因此机械制茶法同手制茶一样,茶叶品质不均匀。进入昭和年代,三重县的野吕米三郎开始研制连动式制茶机,但因不能保证茶叶质量而不得实用。战后,清水市的栗田重作在同样的制茶工厂研究连动式制茶机,该技术虽被公开了,但因达不到传统的日本绿茶品质,特别是茶叶的形状达不到要求,所以该技术仍不能实用。六二年,该工厂为了减轻制茶劳动强度,进行了自动操作的研究并获得了成功。现在,日本制茶机上主要采用了这种顺序控制的自动控制。所谓顺序控制法就是按预先确定的顺序,自动地逐一控制制茶机的开动和停止、开关的开闭、设定值的变更等操作。但是,由于各要素的设  相似文献   

15.
魏露苓 《农业考古》2006,(1):95-102
中国人在世界上最早利用了丝与茶。精美的丝织品和茶叶在古代一直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拳头产品”。但是,到近代,法国、意大利以及后来的日本逐渐掌握蚕桑技术,而邻国印度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扶持下大搞近代化的茶叶种植园,配以当时先进的机械化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越来越  相似文献   

16.
章凯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8):134-139
茶产业是安徽省政府确定的衣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全省共有58个县(区)产茶。目前,安徽拥有初精制茶厂7000多个,各类茶叶机械11.1万台套,茶叶交易市场700多个,茶叶合作组织200多家,改变了过去农村制茶手工状况,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制茶。介绍了安徽省茶机企业现状,通过数据处理分析了茶叶加工过程对茶叶中铅、铜含量影响,并分析了茶机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茶叶加工设备急需更新改造;茶园机械化管理、茶叶深加工技术发展缓慢;茶叶机械技术标准制、修定工作滞后;茶叶机械向加工清洁化、装备配套规范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等。  相似文献   

17.
茶马贸易是明王朝以茶叶换取"西番"少数民族马匹的经济政策。茶马贸易中茶叶主要来源于汉中、四川及湖南安化。这三个地区的茶叶品质各异,产茶数量也不尽相同,用于茶马贸易的茶叶也有很大的差别。受茶叶品质及运输距离的影响,明代茶马贸易主要以汉中茶叶及四川的巴茶、乌茶为主,辅以湖南安化黑茶。  相似文献   

18.
病虫草害防治是无公害茶叶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农药是防治病虫草害的有力武器。该文介绍农药的来源与分类,简述无公害茶的概念及其内涵,阐述无公害茶园适用农药的选择原则和使用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和利用茶的国家,早在汉代,有关茶的交易就见于文献记载.西汉王褒在<童约>中提到"烹荼尽具"、"武阳买荼,杨氏担荷".荼即指茶,买茶要到很远的武阳去买,说明当时茶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并已形成专门买卖茶叶的初级市场.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积累,我国茶叶发展在唐代不仅出现了规模化的种植,而且茶叶贸易也走上了政府管理的制度化,无论从表象的历史发展,还是深层的制度演进来看,这种变化都有着内在的、深刻的文化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要制得好的茶叶,主要取决于2个方面,一是鲜叶质量;二是制茶技术.在鲜叶质量和制茶技术这2个决定茶叶质量的因素中,鲜叶质量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内因,而制茶技术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外因.要制出好的茶叶,不仅要有好的制茶技术,而且要有新鲜纯一,标准一致的鲜叶.要得到新鲜纯一,标准一致的鲜叶,采茶技术是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