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并强调,"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民勤县作为石羊河流域生态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是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筑牢绿洲生态安全屏障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选择。本文立足民勤特殊的生态环境,探究生态产业的发展模式,为民勤县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保护石羊河流域民勤绿洲的生态环境十分重要,其中能否建立起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民勤绿洲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分析了民勤地区的生态补偿现状,对优化石羊河流域民勤绿洲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民勤绿洲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实体,绿洲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总体恶化,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在绿洲内部进行现代农业生产,尤为重要和关键。本文分析了民勤绿洲农业发展的优劣势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民勤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对策,以期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状况的科学考察,特别是民勤绿洲荒漠化历史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恶化成因的调查研究,客观分析了民勤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水资源、生态植被、风沙危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生态移民、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民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民勤绿洲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在西北乃至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绿洲内沙漠化和盐渍化现象严重,干旱缺水,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多年来,民勤人民因地制宜、持之以恒的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本文就民勤县生态演变及治理协同共生路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导致民勤绿洲下游地区土地次生盐化严重、土地退化和生态失衡的不合理土地利用模式,通过历史文献法研究了民勤绿洲农业开发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史,用遥感方法获取了2008年绿洲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对地貌、地下水和土壤的分布规律的分析,研究表明:1)绿洲农业开垦起源于水源充足、土壤持水性好的中下游区域,并逐渐向外围及上游发展;2)绿洲种植结构不合理,农业用水空间配置不合理,下游灌溉且主要用矿化度高的地下水灌溉导致严重次生盐渍化;3)传统农业模式下绿洲下游已出现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恶化,且农民生计无法保证。为此,本研究提出通过"流"的方式重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即农村居民点向上游迁移,使用膜下滴灌技术发展特色林果,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节约农业用水并利用上游回水为下游地区腾退的农业用地恢复耐盐植被,从而改善绿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7.
民勤绿洲是我国典型的内陆河尾闾自然景观,其格局的变化受人类活动和水文循环影响十分敏感.对此分析了民勤入境水量的逐年衰减、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荒漠草原超载放牧等引起绿洲衰变的主要成因及其变化规律,并初步估算了现状条件下水文及绿洲未来变化趋势.在分析确定绿洲恢复生态需水量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流域综合治理,跨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绿洲保护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赵生龙  张建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956-8957,9059
以项目区的5期TM影像为数据源,研究了民勤绿洲1991至2005年的荒漠化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民勤绿洲的荒漠化不但表现为荒漠化程度的快速加深,而且表现为荒漠化面积的快速发展。最后,提出了绿洲荒漠化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民勤沙漠绿洲小尾寒羊产业化生产技术,因地制宜的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了沙区节粮型畜牧业.在民勤沙漠绿洲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分析了民勤沙区发展小尾寒羊的现状、潜力及如何发挥小尾寒羊优良遗传特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杨小兵  马金辉  张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539-14542,14587
选取民勤县主要绿洲作为研究区,通过对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得了研究区2009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已有的1960、1985、1991、1995、2000、2002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GIS空间分析和统计技术,探讨了近50年来民勤绿洲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了上游来水、降雨量、人口、GDP等驱动因素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在1960~1985和1991~1995年生态环境总体向好的趋势发展,而在1985~1991年,生态退化严重,其余时间变化不明显;自然因素是民勤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基础,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起直接和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探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从生态环境污染、农业农村"生态、生产、生活"融合、产业与市场接口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支撑生态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的能力、加强农业农村生态资源价值核算和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建设、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支撑乡村生态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乡村生态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的社会化经营与服务机制、大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等方面,提出了措施建议,以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勤盆地位于河西内陆干旱区域,近几十年绿洲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天然水资源循环过程,使绿洲内发生了显著的水文过程变迁。分析了绿洲农业的发展对石羊河流下游的水文过程变迁及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绿洲灌溉农业的发展造就了集约、高效化人工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同时也明显改变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条件、转化数量及水质,其负面效应已严重恶化了生态环境,直接威胁着民勤绿洲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根据民勤荒漠绿洲的水土资源现状,提出了进行优良紫花苜蓿品种筛选,采取科学合理的轮作套种、节水栽培、节水灌溉及管理、生产加工的苜蓿产业发展技术,并提出进行草畜结合,延伸产业链,发展苜蓿一肉羊草地农业的配套技术。在民勤绿洲形成了以草畜产业协同发展的特色草地农业模式,促进了民勤苜蓿草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用地对西北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性作用,绿洲生态用地安全格局的构建是促进绿洲绿色健康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通道.以艾比湖流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例,以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的综合结果确定生态源地,再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结合GIS空间技术,进行绿洲生态用地的识别与安全格局的构建,并以土地覆盖类型、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植被指数(NDVI)、土壤侵蚀度、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为阻力因子,参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级,最终生成生态核心区、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生态脆弱区等4个不同的典型绿洲生态用地安全格局.结果表明,典型绿洲生态用地核心区的面积为12172.85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8.96%;生态缓冲区的面积为6961.6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00%;生态过渡区和生态脆弱区面积分别是3910.93、1817.48 km2.进而确定4种安全水平的生态用地范围、"源"与外部联系的辐射廊道、"源"间相互联系的关键廊道、生态节点等.典型绿洲生态用地安全格局的构建,能够为研究区绿洲生态规划和绿洲空间布局规划等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农业绿色发展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塔里木河流域是保障南疆地区绿洲经济、自然生态的生命线。如何协调塔里木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并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经历了痛苦的发展与生态的博弈之后,事实证明,农业绿色发展成为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生态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念是新时代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开发乡村旅游经济。  相似文献   

17.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所取得的成果,也得到了国务院、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2010年,温家宝总理再次批示:"认真总结近期治理经验,切实巩固已取得的治理成果。"这就更加坚定了武威人民加快治理石羊河流域的决心和信心,充分说明民勤绿洲通过治理可以实现生态持续好转。  相似文献   

18.
县域经济之兴与水利发展息息相关,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基础,当作为县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布局的根本措施。本文主要探讨了民勤盆地地下水开发利用及保护,为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沙漠化发展势头,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浅谈新疆若羌县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巴州若羌针对土地荒漠化、沙化等严峻形势,以绿洲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塔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等项目实施,推进红枣生态经济林、人工防风林等建设,构筑若羌外围以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车尔臣河下游天然植被保护及县城周边人工造林等为主的生态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20.
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方向,是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手段。以"绿色转型,生态富农"为主题,以加快农业生态化为主线,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十大工程,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力争把三亚建成全省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