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和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准确评价秸秆还田措施在改善土壤肥力、促进粮食增产中的作用,我们在连续秸秆还田试验、土壤肥力定点观察、小麦玉米产量调查等方面做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一、秸秆还田试验(一)试验方法试验安排在修武县王屯乡的中产田上进行。设处理1:还田施肥区(还田加常规施肥);处理2:常规施肥区(秸秆不还田);处理3:秸秆还田区(小麦留高茬,玉米秸秆全部还田)。三处理对比排列,重复3次。其它按生产常规进行管理。试验过程中定时定位取土测定土壤养分。(二)结果与分析试验得到:秸秆还田有助于培肥地力。在科学施肥的基础上进行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培肥效果更…  相似文献   

2.
平顶山市施肥对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施肥对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对小麦、玉米的贡献率分别为53.57%和59.55%;6年来无肥区监测点小麦、玉米产量下降明显;土壤对小麦、玉米产量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是褐土、黄褐土、潮土和砂姜黑土。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在潮土和褐土条件下,不同技术措施和补充灌溉对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在驿城区开展了不同技术措施(常规、秸秆还田、地面覆盖、保水剂和土壤调理剂)和补充灌溉(不灌水、限量灌溉和充分灌溉)条件下,典型潮土和褐土区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养分动态特征及其作物需水需肥动态变化特征,揭示了"小麦-玉米"周年的水分、养分需求规律。  相似文献   

4.
砂姜黑土区秸秆还田对玉米生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在淮北砂姜黑土区推广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设置小麦玉米秸秆不还田、小麦玉米秸秆单季还田和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还田4种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了小麦、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对机播夏玉米出苗、生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还田处理2008和2009年玉米出苗数分别比对照高3.25%和11.98%;出苗均匀度、株高整齐度、幼苗素质和耕层土壤含水率均高于对照,最终2008和2009年玉米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7.92%、9.51%,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8.15%、9.48%。可见,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秸秆两季全量还田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开展常规施肥、纯化肥施用、有机无机配施和秸秆粉碎还田结合化肥施用4种典型的粮田土壤管理技术模式对粮田土壤培肥的效果、作物产量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粮田培肥模式。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部分化肥玉米季较常规施肥能提高作物产量11.9%,小麦季提高14.44%,与纯化肥施用、有机无机配施两种技术模式相比产量略有提高或基本持平,但无显著差异。同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玉米季和小麦季分别提升土壤有机质5.56%和9.60%。因此在京郊粮田土壤管理上推荐秸秆还田配施化肥的技术模式,并且在玉米秸秆还田填加秸秆腐熟剂。  相似文献   

6.
<正>一、玉米播前准备(一)前茬小麦重施基肥免耕直播夏玉米,因农时紧张土地不经耕翻、有机肥不施。为确保玉米生长需求,在前茬小麦播种前,应结合整地重施有机肥和磷肥。玉米利用有机肥肥效缓慢和磷肥的后效用,达到"经济实惠,一肥两用"。在玉米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前茬小麦底施有机肥1 000~1 500kg/667m2,并增施磷肥。(二)前茬小麦秸秆处理为提高免耕直播夏玉米播种质量,争取一播全苗,前茬小麦秸秆还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小麦秸秆肥的应用效果,开展了小麦秸秆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倍秸秆+减量肥区[秸秆肥3 000 kg/hm~2+45%复合肥(20-12-13)525 kg/hm~2]产量最高,为7 134.0 kg/hm~2,较空白对照区增产33.75%;其次是秸秆+减量肥区[秸秆肥1 500 kg/hm~2+45%复合肥(20-12-13)525kg/hm~2],产量为7 066.5 kg/hm~2;常规施肥区[45%复合肥(20-12-13)750 kg/hm~2]产量居第3位,为7 000.5 kg/hm~2。  相似文献   

8.
兖州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自然肥力较高,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县市,具有丰富的作物秸秆资源。1995年开始,兖州市大安镇开展小麦、玉米秸秆双还田试验示范,并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16年的实践证明,推广小麦、玉米秸秆双还田技术可以有效培肥地力,增加农作物产量,全市土壤肥力迅速提高,粮食单产稳定上升,2010年小麦亩产505kg.玉米亩产523kg,均居山东省首位。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施加钝化剂、叶面肥对大田小麦-玉米轮作Cd吸收转运的影响,实现安全利用类耕地农作物的安全生产,通过大田轮作试验的方式,选用小麦秸秆生物炭、钙镁磷肥为土壤钝化剂,叶面硒肥为叶面阻隔剂,在田间共设置6个处理:小麦和玉米常规种植(CK)、基施生物炭(B)、基施钙镁磷肥(P)、叶面喷施硒肥(F)、叶面喷施硒肥的同时基施生物炭(BF)、叶面喷施硒肥的同时基施钙镁磷肥(PF)。小麦和玉米成熟后对其籽粒、秸秆、根系3部分的Cd含量进行检测,并对耕地土壤的pH值、有效态Cd、全量Cd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小麦和玉米各处理土壤pH值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B处理和BF处理会显著提升土壤pH值;小麦和玉米各处理土壤中全量Cd无明显变化; P处理和PF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与CK处理相比,各处理农作物籽粒中Cd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叶面阻隔联合土壤钝化技术(BF、PF)的效果更好。较CK处理,PF处理小麦和玉米籽粒Cd含量下降最明显,降幅分别为39.91%、43.51%,BF处理小麦和玉米籽粒Cd含量分别下降了22.58%、33.53%,F、B处理和P处理变化较小,降低效果表现为B处理相似文献   

10.
<正>一、淮阳县秸秆基本情况目前,淮阳县主要有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秸秆,据调查,我县每年焚烧的小麦、玉米、大豆秸秆约占六成,全县常年小麦、玉米、大豆、花生面积分别为133万亩、93万亩、14万亩、32万亩,每年生产小麦秸秆约65万吨,玉米秸秆50万吨,大豆秸秆4万吨,花生秸秆3万吨。综合利用收储秸秆只占总量的  相似文献   

11.
黄淮麦区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耕作区,近年玉米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针对国家黄淮南、北片审定的小麦山农20的生物学特性和生产应用现状,分析了玉米秸秆还田地块的耕作特点,提出了双国审小麦山农20品种在玉米秸秆还田生产中需要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李鹤 《河北农业》2010,(11):14-14
<正> 使用玉米秸秆还田就是利用农机具把玉米秸秆就地粉碎直接还田作为小麦底肥,是一项省工、省时、省力、增产和提高地力的一种保护性耕作技术,也为玉米秸秆成肥变宝开辟了新途径。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进一步扩大,农机补贴促进了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相似文献   

13.
小麦套冬瓜、玉米高效种植模式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固镇县从2005年秋种开始示范推广小麦套冬瓜、玉米种植模式,较当地常规小麦与玉米等作物连作的一年两熟种植模式增收明显。本文对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该高效种植模式符合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和“菜篮子”产品生产的农业产业政策,并解决了焚烧小麦秸秆污染环境的难题,又能培肥地力、改良土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氨挥发是农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田间管理是影响氨挥发的重要因素。本试验以漫灌+常规氮磷钾复合肥+秸秆还田为对照(CK),设置6种不同水、肥、秸秆协同管理处理,分别为OWF1:滴灌+氮磷钾增效复混肥(一次性基施)+秸秆还田;OWF2:水肥一体追肥+氮磷钾增效复混肥+秸秆还田;OWF1+SC:滴灌+氮磷钾增效复混肥(一次性基施)+秸秆碳;OWF2+SC:水肥一体追肥+氮磷钾增效复混肥+秸秆碳;OWF1+SD:滴灌+氮磷钾增效复混肥(一次性基施)+秸秆还田+秸秆腐解剂;OWF2+SD:水肥一体追肥+氮磷钾增效复混肥+秸秆还田+秸秆腐解剂,于典型棕壤土上开展研究,探究水、肥、秸秆协同管理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氨挥发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玉米季CK累积氨挥发量最高,为42.82 kg/hm~2,OWF1、OWF2、OWF1+SD处理均显著低于CK,降幅为18.08%~24.45%,且呈追肥高于基肥的趋势;小麦季各处理间累积氨挥发量无明显差异,但呈基肥高于追肥趋势;就周年累积氨挥发量而言,CK最高,除OWF2+SC、OWF2+SD处理外,其他处理均显著低于CK,降幅为14.96%~22.03%。(2)与CK相比,各处理玉米增产2.32%~24.25%,小麦增产8.92%~26.13%,其中OWF1和OWF2+SD处理的小麦、玉米产量增加最为显著;不同水肥配施秸秆碳与秸秆腐解剂均得到良好增产效果,且小麦增产效果较玉米更为显著。综上所述,OWF1、OWF2、OWF1+SC、OWF1+SD处理可作为棕壤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种植体系水、肥、秸秆协同增效管理措施,为实现小麦-玉米绿色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农技服务》2019,(7):13-15
为碧江区制定科学的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方案提供依据,对碧江区耕地质量监测点常规施肥区和不施肥区2010~2018年土壤主要养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常规施肥区和不施肥区的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都呈下降趋势,且不施肥区的下降幅度较不施肥区大;速效磷、缓效钾呈不规则变化,但不施肥区总体有所下降;速效钾呈上升趋势,但常规施肥区高于常规不施肥区。建议生产中耕地利用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以提高耕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对春玉米产量及硫素的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为探明硫在春玉米中的积累转运规律及合理施用硫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包括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2个水平,副区包括配施硫肥和不配施硫肥2个水平,共有CK(不施任何肥料)、秸秆不还田不施硫、秸秆不还田施硫、秸秆还田不施硫和秸秆还田施硫5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探讨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对春玉米各器官中硫素的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结果 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对春玉米有一定的增产作用,秸秆还田施硫的玉米产量比秸秆还田不施硫提高11.98%,比秸秆不还田不施硫提高20.34%。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可显著提高春玉米植株硫素的积累量,秸秆还田施硫的硫素积累量比秸秆不还田施硫提高13.37%,比秸秆不还田不施硫提高52.67%。施硫可以提高玉米植株各器官中的硫素积累量,施用硫肥的硫素积累量比不施硫肥平均提高36.07%,各器官硫素积累量整体表现为籽粒>叶片>茎秆>穗部营养体。秸秆还田施硫的硫素总转运量最高,达到15.29 kg·hm?2,比秸秆不还田不施硫提高74.54%,硫素转运量对籽粒总贡献率提高17.27%。结论 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可以促进春玉米的硫素积累以及玉米植株营养器官中硫素向籽粒的转运,并最终提高春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7.
在农业生产上推广玉米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技术,不仅能够节省人力、减轻劳动强度,而且还能够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培肥地力,在玉米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诸元素,而这些有机物正是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以增加其有机质,将直立的玉米秸秆用秸秆切碎机就地粉碎进行还田是农业上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主要探讨了玉米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培肥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玉米不同培肥模式的田间试验,探索3种不同培肥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肥模式的增产效果及其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的影响效果相同,依次为有机培肥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其中,增产效果最显著的是有机培肥模式,增产率达到41.4%。不同培肥模式对玉米植株茎秆强度的影响以有机培肥最好,其次是全量秸秆还田、半量秸秆还田,最后是常规施肥。不同培肥模式对玉米植株根重的增加表现为有机培肥全量秸秆还田常规种植半量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19.
耕地土壤肥力质量和施肥对稻麦产量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技服务》2016,(12):68-69
以2010年苏州市15个稻麦轮作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当年无肥区和常规施肥区稻麦作物产量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耕地土壤肥力质量和施肥对稻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苏州全市各稻麦轮作监测点的耕地土壤肥力质量对小麦产量的平均贡献率为49%;耕地土壤肥力质量对水稻产量的平均贡献率为60%。而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平均贡献率为51%,而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平均贡献率为40%。经综合计算得到2010年度土壤肥力质量对稻麦两季总产量贡献率为56%,施肥对稻麦两季总产量贡献率为44%。  相似文献   

20.
以农家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研究长期定位试验耗竭阶段土壤有机质的持续效应。4年耗竭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皆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农家肥、秸秆、化肥三种肥料的持续效应的大小顺序依次是:农家肥>秸秆>化肥。玉米连作不施肥区下降幅度不明显。绿肥—玉米轮作区变化有起伏;休闲区缓慢下降。从每两个培肥物质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来看,农家肥和秸秆、化肥和秸秆之间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而农家肥和化肥之间交互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