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2012年6月21~25日广西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常规天气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发现,季风槽东移发展、低涡切变辐合稳定维持是产生降水的重要原因。多普勒特征分析表明,中尺度辐合线在桂东北地区南北摆动是造成桂东北强降水的主要原因之一,中低层强盛西南风长时间维持为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9年7月3日引发桂林市西部地区大面积地质灾害的天气成因。结果表明,低涡切变与西南急流的维持是造成这次灾害的前期气候背景;中尺度辐合天气系统、充沛水汽输送及辐合、低空急流的作用导致桂东北发生特大暴雨,是引发此次大面积地质灾害的直接天气原因。强降水发生时,卫星云图表现为带状较强云带;雷达回波呈典型椭圆形絮状短时暴雨回波,强度在40dBz左右,顶高在10km以下,VL在25kg/m^2以下,对流性不强,但有利于发生长时间的持续性降水。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风云2E卫星资料、MICAPS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14年9月13—18日济宁地区秋季连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连阴雨期间,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在偏北的位置,贝加尔湖以东的低值系统移动缓慢且稳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位置偏北且稳定维持,南亚高压异常偏强,以上条件为此次连阴雨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与北方冷空气交绥于鲁南地区;台风的生消移动是副高稳定维持的一个主要原因。长江中下游北部有高能量锋区长时间维持时,鲁南地区容易形成连阴雨天气;前期降水以盾状云系南侧的低云降水为主,后期降水是副高外围东北—西南向云带稳定维持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黄天福  刘鹏  袁辉  康安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73-9876
[目的]探讨2008年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事件的成因。[方法]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MICAPS提供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冻雨、冰冻、道路结冰、地表0℃线范围的变化情况,对2008年1月13日~2月15日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简称凝冻)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此次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事件的成因,并对其提出了防御对策。[结果]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是在大气环流异常的背景下,各种尺度天气系统在贵州上空交汇造成了持续性降水发生的。北半球东亚倒Ω流型使大气环流长时间稳定,使北支锋区偏南,极地冷空气持续补充南下影响江南、华南,南支西风波动活跃,静止锋锋区强度大,并长时间维持;低空850 hPa切变线在广西与贵州、湖南交界处维持摆动,西南暖湿气流持续向我国南方输送,冷暖空气在华南上空交汇,导致贵州出现长时间的降水;逆温层深厚,长时间的降水普遍以小雨为主,容易形成过冷水滴,雨淞范围从贵州、湖南南扩至广西北部,冻雨、冰冻天气造成长时间的道路封冻和电线结冰,灾情严重;地表温度0℃线长时间覆盖全省高寒山区,地面结冰难以融化,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长时间影响贵州。[结论]该研究为该类灾害天气的防灾减灾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5.
通过常规天气资料、探空资料、物理量及雷达资料分析,对江津地区9月10-12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大气层结稳定的情况下(低温低能),低涡的动力抬升作用造成了局部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发生,但由于冷空气的影响较弱,使得对流系统难以长时间维持,生命史较短。持续较强的暖平流输送是降雨时间较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的应用对对流系统的临近预警预报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利用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和国家站探空资料对阿拉善盟2022年6月20—21日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的动力条件、水汽条件、不稳定条件以及降水过程中的中尺度对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充足的水汽条件和700 hPa暖湿切变线的长时间维持是导致本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原因,对流层中高层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或过饱和有利于降水云系形成;在大气低层前期温度偏高、能量积累条件下,上层干冷空气的侵入是触发对流不稳定的关键因素;地面中小尺度辐合产生的上升运动对强降水及对流产生有一定的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金州地区2009~2010年冬季异常天气的成因。[方法]采用常规气象资料,利用天气学原理,对金州地区2009~2010年冬季异常天气进行分析,找出该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成因。[结果]乌拉尔山高压脊异常发展、径向环流强是造成金州地区2009~2010年冬季持续低温的主要原因。冷空气活动频繁是2009~2010年冬季金州地区降水增多的主要原因;高空槽、低空急流是产生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低层辐合是产生降水的动力条件。[结论]该研究为冬季气候的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长沙地区持续性高温气候特征分析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长沙市2013年6—8月气温、降水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历年相关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等对2013年夏季长沙地区罕见的持续性高温天气进行探讨分析,并讨论了影响长沙地区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的因子。结果得出:2013年夏季长沙地区出现的高温天气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极端最高气温值偏高等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脊点位置偏西,脊线偏北,且副热带高压持续稳定维持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热带气旋北上活动较少,生成位置明显偏西,运动轨迹和发展加强,时间较短等;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出现早,长度偏短,梅雨强度弱,梅雨量偏少,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移过早,致使高温时段也出现的较早;而且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持续异常偏冷,厄尔尼诺年出现衰减并过渡至拉尼娜年,同时印度洋、南海较高的海温促使对流活动发展,促使副热带高压向北抬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并维持等都是造成长沙等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2008年12月—2009年2月三门峡市发生的严重冬旱为例,利用1958—2016年三门峡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和非常规资料,通过对单站历史资料和大气环流特征分析,初步总结出该地区冬季严重干旱的成因。结果表明,前一年夏季和秋季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是导致冬季严重干旱的诱因;冬季前期(12月—次年1月)长时间持续无降水时,一般对应冬季将要出现严重干旱;西太平洋副高减弱,西风带少低槽活动,是导致三门峡市严重干旱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和观测资料,对2015年4月6~9日持续连阴雨天气过程发生时的环流形势、水汽及垂直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这次连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从形势上分析,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冷锋和南支槽;乌山阻高的形成有利于环流形势的稳定维持以及冷空气的堆积。地面冷空气呈东路不断渗透南下影响九江地区,导致该地区气温持续偏低,出现倒春寒。此次过程冷空气以中路路径为主,冷空气从蒙古经我国华北补充南下,冷锋在南岭停留3d后南移出海,贝加尔湖以西的高压脊稳定维持,为低涡后部冷空气南下提供通道,使得冷空气可以持续下滑至江南,形成倒春寒。垂直结构分析显示,这次过程中低层辐合中心和高层辐散中心基本垂直且与强降水区相对应,说明辐合辐散场的垂直配置有利于产生较强或较稳定的降水;且高空急流的动量下传和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持续南侵也为湖南连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张国栋  葛洪燕  杨扬 《北京农业》2012,(18):171-172
2010年5月2日伊犁地区出现持续降水、雷暴较强天气过程。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系统地分析此次天气中环流背景、物理量场、云图、雷达回波的演变特征。分析得出,这次大降水是西伯利亚至咸海槽区,咸海和巴尔喀什湖之间以南一短波槽这2个系统共同配合的系统性天气;丰富水汽条件并有持续的水汽输送是产生大降水的必要条件;垂直抬升运动与地形的作用是造成这次大降水天气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大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安装已运行7年,期间,运用多普勒雷达天气资料指导人工增雨作业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通过研究两次大范围稳定性降水的速度场演变情况,得出系统加强、维持、消散的图像特征。这两次降水过程是大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大范围降水回波长时间维持与人工增雨作业共同影响的结果。其速度场具有混合性降水回波特征,并且在增雨催化阶段表现显著,可以作为该地区增雨作业识别增雨催化的时机和潜力区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周琴  谢启玉  李洪梅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4):138-142,157
应用探测资料及地面台站的观测资料,对2008年3月30—31日在青海高原东北部形成的一次大风沙尘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地面冷锋演变形势及影响大风发生的持续的关键物理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总结归纳出了此次灾害性大风天气的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1)此次大风天气过程具有日变化明显(昼强夜弱),过程中伴随沙尘暴、寒潮、弱降水等复杂天气的特点;(2)西伯利亚横槽转竖携带冷空气向南暴发,与地面系统发展共同造成的强气压梯度、高低空强的温度差动平流是造成此次大风的主要原因;(3)低层辐合上升运动与高空急流入口区次级环流叠加加大低层位势梯度和地面气压梯度,配合冷锋过境,使得白天近地层不稳定性加大,湍流加强,动量下传加大地面风速,导致地面持续强劲的大风;(4)柴达木盆地作为沙源在前期干燥无降水的气候条件下,加之层结不稳定和湍流活动造成的地面持续强劲的大风是引起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地面自动站数据和大气环境监测等资料,从环流形势、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维持机制等方面,对2015年12月23—25日河南濮阳一次严重雾霾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雾霾期间高空以纬向环流为主,无明显冷空气影响。中低空下沉气流的存在有助于近地层弱风条件和稳定层结的建立,中低层弱的冷暖平流的交替出现以及持续稳定的地面均压场分布,为此次严重雾霾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在持续较低气压和较小地面风速的大背景下,PM_(2.5)浓度稳定升高,以及入夜后气温降低而相对湿度增大的地面气象条件,是此次严重雾霾天气过程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边界层逆温的长时间存在是这次严重雾霾天气得以维持近60 h的重要原因,雾顶高度与逆温层顶的高度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雾霾天气形成、发展、维持、消散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受地形阻挡作用,冷空气在东移南下过程中,分股扩散南下,造成华北平原气压梯度小;能见度下降和持续性污染与PM_(2.5)和PM_(10)浓度增长有关,较高的PM_(2.5)、PM_(10)值的同时出现和长时间维持是导致严重雾霾天气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15.
2014年10月10~12日,酒泉市出现了大幅度降温大风天气。从成因分析:这次强降温天气过程是由于北方冷空气不断堆积产生强的气压梯度风,由北部强大的冷高压所造成的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力形成[1]。500hPa前期受极涡分裂影响,在乌拉尔山形成一低涡中心,由于贝加尔湖北侧阻塞高压影响,该低涡稳定少动,新地岛附近洋面冷空气北下堆积,后期阻塞高压崩溃,系统开始快速东移影响该地区,导致这次降温吹风天气。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分析场等资料,重点分析此次强降温天气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成因及影响系统,并对秋季出现强风、低温、降水等天气的预报着眼点进行讨论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空及地面观测资料等对辽宁地区2016年5月2—4日暴雨、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槽、黄淮气旋、低涡等是此次暴雨天气主要影响系统,高低空槽脊与黄淮气旋的配合,低涡后强的冷平流,涡前有强的暖平流,为黄淮气旋的爆发北上提供了热力和动力条件;稳定的抬升条件、持续的水汽输送、稳定的层结结构、长时间稳定维持,在这些条件作用下辽阳地区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且雨量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准确预报山西春播期暴雨天气,更好地为农服务,文章根据天气学理论,利用常规探测资料、数值预报、多普勒雷达和FY-2E红外卫星等资料,对2014 年5 月9—11 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北涡南槽”和华北“东高西低” 形势是此次暴雨的有利环流背景,低空切变线和850hPa东南风急流是主要影响系统。中低层切变线激发的中低云系直接导致强降水的发生。地面辐合线提前1~2 h出现,对进行强降水的短时临近预报有明显的参考意义。东西两路冷空气的对峙,地面辐合线的停滞;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垂直结构,使得上升运动持续加强;前期地面最高温度持续升高、低层暖湿平流的持续输送,均是强降水长时间持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本溪地区2014年3月3—4日降水天气过程中的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探空资料及T639、日本、欧洲数值产品输出资料对此次大到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环流背景分析及物理量场诊断分析,揭示了大尺度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地面气旋的演变等对此次大到暴雪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大到暴雪过程是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东北冷涡与乌拉尔山高压脊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冷空气持续南下,使辽宁西部低值系统建立和发展,为本溪地区的大雪到暴雪天气提供了有力的环流背景;本溪地区3月降水相态主要包括雪、雨夹雪和雨,在降水的预报中根据850 h Pa、925 h Pa、地面温度以及0℃层高度可以作出降水相态的预判;在低空急流的影响下,暖湿西南气流沿低空急流倾斜上升,与高层冷空气形成下暖湿、上干冷的大气不稳定层,低空急流作为低层能量和水汽的集中输送带对此次大到暴雪过程的产生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切变线、高低空急流及地面倒槽的共同影响,为此次大雪到暴雪天气提供有力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6年8月20日~9月4日吉林省区域自动站资料、高空实况资料、地面实况资料等,分析了1610号台风狮子山影响下出现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及降水持续的原因、主要发生时段和落区。得出结论为,连阴雨天气发生在台风狮子山北上与高空冷涡合并的持续影响,阻高崩溃促使高空低涡的发展,热带气旋携带的不稳定能量和偏南风急流为阴雨天气的持续提供了必要条件,此外,由于长白山脉地形的作用对降水起到明显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辽阳地区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MICAPS天气图、FNL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6月发生在辽阳地区的2次短时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短时暴雨过程都存在高空槽及低层切变系统影响,且都有西南急流水汽输送;不同的是过程Ⅰ有源源不断水汽供应,降水时间较长,最终产生大范围短时暴雨天气;过程Ⅱ在冷涡背景下不稳定能量较强,降水强度大,短时内产生大范围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