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扶贫已经处于攻坚阶段,贫困群众作为脱贫致富的主体,其内生动力的激发,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调研,贫困群众确实存在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等靠要"思想重、参与脱贫热情低、缺乏脱贫信心等。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点。有效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重要基础。对我国脱贫工作经历中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和参与式扶贫3个扶贫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特点进行了梳理。基于对邢台市贫困县扶贫工作的实地调研,总结出该市扶贫工作的4种成功扶贫模式:脱贫小院,就地就业;农村电商,居家创业;安贫可耻,扶志扶智;龙头企业嫁接金融资本。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与建议,旨为贫困地区脱贫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为激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成果,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人社局创新扶贫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和实施形式,指导39个行政村开发一批固定性和非固定性村级扶贫公益性岗位,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提供就地就近就业机会,激励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劳动致富、增收脱贫。一是指导建立岗位库。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深度贫困地区要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出了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上,必须解决好志气的贫困、思想的贫困、知识的贫困等问题,这是变扶贫工作中"输血"为"造血",变贫困群众被动"要我脱贫"为主动"我要脱贫"的重要保  相似文献   

5.
<正>为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平邑县丰阳镇大力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不等不靠、艰苦创业的思想,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实现贫困户自主劳动脱贫。一是积极宣传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丰阳镇积极宣传推广金融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年龄在18~60岁之间的贫困户扶贫包内都有一张"扶贫小额信贷"政策问答明白纸。每位包户干部在入户走访时也会向贫  相似文献   

6.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思想。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谈到,我国深度贫困的主要成因之一是社会文明程度低,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如果贫困是一种病症,那么"扶志"就是一剂良药。贫困群众只有具备脱贫意识,才能在根本上摆脱贫困。"扶志"才能催生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的脱贫攻坚中,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部分群众缺乏主动脱贫的热情和积极性等。村规民约作为基层治理的柔性法则,在实施精准脱贫以及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村规民约在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要通过激发内生动力、培养集体意识、推进移风易俗等方式做到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真正让贫困户激发内生动力,主动发展、积极脱贫。  相似文献   

8.
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不足成为阻碍脱贫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以龙胜县龙脊镇江柳村开展扶贫攻坚为例,借助相关理论,提出开展参与式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张娟娟 《河南农业》2020,(9):49-50,58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全面收官阶段,剩余的是贫中之贫,艰中之艰,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问题聚焦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产业扶贫带动不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仍显不足等问题。需从构建产业支撑机制,深入推进产业扶贫;深化改革,补齐"三保障"短板;改变帮扶方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等方面出实招、下实功。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坚持加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治贫要治愚。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扶贫多次作出重要论述:"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移风易俗,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脱贫致  相似文献   

11.
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期,越到紧要关头,所面对的问题和困难越多。传统的扶贫模式难以为继,无法有效解决当下问题,必须探寻脱贫攻坚的内在规律、机制、技术因素,用新思维、新理念、新动能,挖掘扶贫潜力,激发内生动能,夯实扶贫成效,创新贫困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经济贫困高职生精神贫瘠问题逐日凸现。如何破解个体精神贫困问题已成为我国脱贫攻坚战高职院校精准扶贫的关键。精神扶贫不但可改变经济贫困高职生精神面貌,增强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而且有利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因此基于精准扶贫理念探索高职生精神扶贫对策对提升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工作实效性、促进经济贫困高职生健康成长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举措的精准扶贫,一方面要依靠物质支持和救助,另一方面更需要对脱贫主体进行精神扶贫。长期以来"输血"式扶贫使扶贫对象丧失了自我觉醒与发展潜能,而且还使其深陷精神贫困之中。所以破解脱贫攻坚难题,不仅需要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等各种扶贫资源,而且更需要深层次的精神扶贫帮助脱贫主体解决精神贫困、意志薄弱、观念陈旧的问题,通过凝聚脱贫动力、强化脱贫毅力等途径加强脱贫主体内生发展动力建设,最终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14.
四川革命老区贫困人口多、程度深,精神贫困现象突出,实现革命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 富是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四川革命老区在物质扶贫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精 神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一大难点,精神扶贫有利于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精神动力,实现扶 贫“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的转变。针对四川革命老区群众精神贫困的现状,扶贫从扶“志” “智”“制”“职”等角度出发,提高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老区红色文化自信,推动四川革命 老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建国70余年,我国贫困治理经历了救济式治理、体制改革驱动治理、开发式扶贫治理、扶贫攻坚治理和精准扶贫治理五个阶段,实现了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积累了坚持中央统筹、层层推进治理战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等经验。至此,我国完成了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任务,贫困类型将由绝对贫困转型为相对贫困,贫困治理将面临贫困标准调整和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建设、特殊人群问题日益凸显、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内生动力不足、巩固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等问题。为此,需要加快推动调整相对贫困标准、构建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关注特殊群体、注重区域协作发展、统筹城乡治理、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将贫困治理主动与乡村振兴衔接等地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已经到了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而新疆少数民族一直是脱贫攻坚的难点。通过南北疆的实地走访、调研、座谈和研究者扶贫工作经验,利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对新疆少数民族扶贫精准化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发现:新疆"绿洲化"政治经济格局、社会排斥和少数民族的自我排斥、扶贫物质和精神供给失衡,致使少数民族扶贫在认识、目标和对象识别、资金分配等存在不精准,未能打破深层的贫困恶性循环。研究认为:应从外部环境和贫困对象自身两方面出发,以提升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对象的社会契合和自我发展能力为政策主线,加强扶贫认识、目标和扶贫对象识别精准化,人口政策配合等激发内生脱贫动力实现真正脱贫。  相似文献   

17.
<正>[决胜脱贫攻坚]咬定既定脱贫目标,落实已有政策部署。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瞄准制约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重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逐项明确责任。着力解决"一兜了之"和部分贫困人口等靠要问题,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攻坚期内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后,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  相似文献   

18.
位于我国西南腹地云贵高原上的贵州是典型的贫困民族山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扶贫脱贫的难度极大。贵州依据其特有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开展精准旅游扶贫是实现脱贫的有效途径,探索贵州的成功实践及不足对其它民族山区实施旅游扶贫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深度贫困地区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遵循。近年来,庆阳深入实施"1+17"和"七个一批"精准扶贫脱贫方案,2018年深入实施"一户一策"脱贫方案,着力于找准症结,精准施策,致力于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真正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努力同全国一道到2020年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0.
脱贫内生动力是指贫困群体要有摆脱贫困的主体意识,主动作为的意愿和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贫困群体在封闭、依赖、合作、自立四种状态下各有不同表现。要杜绝穷自在、得过且过、等靠要等错误思想,以克服思想、行动和作风三个维度贫困探寻脱贫内生动力的培育路径。树立主体意识,正确认识贫困,做行动至上者,以脱贫成绩巩固脱贫内生动力。建强基层党组织,以优良作风保障贫困群众、贫困地区顺利脱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