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朱妍 《河南农业》2020,(3):61-62
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整个中华文明的构成有极大影响.中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早已经深深印在中华文明的灵魂深处,并时刻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随着时代变化,新媒体的发展逐渐代替传统媒体,中原文化如何以新媒体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已成为当下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新英 《河南农业》2012,(20):58-59
河南旅游拥有优秀的自然资源和出色的人文资源,但却存在着尚未被开发与弘扬之处。利用中原文化的优势打造良好的河南旅游形象传播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充分利用中原地区的自然优势;深度挖掘中原文化的人文资源优势;革新传统文化中不利于旅游文化发展的阻隔因素。打造良好的河南旅游形象对于河南自身的发展和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吕岩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23,32(4):129-133,140
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运用大历史观审视中华传统农耕文化,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契合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农耕文化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海纳百川。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并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阶段,传承农耕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了很好的机遇。另外,国家以及各地政府致力于农村扶贫、脱贫攻坚战,大力推动城镇一体化建设,从经济到生态循环都十分重视。而中原地区又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被视为天下中心,其中,河南省作为中原地区省份之一,地广物博,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建设可以说是利大于弊。本文主要以河南为例,就乡村文化与创意的结合,打造乡村品牌建设中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如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复杂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农业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开拓国内外市场,保证中原地区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河南是人口大省、产粮大省,又地处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战略枢纽,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南,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菇北移”的典范——河南省西峡县根据地域气候特征推厂的中袋(幅宽17~20cm、长55~63cm)春栽袋料香菇、秋冬季节培育花菇的小棚立体层架出菇模式。在中原及西北各地普及10多年来,促进了西峡及周边地区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因此,西峡县双龙镇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香菇集散地之一。  相似文献   

7.
翁勋章 《河南农业》2019,(24):53-54
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途径和方式,希望借助"新时代"的历史机遇和中原地区的地缘优势,"在加深文化交流的同时,文化传播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使优秀的中原文化"一举成名天下知"。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菇北移"的典范--河南省西峡县根据地域气候特征推厂的中袋(幅觅17~20cm、长55~63cm)春栽袋料香菇、秋冬季节培育花菇的小棚立体层架出菇模式,在中原及西北各地普及10多年来,促进了西峡及周边地区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因此,西峡县双龙镇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香菇集散地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结合当今社会需求及国内外日语教育发展趋势,通过对中原地区高校以及国内知名大学日语专业进行调研分析,了解目前高校日语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培养出具有高竞争力的日语专业人才,更好地为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1600年前后,中原昆吾族群向西逃奔、迁徙。这是发生在夏、商王朝更迭之际的一件显著性历史事件。昆吾人西迁的进程中,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在后来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段的两端及两侧传播了文明成果,包括黄河流域的粟作在新疆东部地区的落地生根与进一步推广。新疆地区粟作的引入、发展,乃至后来粟作越过欧亚草原继续深入西传,与中原昆吾人西迁哈密并带去或扩大了粟作甚有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原书家群体的艺术实践形成"中原书风"的过程是一种区域文化品牌的建设过程,创建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书法品牌文化会促进区域文化水平的提升。中原地区拥有深厚的书法文化资源和众多的书法实践者,教育部义务教育书法课程规划以及高等院校书法专业和书法研究机构的逐步完善,已成为品牌建设和书法复兴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提出了中原崛起的提法,经20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实践,河南已由农业大省跨越到经济大省。2010年,为了实现该省在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河南省委提出发展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规划,进一步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是实现工业和科学发展的基础。发展低碳农业,保护中原地区生态环境,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20 世纪90 年代,河南省提出了中原崛起的提法,经20 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实践,河南已由农业大省跨越到经济大省。2010 年,为了实现该省在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河南省委提出发展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规划,进一步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是实现工业和科学发展的基础。发展低碳农业,保护中原地区生态环境,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区域科技史研究是科技史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原科学技术史》在空间上以中原为其研究范围,时间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是一部完善的区域性科技通史。本文介绍并评述了《中原科学技术史》一书,认为作者系统完善地总结了中原地区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历程,并十分精确地总结出了中原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一部优秀的区域科技史代表作。  相似文献   

15.
正中原特色小镇项目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本地中原文化的融合与升华,一方面,中原特色小镇项目能促进河南乡村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开发新形式新创意,延长产业链,探索出现代化发展新形式,从而能够达到保护和宣传传统文化的效果,为文化传承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中原特色小镇项目能让中原传统文化再一次渗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带来精神的愉悦和感动,感受到文化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对个人的精神进行提升,  相似文献   

16.
《农业考古》2021,(4):30-39
先秦至汉晋时期,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原始农业逐步变迁到传统农业阶段。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演变到锄耕和犁耕,生产工具从砍伐类石质农具演变到翻土类金属农具,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技术传入当地,农作物品种变得丰富起来。乌蒙山区原始农业的变迁中存在飞速跃迁和滞后性并存以及不均衡发展等现象,这与周边地区先进文化的影响、土著族群的生产习惯及中原王朝在当地的开发经营方式有关。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制约了乌蒙山区早期山地文明的演化。  相似文献   

17.
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系列纪录片《老家河南》以中原文化的形成、演变、传承、发展为主线,从中原大地上选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文化遗存,通过展示具有地标性的文化符号,反映华夏文明发源地河南的文化传承成就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以此来体现中原崛起的重大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8.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一定要保护黄河文化遗产,进一步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对于地处中原腹地、拥有天下粮仓美誉的农业大省河南而言,如何将乡村振兴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战略有机融合起来,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命题。本文对比学习欧美国家对于大河流域文明传承与保护的举措,探究在当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中河南应如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并提出相关建议和举措。  相似文献   

19.
正4月6日下午,海马汽车大型文化筑梦活动"欢乐中原行"起航仪式在河南电视台600平方米演播厅盛大起航,在现代化浪潮下发现中原地区"活力、积极、向上"的新形象,全面展示河南城乡特有魅力。"欢乐中原行"大型公益文化之旅由河南电视台第九频道、农家参谋杂志社、《车舞飞扬》栏目等携手海马汽车共同发起,以"传递政府信息,聆听百姓心声,弘扬中原文化,展示地方特色"为宗旨,持续送文化下乡,弘扬社会主旋律,用文艺节目形式歌唱新生活,展示新形象,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  相似文献   

20.
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中农业经济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小霞  高江涛 《农业考古》2006,3(4):1-13,26
农业经济是指以种植业和由种植业提供饲料来源的家畜饲养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的一种经济形式。农业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是古代文明形成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无一不是建立在谷物农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亦不例外,中华文明的形成就是以高度发展的农业为基础的。中国在文明起源、形成以及早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农业体系,即黄河流域以粟作为主的旱地农业和长江流域以稻作为主的水田农业。本文所言的中原地区是狭义的中原,即整个河南省及晋南地区。该地区属黄河流域,是以粟作为主的旱地农业区,在距今7000多年的裴李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