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卓研 《农业考古》1991,(1):295-296,315
在贵州省黔东南和广西北部、西部深山地区,或者在云南和湘西山区,到今天,仍有不少各族人民,利用当地山沟水源,在适当地点,架设碓和臼,上庇以茅棚,以水力为原动力,进行粮食加工。这种碓于古代一向被称为“水碓”。惟元人王祯《农书》中称之为“槽碓”。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仍称之为“水碓”。这种水碓(槽碓)作为粮食加工或对其他物质加工,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曾广泛的被使用。  相似文献   

2.
史晓雷 《农业考古》2015,(1):193-196
通过分析香港文化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绿釉舂米坊模型"以及中国农业博物馆征集的汉代"绿釉陶作坊(模型)",认为这两件明器是我国汉代水碓的考古学证据,表明我国汉代已经出现了较复杂的连机碓。  相似文献   

3.
船磨和船碓是利用水力,在船上进行加工作业的农具。在考察古代和近代船磨、船碓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新发现的三张船磨老照片及他人的回忆文章,认为"一船傍两轮"是我国船磨、船碓的主流形式,其效率低于欧洲中古以来常见的"两船夹一轮"形式;船磨的制动方式依靠系于横轴上立齿轮齿牙的绳索实现;在传统磨加工方式中,船磨的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连机水碓是我国古代发明的重要水利粮食加工工具,据文献记载出现于晋代。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明器绿釉陶碓房反映了最早的连机水碓样式,文物时代定为汉代。本文从有关水碓、连机水碓的文献引证和考古发现两方面,梳理了水碓及连机水碓的发明史,考证了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明器绿釉陶碓房的出土年代,将其由汉代改订为西晋。  相似文献   

5.
哈尼族的生计经历了刀耕火种、采集狩猎和梯田农耕的生产方式。在梯田农耕活动中,已普遍使用犁、耙、锄、斧、砍刀、弯刀、锯镰、镰刀、铁锤、铁撬杆、谷船、麻袋、背箩等生产工具,也使用脚碓、水碓、水碾、水磨、石磨、筛子、簸箕等稻谷加工工具。这些工具不仅是维护梯田农耕持续发展的生产条件,而且是展示梯田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受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不仅梯田农耕的传承问题受到严峻挑战,而且象征梯田农耕物质文化的生产工具也逐渐消亡,由此引发传统生态的生产方式功能降低,导致梯田文化景观遗产的内涵被削弱。  相似文献   

6.
<正> 雉鸡又称野鸡、山鸡、环颈碓。碓鸡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和低胆固醇的特点。其饲养管理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7.
《晋书·刘颂传》记载"郡界多公主水碓",然其文意难通。水碓原被军民用以磨麦舂米,在晋代又成为公王产业或皇帝赏赐,象征着财富与荣誉,其所有者既可经营致富亦可游娱观赏。古籍作"王公"者多而作"公王"者少,考《晋书》亦有"公王"之说,《太平御览》《通志》皆作"公王水碓",可知《晋书》"公主水碓"是因形近致讹。  相似文献   

8.
江苏仪征烟袋山车马陪葬坑K4出土的西汉中期木碓,为迄今发现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木碓模型.通过对该木碓进行树种鉴定,确认其为青冈属树种,为后续修复、保护等工作奠定了基础.这件木碓明器与相关资料互为印证,说明碓在汉代已成为普遍使用的粮食加工工具,对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和农业考古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碓是我国古代一种粮食加工工具,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通过不懈探索和试验发明的一种简易实用的机械,是对古代杵臼的改革和提升。与杵臼相比,石碓既省时又省力,从而提高了劳动效率。碓创始于秦汉之际,是由木、石组合而成的舂米器具,在古代大江南北尤其是山西等地普遍使用。长久以来,碓成了古代娘子  相似文献   

10.
一进入临安县昌化镇后葛村,就能看见沿溪两岸有许多封闭式的简陋小屋,这就是木粉碓作坊。木粉碓将锯木屑粉碎成木粉,使之成为一种工业原料,每年可为全村增加数百万元的收入.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与社会演变的产物,其记录并保存着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反映出村落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地方人群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具有地域性与多样性特征。西河古镇传统村落在区位地理格局、聚落整体景观、建筑空间、生产方式及文化内涵与形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意象,圩田水利环境、政治交通职能、地域文化及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其文化景观的演变,古镇的聚落空间功能、环境营造特征、文化呈现形式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而改变。合理保护与开发西河古镇的文化景观,能够促进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京郊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发展是推进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第一批全国传统古村落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的调查发现,当前水峪村在保护传统古村落和村庄治理中面临着村庄空心化和老龄化、传统古村落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冲突、乡村发展受到有关部门的掣肘、现行项目管理方式给乡村治理带来挑战等四个方面问题,应该从加强统筹、依法治村、自主保护和社会共治等四个方面推动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实现在保护中振兴、在发展中善治。  相似文献   

13.
侯欢欢  邓玲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2):178-181,184
分析了古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及其可持续发展遭遇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原真性与商业性、生态性与粗放性、保护与开发的困境问题,提出了保护古村的传统特色、保持古村的原真性、发展低碳旅游以及加快旅游转型升级的古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姜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820-2821,2917
通过对川南传统古镇罗城镇进行现场调研,对古镇现有资源与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介绍了罗城古镇的基本情况和保护价值,分析了古镇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认为古镇风貌与环境破坏严重、古镇建筑毁坏严重、缺乏保护资金,并且关于古镇保护的宣传不到位。针对以上问题,就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重点在于进行合理的保护与规划,调整古镇功能结构,重视保留古镇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加强和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以期促进川南传统古镇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朱丽 《农业考古》2022,(1):260-265
早期古典人类学从图腾起源问题来探讨图腾崇拜,但是缺乏不同地方图腾原始形式产生的地点、时间和方式等归纳考证,至多是思辨性猜测。它的研究内容从图腾标识、图腾仪式来解读未知,不关注精神追求。而布朗从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认为图腾是构建集体精神的来源和介质。本文在布朗社会结构功能论视域下,探讨北方鲜卑族在不同环境中的图腾崇拜,以此验证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并揭示其在加强族群认同、推进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古村落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成为研究热点。探讨了古村落的认定标准、古村落的价值体系和古村落的空间布局特征,对古村落目前的研究进行了点评,并指出了古村落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藜麦是一种古老而营养丰富的谷物,具有高蛋白质、高纤维和丰富的微量元素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追求和对传统酿造工艺的重视,藜麦黄酒作为一种新型酒类产品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藜麦酿造黄酒的研究现状,藜麦替代部分酿造原料拓宽了黄酒的原料选择,其酿造工艺相较于传统工艺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酿制的藜麦黄酒风味独特,富含黄酮、皂苷、酚类、甙类物质等功能成分,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深入研究藜麦黄酒对于推动杂粮精深加工、功能食品创新和提升黄酒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古镇的发展现状,从当地传统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得到启发: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古镇在修复开发时,应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同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强化民俗文化传承;挖掘不同层次需求,提升旅游产品价值;加强村镇规划设计,集成多产业共开发;打造文化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方兴未艾,为古籍知识关联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现代科技手段。对古籍内容挖掘与知识关联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古籍资源开发水平与服务质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法/过程]通过文献综述和网络调研,梳理数字人文视角下古籍知识关联的研究,探讨古籍知识关联的关键环节,通过古籍知识关联应用举例分析古籍知识关联的壁垒。[结果/结论]数字人文视角下,从文献单元层次的组织深入到知识单元层次的组织,借助数据分析技术、机器学习、可视化技术等,可实现古籍知识关联。古籍知识关联起点是文献组织,基础是古籍数据,本质是知识组织。古籍知识关联可进行方志与家谱挖掘、钤印知识网络发现、特定时期与地域学者研究脉络与交往分析等,但在实施中仍面临知识元处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集成平台少等壁垒。  相似文献   

20.
谷子是我国北方的古老作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制定了农业现代化目标,随着现代农业进程的快速发展,谷子在我国粮食作物中逐渐退出了主粮的范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2008年谷子产业体系启动,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谷子产业已经逐渐从传统的小农生产走出来,融入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但是作为小宗作物,发展较慢,产业链中的许多环节还很薄弱,其中谷子加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谷子产后加工的落后极大影响了谷子产业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