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鹿茸再生和干细胞的研究成果,为鹿茸发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奠定理论基础,以促进器官再生和干细胞研究.  相似文献   

2.
鹿茸是唯一能够完全再生的哺乳动物器官,因而成为良好的生物医学研究模型。研究发现,鹿茸的再生是一个基于干细胞的过程,其内在的生长机制和调控模式对再生医学等研究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对鹿茸的组织学、形态学及鹿茸干细胞的发现/鉴定进行了总结,进而探讨了鹿茸干细胞内与再生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3.
鹿茸再生是基于鹿茸干细胞的发育过程。研究发现,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在鹿茸干细胞中差异表达,具有免疫抑制功能。本文综述了Galectin-1在鹿茸再生中的免疫调控作用,为揭示鹿茸再生的免疫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为再生医学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针对鹿茸再生活体研究周期长、耗资大、对动物损伤大等问题,利用在培养液中加入TGF-β1、地塞米松、抗坏血酸、β-磷酸甘油等对鹿茸再生干细胞进行体外诱导,成功建立了一种鹿茸再生干细胞体外诱导成骨的培养体系,模拟了鹿茸软骨内骨化的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5.
鹿茸是雄鹿的第二性征,是由雄鹿头部额外脊处的骨膜组织所形成的,这部分骨膜被称为"生茸区骨膜"。生茸区骨膜具有巨大的生茸潜力,将生茸骨区膜移植到鹿体的其它部位,能诱导异位鹿茸的发生;一片直径约2cm的生茸区骨膜组能够在约60d的内再生出约10kg左右的鹿茸组织。研究发现,生茸区骨膜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生茸潜力,分别负责形成鹿茸的不同分枝和主干;生茸区骨膜细胞为干细胞。鹿茸干细胞的发现,为研究鹿茸生物学特性和揭示鹿茸完全再生机制开辟了一条新的通路。  相似文献   

6.
为初步探讨p21基因在基于鹿茸干细胞的鹿茸再生过程中所起的生物学作用,本研究利用qRT-PCR以及流式细胞术,以鹿脸部骨膜细胞(FPCs)为对照组,对鹿茸干细胞的生茸区骨膜细胞(APCs)和角柄骨膜细胞(PPCs)中p21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细胞周期分布进行了检测。进一步通过RNAi干扰技术,抑制APCs中p21基因表达水平,验证其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鹿茸干细胞中p21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APCs PPCs FPCs,P 0.05);相对于对照组细胞,鹿茸干细胞周期分布没有显著差异;低表达p21基因的APCs细胞周期无显著变化,说明p21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对鹿茸干细胞周期无直接影响。本研究为深入揭示该基因在鹿茸干细胞中高表达所起的生物学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鹿茸生长发育机理研究的整理和总结,阐述了鹿茸发生和再生过程中的组织变化,特别是关于生茸区骨膜和角柄骨膜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生茸区骨膜切除后不能发生角柄和鹿茸,而被移植了生茸区骨膜的位置则生长角柄和鹿茸,证明了生茸区骨膜是鹿茸发生的组织基础,确定了生茸区骨膜中存在鹿茸再生干细胞,为进一步研究鹿茸的生长发育机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鹿茸的形态发生与鹿茸干细胞(包括发生干细胞和再生干细胞)内[Na~+]的关系有关,以鹿茸干细胞为模型,研究不同干性的哺乳动物干细胞内[Na~+]的差异,并鉴定引起这种差异的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NaV)因素。采集并培养具有不同干性的梅花鹿鹿茸干细胞,包括生茸区骨膜细胞(AP细胞,鹿茸发生干细胞)和角柄骨膜细胞(PP细胞,鹿茸再生干细胞,其干性低于AP细胞),以鹿普通脸部骨膜细胞(FP细胞)作为对照,并采用CoroNa染色方法,通过荧光强度来分析不同类型细胞内[Na~+]的差异,结合PCR方法鉴定转录水平上NaV基因的差异,并分别用睾酮和MS-222对细胞进行处理,观测其对细胞内[Na~+]的影响。结果表明:鹿茸干细胞内[Na~+]高于FP细胞,其中AP细胞内[Na~+]高于PP细胞;NaV1.1基因在AP细胞中特异性转录;睾酮对这3种细胞内[Na~+]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但是,MS-222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细胞内[Na~+]。本研究发现:鹿茸干细胞内[Na~+]与其干性一致,干性高的AP细胞内[Na~+]也相对较高;NaV1.1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差异,可能是造成AP细胞内[Na~+]高的主要原因;干扰NaV的MS-222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细胞内[Na~+]。说明哺乳动物器官的发生和再生可能与低等动物器官上的发现类似,都与细胞内[Na~+]有关。  相似文献   

9.
S100A4是S100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种具有EF双螺旋结构域的Ca2+结合蛋白。S100A4在多数成体组织细胞中不表达,在多种肿瘤和干细胞等增殖细胞内高度表达。相关研究表明,S100A4蛋白的表达与细胞的异常增生及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可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侵入以及瘤区血管的生成。本研究组发现,S100A4在鹿生茸区骨膜(鹿茸发生的组织基础)和角柄骨膜(鹿茸再生的组织基础)的组织细胞中均大量存在。与肿瘤细胞不同的是,鹿茸干细胞并没有因为S100A4的表达而发生异常的侵入和转移,其增殖、生长直至分化为形状规则的完整鹿茸受到了严格的调控。鹿茸是哺乳动物中唯一可以周期性再生的复杂器官,其再生的机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S100A4作为一种在快速增殖细胞中高度表达的多功能蛋白,为我们揭示鹿茸的发生与再生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鹿茸软骨中富含血管,不但能修复缺陷还能实现再生,是研究软骨缺损修复的良好天然模型。由于鹿茸干细胞所分化的软骨分布着丰富的血管网络,所以其ECM中可能含有大量促进软骨生成的细胞因子和功能蛋白。本文就软骨缺陷修复进行综述,对使用鹿茸干细胞ECM修复软骨缺陷的初步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波兰弗罗茨瓦夫医学大学的研究人员2011年12月8日披露说,由于鹿茸是哺乳动物生长最快的器官之一.好奇心驱使他们决定寻觅鹿茸干细胞的奥秘。经过立项6年的悉心研究,他们终于成功地发现了鹿茸干细胞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鹿茸作为哺乳动物唯一能够完全再生的附属器官,近年来对它的研究发展迅速,由于鹿茸生长与肢体发育过程非常相似,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以鹿茸再生作为肢体再生研究的模型。介绍了器官再生的研究现状,综述了鹿茸再生的研究进展,展望了鹿茸作为医学模型应用于肢体再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鹿茸是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是一个可完全再生的器官。其生长发育过程均受到营养素的调节。本文参考近年来有关鹿茸生长与营养调节作用的研究成果,概述了营养因素对鹿茸生长的调节作用,营养因素对鹿茸不同部位成分含量及其分布的调节作用,皆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茸鹿的营养与饲养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鹿茸产品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胚胎干细胞与胚胎生殖细胞同属于胚胎源的多潜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从附置前胚胎内细胞团分离而来的,而胚胎生殖细胞来自胎儿原始生殖细胞。二者在现代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胚胎生殖细胞的特性,胚胎干细胞与胚胎生殖细胞的异同以及二者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主要探讨了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乳腺癌细胞4T1的作用。分离、培养、鉴定了鹿茸间充质干细胞,采用MTT法检测了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4T1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了对4T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可抑制4T1细胞的增殖,并呈浓度依赖性,并伴有4T1细胞内Cleaved-caspase 3蛋白表达上调以及Bcl-xl蛋白表达的下调。这一结果表明,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可抑制4T1细胞增殖,其机制与细胞内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是雄性动物体内唯一可以将遗传信息遗传给后代的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精子的能力.对于小鼠而言,随着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逐渐建立和完善,人们不仅对精原干细胞自身的增殖和分化调节机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精原干细胞在再生医学和转基因动物领域具有其独有的优越性,目前的研究结果已经可以通过安全的途径将小鼠精原干细胞诱导转变为和胚胎干细胞功能相似的多能性干细胞,同时也实现了通过异体移植精原干细胞的方式来制作转基因小鼠和大鼠.这些研究结果让人们看到了精原干细胞对人类再生医学和制作大型转基因动物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将对通过诱导精原干细胞获得的多能性干细胞的研究现状及其用于制作大型转基因动物所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加以概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干细胞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造血干细胞的发现使人们对干细胞有了初步的了解。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干细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于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分化潜力的细胞,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当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成果被《科学》杂志评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首后,各国政府纷纷重视并在不同程度上支持该领域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建立梅花鹿鹿茸软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方法,观察鹿茸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为鹿茸再生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鹿茸软骨细胞,采用组织学、MTT比色法、免疫组化等多种手段动态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情况;【结果】核心部分,约150字鹿茸软骨细胞贴壁生长,原代细胞比传代生长速度快,原代及传代4代内的鹿茸软骨细胞均有活跃的增殖能力,软骨细胞呈三角形,多边形等多种形态,II型胶原免疫组化,甲苯胺蓝染色为阳性;【结论】体外分离培养鹿茸软骨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传代培养4代内细胞生长旺盛并维持其生物学特性,可满足后续实验研究要求。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利用细胞培养技术,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对生长30d的鹿茸体外培养不同代数梅花鹿鹿茸生长中心干细胞(鹿茸干细胞)的影响;【方法】原代分离、培养生长30d的鹿茸的梅花鹿鹿茸干细胞.将第2代、5代、8代鹿茸干细胞经含有不同浓度的IGF1(0,1,3,和10nM)作用后,在培养24h后用3H.胸腺嘧啶核苷测定法检测每分钟衰变数(DPM)值;【结果】取材于生长30d鹿茸的干细胞,全部IGF1处理组(1,3,10nM)都显著高于对照组(0nM)(p〈0.01)。3个不同浓度IGFI处理组的平均值和最高值都是离体培养2代的细胞最低(分别为2987和3743DPM/mg蛋白),而培养5代的细胞最高(分别为10320和12180DPM/mg蛋白).第8代的细胞又开始下降(分别为8754和11568 DPM/mg蛋白);【结论】IGF1能够促进鹿茸干细胞分裂增殖,生长30d鹿茸的干细胞在离体培养,不同培养时期的鹿茸干细胞对IGF1刺激的敏感度不同。  相似文献   

20.
以鹿茸干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甲基化敏感性扩增多态性(MSAP)和荧光标记甲基化敏感性扩增多态性(F-MSAP)方法对鹿茸干细胞进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检测。结果表明:MSAP方法共检测到387个位点,F-MSAP方法共检测出1 524个位点。2种方法所得结果中均发现Ⅰ型条带数最多,Ⅲ型条带数最少。与MSAP方法比较,F-MSAP方法在数据分析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具有安全、高效、高通量、自动化等特点,更适用于检测鹿茸干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