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张彩霞 《现代农业科技》2015,(4):114-115,118
樱桃是近年来天水地区大力发展的果树之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相对于传统栽培模式,"樱桃—药材"复合种植不仅能够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还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主要从园址选择、品种选择、药材种植时期及方法、樱桃的栽培管理等方面阐述了"樱桃—药材"复合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方案,并对复合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我国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宋代饮茶之风尤盛,在墓葬中留下了丰富的"茶道图",可与文献、实物互证,是考察宋代茶文化的珍贵资料。本文对宋墓"茶道图"进行梳理,剖析其产生背景和表现内容,并力图透过图像,探寻宋人家居饮茶风尚。  相似文献   

3.
铁皮石斛栽培技术概况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席刚俊  赵桂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740-19742
铁皮石斛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属于国家二类保护药用植物。铁皮石斛植物体内含有丰富的多糖和甘露糖,对人们的健康具有独特的保健与药用价值。文章系统地简述了铁皮石斛的总体发展概况、产业政策、品种选择及种苗组织培养生产,重点讨论了栽培技术要点和种植基地的区域性和安全性以及发展前景和存在问题,并探讨了品种选育、栽培模式、施肥技术、病虫害等因素对铁皮石斛药用价值的影响。结果显示,扩展分布范围并保证种植基地的安全可以提高药材的质量;栽培品种的选育对药材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试管苗工业化生产能够快速的培育出质量优良的品种;光照、基质、施肥、采收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栽培品的质量。因此,根据这些理论基础,设计出一整套高效、安全的铁皮石斛种植栽培的模式,可以提高铁皮石斛的品质,并促进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近几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了种质、产地、栽培、采收、加工等技术对桔梗药材质量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桔梗的高产优质栽培以及现代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靖宇县返魂草药材种植协会在返魂草驯化栽培实践中,先后进行了"参后地栽培"、"普通农田地栽培"、"返魂草与向日葵间作栽培"、"返魂草与玉米间作栽培"等多种栽培模式试验示范。实践证明,示范增收效果明显。2011年在靖宇县靖宇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的无机元素对当归药材道地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测定了10批不同地域当归药材和对应土壤中16种无机元素的含量,铅、镉采用JFAAS法,汞、砷采用AFS法,铜采用FAAS法,其余元素采用ICP-AES测定,研究了当归药材与土壤中无机元素的相关性,分析了土壤中无机元素对当归药材道地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归产区的土壤地质背景存在差异;药材和土壤之间共有15对元素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P<0.05或P<0.01),其中镉与铅、汞等有害重金属元素存在相关性,表明当归对其吸收或富集具有协同性;当归对铁和钾元素的富集系数分别为147~1 940和1.5~12.5;铁、铬、钛、镍等是当归药材的特征元素.说明当归药材道地性与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密切相关,岷县当归药材无机元素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人工栽培应优选国家一级土壤种植当归.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玉米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各地区玉米种植中广泛应用先进玉米种植技术,解决玉米节水与抗旱等问题。该文简单介绍了玉米节水抗旱栽培技术要点,通过选择抗旱品种,采用人工技术缓解地区干旱气候对玉米植株生长造成的影响,加强追肥、揭膜、培土、植株调整等后期管理,大力推广"大小行种植"法,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的实施,在实现节水抗旱栽培的同时保证玉米种植的产量与质量。  相似文献   

8.
王化东  卫莹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688-21689,21692
大麻是药材火麻仁的主要植物基原,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形成了众多珍贵的农家品种。但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大麻种植面积锐减,资源分布状况发生了巨变,情况不明。笔者通过对全国各主要大麻产区进行资源调查发现,现今野生大麻资源已经很少,仅在新疆、云南和山东还有少量分布;种植规模较大的有安徽、云南、甘肃、黑龙江、内蒙古、广西、山西、四川、河南等省区;宁夏、陕西、河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区有零星种植;东部沿海地区几乎没有。因此,建立药用火麻仁专用大麻种质资源库和园圃,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势在必行。应对各地的大麻地方品种种子的药性加以筛选,确定产区,确保火麻仁药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引导正确用药。  相似文献   

9.
黄芪为临床名贵中药材,具有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水退肿、托毒生肌等功能。由于长时间掠夺式挖取,导致野生黄芪的资源不断减少。目前,黄芪药材多为人工栽培,但由于病虫害及药材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的影响,严重制约了黄芪药材栽培技术的发展。无公害栽培是保障黄芪安全和品质的有效措施之一。概述黄芪无公害栽培的各关键环节,如产地环境、新品种选育、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模式、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建立黄芪无公害种植技术体系,保证了黄芪种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降低了农残和重金属含量,生产出优质高产药材。  相似文献   

10.
竹荪是世界上著名的食用真菌,历史上列为"宫廷贡品",它以独特的风味和奇异的药性受到人们的喜欢,有"菌种皇后"的美称,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武平县种植竹荪面积不大,栽培技术尚未被农民掌握;武平县食用菌传统栽培以香菇和灵芝为主。近年来,受原材料影响,香菇和灵芝栽培受限,而栽培竹荪可以保护了山林资源;可以将竹制品厂竹屑变废为宝;能增加农民收入。因此竹荪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食用菌栽培品种。  相似文献   

11.
文章叙述了传统药食两用植物佛手在中国从宋朝到清朝的历史沿革、人工种植品种的划分和种植基地的变迁。同时通过相关文献查阅,总结了佛手栽培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佛手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笔者指出了在历史沿革中佛手、枸橼、香橼的区别和差异,认为它们实为同科同属不同种的3种植物。提出了在目前佛手主产区栽培品种之间的差异性与国家药典一致性的问题,建议在品种、产地、土壤、气候等不同条件的产区建立区域标准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郑维宽 《农业考古》2012,(1):346-351
广西是中国瑶族人口的集中分布地,占全国瑶族人口的60%。但广西并不是瑶族的起源地,今天的分布格局是唐宋以来不断迁徙形成的。广西瑶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长沙武陵蛮,又称黔中蛮或五溪蛮。随后不断南迁,南朝时到达今湘南粤北地区。隋唐时期,广西东北部已分布着较多莫瑶(1)。宋代瑶族在广西的分布更为广泛,宋人范成大记载了桂北瑶族的分布情况,他说:"瑶本五溪瓠之后,其壤接广右者,静  相似文献   

13.
四川中江县药用植物根际土壤真菌与放线菌数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容平  龚国淑  杨皓  卢代华  叶慧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743-13744,13789
[目的]探究四川中江县主要药材种植区土壤真菌与放线菌分布规律。[方法]采集中江县6个药用植物种植基地24个样点的药用植物根际土壤,采用常规方法对土壤真菌及放线菌进行分离与计数,并通过SPSS数理统计软件分析种植方式对数量的影响。[结果]中江药用植物种植区根际土壤真菌数量为(2.11×10^4±7.08×10^4)cfu/g,数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放线菌数量为(1.51×10^5±2.73×10^5)cfu/g,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小。不同的药用植物间土壤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差异不一,表现为丹参土壤真菌数量显著高于白芍,其他差异不明显;4种药用植物间土壤放线菌数量差异不显著。[结论]不同的种植方式对土壤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均有较大影响,表现为混种下其数量显著高于单一种植。  相似文献   

14.
马国华  陈伟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964-16965
苏轼在医药方面多有涉猎,具有丰富的医药知识,且在其诗作中多有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苏轼不仅赋诗咏药,还亲身投入到采药、种药、制药、施药等具体实践过程中,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鉴草制药的诗词,并施药予病家,济世救人,以此为乐,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浙贝母在浙南规范化种植操作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要求,通过试验研究,从产地环境选择、栽培与管理技术、采收与加工技术等方面,制定浙贝母在浙南的规范化种植技术操作规程(SOP),保证药材的安全、有效、稳定、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16.
扬州芍药花文化及园林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州芍药种植始于隋唐,宋代及清乾隆时期扬州为名扬天下的芍药栽培中心,素有"扬州芍药天下冠"之誉,甚至有"扬花"的别名,"芍药"也成为扬州风情的最好诠释;扬州芍药演绎的"四相簪花"传奇又使芍药成为富贵吉祥的象征;而在扬州古典园林中,既有依芍药得名的,也有因芍药而闻名的.芍药在现代园林中运用亦颇广,既可建立专类芍药园,又可设为花台、花带、花境,还可用作切花.  相似文献   

17.
阎同生  阎晓萍  刘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585-3586
中药材种植是河北省安国市的特色产业,近年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中药材种植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药材种植的信息不灵、盲目性种植、技术人员缺乏、质量降低等.在分析安国市药材种植的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展现浙江省长兴县梅Prunus mume栽培发展的历史面貌,通过历览当地方志文献,考究文人墨客的诗词画迹,对长兴县植梅历史轨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研究表明,长兴县梅的栽培起源于唐朝,以栽培果梅为主,在宋、元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明初至清末是其昌盛期,栽植规模达数十万株之多,但由于战争的破坏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清末逐渐衰败,栽植面积不足 1 hm2。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恢复,包括果梅、乌梅、花梅等在内的梅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全县仅花梅面积就达400 hm2。长兴县梅的栽培历史与规模,可与中国其他任何传统产梅地区相媲美,在梅栽培史、梅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史学地位。参15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云龙县气象站1977—2016年的逐月地面气象资料,以及县内已建成的11个六要素区域自动站的气象资料,运用生态学和气象学等学科理论,分析云龙县农业气候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麦地湾梨"高产优质种植适宜性的影响,并对云龙县"麦地湾梨"种植气候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云龙"麦地湾梨"除品种优良外,关键是其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广,全县各乡镇海拔1 800~2 600 m的地区,其气候条件都能满足"麦地湾梨"优质高产的条件,尤其是海拔2 000~2 400 m的地区,最适合"麦地湾梨"的种植,是云龙"麦地湾梨"的最佳种植区;全县有0.67万hm~2陡坡旱地符合麦地湾梨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