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径山茶考——陆羽《茶经》与日本茶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杭州市区西部的余杭区径山自唐宋以来是佛教临济宗的发源地,茶圣陆羽著茶经的圣地,日本高僧圆尔辨圆创“日本茶道”之源头,历史上演绎过许多令佛徒茶人顶礼膜拜的圣事。……  相似文献   

2.
范国荣 《农业考古》2021,(2):193-196
当代人以《陆文学自传》末尾记载为依据推算陆羽出生年,笔者对此存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陆羽以著《茶经》成名,但是,现有文献表明《茶经》不是陆羽一个人的功劳,师承禅宗北宗的皎然对陆羽有指点之功,他的《茶诀》为《茶经》创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钱大宇 《农业考古》2000,(2):255-258
陆羽《茶经》的出现是有其一定的哲学、文化和茶饮的基础,并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重大意义,不仅总结了茶叶枝术,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构建了茶文化的基础,赋于茶一种深刻的精神,一种哲学观,一种传统文化中人伦关系的象征,同时还用茶性、茶的礼仪等来规范人生处世修养,表达了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茶经》问世已一千多年,在这其间中华茶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与弘扬,并逐步推向世界,向世界性的精神领域延伸。据统计茶业技术和茶文化的研究著作近七百多种,茶业生产也有了新的科学含量,陆羽也随之被…  相似文献   

4.
陆羽茶经的茶道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林瑞萱 《农业考古》2005,(2):179-183
《陆羽茶经》是全世界笫一本茶的百科全书,为唐朝陆羽所著。从茶之溯源、制茶工具、采制评鉴、煮茶器皿、煮茶、饮用、茶史茶事、产业地理、茶事简化准则、茶业推广提要等各种不同的专业性角度,写下了这一本千古不朽的茶业宝典。在《茶经》之中很值得注意的是陆羽不断地藉着不同的场合,阐述其茶道思想及抱负。值此国际第六届无我茶会在台湾举行之际,特此提出详加讨论,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5.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1,(4):207-208
当世界进入高科技、高生产力、高度竞争的 2 1世纪 ;当人类更加关注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重视生存环境生活质量 ,追求精神文明文化交流的时候。体现东方文明 ,蕴含和谐精神、道德理念和休闲养生情趣的中华茶文化 ,愈来愈受到世人的欣赏与瞩目。当此之际 ,欣逢陆羽《茶经》定稿问世 1 2 2 0周年 ,令我们分外高兴。陆羽《茶经》被公认为是世界第一茶书 ,人类茶文化元典。它的内容完整地涵括了茶史、茶学、茶文化全部。《茶经》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高度评价 ,而笔者以为最根本的意义 ,最重要的价值 ,在于陆羽从我国数千年来对茶叶食用…  相似文献   

6.
《农业考古》2004,(2):269-271,281
陆羽唐代著名学者,是茶学的创始人,《茶经》是其代表作。陆羽一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据称他是一个弃婴,不知所生,其姓名是长大后自己用《易经》占卜出来的,他卜得的是“蹇”之“渐”卦,其卦词有“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等语,于是他就取姓为陆以羽为名,用鸿渐作字。大约三岁的陆  相似文献   

7.
丁俊之 《农业考古》2003,(2):205-206
茶的效用 ,引起世人越来越大的兴趣 ,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饮料也更讲究 :要求饮料不但能解渴 ,还能防治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健康水平 ;寓防病治病于品茗之中 ,还要为“两个文明”服务”茶叶的科学、文化价值 ,值得深入探讨。陆羽在他的《茶经》这部 1 2 0 0多年前 (公元 780年 )世界上第一部权威性茶叶著作中 ,( 1) 对茶叶效用的评价 ,既有他自己的观点 ,也有引述别人的话。《茶经》的“一之源”有写道 :“茶之为用 ,味至寒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  相似文献   

8.
陆羽《茶经》是茶文化的“圣经”.发展当代茶文化必须继续重视陆羽《茶经》,以弘扬光大陆羽的精神;必须精研陆羽《茶经》,于继承中创新;必须超越陆羽《荼经》,接轨世界,与各国茶人合作.建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各国茶经济、茶文化专家编撰《世界茶经》,以推动全世界的茶经济、茶文化持续发展,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9.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6,(5):196-196
1984年就有人提出陆羽初隐于余杭苎山。 1989年,《陆羽研究》提到:“陆羽初隐居苎山(余杭近郊)。自称桑苎翁,著《茶记》一卷。”  相似文献   

10.
从茶史文献可知,我国清代叶隽撰写了茶书《煎茶诀》,但该书在我国失传,朱自振教授等近在日本发现由日人编辑、删改后出版的“明治本”和“宽政重刻宝历本”两个版本,分别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和大阪中央图书馆。本文介绍《煎茶诀》的这两个版本,旨在为国内茶叶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一、“明治本”《煎茶诀》现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附(一):王治本序,明治十二年小田诚一郎训点本全文:藏茶初得茶,要极干脆。若不干脆,须一焙之,然后用壶佳者贮之。小有疏漏,致损气味,当慎保护。其焙法:用扌卷张纸散布茶叶,远火焙之,令渐干。其壶如尝为…  相似文献   

11.
曹建南 《农业考古》2019,(2):232-238
南浦绍明是日本镰仓时代的禅林高僧,为日本禅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从余杭径山寺带回茶台子和7部茶典等跟茶道有关的故事,散见于18~19世纪,甚至更晚的日本文献,因距南浦生活的时代太过久远而被理解为没有可靠史料支撑的传说。但这些传说的形成和传播,一方面反映了径山禅茶文化在日本的影响力和南浦绍明在日本禅茶界的崇高威望,同时也是抹茶和煎茶这两种文化在日本社会相互碰撞、争斗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宋时磊 《农业考古》2021,(2):234-240
日本茶道史上的茶道具专著,亦被称之为茶器名物记,对日本茶道的成立具有独特价值。以21部古典茶书文献为主线和中心,可分为茶道具从附属于唐物御物的室内书院装饰物记录的时代、走向作为茶器名物记专集的时代和多样化及个性化展开的时代三个阶段,分别对应镰仓到室町时代中前期、室町后期和江户时代。其中,在江户时代,茶器名物记走向多样化、个性化的同时,又继承和延续了以唐物为中心的大名物与以和物为中心的中兴名物传统。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为日本茶道的成立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揭示了其发展的轨迹和脉络。  相似文献   

13.
范国荣 《农业考古》2020,(2):204-207
关于《茶经》题名和创作地、陆羽生活状况和死后葬地问题,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判断,期望得出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使读者重新认识陆羽和《茶经》,也希望读者指正笔者论证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工夫境界是研究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工夫境界解读中国茶道哲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茶道哲学的工夫与境界。中国茶道哲学的核心在"和"。茶人通过一系列的工夫持守,力求进入到"和"境界。在"和"的工夫境界观照下,茶人的生命体验与心灵体验高度凝结,进以凸显中国哲学与文化中独有的"天人合一"思想,使中国茶道哲学思想提升了又一高度。  相似文献   

15.
蔡洞峰 《农业考古》2019,(2):239-245
中国禅宗的祖师禅推崇的"茶禅一味"影响日本茶道形式与内容,成为茶禅的终极精神追求。南宋时期,日本多名僧侣来径山寺参研佛学和茶道,从而形成日本茶道的最初形式问世,成为日本茶道之源。茶道中体现的是冷寂的审美境界。在"茶禅一味"中呈现的是清寂之美,品味东方流传数千年的优雅和文明。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高等教育院校及中等教育学校,绝太多数都开设了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机构。其目的是尽早发现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异常,能否维持着良好的心态,敢于面对沉重的学业与复杂的人际关系,保障学生的身心发育状况符合正常的发展规律。故此,透过回顾过去的文献与相关资料,初步探讨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者所面对的难题,尝试运用日本茶道的精神和核心理念,并以全新的视角作为切入点,达到更好的辅导效果,有助于学校、教职人员、学生能够和谐地共构美好校园。  相似文献   

17.
郭际  易魁  李懿 《农业考古》2021,(2):22-28
源远流长的茶道文化蕴含着华夏文明独特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茶道天然的共情能力正逐渐凸显,不断促进着民族融合与共同繁荣。文化融则民心通,探索茶道中传统文化促进民心相通的本质内涵,有助于理解茶道文化共情效应的生成机理,能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之于社会进步的意义、价值与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通过逻辑推导与实证分析,解构了茶道文化共情效应的作用维度,结论表明:茶道中的共情观可认知为社会精神品格、价值观念内涵和艺术认同表达到人文交流互动,再到民心相通的过程。应当将茶道中的文化内涵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抓住了社会的本质,能够有效指导我们开展社会研究和文化研究。本文通过知识与现实两个分析维度,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解读"茶道"体验与意义、茶消费背后的符号性与异化现象,为我们展现了茶学研究的另一种视野,同时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广泛适用性以及在现代社会下揭示社会与文化本质的强大功能。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南涧彝族罐罐茶茶艺和糊米茶茶艺,概括提炼出南涧民族茶礼,指出南涧民族茶艺和茶礼要突出南涧本土民族——彝族的民族特色,将民族礼仪、民族风俗、民族音乐、民族服饰、民族饮食、茶的保健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奉献出南涧茶艺的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