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膜垄作栽培对马铃薯产量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垄作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全膜双垄垄播栽培商品薯率高、结薯数多,折合产量35 606.1 kg/hm~2,较露地垄作增产7 310.6 kg/hm~2,增产率25.8%。建议在庄浪县大面积推广马铃薯黑色全膜双垄垄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在庄浪县旱地梯田进行了马铃薯不同覆盖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全膜通用模式和全膜双垄侧播模式能显著改善马铃薯株高、茎粗、单株产量、平均单薯重量等经济性状,提高了产量,其中,黑色全膜双垄侧播模式和黑色全膜通用模式产量最高,同为37 801.95 kg/hm~2,较对照露地平播增产7 200.45 kg/hm~2,增幅23.53%,可示范推广。白色全膜通用模式和白色全膜双垄侧播模式,产量分别为37 201 kg/hm~2和36 601 kg/hm~2,较对照露地平播增产21.57%和19.61%,可继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在甘肃省庄浪县山地梯田试验了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结果表明,通用全膜垄上播种栽培模式马铃薯生育期适中,商品率高,经济性状好;该模式下,折合产量最高,为47 824.1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9 305.6 kg/hm~2,增产率24.16%。全膜垄作侧播折合产量44 444.4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5 925.9 kg/hm~2,增产率15.38%;全膜微垄垄播折合产量42 824.1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11.18%。通用全膜垄上播种较当地主栽模式全膜垄作侧播产量增幅较大,全膜微垄垄播较全膜垄作侧播略有减产。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施绿色生产,有效保护耕地,进行了保水剂替代地膜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为全膜垄作穴播+保水剂,商品薯率与折合产量最高,分别为77.3%、38874 kg/hm~2;其次为全膜垄作穴播,商品薯率与折合产量分别为76.7%、37 257 kg/hm~2;露地垄作+保水剂与露地垄作(双作)折合产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26 466 kg/hm~2、24 882 kg/hm~2。说明保水剂对提高产量和缓解干旱有一定效果,但在马铃薯生产中与地膜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5.
在庄浪县旱地梯田进行不同栽培模式与密度对马铃薯商品性和产量的影响试验,通过对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与密度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的性状及产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与密度对马铃薯株高、茎粗、商品薯率和产量影响较大,其中,全膜垄作穴播模式下,密度为60 000穴/hm~2时马铃薯产量和商品率都最高,分别为30 236.4kg/hm~2、85.56%,其次是全膜垄作穴播模式下密度为67 500穴/hm~2和通用模式下密度52 500穴/hm~2、60 000穴/hm~2时马铃薯产量和商品率高,产量分别为24 978.45kg/hm~2、23 629.95kg/hm~2、22 796.55 kg/hm~2,商品薯率分别为18.65%、76%、71.26%。  相似文献   

6.
在庄浪县韩店镇试雨村旱地梯田进行了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黑色全膜双垄垄播与黑色全膜垄作侧播综合经济性状好,大中薯率高,分别为62.67%、58.57%;产量高,分别为32 748.55 kg/hm~2、30 305.53 kg/hm~2,可在庄浪县山旱地梯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干旱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以定薯3号为试材,设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和露地播种5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覆盖栽培马铃薯生育期均较露地种植生育期长,说明覆盖栽培可以适当延长作物生育期,增产增效;覆盖栽培马铃薯0~30 cm耕层含水量均较露地种植高,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保水保墒效果最好(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3.01%、11.71%、10.53%,较露地种植分别高2.49%、2.66%、3.45%)。在马铃薯生长前期,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土壤含水量高于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半膜双垄侧播和全膜双垄侧播;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出苗率、株高、茎粗和主茎个数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马铃薯单株结薯数为7.0~10.7个,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覆盖处理马铃薯单株薯块重和大中薯率均显著高于露地种植,各覆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下,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马铃薯产量最高(为39 444.0 kg/hm2,比对照高6 639.0 kg/hm2,增产率为20.2%),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次之(为38 395.5 kg/hm2,比对照高5 590.5 kg/hm2,增产率为17.0%)。说明马铃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和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2种栽培模式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区推广。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马铃薯半膜覆盖栽培套种绿肥模式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半膜覆盖栽培套种绿肥模式能提高土壤含水量,在淀粉积累期,平均含水量为13.1%,较对照半膜覆盖栽培处理高0.5个百分点;在收获期,平均含水量为11.7%,较对照半膜覆盖栽培处理高0.3个百分点。其株高、株粒数、株粒重、大薯率分别为84 cm、6.7个、0.71 kg、64.79%,较半膜覆盖栽培处理分别高7 cm、0.6个、0.08 kg、9.23个百分点。能使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增加0.16 g/kg,全氮增加0.06 g/kg,碱解氮增加5.8 mg/kg,有效磷增加0.93 mg/kg,速效钾增加9.2 mg/kg。产量为40 052 kg/hm~2,较对照半膜覆盖栽培处理增产4 091 kg/hm~2,增产率为11.4%。因此,在今后生产中,改进耕作技术后可扩大示范面积。  相似文献   

9.
定西半干旱区7个马铃薯品种引种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定西半干旱区采用全膜覆盖垄上侧播种植模式,对引进的7个马铃薯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青薯9号和陇薯10号田间生长势强,抗病性强,平均折合产量高,分别为45 564.0、44 355.0 kg/hm~2,较对照品种定西3号分别增产30.68%、27.21%,适合在定西半干旱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以“克新2号”为试材,研究不同膜色和种植密度对全膜双垄穴播早熟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穴播较露地垄作穴播马铃薯生育期增加3~13d,黑膜较白膜覆盖生育期提前5~9d;就单株结薯数而言,黑膜较白膜覆盖结薯个数增多,但商品薯结薯率白膜覆盖比黑膜高;同一膜色不同种植密度间,单株地上部分鲜重、商品薯结薯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白膜全膜双垄穴播+5.2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商品薯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摘要:本试验用定薯3号原种作为种薯材料,设5个处理,分别为:(1)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2)半膜双垄侧播;(3)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4)全膜双垄侧播;(5)露地播种(CK),通过对不同栽培模式下马铃薯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研究,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马铃薯生育期比对照生育期都长,说明地膜覆盖可以保留土壤水分,适当延长作物生育期,增产增效。不同栽培模式下种植马铃薯,土壤0 cm~30cm 耕层含水量均比露地种植土壤含水量高。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分别测定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保水保墒效果最好,土壤耕层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3.01%、11.71% 、10.53%,比对照不覆膜种植(CK)分别高2.49%、2.66%、3.45%;在生长前期,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双垄侧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半膜双垄侧播和全膜双垄侧播的土壤含水量。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出苗率、株高、茎粗和主茎个数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马铃薯单株个数为7.0个-10.7个,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覆膜处理马铃薯单株重和大中薯率普遍高于露地种植,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和对照间差异显著。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种植产量最高,为2629.6 kg/667m2,亩产比对照高442.6kg,增产率为20.2%;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种植产量第二,为2559.7kg/667m2,亩产比对照高372.7kg,增产率为17.0%;对照产量最低,为2187.0kg/667m2。马铃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和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这两种栽培模式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马铃薯覆盖栽培的最佳材料和模式,为建立高产、绿色覆盖模式提供技术依据,2016—2017年在庄浪县盘安镇杨宋村进行了马铃薯不同材料覆盖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明显,黑色全膜覆盖双垄垄播的折合产量最高,为33 706.5 kg/hm~2,较露地栽培模式增产33 706.5 kg/hm~2,增产率为26%,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6种微生物菌剂对全膜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马铃薯品种陇薯10号为指示品种,在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种植条件下,研究了6种微生物菌剂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微生物菌剂亿克奇能有效缓解和克服连作障碍。其中施微生物菌剂亿克奇181.82 kg/hm~2处理虽然马铃薯各生育期LAI不是最高,但显著增加了马铃薯块茎产量和植株生物量,提高了商品薯率,降低了马铃薯黑痣病的病株率、病薯率和病情指数。该处理下马铃薯块茎折合产量最高,为50 226.0kg/hm~2,较对照不施微生物菌剂增产11.58%;商品薯率为79.64%,较对照增加8.31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2018在武威市凉州区中坝镇进行了玉米不同种植模式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沟播密植、平作开沟、全膜垄作垄播产量最高,折合产量分别为13 373.55 kg/hm~2、12 701.25 kg/hm~2、12 573.75 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应进一步示范、推广;单方水效益依然是全膜垄作沟播密植、全膜垄作垄播、平作开沟最高,较对照全膜平作1.9元/m~3提高5%~21%。  相似文献   

15.
起垄覆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定西旱川地进行了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保墒效果以单垄双行全膜覆土微沟垄侧栽培最好,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0~3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06.8、97.5、87.9 g/kg,比对照露地垄侧栽培分别增加18.5、14.3、23.0 g/kg。折合产量以全膜双垄垄侧栽培最高,折合产量为32 366.67 kg/hm2,比对照露地垄侧栽培增产140.74%。综合考虑,全膜双垄垄侧栽培方式适宜在定西市安定区旱川地及同类地区马铃薯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黑色地膜覆膜方式对旱地马铃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旱地梯田进行的马铃薯黑色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黑色地膜全膜覆土垄侧栽培、全膜垄侧栽培和半膜垄侧栽培3种覆膜方式的折合产量分别为47 552.88、43 802.70、41 479.35 kg/hm2,分别较对照露地双行垄作栽培增产27.88%、17.79%、11.54%,且单株结薯数、大中薯率也高,适宜在庄浪县旱地梯田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覆盖模式对旱作马铃薯生育期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旱作马铃薯最佳栽培模式。[方法]以陇薯6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覆盖处理[A.露地(CK);B.全膜双垄垄侧栽培;C.半膜垄作;D.垄作覆草]对马铃薯生长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处理B的马铃薯生长最快,而露地对照的生长最慢。开花期处理B、C、D株高较露地对照高6.9、3.9、8.3 cm,基部分枝数多0.6、0.1、0.6个。3种覆盖模式单株结薯(6.1~6.3个)高于露地对照(4.5个)。处理B单株薯重最重,达1.73 kg;处理D商品率最高,达到了82.89%,露地对照的商品率最低为72.08%。各处理单位产量表现为B>D>C>A。不同时期的0~20 cm土壤含水量均以处理B最高。[结论]处理B(全膜双垄垄侧栽培)是旱作马铃薯的最优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旱地梯田全膜覆盖种植条件下,对8个种植模式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情况下,密度为60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时,参试品种农艺性状好,经济性状优良,折合产量分别为11 998.7 kg/hm~2、11 364.9 kg/hm~2,因此可在庄浪县旱地梯田中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垄作覆膜和氮、钾肥配施对马铃薯土壤温度、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覆膜可提高土壤温度,其中白膜覆盖垄高25 cm栽培对地温的提升较黑膜快,有利于提早出苗。马铃薯商品薯率、产量均在白膜垄高25 cm时最高;优化氮、钾肥用量配比,能有效提高农艺性状及产量。在氮肥充足的情况下,适量增施钾肥有利于提高马铃薯商品薯率及产量,氮、钾肥用量为13 kg/667 m~2、37.5 kg/667 m~2时,综合经济性状和商品性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在庄浪县旱地梯田条件下进行了耕地质量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区马铃薯结薯数、商品薯率及产量都高于无肥区,施肥区折合产量为31 290 kg/hm~2,无肥区折合产量为20 193 kg/hm~2,施肥区较无肥区增产11 097 kg/hm~2,增幅55%,商品薯率提高53.8%,单位面积纯收入增加7 944元/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